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8 16:12: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部编版(RJ) 五上 新教案
16 太  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摄、殖”4个生字,会写“摄、氏”等9个字,会写“寸草不生、摄氏度”等9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太阳以及太阳对人类的作用。
3.能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列数字、作比较等基本的说明方法,体会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
  体会课文是怎样运用举例子和列数字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受到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太阳的特点。
2.体会课文是怎样运用举例子和列数字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了解太阳的特点;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来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了九个,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这就是《后羿射日》的故事。其实,这只是古代劳动人民想象出来的一个有关太阳的神话。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越来越多地探索到了宇宙的奥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6课,去探索太阳的奥秘。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介绍了有关太阳的哪些知识
2.检查预习情况。
3.教师:概括来讲,课文围绕太阳讲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太阳的特点,二是太阳与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下面我们来深入学习课文介绍太阳特点的这部分内容。
三、品读重点,研读文本。
1.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图表等。
2.学生默读课文第1—3自然段。
出示课件:这三个自然段介绍了太阳的哪几个特点 是怎样介绍的
3.分组讨论交流。
4.汇报,相机出示课件:
(1)“远”。
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①引导学生发现“(  )”里面填的是数字,通过列出具体的数字来具体说明太阳的“远”。
好处:在说明某一事物的时候,列出一些具体的数字,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但数字必须是精确的,有科学依据的。这就是列数字的方法。师板书:列数字
②我想坐飞机到太阳上去看一看,你们算一算,我回来大约有多少岁了。真可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没改头发白,你们看见不认识,笑问老人哪里来 太阳离地球真是太远太远了。
③写太阳“远”这个特点,课文还用了什么方法 同学们找找看。(列数字、举例子)
(2)“大”。
  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一百三十万个地球=一个太阳,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板书:作比较
小结: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对我们而言,地球非常大,我们不可能走遍地球的每个角落。然而,拿地球和太阳进行对比,更突出了太阳的大。这就是作比较的方法。 引导学生发现第1、2自然段的关系:先说远,再说大,进一步说明太阳“远”的特点。
(3)“热”。
①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打比方)
②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列数字、作比较)
5.出示课件: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的三大特点。填空:
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太阳(   )、(   )、(   )这三个特点,运用了(   )、(   )、(   )和(   )的说明方法。
设计意图:
  以上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太阳远、大、热的特点,并了解一些说明方法。
四、课堂小结。
  作者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特点说得很具体,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后我们在说明事物时要注意学习运用这些方法,让它们成为我们写作时表达情感的助手,让读的人真正有所感悟。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让太阳的特点深入学生内心。
【板书设计】
16 太  阳
列数字 举例子 作比较 打比方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受到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2.感悟太阳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文介绍了关于太阳的哪些知识 介绍了太阳的哪些特点 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让学生很快进入文本。
二、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1.学习课文第8自然段。
(1)师: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太阳与我们的密切关系
出示课件: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指名读)
(2)交流: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师:可见,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2.学习第4—7自然段。
(1)默读第4—7自然段,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2)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讨论自读情况。
(3)选代表交流汇报。
  课文是从太阳同动植物、人类生活、气象以及防治疾病等方面来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的。
①第4自然段讲太阳和动植物及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太阳与动植物的关系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进行说明的:“有了太阳,地球上……。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
太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从吃、穿、煤炭三个方面进行说明的。
②第5、6自然段讲太阳和气象的关系,是通过云、雨、雪、风的形成来说明的。
③第7自然段讲了太阳和防治疾病的关系。
④第8自然段总的来说太阳和人类的关系,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的。
第一句“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这是从正面来说的。
第二句“如果没有太阳……自然也不会有人”,这是从反面来说的。
在从正反两个方面说的基础上,又把上面所有的内容归结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对“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的理解。)
3.总结全文。
  《太阳》这篇课文集中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是从它具有的特征和它与地球的关系两方面具体来讲的。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还知道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设计意图:
  此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读文中体会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正反对比,更让人感受到太阳的重要性。
三、总结、拓展。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太阳的特点,还体会到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面对着每天早晨升起、傍晚落下的太阳,你们想说点儿什么 写一写。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让学生从中体会太阳对我们的重要作用。
2.谁能说说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人们都利用太阳进行了哪些发明
生:太阳能汽车、太阳能热水器、 太阳能水泵、太阳能热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空调、太阳能房屋等。
3.你们将来还想利用太阳发明什么
设计意图:
  发散学生的思维,拓展思路,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四、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通过学习课文,我们了解到太阳的一些特点,以及太阳和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我们也可以仿照本文的写法,去搜集另一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天体——月亮的有关知识,然后写一篇短文来介绍。
1.教师出示关于月亮的资料卡片。
2.学生交流自己查阅的有关月亮的资料。
预设:学生之间自主交流各自搜集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整理资料,分门别类进行归纳。
3.学生进行练笔。
提示:选取月亮的两三个特点写一写,可以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争取把月亮的特点写清楚,并简要介绍月亮与人类的关系。
示例:大家好,我叫月亮。听到这个熟悉的名字,你们一定会想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故事吧!呵呵,其实,我的真名叫“月球”,我还有“嫦娥”“婵娟”“玉兔”等几十个美称呢!在人类的肉眼看来,我只有盘子般大小。其实我是一个巨大的不规则的球体,可是与地球、太阳相比,我就好似茫茫大海中的一叶扁舟。为什么在人类肉眼中只有盘子大小呢 这跟我离地球的距离有点儿关系。我现在就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距离地球约384400千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天然卫星。有人可能会很惊讶,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也有这么远吗 是啊!所以人类在地球上看到的我才会只有盘子大小!不仅如此,我还有很多地方让你们感到惊讶呢!就说我的表面温度吧,你知道阿姆斯特朗上太空和我近距离接触时为什么要穿着太空服吗 这是因为我的表面温差很大,最高达到127℃,最低-183℃左右,如果不穿太空服的话,宇航员不是被烧焦就是被冻成冰块儿!呵呵,听到这些你们会感到恐惧吧!不用怕,现在科技十分发达,人们制造的太空服具有隔热和保温等作用,有了它,宇航员们就不会受到温度的影响了。
4.交流展示,集体评议。
【板书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松  鼠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认识“驯、矫”等8个生字,会写“鼠、秀”等13个字,会写“松鼠、乖巧”等14个词语。
2.了解松鼠的特点,提炼梳理松鼠的相关信息,并分条记录。
3.通过对比,能体会说明性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
小组合作,梳理有关松鼠信息并分条记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小动物、热爱生命的人文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特点,并积累语言。
2.能体会说明性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写松鼠外形的方法,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周围有许多小动物,有的同学家里还养了一些小动物,我们从电视中、动物园里也了解了一些小动物,能说说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吗
2.能在你喜欢的小动物名称前面加上一两个词语来说说它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吗
3.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松鼠的文章——《松鼠》。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进行说话训练的同时,引导他们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为后面理解“抓住特点写”奠定基础。
二、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做到字字入目,做到三不,即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
2.学生概括文中松鼠的特点,并解释这三个词语(漂亮、乖巧、驯良),分别就松鼠的哪一方面来说的(漂亮是美观、好看的意思,它是就松鼠的外形来说的;乖巧是言行符合人心意,讨人喜欢的意思,它是就松鼠的性格来说的;驯良是和顺善良的意思,它是就松鼠的习性来说的)。
3.齐读课文第一句话,体会它统领全文的作用。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引出文章的主线,厘清文章思路,并了解总起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4.出示课件,厘清脉络: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了松鼠的外形特点。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从三个方面具体说明了松鼠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补充介绍了松鼠繁殖以及喜欢洁净等其他生活习性和特点。
三、外形的美丽。
1.出示课件: 学生读第1自然段,思考:你觉得松鼠哪儿最美
漂亮: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形体等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2.先引导学生感悟“玲珑”“帽缨形”等词句的优美。再抓住这些词句读出松鼠的美丽以及对它的喜爱之情。
3.出示课件: 课后填空题,学生填一填,读一读,积累语言,理解写作顺序。
设计意图:
  了解作者写松鼠外形时运用的写作方法,为写其他动物作准备。
四、拓展。
  介绍一下你家的或者你喜欢的小动物。(仿照课文中写松鼠的方法)
设计意图:
学以致用,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松鼠的驯良、乖巧。
2.学习本课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松鼠漂亮在哪里呢
设计意图:
回忆导入,让学生很快进入文本。
二、体会驯良、乖巧的性格特点。
出示课件:
1.驯良。
(1)驯良是什么意思 文中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松鼠的驯良的
(2)交流:
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
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
活动方法:白天歇凉,晚上出来奔跑、玩耍、吃东西
2.乖巧。
(1)课文又介绍了松鼠的什么特点 文章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松鼠的乖巧的
(2)交流:
聪明乖巧:(一从“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时的反应来表现它的警觉;二从蹦跳的动作、爬树的敏捷来表现它的轻快;三从储备食物过冬来表现它的聪明;四从搭窝特点上表现它的聪明:选择窝址、搭窝过程、窝口设计)
3.最后写繁殖、换毛等方面是补充说明其习性。
三、学习说明方法。
1.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是从松鼠的外形、活动、搭窝等特征来介绍松鼠的。那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呢 同桌交流讨论。
(1)学生画出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说明。
(2)出示课件:主要的说明方法是打比方。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既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松鼠这种漂亮可爱的动物,又表达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这种文体是说明文中的一种,叫科学小品文。
例1: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奔跑,玩耍,吃东西。(刻画出松鼠可爱的性格,讨人喜欢)
例2: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松鼠搭窝的先后顺序和全部过程,体现了松鼠的聪明能干)
2.读读课本69页课后第2题,找出课文中相应的内容,体会表达上的不同。
  课后这三句话都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与课文中的句子相比较,课文中的句子更生动,更吸引读者。
设计意图: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说明文的特点,了解课文中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介绍松鼠的这种写作方法。
四、拓展延伸(小练笔)。
1.学习了本文之后,你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介绍动物呢 (讨论)
(语言准确、生动;抓住动物的特点;可以融入自己的感情)
2.仿照《松鼠》的写作方法,介绍一种其他的动物。(写一段就好)
设计意图:
  语文学习的天地是十分广阔的,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走进这片广阔的天地。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实现学习与生活、课堂与社会的联系,让学生进一步丰富语言,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交流、总结说明性文章的特点,体会恰当使用说明方法的好处。
2.能尝试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写清楚一种事物的特征。
3.试着将散文《白鹭》第2—5自然段改写成一段说明性文字。
过程与方法:
小组交流汇报、教师点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了解说明性文章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说明性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散文与说明性文章的区别。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结合所学课文了解说明性文章。
2.学会观察事物,并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学生阅读课本文字,教师导入交流内容。
导语:学习了本单元的两篇课文,我们对太阳“远、大、热”的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松鼠的漂亮、乖巧和驯良也有了一定的感受。这两篇课文都是说明性文章。现在让我们通过对这两篇课文的探讨、交流,进一步明确说明性文章的有关知识吧。
2.教师明示说明文的知识,学生齐读、记忆、交流。
预设:说明文是一种较常见的文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教师有必要对说明文的概念、类别及特点进行讲解。在前面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对说明文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师可以采用启发性问答的方式对说明文的知识进行总结。
交流示例:
师:同学们,学习了课文《太阳》和《松鼠》,我们知道了一些有关太阳和松鼠的知识,这两篇文章就是说明文。哪位同学能总结自己的学习感受,说一说什么是说明文呢
生:在学习《太阳》这一课时,我了解到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事理进行介绍、解说的一种文体。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准确,这说明他学习时很用心。那么谁能来说一说说明文分为哪几类
生:通过查阅资料我知道了,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说明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师:这位同学的学习方法很不错,那么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事物说明文吗
生: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即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进行客观而准确的说明,让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师:那同学们认为本单元的两篇说明文都是事物说明文吗
生:是的。
教师小结:同学们回答得很正确。说明文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较广,它最大的特点是“说”,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识性。这种知识,或来自有关科学研究资料,或是亲身实践、调查、考察所得,具有严格的科学性。为了把事物说明白,就必须把握事物的特征,进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即不仅要说明“是什么”,还要说明“为什么”。
3.教师出示本单元课文里的一些句段,学生朗读体会,交流说明方法及其运用。
过渡:刚刚我们弄明白了说明文的概念和类别,接下来我们来了解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我们在说明某事物时,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需要运用一些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下面我们结合课文中的句子来看一看这些说明方法的特点和作用。
学生读一读下面的句子,交流讨论。
(1)其实,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2)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两个例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太阳距离地球远和表面温度高的特点。
(3)有了太阳,地球上的庄稼和树木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鸟、兽、虫、鱼才能生存、繁殖。
(4)我们吃的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穿的棉、麻、毛、丝,都和太阳有密切的关系。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两个例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5)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太阳的特点。
教师小结:
说明方法 作用
举例子 使文章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地说明了事物。
作比较 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列数字 使说明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打比方 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注意事项:①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时,所选用的数字一定要真实准确,有科学依据。②使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时,要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来进行比较。
二、初试身手。
1.教师出示电视塔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要说明的事物。
过渡: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说明文的一些知识,知道它有很强的实用性,并在现实生活中广泛运用。我们也可以试着来写一写说明文。当然,练习片段式的事物介绍是最初的方式,我们应该很快就能掌握。请同学们观察图片,分小组探讨交流,然后试着运用多种方法来说明它的特征。
2.学生观察,分小组搜集资料,探讨交流。
预设:图片展示的是建筑物,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类似的图片时,重点观察其直观呈现出来的外形特点,还可以思考其功能。只有做到认真观察、全面思考,才能将该建筑的特征说明得准确、生动。
明确:事物名称——电视塔;规模——塔高368米,大约有120层楼那么高;外形——像一个待发射的火箭;功用——用于无线电视发射业务、旅游观光等。
3.出示教材中的文字,引导学生分析其运用的说明方法。
  这座电视塔高368米,大约有120层楼那么高。它的外形像一个待发射的火箭。
明确:(1)给出电视塔的高度——368米,这是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2)将电视塔的高度和120层楼进行对比,这是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3)说电视塔像待发射的火箭,这是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4.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对给出的事物进行介绍。
文具盒 卢沟桥 黄鹤楼
5.同桌交流,并进行写话练习。
6.交流展示,集体评议。
示例:这个淡蓝色的文具盒是用铁皮做成的,有上下两层,长约23厘米,宽约8厘米,高约4厘米。它的身上印着米老鼠和唐老鸭的图案,漂亮极了。
  卢沟桥坐落在北京西南部,是一座有着久远历史的古桥。它横跨在永定河上,桥长266.5米,宽约7.5米,为花岗岩所砌成。
  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楼有5层,总高度为51.4米。黄鹤楼内部由72根圆柱支撑,外部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屋面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构建而成。
三、课堂回顾。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首先回顾了本单元两篇课文的一些相关内容,进一步了解了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尤其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试写了片段式的事物介绍。在对电视塔的观察和探讨交流中,同学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能积极地运用各种方法搜集资料信息、整理交流,还运用了各种说明方法,介绍了这一事物。相信同学们又收获了不少!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将课文《白鹭》第2—5自然段改写成一段说明性文字。
2.比较散文和说明文语言的不同,进一步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教师出示课件,显示“初试身手”第二题中的要求,引导学生弄清改写要求。
过渡:通过对本单元两篇课文的学习,再加上上节课积累的知识,我们对说明文(尤其是其说明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说明文和其他文体相比,不同的是其语言特点。同学们还记得学过的课文《白鹭》吗 那是一篇短小精美,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如果我们将其中的部分内容改写成一段说明性文字,再比较一下,就能体会两种文体不同的语言风格,从而对说明文这一文体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回顾课文《白鹭》,点评写法。
预设:引导学生从文体、写法、语言特点三方面来回顾课文《白鹭》,进一步体会散文语言优美的特点。
示例:
师:同学们对我们这一学期的第一篇课文《白鹭》是否印象深刻呢
生:是的。这篇文章写得很美,它是郭沫若先生的一篇优美的散文。
师:在你们的印象中,郭沫若笔下的白鹭有什么特点呢
生:在作者的笔下,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等都很适宜,它就是一首精巧的诗。
师:作者是如何表现白鹭如诗一样的美的
生: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多处运用了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从多个角度将白鹭的优美形象展现了出来。
生:作者还在文中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如用白鹤、朱鹭、苍鹭等相近或同类的动物来衬托,凸显白鹭的一切都美得很适宜。
生:作者笔下的语言本身就很优美,大量运用形容词使得每一段文字都像是一幅画。
师:是的,正因为如此,这篇文章才给人一种美不胜收的感觉,这也正是散文的魅力所在。
三、学生朗读,小组讨论,交流后进行片段改写。
过渡:阅读了郭沫若的散文《白鹭》,我们被白鹭如诗一般的美倾倒。但假如我们向一位不熟悉白鹭这种鸟的人介绍白鹭,这篇散文就显得不太合适了。我们能不能将课文中的部分内容改写成一段说明性文字,让他人读了之后,对白鹭这种鸟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呢 同学们先认真读一读课文,再试着改写吧!
(1)改写白鹭的外形。
预设:散文主要展现了白鹭的优美姿态,即其外形特点,那么白鹭的外形便是本次改写的重点。如何将白鹭的外形介绍清楚呢 教师可立足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将生动的语言改写成通俗易懂的语言。
①学生细读课文,画出文中最能表现白鹭外形特点的句子。(应特别留意文中描写形状、颜色的词句)
②将画出来的句子改变说法,去掉多余的修饰词语,结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白鹭的图片重新组织语言,适当添加说明性的语言。
③学生展示改写的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评价。(评价的要点是语言简练、准确,能说明白鹭的外形特点)
④评价后,教师引导学生借鉴其他学生的思路,修改自己的片段。
(2)补充资料,完善内容。
预设:要想人们对白鹭有较全面的了解,只说明白鹭的外形肯定是不够的。教师应引导学生搜集更多有关白鹭的知识,整理后加入所写的片段中。(学生可从白鹭的分布、生活习性等方面搜集资料)
(3)整合资料,按一定的顺序连缀成文。
(4)教师展示优秀片段,学生对照原文阅读比较感悟。
改写示例:白鹭,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中国、俄罗斯、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的白鹭数量相对较多。在我国,许多省份都有白鹭的栖息地。白鹭外形精美,和白鹤、朱鹭、苍鹭比起来,更显得小巧玲珑,惹人喜爱。白鹭的整个身体呈流线型,身高60厘米左右。蓑毛雪白,长长的喙是铁色的,细细长长的脚是青色的,各样搭配都恰到好处。
四、读一读自己改写的说明文和原文,比较一下两种文体有什么不同。
明确:表格呈现。
文体 目的 方式 语言特色
原文 诗情画意的 散文  赞美事物,抒发情感 修辞手法:对比、排比等  精练、清新淡雅,抒彩浓  
改写后 说明文 介绍事物,说明知识 说明方法:作比较、列数 字等    准确、简洁、有条理  
五、课堂总结。
小结:这节课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作文课。通过比较、改写,同学们对说明文这种文体进行感知和认识,为下一步的习作训练打下基础。这节课的另一大收获是培养了学生筛选、整合材料、合理运用材料的能力。
习作例文与习作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将事物介绍清楚的方法。
2.能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分段介绍事物的不同方面,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
3.能和同学分享习作并交流各自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运用常见的说明方法学写一篇说明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主题。
1.以课文激起写作兴趣,引出写作内容。
导语: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两篇说明性文章,了解了太阳的有关知识,认识了漂亮、乖巧、驯良的松鼠。作者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以或简洁明了,或准确生动的语言使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清楚明了,让活泼可爱的松鼠如在眼前。你们是不是也迫不及待地想向他人介绍一下自己了解并感兴趣的事物呢 首先,我们将学习两篇优秀的习作例文,进一步了解如何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点,然后将所学内容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实践中去。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信心将自己了解的事物介绍得清楚明白呢
2.板书:介绍一种事物。
二、交流反馈,温故知新。
1.复习交流《太阳》和《松鼠》,回顾说明文的特点。
预设:在“交流平台”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结合本单元的两篇课文对说明文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总结和回顾,此时可提问学生,在交流中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2.反馈“初试身手”写的片段练习,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互相评议。
预设:在“初试身手”的教学中,学生初步尝试了写说明文片段和将散文部分内容改写成一段说明性文字。学生在初次运用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可以展示部分“问题作品”,让学生参与品读、评议、修改,促使存在相似问题的学生找到解决方法,为后面的习作训练打下基础。
三、例文引路,学习写法。
1.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介绍某一事物的特点。
(1)阅读习作例文《鲸》,对照批注思考例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鲸的特点。
预设: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既展现了一个个关于鲸的生动画面,又开启了一扇探索海洋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引导学生先默读课文,圈画出文中运用说明方法的语句,并结合例文批注思考说明方法的具体作用。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想法,并从交流中受到启发。
预设: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巡视课堂,发现学生关注最多的语句,然后在全班引导学生学习感悟。
示例:①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师:我们可能没亲眼看到过鲸,但是大多数人都看到过大象,用我们熟悉的大象来和陌生的鲸作比较,说明鲸很大,这样的说明方法叫“作比较”。
生:经过这么一比较,我们也能很容易想象出鲸到底有多大。
②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一百六十吨重。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十吨重的鲸,约十八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师:鲸很庞大,大到什么程度 作者列举了“一百六十吨” “四十吨”“十八米”“十几头”等数字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列数字”。
生:通过这几个数字,我们也可以想象出最大的鲸到底有多大。通过“十几头”,我们可以鲜明地感受到一头近四十吨重的鲸的舌头大得可怕。
师:说实话,世界上没几个人见过最大的鲸。作者举了我国发现的一头鲸的例子,实实在在地让我们感觉到鲸的大,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
生:这个例子的确能让人信服,也让人感觉很直观。
师: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可以使文章中抽象的语言变得生动,使说明的内容具体清晰,通俗易懂,令人信服;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往往是通过比较显示异同,突出特性,增强效果;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使句子既简明扼要,又准确具体,一目了然,能给读者留下清晰的印象。所以在读说明性文章时要善于抓住重点语句,感悟说明方法的妙处。
明确:例文中还有很多地方恰当地运用了说明方法,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可以让学生按照上面的方法自己去体会。
2.采用合理的顺序说明某个过程。
(1)阅读习作例文《风向袋的制作》,对照批注和课文内容,思考例文是如何把制作风向袋的过程介绍清楚的。
预设:本文按步骤介绍了风向袋的制作方法,很有条理,容易引起学生亲手制作的兴趣。教师可引导学生先默读例文,圈画出文中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句,并结合课文批注思考按这种顺序来介绍的好处。
明确:例文分四步介绍了风向袋的制作方法,用上了“第一”“第二”等表示顺序的词语。第一是准备材料,第二是缝制口袋,第三是绑塑料绳,第四是做细铁丝圈和系风向袋。整篇文章介绍得有条理,采用的是逻辑说明顺序。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这样写的好处,并从交流中受到启发。
明确: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理规律的顺序。我们在写说明文时,只有采用正确的顺序,才能准确地表现特征、说清步骤,也才能让读者容易理解。
四、动笔写作,交流分享。
1.阅读写作要求,选择写作对象,构建写作思路。
过渡:读完了上面两篇例文,同学们是不是觉得写说明文并不是想象中那么难 只要我们选准了说明的对象,厘清说明的顺序,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写好说明文对我们来说只不过是小菜一碟罢了。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上的习作要求,想一想自己要写什么。
(1)明确写作要求。
(选择一种你了解并感兴趣的事物介绍给别人。)
明确:首先,所选的事物必须是自己有所了解的,如果连自己都不了解,怎么能向他人介绍清楚呢 其次,所选的事物必须是自己感兴趣的,如果自己都不感兴趣,就没有必要介绍给他人,更别说介绍得生动有趣了。(板书:明要求。)
(2)选择写作对象。
预设:教师出示课本上的表格,通过解读表格上的题目让学生明白这次习作的对象可以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只要是学生自己了解并感兴趣的事物都可以拿来写作。(板书:选对象。)
(3)确定介绍事物的哪些方面。
预设:由于学生选择介绍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每种事物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所以可以介绍的方面也各不相同。教师可引导学生自由发言,然后交流总结。
教师指名学生介绍自己要介绍的事物,具体阐述从哪些方面介绍。
预设:学生回答完毕,教师先组织学生讨论,然后进行总结。
(出示课件)
介绍对象 描述方面
动植物 种类、分布、习性、用途、和人类的关系……
物品(文具、玩具) 外形、特点、构造、功能、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美食 外形、颜色、味道、种类、产地、产量、营养价值、保鲜方法……
小结:介绍动植物,重点介绍种类、分布、习性、用途等。介绍电器、文具、玩具等物品重点应从外形、特点、构造、功能等方面入手,也可以介绍其来历、用法,顺便介绍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便利或者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介绍美食,可以重点介绍外形、颜色、味道、种类和营养价值等。(板书:抓特点。)
(4)厘清说明的顺序。
预设:说明的顺序有很多种,常用的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学生可以根据具体的说明对象选择合理的说明顺序。教师可以以一件常见的物品为例来讲解。
示例:我们周围的物品千千万万,怎样才能写好它们呢 老师带了一件物品——棒棒糖,我们可以按照如下的顺序介绍给大家:先整体介绍棒棒糖包装、外形,再介绍气味、味道及品尝后的感觉等。
(5)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
预设: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观察自己要介绍的物品,然后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从不同的方面介绍给大家。教师相机进行写法指导,总结说明方法(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以及运用说明方法能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生动、形象。(板书:加方法。)
(6)列出提纲,完成习作。
预设:师生共同讨论如何写习作提纲,总结并课件出示相关内容。
(出示课件)
物品(玩具)
开头:介绍名称和来历。
中间:具体描述玩具的特点,如形状、构造、玩法等。
结尾:写玩具带来的乐趣。
美食(蔬菜、水果)
开头:介绍名称。
中间:具体描述外形、颜色、味道、种类和营养价值。
结尾:抒发喜爱之情。
2.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巡视,对习作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进行辅导。
五、点评习作,修改誊写。
1.教师展示几篇学生完成的初稿,师生集体评议修改。
评议重点:(1)文体是否恰当,是不是一篇合格的说明文;(2)是否介绍清楚了事物的主要特点;(3)运用的说明方法是否恰当;(4)介绍的顺序是否合理;(5)语言是否流畅,是否准确。
2.学生根据教师和同学的建议,借鉴其他同学习作中的优点,修改自己的习作。
3.小组交流自己的习作,互评互改。
4.小组推选佳作进行朗读展示,教师点评。
范文一:
我的文具盒
  在我的书包里,有一个伴随我度过了五年学习生活的长方形文具盒。①虽然因长时间的磨损,文具盒已破边缺角,但我还是一如既往地珍惜它,爱护它。
  文具盒上有五颜六色的图案。瞧,黄色的小鸟“叽叽叽”地展翅高飞,在前面带路;中间,熊猫妈妈骑着高级三轮车,载着两个小宝宝,兴致勃勃地前进;后面,两只小鸭举着花伞,一摇一摆地走过郁郁葱葱的树林,穿过开满野花的草地,匆匆地赶路,看样子,它们是要去参加什么重大的盛会,心里才那么喜悦,走得才那样匆忙,打扮得才那样漂亮。②
  文具盒不仅外表美丽,而且内涵丰富,为我学习知识立下了汗马功劳。③打开磁铁吸住的盖子,盒盖上有一支闪闪发光的钢笔,镀金的笔壳上刻着“龙凤呈祥”的图案,十分美丽。一支自动铅笔静静地排列在2号位置上,仿佛在休息。另外,多用圆规与红、蓝两色圆珠笔整齐地横放着。对了,瞧,还有一个最小的橡皮没介绍,它向来那么本分,那么规矩,是兄弟姐妹们最喜欢的伙伴。④这个家族的成员从没吵过嘴,它们时刻都牢记着自己的职责,一起团结战斗。
  文具盒内的成员们不仅和睦相处,而且在工作上配合得也很默契。当我准备做作业时,蓝色圆珠笔急急忙忙地从位置上跑出来,让我轻松自如地完成各项作业。当我修改作文时,红色圆珠笔便跳到我的手中,让我在草稿上圈圈点点,勾勾画画,使自己的文章生动具体。在我做问答题时,正在酣睡的铅笔也从睡梦中醒来,蹦到我面前,仿佛自豪地说:“小主人,这回该用我了吧!”有时,我稍不注意把字写错了,本分的橡皮也变得泼辣起来,急匆匆地跳到写错的字上,三下两下就把错别字擦干净了,然后得意地回到伙伴中间。数学课到了,身体沉重的圆规早已迫不及待、一摇一摆地来到作业本上,大显身手,方才心满意足。轮到画线段时,尺子又钻出夹层,让我画出标准的线段,圆满地完成作业。钢笔的功劳当然也不小。写字课上,它“沙沙”地在我手中灵活地摆动着,一心帮我把字练得更出色,写得更好。⑤
  文具盒身负重任,工作认真,是一位相当称职的保管员。有了它,我完成作业就格外迅速、顺利。感谢你——我的文具盒!⑥
句段赏析:
①直接点题,表明自己接下来要介绍的物品就是文具盒。
②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文具盒上的图案。
③这句话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汗马功劳”突出了文具盒的作用之大。
④用拟人化的手法介绍了文具盒里的各个成员,语言生动、有趣,突出了“我”对这些成员的喜爱之情。
⑤通过对文具盒中各个成员的功能的生动描写,文章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⑥总结全文,点明主旨,表达作者对文具盒的喜爱之情。
总评:整篇文章综合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充满情趣,生动而活泼,像是写身边很熟悉的人一样。文具盒里的成员钢笔、铅笔、橡皮、圆规、圆珠笔等被“我”介绍得十分详细、具体。它们如同“我”的亲密战友,与“我”一起团结战斗,尽职尽责,忠实地为“我”的学习服务,并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一系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描写,表达了小作者对文具盒的喜爱之情。
范文二:
猕 猴 桃
  有人喜欢酸甜可口的草莓,有人喜欢清甜滋润的西瓜,还有人喜欢又甜又脆的苹果,而我却喜欢清香诱人的猕猴桃。①
  猕猴桃是椭圆形的,它浑身长满了茸毛,我忍不住抓起一个猕猴桃,呀,毛茸茸的,弄得我直痒痒。②告诉你吧,生的猕猴桃硬邦邦的,全身棕灰色;熟的软乎乎的,身体有些发绿。
  虽然它的外表不好看,但不代表不好吃!③仔细闻一闻,一股扑鼻而来的清香沁人心脾。我把猕猴桃拦腰切开,就露出了诱人的果肉。果肉的四周是亮绿色的,中心是雪白的,四周布满了小黑籽。这些小黑籽只有芝麻粒大,它们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又好像在跳圆圈舞。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果肉很有弹性,就像吃了一口果冻一样爽口。抿一抿,咂咂嘴,酸中有甜,甜中有酸。
  猕猴桃的营养价值很高。④其维生素C含量在水果中名列前茅,一个猕猴桃能提供一个人一日需求量两倍多的维生素C,因而被誉为“水果之王”。有人通过调查发现,在同等质量的27种水果的营养价值排行中,猕猴桃名列第一:它的维生素C含量是柳橙的1.7倍,膳食纤维含量是菠萝的1.7倍,维生素E含量是樱桃的2倍,抗氧化剂含量是番茄的3.3倍,而钙的含量是香蕉的2.5倍。同时它也是钾、镁、锌等微量元素的丰富来源,是名副其实的“美容水果”。⑤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想吃一口猕猴桃呢 ⑥
句段赏析:
①开门见山地表明“我”喜欢猕猴桃,从而引出说明对象。
②介绍了猕猴桃的外形。
③过渡句,承上启下。
④本段的中心句,后面将介绍猕猴桃的营养价值。
⑤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猕猴桃所含的各种营养与其他水果进行对比,突出了猕猴桃的营养价值高。
⑥与读者互动,形式新颖。
总评:本文按照一定顺序介绍了猕猴桃的外形、果肉味道和它的营养价值,层次清晰,条理分明。并且综合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将猕猴桃的色、香、味全面介绍了出来,让读者不禁也想尝一尝这美味又营养的猕猴桃。
5.引导学生再次完善自己的习作,并誊写在作文本上。
六、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对本次习作活动进行总结。
总结:同学们,学写说明文是不是非常有意思 我们周围的事物各种各样,也各具特色。我们只要认真观察,掌握了它们的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选用一些说明方法,就能把这些事物准确生动地介绍给大家。
2.引导学生交谈写说明文的收获。
收获预设:(1)了解了说明文的有关常识;(2)学会了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并把握其特征;(3)知道了介绍事物要准确,写作要有一定的顺序,语言既可平实也可生动;(4)培养了热爱科学的兴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