统编版2025-2026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常考易错检测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5-2026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常考易错检测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5.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1 10:25: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单元常考易错检测卷-2025-2026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移舟泊烟渚(水边) B.明月别枝惊鹊(横斜的树枝)
C.望湖楼醉书(书本) D.旧时茅店社林边 (陈旧)
2.下列诗(词)句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
A.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B.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C.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D.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3.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表达出作者对草原一景一物的不舍以及对蒙汉之间深情厚谊的赞美。
B.宗璞由丁香花联想到象征着“愁怨”的丁香结,体现了作者多愁善感、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
C.《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但表达的情感不同。
D.阅读文章时,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不仅可以深入理解文章,还可以激发创造力。
二、积累与运用
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又是一年春来到,雨后薄雾中的花草①diǎn zhuì着【yōu yǎ】的小院。芭(bā bō)蕉的叶子参(cān shēn cēn)差(cī chā chà)不齐,郁郁葱葱,不时随风舞动,宛如碧波仙子的②yī jīn, 妩(wǔ fǔ) 媚动人。一个小男孩坐在③shí àn旁, 略显④bèn zhuō地折着纸飞机。⑤huǎng rán间, 他的眼前浮现出奶奶慈祥的脸庞,泪水不禁⑥mó hu了双眼。
4.根据语境,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5.按顺序看拼音写词语。
6.下列加点的“薄”和“薄雾”中的“薄”读音相同的是(  )。
A.薄利 B.薄片 C.薄纸 D.薄荷
7.根据下面词典中“yōu yǎ”的释义,按要求选填词语。
【幽雅】幽静而雅致:景致~|环境~。
【优雅】①优美雅致:唱词~|演奏~动听|~宽敞大厅。②优美高雅:~的姿态|举止~。
①填入语段中“ 【】”处的“yōu yǎ”应该是词语   。
②在环境   的校园里,一个举止   的小姑娘正在吟诗。
三、看拼音写词语
看拼音,写词语。
8.冬天的bō li   上常常都是雾气,一片mó hu   。我喜欢用手指画出不同的图案,透过那些 xiàn tiáo   去kuī jiàn   不同的风景。
9.这个假期我没有fú àn   苦读,而是开启了草原之旅。夏日的草原没有令人心烦的chán míng   声,只有不时传来的mǎ tí   声,让人愈发心境开阔。吃过了特色的奶dòu fu   ,我换上蒙古族的特色服饰,迫不及待地想要去草原上疾驰。
四、填空题
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
10.芭蕉不展   ,同向春风各自愁。
11.青鸟不传云外信,   空结雨中愁。
12.霜树尽空枝,肠断   。
13.殷勤解却   ,纵放繁枝散诞春。
五、现代文阅读
课外阅读。
丁香赋
①每当冰雪消融,一股细细的清香立刻浮满北国冰城,是丁香选择了哈尔滨,还是哈尔滨选择了丁香 问花花不语,天地间都在感叹着花与城的奇缘。
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丁香开。”当春风尚未完全驱走哈尔滨的冰寒,丁香就已像春天的使者,绽满枝头,如霞如烟,哈尔滨的春天实在是太短暂了。丁香就像春天里的一个梦,与哈尔滨的春天交相辉映,有了丁香花,哈尔滨的春天就变得芳香四溢,美不胜收。
③春天的丁香花,夏天的太阳岛,冬天的冰雪,是每个哈尔滨人心中的挚爱。几十万株丁香装点着哈尔滨的街道、公园、庭院。
④丁香的花小如丁,数不清的小花汇到一起,一簇簇的,紫中露白,白中映粉,远远望去,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这情景给寒冬里走过来的人以张力,创造的热情,想象的驰骋。
⑤丁香,花香袭人,在花草中,它的香气最为浓郁。倘若你漫步街头,往往是还没有看见花,香气已先冲入鼻中,一代代的哈尔滨人就是在这沁人心脾的芬芳中梦想自己的未来。
⑥丁香在我国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它给中国的文化平添了无限秀色。
⑦哈尔滨人把丁香作为自己的市花,丁香是他们情感的寄托,审美的移情,更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追求。
⑧丁香的生命力很顽强,能绽放在北纬45度线上,深得哈尔滨人的宠爱。这里的丁香外表柔媚,但它的根紧紧地抓住土地,纤细的枝干劲健地支撑着一簇硕大的花冠,抵御着北方的风寒和干旱。
⑨初春,丁香浓香馥郁花飞全城;深秋,丁香浓绿的叶子也久久不肯落下;就是到了严冬,它那无叶的枝条也在孕育着一个春天的花潮。
⑩哈尔滨人对丁香的深情,在于丁香的品格凝聚了塞北人独特的精神风貌。她聚小而成大气,抗艰难而争上游,坚韧,顽强,生机勃勃。
丁香是哈尔滨人精神的写照,丁香是北国历史的见证。丁香,秀美的花色,繁茂的花丛,把北国冰城装点得分外妖娆。
丁香是哈尔滨人的挚爱,哈尔滨是丁香永久的家园。
14.作者主要写了   盛放的景象及其与城市的特殊联系,表达了   
之情。
15.根据短文的第④~⑤自然段,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
16.下列对哈尔滨把丁香作为市花的原因,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丁香的清香和美丽象征了哈尔滨的春天,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B.丁香的生命力顽强,能在严寒的北方绽放,代表了哈尔滨人坚韧的精神。
C.丁香的栽培历史悠久,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哈尔滨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D.丁香颜色鲜艳夺目,栽种成本低,而且容易成活,因此被哈尔滨人选为市花。
17.联结运用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是一种很好的阅读习惯。请你从文中的画线句想开去,写出你所想到的画面。
课外阅读。
醉西湖
①在夕阳的陪伴下,踏着暮鼓的余韵,我走近了夜色笼罩下的西湖。
②近处,是杨柳岸的晚风与朗月。四下里十分静,但在这恬静的外表下面,却仿佛有着某种躁动。果然,当远处舞榭歌台的弦乐夹着荷香晚风拂过来时,岸边的杨柳便如受了牵制般地轻轻舞动着枝叶儿,似乎是那弦乐在这儿荡漾起的涟漪(lián yī)。不知是否有一个奇妙的精灵,控制着这些生灵的喜怒哀乐。林间的路灯如颗颗夜明珠透出柔和的光,把柳条颤动的舞姿印在游人的双眸中。
③远处,是亭榭歌舞。歌舞声和着丝弦声,似乎是从南宋的暖风中飘来的,飘转了千万里路程,又夹杂了太多湖水的密语。西子的笑声和诗人的吟唱,听来模糊朦胧,似乐曲又不似乐曲,让人费神去揣测:歌者何许人 歌词有何意 让人循着歌声去窥视那亭榭中断续闪现的人影,不知是否有白娘子临风的仙袂。灯火交辉,人影朦胧的风景隔着夜幕在远处召唤着游人。
④在远近之间,是一泓(hóng)碧澄澄的西湖水。雾并不存在,但一湖水汽却带着西湖的醇香腾腾地升起来,如雾般罩住了一片水天、几曲回廊和郁郁葱葱的树林。看西湖,便如雾里看花般迷迷蒙蒙的了。突然间,我似乎有一种感觉,仿佛那歌是这西湖的水升华来的,那舞是这西湖的微风吹拂来的,那灯的黄晕是西湖的水纹浮出水面来的。西湖闪着神秘的光泽,似乎有无尽的秘密。
⑤今夜,不知是否该称西湖为浓妆,因为她有喧腾的人群与歌舞。
⑥今夜,又难否认西湖的淡妆,因为她有皎皎明月和淡淡水汽凝成的面纱。
⑦但,不管她今夜是雅是艳,我都可以断定,她已经醉了!
18.读第②段,想象画面,我仿佛看到了   ,仿佛听到了   。西湖之美,让人陶醉!
1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画“ ”句子中的“印”字,写出了西湖景色给人留下的印象之深,从侧面反映了西湖的景色之美。
B.第②~④段属于“分——总”结构,按照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的顺序来写。
C.第⑤~⑥段,化用了苏轼赞美西湖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D.第⑦段中的“醉”字表面是写西湖醉了,实则是写作者已沉醉于西湖美景之中了。
20.作者的想象让西湖的景色更加迷人。请你仿照第④段中“见闻+感受”的写作方法,展开想象,写一处令你印象深刻的景色。
六、写作题
21.小练笔。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请你选择一处风景,从这三个方面去写一写,向同学们分享诗词之外的自然之美。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2.【答案】D
3.【答案】B
【答案】4.bā;cēn;cī;|wǔ
5.①点缀;②衣襟;③书案;④笨拙;⑤恍然;⑥模糊
6.A
7.幽雅;幽雅;优雅
【答案】8.玻璃;模糊;线条;窥见
9.伏案;蝉鸣;马蹄;豆腐
【答案】10.丁香结
11.丁香
12.丁香结
13.丁香结
【答案】14.丁香花;对哈尔滨和丁香花的喜爱与赞美
15.①花小如丁;②数不清;③紫中露白,白中映粉;④花香袭人、浓郁;⑤如云、如海、如霞
16.D
17.随着春风的轻拂,哈尔滨的丁香树仿佛一夜之间全被唤醒,千树万树的花朵竞相绽放,花香四溢,紫色、白色和粉色的花瓣如云似海,将城市装点得如诗如画,为市民带来了春天的生机与喜悦。
【答案】18.月下的柳树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摆;林间的路灯洒下柔和的灯光动听的弦乐
19.B
20.月亮缓缓爬上了树梢,月光从树叶的缝隙里透过来,照在庭院里。树影像水草一样,在如积水般透明的月光中摇晃。眼前此景真让人心旷神怡。
21.【答案】我站在海边,放眼望去,海浪轻拍着岸边的礁石,发出轻柔的哗哗声。阳光照耀在海面上,波光粼粼,仿佛无数颗钻石,璀璨夺目。我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海水的咸味,海藻的清香,还有远处渔船带回的鱼腥味··这些气味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海洋气息,让人心旷神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