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乌海一中高三年级
开学考试卷
满分:100分 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一、选择题
1.1963年,毛泽东提出了争取“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中间地带”的一部分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广大不发达国家,另一部分指除美国以外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东欧各国,中国应该尽可能地联合这两个中间地带。提出这一战略的主要原因是( )
A.扩大对外开放范围 B.突破美苏两极的封锁
C.推动中苏关系缓和 D.构建负责任大国形象
2.某古代文明的文字包含人、动物、神兽、植物、器具、衣物、编制物、武器、几何形态、波纹和火焰等图形符号,书写材料包括莎草纸、石头和木块等。以下成就属于该文明的是( )
A.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 B.创作了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C.颁布了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 D.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3.有学者认为,在某些方面,希腊化文明的贡献就在于保存之功。希腊化时代的学者们系统整理和研究了古典希腊的文学、史学、地理学作品,基本形成了人们今天看到的版本。下列传世著作能体现希腊化时代“保存之功”的是( )
A.《摩诃婆罗多》 B.《荷马史诗》
C.《查士丁尼法典》 D.《伊戈尔远征记》
4.公元前8至前6世纪,古希腊人的地理认知范围不断拓宽。起初他们将充满风暴和危险的黑海称为“不好客海”,但随着航海技术发展,他们改称黑海为“好客海”。黑海称谓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是古希腊( )
A.殖民范围扩大 B.文化中心转移 C.奴隶贸易发达 D.国家统治稳固
古希腊城邦林立,缺乏统一国家,统治不稳定,称谓变化与统治稳固无关联,排除D项。
5.中亚地区出土了一件波斯帝国黄金双轮战车模型,制作于公元前6~前4世纪,战车正前部有古埃及神的浮雕,车夫和官员均身穿米底人服饰。该文物显示出波斯帝国( )
A.文化的多元和包容 B.官僚体系完善
C.造车技术源自中亚 D.实行政教合一
6.罗马人本以放牧为生,建城后才转向农耕,起初只种小麦和豆子,且小麦品种只能煮食,不能制作面包。随着整个地中海逐渐成为罗马的内海,罗马种植的谷物种类日益多样,包括大麦、燕麦、水稻等欧亚非谷物。其中,适合制作面包的小麦成为主要品种。这一史实可以论证( )
A.罗马帝国的对外扩张影响深远 B.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流
C.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交换发达 D.生态环境与物种交流的关系
7.1188年马格德堡市编纂的《马格德堡法》是中世纪德意志第一部城市习惯法汇编,包括商人法、继承法、婚姻法、刑法及法庭诉讼程序等内容。该法很快在德意志北部地区传播,许多城市把它作为自己的法律,这表明该地区( )
A.城市自治运动不断发展 B.王权和城市建立了同盟
C.形成了统一的法律体系 D.封君封臣关系走向瓦解
8.阿拉伯半岛地处亚非欧三洲交汇地带,土地多为沙漠,不宜农耕。下图所示为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故事里出现的人物中商人约占80%以上,以商人为主人公的故事约占一半以上。这说明( )
A.阿拉伯帝国优先发展商业贸易
B.阿拉伯商人善于撰写民间故事
C.东西方陆路商道已经被阿拉伯帝国垄断
D.商贸往来丰富了阿拉伯民间文学的内容
9.15世纪后,意大利建筑师们开始突破垂直高耸的哥特式审美范式,转而像古典时代一样追寻建筑物比例的整体和谐,并参照人体比例设计建筑物的支撑结构。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近代科学的诞生 B.人文理性的推动
C.宗教改革的发展 D.历史传统的影响
10.据1793年法国《革命历二年巴黎市政档案》记载,革命政府颁布法令:“禁止市民穿戴贵族式羽饰假发,凡违反者需佩戴‘平等帽’(无檐毡帽)一周;婚礼仪式中废除‘领主赐福’环节,改为新人在市政厅签署《公民婚姻契约》。”这体现了( )
A.宗教神权对社会生活的渗透 B.《民法典》推动服饰审美变革
C.启蒙思想对习俗的理性改造 D.法国大革命突出对自由的追求
11.19世纪中期,英国议会修订《专利法》,要求专利申请需在6个月内完成审查,并允许技术图纸替代实物模型。历史学家发现,1840—1860年英国专利申请量增长320%,同期伦敦金融城为技术公司提供贷款规模增长近5倍。这表明工业革命期间( )
A.技术实物化决定专利审查效率 B.制度优化与资本流动形成创新合力
C.政府直接干预推动技术市场化 D.技术垄断导致了社会阶层重新分化
12.从19世纪中期起,欧洲社会主义政党发展迅速,许多工会组织也为社会主义事业奔走呼号。受此影响,英国被迫禁止雇用妇女和10岁以下的儿童担任井下的拖煤工,德国引入医疗保险、失业救济和养老金为劳动大众提供社会保障。由此可知,当时英国和德国的社会主义运动( )
A.根除了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
B.推动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全面建立
C.促使政府革除部分早期工业化的弊端
D.使工人阶级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13.从1917年11月中旬开始,苏俄就着手接管国家银行和私人银行;接着对大型工业企业、运输、外贸企业实行国有化。至1920年底,国有化企业已达3.7万多家,其中包括雇工5—10人的小企业。这些举措( )
A.保障国内战争的物资供应 B.赢得各阶层的认可和支持
C.奠定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 D.意在稳定和恢复国民经济
14.阅读下列苏联1928—1940年的部分经济数据,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苏联模式基本解决了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
B.苏联的经济建设为卫国战争奠定物质基础
C.农业集体化为国家工业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D.新经济政策为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准备条件
15.1920年,甘地号召印度民众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一时间,印度人民积极响应,纷纷放弃英国人授予的爵位、封号和名誉职位,学生罢课,律师抵制法庭,工人离职,民众还恢复手工纺织并抵制英货。1930年,甘地针对英印当局的食盐专卖,发起“食盐进军”。这一运动( )
A.激发了印度民族意识的兴起 B.使印度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C.反映出印度民众的软弱可欺 D.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信心
16.比较下表所列的两次战役的差异,最能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军事变革的是( )
战役名称 持续时间 日均弹药消耗量 主要交战方式
凡尔登(1916) 10个月 40吨 步兵堑壕战
库尔斯克(1943) 50天 480吨 装甲集群突击
A.战争正义性影响士兵的士气 B.工业生产能力决定战争胜负
C.战争的机械化形态显著增强 D.制空权成为战役的核心要素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17题12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4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法律文献简表
国家 法律 条文
美国 《独立宣言》 (1776年) 人人生而平等……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统治者的同意而产生的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1787年) 第一条第一款本宪法所授予的全部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合众国国会; 第二条第一款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 第三条第一款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规定设置的下级法院
法国 《人权宣言》 (1789年) 人生来就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方面一律平等……整个主权的本原根本上乃存在于国民
《1875年宪法》 第一条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 第二条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 第三条共和国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制法律之权……
德国 《德意志帝国宪法》 (1871年) 第十二条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七条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八条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
日本 《大日本帝国宪法》 (1889年) 第三条天皇神圣不可侵犯; 第四条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依本宪法规定实行之; 第五条天皇依帝国议会之协赞,行使立法权; 第六条天皇批准法律,命其公布及执行; 第七条天皇召集帝国议会,命其开会、闭会、停会及解散众议院
根据材料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8.探索与发现(14分)
材料一
年份 作者、作品及主要内容
1545 卡蒂埃出版《两次新法兰西航行与发现记略》,记载了他在今属加拿大的纽芬兰岛、圣劳伦斯湾、魁北克等地航行的经过及发现
1563 加尔维奥的《世界的发现》出版,介绍了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航海家的发现
1855 华莱士发表《论控制新物种发生的规律》,利用其考察发现,研究生物演化的规律。他提出,地理地貌及生命体的地理分布是多次变化的结果,新物种的诞生与预先存在的关联物种密切相关
1859 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以其在南美海岸航行考察的自然地理、动植物及人种等发现为基础,系统论证了物种的起源与进化理论
1861 梅因出版《古代法》,提出人类社会形态最初是父系社会,由专制族长统治,家庭是社会基本单位
1861 巴霍芬出版《母权论》,提出人类社会形态最初不是父系社会,而是母系社会
1877 摩尔根出版《古代社会》,结合对印第安部落的实地考察,提出人类历史的起源相同,经验相同,进步相同;生存技术决定婚姻家庭、政治制度和财产观念等;人类经历蒙昧、野蛮、文明三个阶段,从血缘氏族发展到国家
1884 恩格斯出版《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马克思对摩尔根的研究笔记为基础,系统阐述了原始社会的历史;提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等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和国家必将消亡
材料二
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92年英文版导言
(1)归纳材料一中的探索与发现的内容。(6分)
(2)从材料二中提取唯物史观的一个观点,简要说明其内涵,并运用外国历史重要史实加以阐释。(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法国大革命始终是学术界讨论的主题之一。自大革命爆发至20世纪初期,西方学者多聚焦大革命的起因、过程、性质及历史影响等重大历史问题,尤其对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等问题进行讨论与评价,例如,米什莱认为大革命是一个新法国和新欧洲的先声。此外,奥拉尔等学者汇编大革命时期各类法令与档案及创办《法国革命》杂志等,深化研究。
——摘编自郭小凌《西方史学史》
材料二
20世纪中叶以来,在法国年鉴学派的推动下,西方学术界关于法国大革命的研究出现新变化。其主要代表著作包括:奥祖夫《革命节日》从人类学角度研究大革命时期的节日;伏维尔《革命心态》从心态史角度研究大革命;夏蒂埃《法国大革命的文化起源》用文学作品、革命书册等研究大革命政治文化;麦克菲《经历法国大革命:1787—1799》用地方文献资料研究大革命中的普通民众。
——摘编自彼得·伯克《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1929—2014》
(1)根据材料一,概括自法国大革命爆发至20世纪初期西方学术界关于法国大革命研究的主要特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学术界关于法国大革命研究的新变化及其意义。(8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
农业时代,人们主要依靠太阳、月亮的升落来划分时间,“一顿饭”“一炷香”等常被用来表达时间长度。14世纪前后,欧洲出现了机械钟,钟面上通常没有指针,只是为了在祷告时间让人们听到钟声。后来,钟面上普遍安装了时针;再后来,时钟有了分针、秒针。“准时”逐渐具有了概念上的意义。
但是,人们仍然生活在不同的时间里。1843年,在美国波茨维尔镇选举中,选民因投票站关闭的时间产生争论。一名选举监督员依据三天前在费城核准过的表宣布,投票站确实是在7点按规定准时关闭的。但有许多目击者按照本地的时间说,8点20前还有市民在投票。选举失败方由此发起了旨在推翻选举结果的运动。
1884年,格林尼治时间正式被确定为国际标准时间。就在这一年,有人写文章抱怨说:“把时间分割成这么僵化的时段……根本没有考虑我们的性情和情感差异。”1891年,一则电子信号钟广告宣称,“主宰者”型钟表“提供军人般的准确”,学校、办公场所和工厂都应该使用它。1914年的另一则钟表广告说,钟表“可以节省金钱,强化纪律,增加生产时间”。2010年,在“深圳十大观念”评选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居于首位。
时间也是诗人的朋友。徐志摩在《我等候你》中写道:你怎还不来?希望在每一秒钟上允许开花……钟上的针不断的比着/玄妙的手势,像是指点/像是同情……
——据【美】罗伯特·莱文《时间地理》等摘编
以“时间与生活”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4分)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参考答案
1. B
2. D(非官答)
3. B
4. A
5. A(非官答)
6. C
7. A
8. D
9. B
10. C
11. B
12. C
13. A
14. B
15. D
16. C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示例:
论题:法律助推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与完善(2分)
论述:近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需要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有力保障,法律则有助于调整上层建筑,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实现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法律法规有助于确立民主政治的原则。如法国《1875年宪法》对选举制度的规定、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三权分立体制。这些民主原则的确立与贯彻,有力保障了国家治理的稳定和有序。法律制度规范了国家权力的行使。美国1787年宪法依照分权制衡的理念规范国家机构权力,保证美国社会的长期稳定,保障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德意志帝国宪法》《大日本帝国宪法》推动德、日两国建立君主立宪制,成功迈入资本主义社会,为两国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法律承载法治思想,使资产阶级民主法治理念启迪人心。美国《独立宣言》和法国《人权宣言》共同反映资产阶级追求民主的呼声影响深远,不仅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更为后世资本主义架构提供精神指引和思想理论武器。(8分)
结论:综上,行良法方能有善治,我们应以史为鉴,用先进的法律理念和法律法规为今日制度建设和经济建设保驾护航。(2分)
18.
(1)①地理探索:16世纪卡蒂埃对今加拿大地区的航行记载,以及加尔维奥著作中对迪亚士、哥伦布等航海家地理发现的介绍,都属于地理探索范畴。
②生物演化规律探索:19世纪华莱士发表论文研究生物演化规律,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系统论证物种起源与进化理论,二者均聚焦于生物演化领域的探索。
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探索:19世纪梅因、巴霍芬、摩尔根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人类社会形态等方面进行研究,恩格斯在此基础上系统阐述原始社会历史,这些都属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
(2)观点: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经济发展是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
内涵: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会引发社会结构的变化,包括阶级划分及阶级斗争等,经济基础的变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
阐释:14到15世纪,欧洲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新兴资产阶级为追求财富,推动了新航路开辟。新航路开辟使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加速了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发展,这体现了经济发展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推动作用。18世纪工业革命开展,生产力大幅提升,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他们要求获得更多政治权利,推动了19世纪欧美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如英国议会改革等,使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进一步说明了经济发展对社会变革的决定作用。原始社会的历史”可知,19世纪梅因、巴霍芬、摩尔根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人类社会形态等方面进行研究,恩格斯在此基础上系统阐述原始社会历史,这些都属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
(2)第一小问观点,据材料二“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可知,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经济发展是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第二小问内涵,结合所学可知,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会引发社会结构的变化,包括阶级划分及阶级斗争等,经济基础的变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第三小问阐释,以新航路开辟、资产阶级革命两个事件为例并结合所学可知,14到15世纪,欧洲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新兴资产阶级为追求财富,推动了新航路开辟。新航路开辟使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加速了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发展,这体现了经济发展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推动作用。18世纪工业革命开展,生产力大幅提升,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他们要求获得更多政治权利,推动了19世纪欧美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如英国议会改革等,使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进一步说明了经济发展对社会变革的决定作用。
19.
(1)特点:聚焦大革命核心问题的讨论和评价;侧重政治史研究;重视史料的收集和整理;研究成果丰厚。(4分)
(2)变化:研究视角从侧重政治史向关注社会史等转变,关注普通民众;研究内容从大革命本身向与之相关的大众心态等领域拓展;研究方法借鉴年鉴学派等新史学的方法,注重跨学科;史料更加多元。(6分)
意义:有助于推动对大革命研究的深入;为史学研究提供方法借鉴。(2分)
20.
时间与生活
时间,宛如一条无形的丝线,紧密编织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时间观念和计时方式的演变,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农业时代,人们主要依靠太阳、月亮的升落来感知时间的流逝,以“一顿饭”“一炷香”等生活场景来衡量时间长度。此时的时间划分较为模糊,与农业生产“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节奏高度契合。农民们依据自然规律安排农事活动,生活节奏相对舒缓,时间观念并不强烈。这种简单的时间认知方式,是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体现,也塑造了相对悠闲、稳定的乡村生活模式。
14世纪前后,欧洲机械钟的出现成为时间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最初,机械钟只是为在祷告时间敲响钟声,后来时针、分针、秒针的相继出现,让“准时”逐渐从模糊概念变得清晰可感。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工厂制度确立,大规模的工业生产要求工人严格遵守工作时间,时间观念由此日益强化。1843年美国波茨维尔镇选举中因投票站关闭时间产生的争论,便是不同地区时间标准差异与人们对时间准确性要求提高的生动写照。这表明在工业时代,时间的精准度对于社会活动的有序开展愈发重要。
1884年,格林尼治时间被确定为国际标准时间,标志着全球时间体系走向统一,极大地便利了国际贸易、交通运输等全球化活动的开展。此后,电子信号钟以其“军人般的准确”在学校、办公场所和工厂广泛应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观念更是深入人心。在现代社会,时间被视为一种珍贵的资源,人们通过精准规划时间来提高生产效率、追求经济利益,生活节奏明显加快。时间观念的转变,成为推动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
时间不仅在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同样占据着重要地位。徐志摩在《我等候你》中,借钟上指针的“玄妙手势”,细腻地表达了等待时的期盼与深情,展现出时间在文学创作中承载情感的独特魅力,这说明时间也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时间与生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从农业时代到现代社会,时间观念的不断变迁,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持续塑造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模式以及精神世界。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时间仍将如影随形,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