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8 15:58: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一中20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说既有娱乐的功能,也有思想的功能,当然还有其他多种功能,但娱乐功能和思想功能是小说最主要的两种功能。进入现代小说时代,小说出现明显的分野,分野的规律大致上就是形成了以娱乐为主的小说和以思想为主的小说。尽管以思想为主的小说不属于读者最多的小说,但它们起到了为一个时代生产思想和储存思想的作用。
把小说当成生产思想和储存思想的工具,这种说法相信会遭到很多人的质疑。如果人们要表达思想,为什么要采用小说的方式,直接写成理论文章不是表达得更直接更明确吗?小说是人们观察世界的重要方式,特别是进入到现代社会以后。现代社会是一个公民社会,小说家应该具有公共知识分子的担当,应该通过小说直接参与到对社会、人生进行的理性思索之中。另一方面,小说具有整体把握世界复杂性的优势。进入到现代社会以后,绝对真理、一元化思想越来越缺乏说服力,人们对世界的复杂性、矛盾性看得更加清楚,而思想理论往往难以统领这个复杂的世界。思想理论是采取抽象思维的方式,它把世界的活生生的细节都抽象成一个个概念,把世界上各种类型的人,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孩子,爱打呼噜的人和爱吃零食的人……都抽象成一个“人”字。而每一个现实的人都是有血有肉的,这些血肉都被抽象掉了。过去崇拜抽象理论时,人们会认为这些血肉对于认知世界没有意义,但后来逐渐认识到,这些细节,这些血肉,对于认知世界是很重要的。而这时候就显出了小说思维的长处。小说是作家构建的一个形象的世界,形象具有多义性,对同一个形象,读者因为条件的不同,会有不同的理解。小说用形象来思维,就是一种有血肉的思想,就带来了小说思想功能的神奇性和无限可能性。
昆德拉是20世纪的一位伟大的小说家,他非常强调小说的思想能力。他很欣赏福楼拜的小说《包法利夫人》,就因为他在阅读这部小说时,被作家的思想震撼。他感叹说:“判断一个时代的精神不能仅仅根据其思想和理论概念,而不考虑其艺术,特别是小说。19世纪发明了蒸汽机,黑格尔也坚信他已经掌握了宇宙历史的绝对精神。但是,福楼拜却发现了愚昧。在一个如此推崇科学思想的世纪中,这是最伟大的发现。”昆德拉在这里特别强调了小说在总结一个时代的精神本质时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部优秀的小说除了提供一种新的美学风格、想象世界之外,它还应该包括对当代社会的积极反映,对存在意义的探索科学是为了实用,哲学陷入了总体原则之中,而文学却致力于把人心的混沌、复杂和文明发展的另一面展示出来,它告诉人们“世界并非如此”,在这里,文学发挥了它的思想能力,让民众产生新的思想维度,质疑、批判,或重新思考文明、制度、政治、文化等关乎社会现实和人生的诸种问题。小说比其他文学门类具有更便利的条件,因为它是直接以现实和人生为摹本的。
现代小说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卡夫卡的《城堡》让我们感受到现代官僚制度的可怕,以及这种制度对生命的压抑;加缪的《局外人》让我们看到现代生活中人的“异化”,这些小说都展示了文学想象在现代社会中的思想价值。同样还有福楼拜、狄更斯、雨果等作家,他们是在欧洲处于资本主义文明上升时期进行写作的,那个时候是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科学、技术和理性成为时代的最高原则,但是,文学却颠覆了这一基本的公共理念,它提醒人们,这个最高原则具有“愚昧”和“可怕”的一面。
作家应该成为思想家,但同时作家又不能代替思想家,相反,作家经常要从思想家那里吸收思想资源。因此,作家和思想家从现代社会以来就逐渐结成了最亲密的联合阵线,作家和思想家的结合,将思想的力量发挥到最大地步。像上面提到的那些作家,他们在小说中表达的思想,也是充分吸收了当时思想家的成果。所以,从作家与思想家的关系来看,二者共同完成了对世界的新的反思。思想家提出了新的思想,小说家将血肉赋予了这种思想,同时也更加深化了思想。
小说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在表达思想。铁凝曾把这种小说的特殊表达称为“思想的表情”,她说:“小说必得有本领描绘思想的表情而不是思想本身,才有向读者进攻的实力和可能。”“思想的表情”这个说法很有意思,这也就是说,小说家并不是像思想家那样直接宣讲思想,而是通过描绘思想的表情来生产思想和储存思想。
假如要问我对当代小说最大的不满是什么,我以为那就是当代小说还未能有效地担当起思想的功能,没有成为收藏当代思想成果的地方。当然,这个问题也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从小说家的角度看,小说家对当代思想的走向和突破缺乏敏感和热情。另一方面,从当代思想家的角度看,中国当代的思想家缺乏自己的思想见解,特别是缺乏建立在本土经验上的思想见解,缺乏足以让小说家感动的思想成果。但我以为也不必妄自菲薄。事实上这些年来我能明显感到作家们在思想上的努力,一些有影响的小说无不闪耀着思想的光芒。中国自上个世纪以来,走着一条独特的路,积累了丰富的新经验。最伟大的思想就应该从中国本土经验中生长出来。
(摘编自贺绍俊《为时代生产思想和储存思想》)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小说包括娱乐小说和思想小说两种类型,其娱乐功能和思想功能逐渐分野。
B.尽管以思想为主的小说拥有的读者不多,但它们对于一个时代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C.现代社会中,在整体把握世界的复杂性方面,抽象理论有其不足,而小说有其优势。
D.中国自上世纪以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最伟大的思想已从中国本土经验中生长出来。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去人们崇拜把世界的细节抽象成一个个概念的思想理论,后来人们认识到这些细节对认知世界的作用,而开始崇尚细节。
B.小说的形象具有多义性,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个形象可能会作出不同的理解,这正是所谓“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C.与科学、哲学不同,文学告诉人们“世界并非如此”,且在这个方面,小说比其他文学门类具有更便利的条件。
D.卡夫卡、加缪、福楼拜、狄更斯、雨果等作家的作品告诉人们,资本主义黄金时期的最高原则具有“愚昧”和“可怕”的一面。
3.下列选项,不能支持小说“有思想的功能”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B.小说应该是积极的艺术,应该是能够唤醒民众,激励人心,给人以力量的艺术。——茅盾《我走过的道路》
C.小说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它的魅力将和人类语言一起存亡。——张抗抗《不看小说》
D.用小说干预生活毕竟比脚踏实地地去改变生活容易。——王蒙《我在寻找什么》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当代小说家应如何“为时代生产思想和储存思想”?请根据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烧炉
聂鑫森
华灯初上时,他对老伴儿说:“今夜该生火烧炉了。”
老伴儿一笑:“儿子来电话说,他想赶回来现场参师,学学你的绝招。”
“那局长还有别的炉子吗?儿子是搞城市规划的,学这个干什么?”
“你没听儿子说局长就爱玩铜炉吗?你叫洪声远,名声远播,儿子就不能教一教?”
他的脸蓦地拉长了。
洪声远,字霜钟,名和字都是父亲取的。六十五年前,他在一个深秋子夜呱呱坠地,远处的黄叶寺正好响起了钟声。熟谙唐诗的父亲,便从《枫桥夜泊》中找到了灵感。
洪声远在大学读的是考古系,毕业后便被分配到本市的博物馆工作,因对历代瓷器研究甚深,同时对明、清以来的各种铜炉独具慧眼,撰文多有创见,在五十岁时已是研究员了。他五年前退休归隐,除了职称之外,此生未领受过任何官衔,是名副其实的一介布衣。
博物馆的同事都说他除研究瓷器颇有见地外,鉴别、养护铜炉亦高人一筹。
特别是烧炉的绝活儿,为世所重。
所谓铜炉,指的是专供焚香、烘手的小巧器具,前者谓之香炉,后者谓之手炉。铜炉虽有款识却无铭文,形制和花纹都较为简单,但历代藏炉家青睐的是铜炉简练的造型和幽雅的铜色,尤以不着纤尘、精光内含、静而不嚣为贵。若如此,必是长期添炭培灰,徐徐火养而成。铜色在火养的过程中,愈久愈好看。这是明、清文人的一份雅趣,几人能享?
洪声远对铜炉情有独钟。博物馆就收藏不少,他在职时,决不允许在色泽包浆颇佳的铜炉上,用化学糨糊去粘贴标签。标签无论将来揭与不揭,“肌肤”上已落下一个“疤瘌”,即便以温火养护,八年十年亦难去其痕迹。他说:“在铜炉上贴标签,与煮鹤焚琴何异?”
对于刚出土或收购来的污锈遍体、黯然无色的铜炉,徐徐火养毕竟时间太长,洪声远敢于以猛火快速烧成。此法在清人吴融的《烧炉新语》中被提及,他多年实践,颇有心得。
可惜儿子干的不是这一行。
儿子三十四岁了,是三伏天生的。当时天气热于炉火,他又喜欢铜炉,本想给儿子起名为“洪炉”,并取字为“畏炎”,含有莫“趋炎”之意。老伴儿是个中学语文教师,说这个“炉”字太扎眼,就叫“洪伏”吧,“伏”与“福”谐音哩。
儿子大学毕业到了城建局,接着是结婚、生子,眼下是该局设计科的副科长。儿子常抱怨,不知这“副科”何时能转正。他就不明白,儿子是有专业技术的人,可以在学问上长进,干嘛老想着当官这件事。
八点钟了。儿子又来电话了,说他和局长刚陪几个客人吃完晚饭,还得去茶楼喝茶谈工作,今晚他就不回家了,谢谢老爸的辛苦。
洪声远冷冷一笑:“谈工作无非是喝酒、喝茶的借口,可悲可叹!”
老伴儿说:“还不是为了混个正科。老洪,你去烧炉吧,儿子的事比天还大啊。”
“我是‘不求闻达于诸侯’,却逃不脱‘为儿孙做马牛’的蠢命!”
杂物间里,洪声远让老伴儿烧起一盆旺旺的木炭火。节令还是初秋,屋子里的温度猛地升高了。他把外衣脱掉,只剩下一件衬衫,再把袖口捋起来,然后对老伴儿说:“你身体不好,去客厅看电视吧。”
老伴儿问:“你受得了吗?”
“放心,我还不算老。”
待老伴儿走后,他把门关上,从一个小木盆里,捞起先煮后浸泡的铜炉,借着明亮的灯光细看。这是一只明代的手炉,是冬天用来烘手的,小巧得可纳于袖中,故又称袖炉。好玩意儿啊!炉身作花盆状,凸雕的菊花、菊叶满满地覆盖在铜盖上,端着它如同端着一盆菊花。炉身上刻着扁鹊、华佗、李时珍、张仲景等医界先贤的形象。款识是“杏林之家”。看得出,它曾是一个中医世家的传物。
早几天儿子拿来时,铜炉遍体是污垢和绿得发黑的锈迹,哑暗无光。
洪声远一看,就知道它的年限和质地。
“哪里来的?”
“是一个房地产老板主动转让给局长的,局长花了大价钱,两千元!”
洪声远差点跳了起来。这东西值个五万以上!
“爸,局长得到这个铜炉,突然有了收藏这类玩意儿的兴趣。他请教过一些专家,明白了铜炉之美在于铜色,要有好铜色必须烧炉,烧炉能速成者便是爸爸。局长给了我这个效力的机会,我得珍惜。”
他本想呵斥儿子一顿。假如铜炉来得正当,为了这一件文物的存世,他何乐而不为。可两千元能买到这样的好东西吗?何况是一个房地产老板“主动”转让给城建局局长的!
但他还是答应了儿子的请求。
先是用铁锅盛上杏干水,在灶火上把铜炉煮了一天一夜,取出后再在冷了的杏干水中浸泡十来个小时。现在,污垢没有了,外面的一层锈壳也没有了,但还没有显出铜的原色,下一步就是烧炉了。
他用绒布把铜炉里里外外擦得干干净净,小心地放在这盆木炭火前的石板地上。随即,用火钳往火盆里添上几块结实的木炭,再用扇子轻轻地扇火。火星爆裂作响,金红的火苗呼呼直冒,黑色的木炭立刻烧得透亮。
洪声远的脸上和裸着的手臂上,镀上了一层金红的光彩,酷似古铜所铸。他用火钳急速地夹出透亮的木炭,一层一层架在铜炉中,再盖上铜盖,铜盖上有密密麻麻的气孔。他在脸上抹了把汗,随手一甩,汗珠子落到铜盖上,嘶嘶直冒白汽。
老伴儿忽推开门进来,问:“老洪,关门做什么?你这不是烧炉,是炼人!”
“你不懂。炉里炉外都有温度要求。你快离开,带上门!”
铜炉里火势弱了,再换上烧红的木炭。不同体量的炉,炉壁厚度各异,一次添多少炭烧多久,每个时段都有不同的讲究。有的炉可以一夜烧成功,变得锃光古雅;有的一夜未果,第二天再煮再泡再烧,方渐入佳境;有的呢,怎么烧也烧不出来,谓之“哑炉”“死铜”,藏家就只有忍痛割爱了——但在洪声远的手上,从没有出现过这种现象。
洪声远烧了一夜的炉,老伴儿在客厅看了一夜的电视。
天亮了。脏兮兮、汗涔涔的洪声远走出了杂物间,进了客厅。
老伴问:“成了?”
“没成!再煮再泡再烧,如果是‘哑炉’‘死铜’,那是他运气不好。”
……
一眨眼半个月过去了。
洪声远和儿子谈了一次话,告诉他这铜炉没法烧成,对于局长来说,只有两种选择,一是花个十年八载的功夫,日夜温火蓄养,还得巾围帕裹,不停地用手摩挲炉体,或许会重焕光彩;二是赶快退回原主——这玩意……不是好东西!
儿子的头耷拉下来,他不明白久负盛名的烧炉大师,手下怎么会出现“哑炉”“死铜”……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倒叙开篇,“今夜该生火烧炉了”起到点题的作用,又设置了悬念,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洪声远鉴别、养护铜炉的技艺高人一筹,又有一手烧炉的绝活,这与他大学所学的专业和毕业后的工作不无关系。
C.小说借污锈遍体、黯然无色的铜炉以猛火快烧就可以快速烧成的事实,寄寓了真金不怕火炼的深刻哲理。
D.洪声远与老伴儿以及与儿子之间都存在明显的价值观冲突,这种冲突在文中通过对话得到了充分展现。
7.关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相关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儿子陪局长和客人吃饭、谈工作,晚上都不回来,凸显出其忠于职守、甘于奉献的形象。
B.“谢谢老爸的辛苦”,儿子用充满谢意的话语,提醒并督促洪声远不要忘记烧炉一事。
C.洪声远引用古文和谚语表达自己能不为“诸侯”卖命却不得不为儿孙操劳的无奈。
D.儿子陪局长和客人应酬的情节,引出了夫妇二人对儿子的不同态度,推进了情节发展。
8.著名微型小说评论家杨晓敏曾说,聂鑫森是“忠实的古典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守望者”,文中哪些方面能体现出这一点?
9.洪声远作为一名久负盛名的烧炉大师,手下却出现“哑炉”“死铜”。作者为何设计这样的结尾?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①,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留侯死,并葬黄石冢。每上冢伏腊,祠黄石。
太史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二:
张良素多病,从上入关,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雠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臣光曰:夫生之有死,譬犹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有超然而独存者也。以子房之明辨达理,足以知神仙之为虚诡矣。然其欲从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也。夫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高帝所称者,三杰②而已。淮阴诛夷,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十一》)
材料三:
留侯欲从赤松子游,司马温公曰:“明哲保身,子房有焉。”未足以尽子房也。子房之言曰:“家世相韩,为韩报仇。”身方事汉,而暴白其终始为韩之心,无疑于高帝之妒。其忘身以伸志也,光明磊落,坦然直剖心臆于雄猜天子之前,且曰:“愿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视汉之爵禄为鸿毛,而非其所志。忠臣孝子青天皎日之心,不知有荣辱,不知有利害,岂尝逆亿信之必夷、越之必醢,而仅以全身哉!抑惟其然,而高帝固已喻其志之贞而心之洁矣,是以举太子以托之,而始终不忮。呜呼!惟其诚也,是以履虎尾而不疚。即不幸而见疑,有死而已矣,弗能内怀忠而外姑为佞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
【注】①相传张良刺秦始皇不中,逃匿下邳圯上遇老人,老人授以《太公兵法》,曰:“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②三杰:指留侯张良、相国萧何、淮阴侯韩信。他们是西汉开国功臣,被称为汉初三杰。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学者多言A无鬼神B然C言有物D至如E留侯所F见老父G予书H亦可I怪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离,遭遇,与《屈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也”中的“离”意思相同。
B.素,平时、向来,与《陋室铭》“可以调素琴”中的“素”意思不同。
C.爱,喜欢,与《阿房宫赋》“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中的“爱”意思相同。
D.之,助词,的,与《劝学》“蚓无爪牙之利”中的“之”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子房曾在下邳桥上遇见一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丈,在分别十三年后随高帝经过济北时,他在谷城山下的黄石又见到那个老丈。
B.司马迁本以为张良身材魁梧高大,等到见了他的画像,才知道张良长得像个美丽的女子,他由此发出不可以貌取人的感慨。
C.张良能看淡功名,他帮助汉高帝刘邦建立帝业后,被封为万户侯,他对这一平民能享受的最高待遇表示十分知足。
D.张良光明磊落,与天子推心置腹,汉高帝早已知道他志向坚贞,心地纯洁,因而把太子托付给他教导,而未生猜忌或加害之心。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淮阴诛夷,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
(2)即不幸而见疑,有死而已矣,弗能内怀忠而外姑为佞也。
14.对张良打算“愿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这件事,司马光和王夫之给出的评价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曹子方福建转运判官(其二)
晁补之
侏儒未用笑先生,孟博聊堪揽辔行①。
学有人民可尝试,诗须山水与逢迎。
边夷岂识朝廷治,耕钓唯知吏政平。
台阁②时清多俊彦,萧生③雅意未宜轻。
【注】①东汉范滂,字孟博,曾以清诏使巡察冀州,他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②台阁:汉时指尚书台,后亦泛指中央政府机构。③萧生:萧望之,汉代著名的儒学家,曾担任过太傅,位列三公,对汉朝的政治有一定的贡献。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送别诗,但诗中没有缠绵悱恻的别愁,更多的是称赞和鼓励。
B.首联赞扬曹子方不是平庸的官吏,而像范滂一样,有澄清天下的大志。
C.颈联“岂识”与“唯知”构成对比,写边夷民众很关心地方吏治的清明。
D.尾联诗人告诉友人曹子方,朝廷有很多俊才,要引起注意,不可自轻。
16.从全诗看诗人对曹子方提出了哪些真诚的期待?请简要概括。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在吃、住两方面不应过分讲究,除此之外,还应“ , ”,学会为人处世,并不断纠正自己。
(2)黄庭坚《登快阁》中借所览盛景表现诗人胸襟怀抱的两句是“ , ”。
(3)举杯浇愁是古代诗人常见的排解心中郁闷的方式,如“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胭脂的起源,( 甲 )。一为匈奴起源说。这一说法出自《西河旧事》的记载,传说匈奴在汉武帝时,失去祁连、焉支二山后,遂有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焉支,即燕支山,其山遍生燕支花,也就是红花,( 乙 ),捣汁凝脂,作为日常装饰。后来,燕支才写作燕脂、胭脂等。二为始于商纣说。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中记载:“盖起自纣,以红蓝花汁凝作燕脂,以燕国所生,故曰燕脂,涂之作桃花妆。”不过根据现代考古发现,这两种说法似乎都很难成立。辽西牛河梁神女庙遗址出土的一件公元前3600多年的神女头像,被发现两颊与唇部均涂有红彩。由此可推测,中国女性涂胭脂的历史至少也有5000多年了。
中国古代胭脂的制作原料主要包括红蓝、苏木、山花、石榴、玫瑰等花木组成的,以及植物类叫作紫矿的一种原料。不同于现代美妆用品多由化学制剂制成,古代胭脂的原料来源于自然界,这样“宝玉爱吃胭脂”的情节也就 A 了。
凝聚和折射出了古代女子的日常生活与审美趣味且与女性的命运相关联的天然健康美妆品胭脂承载了人世的无常、悲戚与惶惑。这一主题意蕴在《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小说的登峰造极之作中得到了 B 的彰显。群芳散尽,胭脂泪流,红楼女儿“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背后蕴藉着无限的人世遗憾与悲辛,这也正是胭脂之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意蕴与情思。
18.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19.第二段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请在文中画横线的A、B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第三段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2.下列诗句中,与文中加点的词语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B.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C.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D.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4年11月24日,“诗的女儿”叶嘉莹女士逝世,享年100岁。她的一生历经风风雨雨,但她始终保持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与执着,即使在困难中,她亦能“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用坚韧与毅力书写人生的华章。正如她所言:“古典诗词的力量,能够滋养心灵,提升品质。”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D 3.C 4.①内容上,点明小说传递思想的独特方式——描绘“思想的表情”而非直陈思想,明晰其功能路径。
②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前文对小说思想功能的探讨,为后文论述做铺垫,串起行文逻辑。
③表达上,“进攻的实力和可能”,化抽象为具象,凸显小说思想传递的影响力与潜力;引用铁凝的观点,增强论证的权威性,使“思想的表情”这一概念更具说服力。 5.①增强思想敏感度:关注当代思想动态,主动参与社会理性思考。
②与思想家合作:吸收思想家理论,将抽象思想转化为形象表达,通过小说传递思想而非直接宣讲。
③立足本土经验:从中国独特的社会经验中提炼思想,让小说成为本土思想的载体和传播工具。
④关注现实问题:扎根社会现实,通过小说反映时代问题,激发民众对社会的思考和批判。
6.B 7.A 8.①人物命名与典故运用。洪声远名与字“霜钟”出自《枫桥夜泊》“夜半钟声到客船”,体现古典诗词底蕴,为儿子取名“洪炉”暗含“趋炎附势”的警示,后改“洪伏”谐音“福”,展现传统命名文化。②传统技艺的细致描写。对铜炉养护、火候掌控等传统工艺的完整呈现,引用清代《烧炉新语》典籍,体现对传统文献的尊重。③文人价值观的坚守。反对在铜炉贴标签的“煮鹤焚琴”比喻,体现文物保护的文人立场,对“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士人精神的推崇,通过铜炉鉴赏标准传递传统审美理念。④叙事语言的古典韵味。“华灯初上”“呱呱坠地”等文言词汇的运用,人物对话中引经据典的表达方式。 9.①情节突转的戏剧性。洪声远作为烧炉大师从未失手,却对局长铜炉宣称“哑炉”“死铜”,形成强烈反差。这种突转既打破读者预期,又暗示铜炉来源的不正当性,强化了小说的批判张力。②人物形象的立体化。“失败”的烧炉结果,展现洪声远对文物伦理的坚守。他宁可自毁声誉也不愿让赃物“重焕光彩”,凸显其“有所不为”的文人风骨。③隐喻社会现实。“哑炉”象征权力腐败的不可修复性,暗指局长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藏品本质已“死”。洪声远的“烧不成”实为主动拒绝,暗示对儿子攀附权贵行为的无声抗议。④留白艺术的处理。不直接点破洪声远是否故意烧制失败,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增强文本张力。
10.BDH 11.C 12.A 13.(1)淮阴侯韩信被诛除,相国萧何被拘禁狱中,这不就是由于功名已达到巅峰,但却还不知道及时止步的缘故吗?
(2)倘若不幸被怀疑,那也只有一死罢了,绝不能内心怀着忠诚,表面却姑且做出谄媚讨好的样子。 14.不同。①司马光认为张良是“明哲保身”,借神仙之名避开政治风险。②王夫之则认为张良是“忠臣孝子”的赤诚表现,并非仅为自保,而是坦荡表达对韩国的忠诚。
15.C 16.①期望曹子方像范滂一样胸怀澄清天下之志。
②将所学用于治理百姓,诗歌创作与山水风景相融。
③注重地方吏治的公平,使百姓安居乐业。
④在台阁中保持高远抱负,施展才华,不负自身志向。
17.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18.甲:主要的说法有两种
乙:据说匈奴妇女常采红花 19.①删去“组成的”;
②“植物类”和“一种”调换顺序。 20.A.合情合理
B.淋漓尽致 21.胭脂是天然健康的美妆品,它凝聚和折射出古代女子的日常生活与审美趣味,且与女性的命运相关联,承载了人世的无常、悲戚与惶惑。 22.B
23.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