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第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选项与分封制有关的是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C.“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D.“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2.西周灭商后,在殷商旧地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
3.“(周)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伐凡伯、诛苌弘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诸侯势力上升
B.王室势力衰微
C.分封制逐步崩溃
D.政治中心东移
4.在《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中,梁启超指出,中国周代与古代希腊的国体相似。两者政治上的相似之处应是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小国寡民、等级森严
C.贵族政治、列国分立
D.分封诸侯、城邦国家
5.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经考古发现,遗址中存在王陵、大规模墓葬、祭坛、大型宫殿基址以及大批玉制礼器等。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 )
A.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起源
B.实证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
C.表明了中国已形成君主专制国家
D.标志着中国最早奴隶制国家诞生
6.有学者认为《老子》是中国第一部哲学著作,以下最有可能出于它的言论是( )
A.“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B.五行间“相生相胜”
C.“兼爱”“非攻”“尚贤”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7.《礼记·礼运》认为,在“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的“大同”之世后,社会进入“小康”之世,其基本特点有“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大人世及以为礼”。以下符合“小康”之世特征是
A.采取禅让制度 B.中央高度集权 C.实行血缘政治 D.推行土地私有
8.春秋战国之际,卿大夫集团日趋活跃,逐渐取得了各诸侯国的政治权力,形成大夫专政的局面。据此可知,春秋战国之际( )
A.宗法制度开始瓦解 B.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C.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D.官僚政治制度形成
9.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从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产者的转变,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这些改变主要体现在
①从迁徙过渡到定居 ②疾病和饥荒盛行 ③人口得以加速增长 ④手工业劳动出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商朝的统治区域包括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和间接控制的畿外两大部分。如图显示了畿外主要方国和部族的分布状况。由此可知,商朝的国家管理制度是( )
A.内外服制 B.分封制 C.中央集权制 D.行省制
11.史书记载,周代实行土地国有的“田里不鬻”政策,但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多有土地交换的记载,如九年卫鼎就记载了周共王九年(公元前914年)裘卫用一辆车子及车马器具、皮革等换取了矩的一片林地。这说明( )
A.井田制度没有切实执行 B.出土实物可以补史之阙
C.史书上的记载并不可信 D.分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12.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族原来自称“华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民族关系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指( )
①少数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 ②华夏族吸收新鲜血液发展壮大
③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④各个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相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③④
13.王国维认为“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商人继统之法不合尊尊之义,其祭法又无远弥尊卑之分,则于亲亲、尊尊二义皆无当也。周人以尊尊之义经亲亲之义而立嫡庶之制,又以亲亲之义经尊尊之义而立庙制。”由此可见()。
A.商朝实行“授民授疆土”的政策
B.西周“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C.商朝“灭人之国者,固已为县矣”
D.西周“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矣”
14.《淮南子》载:“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与古为义,于今为笑。古之所以为荣者,今之所以为辱也。”《汉书·艺文志·兵书略》载:“下及汤、武受命,以师克乱而济百姓,动之以仁义,行之以礼让,《司马法》是其遗事也。自春秋至于战国,出奇设伏,变诈之兵并作。”材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
A.战争频繁社会动荡 B.礼崩乐坏规则变迁
C.兵家思想占据主流 D.儒墨式微影响有限
15.《国语·鲁语上》记载,夏、商、周王族祭祀的时候,不仅祭祀本族的先王先公,而且将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是黄帝族系的后裔。这些记载( )
A.说明祭祀活动为王权所轻视 B.为政治活动染了神权色彩
C.利于论证华夏文明的延续性 D.源于宗法制度对血缘的强调
二、材料题
16.【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治理)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
材料二 城邦以正义为原则。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义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要使事物合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法治应该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良好的法律。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治国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主张没有被当时统治者采纳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亚里士多德建立有序社会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他提出这些主张的政治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应怎样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17.自古以来,秦始皇一直是一个倍受争议的人物。阅读下列材料。
秦统治者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属地,征服周围一个又一个国家。当时的人恐惧地称“秦为野兽”,把秦无情的扩张比做“蚕食”。到公元前221年,秦统治者成为全中国的主人,他采用始皇帝的称号。始皇帝就是“第一个皇帝”。他的继承人称为“第二个皇帝”,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至千万世,传之无穷”。
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便监视他们;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到全国各地。此外,新皇帝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行经济集中化。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回答:
(1)请根据材料一列举秦始皇巩固统治的措施。
(2)“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实际上废除的是什么制度?他“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事实上他在推行一种什么新制度?新旧两种制度有什么不同?
18.【中国古代的盐业政策】
材料一
围绕着制盐作坊,在靠近内陆的滨海平原上发现了数量相当的商王朝晚期聚落群。这些聚落居民种植粮食为盐工提供生活和生产物资,并承担盐制品向内陆运输的任务。来自殷都及周边地区的王室成员和官员、军队首领,居住和驻扎在高等级聚落和交通枢纽,保卫和控制、管理着盐业生产和食盐外运。
——摘录自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编《从考古看中国》(2022年中华书局出版)
材料二 西汉时期,政府在产盐区设置盐官,备置煮盐用的“牢盆”,募人煮盐,产品由政府统一收购发卖。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时期,盐官分布于二十八郡国达三十五处。盐官统属于中央的大农令。诸侯国原来自置的盐铁官,也由大司农所设盐官取代。宋代,根据盐的生产环节和产地不同,大体上将全国食盐消费区分为官府直接运输销售的禁榷区和允许商人自由贩卖的通商区。商人通过各种途径,或到京师榷货务缴纳现钱,或到边地入中粮草,然后获准取得食盐,到指定通商地区贩卖。
——摘编自游彪著《宋史》等
(1)根据材料一、简述商代盐业开发和利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西汉和宋代盐业管理措施及其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时代的历史大体上好比安流的平川,上面的舟楫默运潜移,远看仿佛静止;战国时代的历史却好比奔流的湍濑,顺流的舟楫,扬帆飞驶,顷刻之间,已过了峰岭千重。
——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参考答案
1.A
2.A
3.C
4.C
5.B
6.A
7.C
8.B
9.C
10.A
11.B
12.A
13.D
14.B
15.C
16.(1)取信于民;爱护百姓;节俭财物;无夺农时;实行德治。不适用于当时的诸侯争霸形势。
(2)制定法律;实施法治;追求正义(公平)。城邦制衰落;民主政治的弊端。
(3)法治与德治并举。
17.(1)政治上:废除封建国家和王国,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地方官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对中央负责;将六国旧贵族迁至首都,加强监视。军事上:解除六国士兵的武装;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驻到全国各地。经济上: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2)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秦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主要表现在:第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第二,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第三,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18.(1)商王朝动用广泛的社会资源从东部沿海地区开采、保卫和运输食盐;食盐主要沿河流运输到王朝统治的核心地区。
(2)措施:西汉政府在产盐区设置盐官,盐由政府统一收购销售;宋代采取因地制宜的盐业政策,禁榷与通商相结合。
影响:西汉时期中央集权加强,政府财政收入增加,抑制私营盐业;宋代降低盐业管理成本的方式,保障了国家税收,提高了物资流通的效率。
19.论题: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型期。
阐述:政治上,兼并战争频繁,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被破坏,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变法运动,剥夺了旧贵族的特权,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及一整套官僚制度,开创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新局面。经济上,铁犁牛耕使用及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出现了一批中心城市及大商人。思想上,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并提出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思想解放运动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综上,战国时期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思想方面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开创了中国社会政治的新局面,是中国向封建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