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章末训练(含答案)2025-2026学年地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章末训练(含答案)2025-2026学年地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18 23:42:57

文档简介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知识结构
大。全。耕地。湿润。平原。干旱。因地制宜。边界。
南丰北缺。夏秋。节水。水库。跨流域。煤。油气。
勘探。鱼盐。长江三角洲。南。近海。深海。油气
@学法指导
【区域认知】——认识区域自然资源状况
  会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等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举例说明自然资源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认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
  不同的区域,其自然资源禀赋是不一样的,我们要能够借助地图,分析其资源的分布、影响等。
一、描述自然资源特征
对于区域内的各种自然资源,我们要分析其种类、数量、分布以及组合情况等。
1.种类和数量:一般借助地图或者是统计图表进行分析归纳。
例1 近年来,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引领了东北地区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下图示意辽宁部分区域铁路和矿产资源分布。读图,完成(1)~(2)题。
(1)依据自然资源条件,本区适合发展 ( C )
A.橡胶工业 B.制糖工业
C.钢铁工业 D.电子工业
(2)与沈阳相比,大连、营口经济发展的优势是 ( A )
A.海洋运输便利 B.矿产资源丰富
C.铁路线路密集 D.科技力量雄厚
2.组合状况:就是分析区域内各种资源之间的匹配是否合理,是否对经济发展有利。比如上题中的辽中南地区,煤炭和铁矿的组合就是最佳搭档,适合发展钢铁工业,可以减少原材料运输成本。
例2 下图为中国东部12个省级行政区的耕地和水资源比重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东部12个省级行政区的水资源与耕地资源匹配情况描述正确的是 ( A )
A.江苏比山东的水土匹配更好
B.北方比南方的水土匹配更好
C.河北和辽宁的水土匹配最佳
D.海南和上海的水土匹配最差
(2)影响图中省级行政区水土匹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D )
A.热量高低、降水多少
B.土地类型、作物熟制
C.土地类型、土壤肥力
D.土地类型、降水多少
3.分布特点:资源分布特点的归纳是一个需要我们重点掌握的能力。可以从某种资源在区域内的方位来描述,或者借助其他区域来参照,比如省级行政区、地区、地形区等。
例3 下图示意我国部分主要能源矿产的分布。读图,分析其分布特点。
如果从地理方位来看,我国的能源矿产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也可以说“北方多,南方少”。
如果从省级行政区来看,煤炭集中分布于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石油、天然气多出产于黑龙江、山东、陕西、甘肃、新疆等地。
如果从地形区来看,煤炭主要分布于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等地;石油、天然气主要分布于东北平原、塔里木盆地等地。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分析思路
资源在区域内的分布一般都是不均匀的,区域之间差异更大。要协调发展,就需要进行跨区域的调配。
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对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下面结合“青豫直流”工程,讨论这类题目的分析思路。
  “青豫直流”工程(如图)是“西电东送”重点项目,是世界首个以服务光伏发电为主、全清洁能源打捆外送的特高压工程。该工程有利于河南省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提升其空气质量。
1.明确目的:资源跨区域调配主要是为了解决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和供需不平衡的问题。“青豫直流”工程的目的是把青海省的电能输送到河南省。
2.分析线路:分析沿线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理解自然环境对线路施工的影响。“青豫直流”工程沿途经过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地形崎岖,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较低,线路施工难度较大。
3.讨论意义:讨论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输出地和输入地的意义,主要是对当地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青豫直流”工程的修建既能够增加青海省发电地区的经济收入,又可以缓解河南省用电紧张问题,还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例4 为缓解区域缺水问题,我国启动滇中引水工程。下图为滇中引水工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与规划路线②相比,选择路线①的原因可能是 ( C )
A.引水里程更短,建设成本低
B.沿线降水丰富,补给水源多
C.沿线人口较多,需水量更大
D.沿线地势平坦,建设难度小
(2)建设滇中引水工程对该地区的意义是 ( C )
A.改善水体水质 B.保护生态环境
C.缓解用水紧张 D.改变农业结构
@真题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我国首批国家公园名单公布。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完成国家公园空间布局建设任务。读我国首批国家公园分布图,完成1~3题。
1.国家公园的土地全部属于 ( C )
A.林地 B.耕地
C.生态用地 D.建设用地
2.大熊猫国家公园位于我国地势阶梯交界处,位于该交界线上的山脉有 ( B )
①横断山脉 ②太行山脉 ③祁连山脉
④天山山脉 ⑤昆仑山脉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①④⑤
3.我国大量设立国家公园的首要目的是 ( D )
A.保障粮食安全 B.开发动植物资源
C.发展特色旅游业 D.利于可持续发展
  光伏发电是将光能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山东的光伏产业发展正在由陆地向海洋阔步前进。下图示意山东海上光伏电站分布。读图,完成4~6题。
4.山东黄河入海口处的光伏电站所属海域是( A )
A.渤海 B.黄海
C.东海 D.南海
5.山东发展海上光伏电站的有利条件有 ( C )
①风能资源丰富 ②消费市场广阔 ③大陆海岸线长 ④海滨环境优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山东光伏产业由陆地向海洋发展,可以 ( B )
A.降低技术要求 B.减少占用耕地
C.减少建设难度 D.降低维护成本
  天然气是一种洁净环保的优质能源,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少于其他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2024年12月2日,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全线贯通,实现了“北气南下”,该管道全线贯通后,每年可向沿线地区稳定供应天然气380亿立方米,可满足1.3亿户城市家庭一年的用气需求。读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示意图,完成7~9题。
7.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由黑河到上海,黑河位于 ( A )
A.黑龙江省 B.内蒙古自治区
C.吉林省 D.辽宁省
8.下列地区中,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贯通后能够为其提供天然气资源的是 ( D )
①东北三省 ②环渤海地区
③长江三角洲地区 ④珠江三角洲地区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9.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贯通后,给沿线地区带来的好处有 ( B )
①提高经济收入 ②缓解能源紧张
③改善环境 ④彻底解决空气污染问题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2024·河北中考)“引江济汉”工程(下图)是连接长江和汉江的一条输水通道,该工程建成通水,改善了汉江下游的用水条件。据此完成10~12题。
10.该工程所在省级行政区的简称是 ( C )
A.湘 B.赣 C.鄂 D.皖
11.该工程线路图上距离约5厘米,实际总长度约为( B )
A.40千米 B.70千米
C.100千米 D.130千米
12.该工程建成通水对汉江下游水文特征的影响是 ( C )
A.结冰期延长 B.流速减缓
C.径流量增大 D.水位下降
某同学制作了家乡2013年和2023年的土地利用类型统计图(如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据图推测,该同学家乡的主要地形类型最可能是 ( A )
A.山地 B.高原 C.平原 D.盆地
14.十年间,该同学家乡发生的变化最可能是 ( B )
A.粮食种植面积增大 B.森林覆盖面积增大
C.大力推进退耕还草 D.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二、非选择题
15.(区域认知·“丹水北运”)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主题:“丹水北运”,北方不渴
2023年12月5日,满载着100个集装箱,共计2 150吨丹江水的列车正点出发,搭乘“顺风火车”北上。
材料一 浩吉铁路(如图),北起内蒙古浩勒报吉,途经内蒙古、陕、晋、豫等省(自治区),南至京九铁路吉安站,是国家重要的南北能源运输大动脉。
(1)不论是浩吉铁路还是南水北调,都说明我国 自然资源 空间差异大,需要跨区域调配,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2)浩吉铁路穿过我国地势第 二、三 级阶梯,经过七个省级行政区,终点到 江西 省吉安站,与京九铁路相连。自该铁路开通运营以来,内蒙古、陕、 晋 等省级行政区的 煤炭 资源不断输送到“两湖一江”地区,缓解当地 能源 紧张的状况。
材料二 “丹水北运”利用北上火车闲置返空运力,将丹江口水“捎脚运输”至陕、晋、内蒙古等半干旱、干旱地区,让铁路沿线人民群众品尝来自丹江口物美价廉的天然好水。
(3)丹江口水库位于汉江中上游,是亚洲第一大人工 淡水 (填“淡水”或“咸水”)湖,也是重要的湿地保护区。北方铁路沿线地区降水较少, 工农业 需水量大,“丹水北运”利用北上火车闲置返空运力,缓解了沿线 水 资源短缺问题。
材料三 此次“丹水北运”项目通过铁路运输,采用集装箱搭配尼龙材料液袋封装,并设计出全自动集装箱卸水系统,不仅可以保障运水环境安全,还可以减少装卸、包装、运输等成本。
(4)相较于南水北调工程中利用天然河道和人工沟渠调水,“丹水北运”项目用铁路运水的优点和缺点有哪些?
优点:灵活方便、运输成本低,对环境影响小等。缺点:运输量相对较少等。
1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22年9月1日,产自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正式命名为:鲁即渔养60616)的首批大黄鱼上市,其品质可媲美野生大黄鱼。
材料二 该船以“船载舱养”模式,将养殖区域由近岸推向深远海,利用深远海优质海水资源,开展大黄鱼、石斑鱼、大西洋鲑等名优鱼种养殖。该船根据不同季节水温和环境,在我国部分海域开展游弋式作业,被称为“移动的海洋牧场”。其养殖密度是传统网箱的4~6倍,养殖周期可缩短1/3以上。下图示意该船部分游弋路线。
(1)“国信1号”从海域甲游弋到南澎岛依次经过的海域是 黄 海、 东 海和南海。
(2)列举我国两种海洋资源。
渔业资源(生物资源);化学资源(盐);矿产资源(石油)等。
(3)简述我国发展“移动的海洋牧场”的有利条件。
海域面积广,可养殖规模大;养殖周期短;产品品质高;环境污染小等。
(4)分析与传统近海养殖方式相比,深远海养殖方式具有的优势。
可养殖品种多;产量高;水质好,受近海人类活动影响小;通过充分利用深远海的空间资源,缓解陆地土地资源供给肉蛋奶等农产品的压力,有利于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知识结构
。 。 。 。 。 。 。 。
。 。 。 。 。 。 。
。 。 。 。 。 。 @学法指导
【区域认知】——认识区域自然资源状况
  会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等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举例说明自然资源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认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
  不同的区域,其自然资源禀赋是不一样的,我们要能够借助地图,分析其资源的分布、影响等。
一、描述自然资源特征
对于区域内的各种自然资源,我们要分析其种类、数量、分布以及组合情况等。
1.种类和数量:一般借助地图或者是统计图表进行分析归纳。
例1 近年来,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引领了东北地区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下图示意辽宁部分区域铁路和矿产资源分布。读图,完成(1)~(2)题。
(1)依据自然资源条件,本区适合发展 (   )
A.橡胶工业 B.制糖工业
C.钢铁工业 D.电子工业
(2)与沈阳相比,大连、营口经济发展的优势是 (   )
A.海洋运输便利 B.矿产资源丰富
C.铁路线路密集 D.科技力量雄厚
2.组合状况:就是分析区域内各种资源之间的匹配是否合理,是否对经济发展有利。比如上题中的辽中南地区,煤炭和铁矿的组合就是最佳搭档,适合发展钢铁工业,可以减少原材料运输成本。
例2 下图为中国东部12个省级行政区的耕地和水资源比重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东部12个省级行政区的水资源与耕地资源匹配情况描述正确的是 (   )
A.江苏比山东的水土匹配更好
B.北方比南方的水土匹配更好
C.河北和辽宁的水土匹配最佳
D.海南和上海的水土匹配最差
(2)影响图中省级行政区水土匹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
A.热量高低、降水多少
B.土地类型、作物熟制
C.土地类型、土壤肥力
D.土地类型、降水多少
3.分布特点:资源分布特点的归纳是一个需要我们重点掌握的能力。可以从某种资源在区域内的方位来描述,或者借助其他区域来参照,比如省级行政区、地区、地形区等。
例3 下图示意我国部分主要能源矿产的分布。读图,分析其分布特点。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分析思路
资源在区域内的分布一般都是不均匀的,区域之间差异更大。要协调发展,就需要进行跨区域的调配。
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对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下面结合“青豫直流”工程,讨论这类题目的分析思路。
  “青豫直流”工程(如图)是“西电东送”重点项目,是世界首个以服务光伏发电为主、全清洁能源打捆外送的特高压工程。该工程有利于河南省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提升其空气质量。
1.明确目的:资源跨区域调配主要是为了解决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和供需不平衡的问题。“青豫直流”工程的目的是把青海省的电能输送到河南省。
2.分析线路:分析沿线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理解自然环境对线路施工的影响。“青豫直流”工程沿途经过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地形崎岖,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较低,线路施工难度较大。
3.讨论意义:讨论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输出地和输入地的意义,主要是对当地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青豫直流”工程的修建既能够增加青海省发电地区的经济收入,又可以缓解河南省用电紧张问题,还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例4 为缓解区域缺水问题,我国启动滇中引水工程。下图为滇中引水工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与规划路线②相比,选择路线①的原因可能是 (   )
A.引水里程更短,建设成本低
B.沿线降水丰富,补给水源多
C.沿线人口较多,需水量更大
D.沿线地势平坦,建设难度小
(2)建设滇中引水工程对该地区的意义是 (   )
A.改善水体水质 B.保护生态环境
C.缓解用水紧张 D.改变农业结构
@真题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我国首批国家公园名单公布。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完成国家公园空间布局建设任务。读我国首批国家公园分布图,完成1~3题。
1.国家公园的土地全部属于 (   )
A.林地 B.耕地
C.生态用地 D.建设用地
2.大熊猫国家公园位于我国地势阶梯交界处,位于该交界线上的山脉有 (   )
①横断山脉 ②太行山脉 ③祁连山脉
④天山山脉 ⑤昆仑山脉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①④⑤
3.我国大量设立国家公园的首要目的是 (   )
A.保障粮食安全 B.开发动植物资源
C.发展特色旅游业 D.利于可持续发展
  光伏发电是将光能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山东的光伏产业发展正在由陆地向海洋阔步前进。下图示意山东海上光伏电站分布。读图,完成4~6题。
4.山东黄河入海口处的光伏电站所属海域是(   )
A.渤海 B.黄海
C.东海 D.南海
5.山东发展海上光伏电站的有利条件有 (   )
①风能资源丰富 ②消费市场广阔 ③大陆海岸线长 ④海滨环境优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山东光伏产业由陆地向海洋发展,可以 (   )
A.降低技术要求 B.减少占用耕地
C.减少建设难度 D.降低维护成本
  天然气是一种洁净环保的优质能源,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少于其他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2024年12月2日,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全线贯通,实现了“北气南下”,该管道全线贯通后,每年可向沿线地区稳定供应天然气380亿立方米,可满足1.3亿户城市家庭一年的用气需求。读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示意图,完成7~9题。
7.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由黑河到上海,黑河位于 (   )
A.黑龙江省 B.内蒙古自治区
C.吉林省 D.辽宁省
8.下列地区中,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贯通后能够为其提供天然气资源的是 (   )
①东北三省 ②环渤海地区
③长江三角洲地区 ④珠江三角洲地区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9.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贯通后,给沿线地区带来的好处有 (   )
①提高经济收入 ②缓解能源紧张
③改善环境 ④彻底解决空气污染问题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2024·河北中考)“引江济汉”工程(下图)是连接长江和汉江的一条输水通道,该工程建成通水,改善了汉江下游的用水条件。据此完成10~12题。
10.该工程所在省级行政区的简称是 (   )
A.湘 B.赣 C.鄂 D.皖
11.该工程线路图上距离约5厘米,实际总长度约为(   )
A.40千米 B.70千米
C.100千米 D.130千米
12.该工程建成通水对汉江下游水文特征的影响是 (   )
A.结冰期延长 B.流速减缓
C.径流量增大 D.水位下降
某同学制作了家乡2013年和2023年的土地利用类型统计图(如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据图推测,该同学家乡的主要地形类型最可能是 (   )
A.山地 B.高原 C.平原 D.盆地
14.十年间,该同学家乡发生的变化最可能是 (   )
A.粮食种植面积增大 B.森林覆盖面积增大
C.大力推进退耕还草 D.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二、非选择题
15.(区域认知·“丹水北运”)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主题:“丹水北运”,北方不渴
2023年12月5日,满载着100个集装箱,共计2 150吨丹江水的列车正点出发,搭乘“顺风火车”北上。
材料一 浩吉铁路(如图),北起内蒙古浩勒报吉,途经内蒙古、陕、晋、豫等省(自治区),南至京九铁路吉安站,是国家重要的南北能源运输大动脉。
(1)不论是浩吉铁路还是南水北调,都说明我国 空间差异大,需要跨区域调配,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2)浩吉铁路穿过我国地势第 级阶梯,经过七个省级行政区,终点到 省吉安站,与京九铁路相连。自该铁路开通运营以来,内蒙古、陕、 等省级行政区的 资源不断输送到“两湖一江”地区,缓解当地 紧张的状况。
材料二 “丹水北运”利用北上火车闲置返空运力,将丹江口水“捎脚运输”至陕、晋、内蒙古等半干旱、干旱地区,让铁路沿线人民群众品尝来自丹江口物美价廉的天然好水。
(3)丹江口水库位于汉江中上游,是亚洲第一大人工 (填“淡水”或“咸水”)湖,也是重要的湿地保护区。北方铁路沿线地区降水较少, 需水量大,“丹水北运”利用北上火车闲置返空运力,缓解了沿线 资源短缺问题。
材料三 此次“丹水北运”项目通过铁路运输,采用集装箱搭配尼龙材料液袋封装,并设计出全自动集装箱卸水系统,不仅可以保障运水环境安全,还可以减少装卸、包装、运输等成本。
(4)相较于南水北调工程中利用天然河道和人工沟渠调水,“丹水北运”项目用铁路运水的优点和缺点有哪些?
1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22年9月1日,产自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正式命名为:鲁即渔养60616)的首批大黄鱼上市,其品质可媲美野生大黄鱼。
材料二 该船以“船载舱养”模式,将养殖区域由近岸推向深远海,利用深远海优质海水资源,开展大黄鱼、石斑鱼、大西洋鲑等名优鱼种养殖。该船根据不同季节水温和环境,在我国部分海域开展游弋式作业,被称为“移动的海洋牧场”。其养殖密度是传统网箱的4~6倍,养殖周期可缩短1/3以上。下图示意该船部分游弋路线。
(1)“国信1号”从海域甲游弋到南澎岛依次经过的海域是 海、 海和南海。
(2)列举我国两种海洋资源。
(3)简述我国发展“移动的海洋牧场”的有利条件。
(4)分析与传统近海养殖方式相比,深远海养殖方式具有的优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