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单元分数乘法常考题检测卷-数学六年级上册人教版
一、选择题
1.下面( )的积在和之间。
A. B. C. D.
2.能正确表示的是( )。
A. B. C. D.
3.两袋大米同样重,第一袋用去,第二袋用去千克,剩下的( )。
A.第一袋重 B.第二袋重 C.同样重 D.无法确定
4.一种商品的原价是800元,第一次降价,第二次又降价,这两次降价相比,( )。
A.相等 B.第一次降的多
C.第二次降的多 D.无法比较
5.一张铁皮长米,用去米,还剩下多少米?列式为( )。
A. B. C. D.
6.一堆货物8吨,第一次运走,第二次运走吨,还剩下多少吨?正确的列式计算是( )。
A.(吨) B.(吨)
C.(吨) D.(吨)
二、填空题
7.请阅读如图连续图的意思,第3个图中深色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千米?算式是( )。
8.时( )分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千米=( )米
9.奇奇看一本600页的《中华上下五千年》,每天看这本书的,5天看了这本书的( ),还剩下( )页没看。
10.比3米多是( )米,比3米多米是( )米。
11.修一条水渠,每天修千米,一周修了( )千米。
12.聪聪看一本150页的故事书,已经看了全书的,看了( )页,还剩( )页没有看。
三、判断题
13.表示3个的乘积。( )
14.两堆煤同样重,甲用去,乙用去吨,它们剩下的一样多。( )
15.一桶花生油,每天用去千克,5天用完。( )
16.新城小学六(1)班有45名学生,其中男生占,男生中又有的学生喜欢看《福尔摩斯》,六(1)班有15名男生喜欢看《福尔摩斯》。( )
17.一条绳子,已经用去了,还剩下米。( )
四、计算题
18.直接写得数。
19.脱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
-+- (+-)×24
×(-) ×5+×6
五、解答题
20.校园里有30棵杨树,柳树是杨树的,松树是柳树的,校园里种了多少棵松树?
21.公路上测得声音有80分贝,经过绿化带的隔离,噪音降低了,人们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
22.六年级同学给灾区的小朋友捐款。六(1)班捐了500元,六(2)班捐的是六(1)班的,六(3)班捐的是六(2)班的。六(3)班捐款多少元?
23.妈妈买了一袋大米重10千克,先吃去这袋大米的,又吃去这袋大米的千克,两次一共吃去多少千克?
24.儿童的负重最好不要超过体重的。如果长期背负过重物体,会导致腰痛及背痛,严重的甚至会妨碍骨骼成长。张东的体重30千克,书包重5千克,张东的书包超重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D D D B A B
1.D
【分析】根据题意,计算出各算式的积,然后根据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找出积在和之间的算式即可。
分数大小的比较:分母相同时,分子越大,分数值越大;分子相同时,分母越大,分数值反而越小;分子、分母都不相同时,化成同分母或同分子的分数进行比较。
【详解】积在和之间,即积;
A.,,即,不符合题意;
B.
,即 ,不符合题意;
C.
,即,不符合题意;
D.
,
,即,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睛】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以及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2.D
【分析】根据分数的意义,把大长方形看作单位“1”,大长方形被平均分成3份,2份涂色,涂色部分占大长方形的;把涂色部分看作单位“1”,它又被平均分成5份,4份涂色,两次涂色的部分占第一次涂色部分的,占整个图形的。
【详解】能正确表示的是。
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根据分数的意义涂色即可。
3.D
【分析】将一袋大米的质量看作单位“1”,第一袋用去,还剩(1-),第一袋剩下的质量=一袋大米的质量×剩下的对应分率;第二袋剩下的质量=一袋大米的质量-用去的质量,据此举例说明即可。
【详解】假设两袋大米都重1千克。
第一袋剩下的质量:1×(1-)
=1×
=(千克)
第二袋剩下的质量:1-=(千克)
当两袋大米都重1千克时,剩下的同样重。
假设两袋大米都重2千克。
第一袋剩下的质量:2×(1-)
=2×
=(千克)
第二袋剩下的质量:2-=(千克)
<
当两袋大米都重2千克时,剩下的第二袋重。
因此剩下的无法确定。
故答案为:D
【点睛】关键是确定单位“1”,理解分数和分数乘法的意义。
4.B
【分析】把商品原价看作单位“1”,第一次降价,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用800×即可求出第一次降价了多少元,也就是80元,用800-80即可求出第一次降价后的价格;然后把第一次降价后的价格看作单位“1”,已知第二次又降价,用第一次降价后的价格×即可求出第二次降价了多少元,最后比较降价的钱数即可。
【详解】第一次降价:
800×=80(元)
第一次降价后的价格:800-80=720(元)
第二次降价:
720×=72(元)
80>72
这两次降价相比,第一次降的多。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关键是要明确每个分率对应的单位“1”不同。
5.A
【分析】已知一张铁皮长米,用去米,求还剩下多少米,用铁皮的全长减去用去的长度即可。
【详解】-
=-
=(米)
还剩下米。
列式为:-。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考查分数减法的意义及应用,注意“用去米”是带单位的具体数量,所以求还剩下的长度,用减法解答。
6.B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先把货物看成单位“1”,所以第一次运走之后,剩下的占8吨的(1-),用8乘(1-)可以算出第一次剩下多少,再用第一次剩下的数减去,即可算出答案。
【详解】根据题意,列出正确的算式为。
故答案为:B
【点睛】此题考查了分数乘法、分数减法。要求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
7.×=(平方千米)
【分析】第二个图形中将1平方千米的长方形平均分成6份,阴影部分面积占了5份,是()平方千米;第三个图形中将阴影部分面积平均分成了3份,其中深色阴影部分面积占了2份,是()平方千米,据此可得出答案。
【详解】第3个图中深色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平方千米)
8. 40 80 150
【分析】根据1时=60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千米=1000米,单位大变小乘进率,进行换算即可。
【详解】×60=40(分);×100=80(平方厘米);×1000=150(米)
时40分,平方分米=80平方厘米,千米=150米。
9. 100
【分析】已知每天看这本书的,求5天看了这本书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
求还剩下多少页没看,是把这本书的总页数看作单位“1”,减去已看的分率,就是还剩下没有看的占总页数的分率,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即可求解。
【详解】×5=
600×(1-)
=600×
=100(页)
5天看了这本书的,还剩下100页没看。
10. 4
【分析】把3米看作单位“1”,则未知的长度是3米的(),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即可计算出比3米多是多少米;用3米直接加上米,即可计算出比3米多米是多少米。
【详解】
=
=4(米)
3(米)
则比3米多是4米,比3米多米是米。
11.
【分析】已知每天修千米,求一周修了多少千米,一周7天,用每天修的长度乘7即可。
【详解】×7=(千米)
修一条水渠,每天修千米,一周修了千米。
12. 50 100
【分析】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即用150乘即可求出看了多少页;用这本故事书的总页数减去看了的页数即可求出还剩下的页数。
【详解】150×=50(页)
150-50=100(页)
则看了50页,还剩100页没有看。
13.×
【分析】根据乘法的意义,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表示3个相加。据此判断。
【详解】表示3个的和。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了分数乘法,掌握分数乘法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
14.×
【分析】由于不知道这两堆煤的具数数量,所以无法判断哪堆剩下的多。分别根据两堆煤同重1吨,多于1吨,少于1吨这三种情况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详解】由于不知道这两堆煤的具数数量,所以无法判断哪堆剩下的多。
如果两堆煤同重1吨,则甲用去了1×=吨,即两堆煤用去的同样多,则剩下的也一样多。
如果两堆煤同重多于1吨,则甲用去了的多于吨,即甲堆煤用去的多,则乙堆剩下的多。
如果两堆煤同重少于1吨,则甲用去了的少于吨,即甲堆煤用去的少,则甲堆剩下的多。
故答案为:×
【点睛】完成本题要注意题目中前一个分数表示占总量的分率,后一个表示具体数量。
15.×
【分析】利用乘法,先求出5天用的油量,再判断正误即可。
【详解】5×=1(千克)
所以,5天用去1千克,但是由于不明确这桶油的总量,所以不能判断5天是否用完了这桶油。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了分数乘法,能根据题意正确列式是解题的关键。
16.√
【分析】全班学生有45人,男生占,用45乘即可求出男生人数。男生中又有的学生喜欢看《福尔摩斯》,用男生人数乘即可求出有多少名男生喜欢看《福尔摩斯》。
【详解】45××
=25×
=15(名)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分数连乘的实际应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17.×
【分析】把绳子的长度看作单位“1”,已经用去了,则说明剩下的占绳子总长的,因为单位“1”未知,所以不能求出剩下的长度。
【详解】1-=
因为单位“1”未知,所以无法求出对应的长度,所以题目中的结论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分清分数代表分率还是具体量。
18.;;;
;1;;2
【解析】略
19.1;7;
;4
【分析】(1)利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及减法的运算性质进行简算;
(2)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3)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4)逆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详解】-+-
=+--
=()-()
=2-1
=1
(+-)×24
=+4-4
=21+4-18
=25-18
=7
×(-)
=×(-)
=×
=
×5+×6
=×(5+6)
=
=4
20.16棵
【分析】已知有30棵杨树,柳树是杨树的,先把杨树的棵数看作单位“1”,单位“1”已知,用杨树的棵数乘,求出柳树的棵数;
又已知松树是柳树的,再把柳树的棵数看作单位“1”,单位“1”已知,用柳树的棵数乘,求出松树的棵数。
【详解】30××
=24×
=16(棵)
答:校园里种了16棵松树。
【点睛】本题考查分数乘法的应用,找出单位“1”,注意两个单位“1”的不同,单位“1”已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解答。
21.70分贝
【分析】求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解题方法:单位“1”的量×(1-这个数量比单位“1”少的几分之几)=这个数量。
此题中,单位“1”为80分贝,是已知的,用乘法即可计算出结果。
【详解】80×(1- )
=80×
=70(分贝)
答:人们现在听到的声音是70分贝。
【点睛】本题重点考查分数乘法的应用,重点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解题方法。
22.450元
【分析】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即用500乘即可求出六(2)班捐的钱数,再乘即可求出六(3)班捐款多少元。
【详解】500××
=400×
=450(元)
答:六(3)班捐款450元。
【点睛】本题考查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明确用乘法是解题的关键。
23.千克
【分析】由题意可知:这袋大米的总质量(10千克)是单位“1”,先吃去这袋大米的,也就是先吃了10千克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即一个数(单位“1”的量)×几分之几=部分量。据此用10×可求出先吃去的千克数;又吃了千克,把两次吃的千克数加起来,即可求出两次一共吃的千克数。
【详解】10×+
=2+
=(千克)
答:两次一共吃去千克。
【点睛】确定单位“1”的量是解决分数问题的关键。单位“1”已知,用乘法解答。解决此题还应注意数量与分率的区别,千克是数量,是分率。
24.超重;见详解
【分析】把张东的体重看成单位“1”,书包的重量最好不要超过她的体重的,用张东的体重乘上,就是他的书包最好不要超过多少千克,再与5千克比较大小即可。
【详解】30×=4.5(千克)
4.5千克<5千克
答:张东的书包超重了,因为他体重的是4.5千克。
【点睛】本题的关键是找出单位“1”,已知单位“1”的量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