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沪科版 (2024)数学八年级上册12.1函数同步分层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沪科版 (2024)数学八年级上册12.1函数同步分层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8-18 16:09:04

文档简介

沪科版 (2024)数学八年级上册12.1函数同步分层练习
一、夯实基础
1.(2024八上·南海月考)下面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曲线不表示 y是x的函数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图象
2.(2024八上·诸暨期末)王师傅到加油站加油,如图是所用的加油机上的数据显示牌,其中的常量是(  )
A.金额 B.数量 C.单价 D.金额和数量
【答案】C
【知识点】常量、变量
【解析】【解答】解:∵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数值始终不变的量是常量,
其中的常量是单价.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常量和变量的定义“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始终不变的量是常量,发生改变的量是变量”解题即可.
3.球的体积是,球的半径为,则,其中变量和常量分别是(  )
A.变量是V,R;常量是 B.变量是;常量是
C.变量是;常量是 D.变量是;常量是
【答案】A
【知识点】常量、变量
【解析】【解答】解:根据题意可得: 球的体积是,球的半径为 , 根据变量和常量的定义可知: 球的体积是和球的半径为为变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变量和常量的定义即可得出答案,在函数中,数值始终不变的量是常量,数值不断变化的量是变量.
4. 如图选项中,有五种形状不同的容器,从容器口以均匀的速度倒入某溶液,若液面高度h 关于时间t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则该容器的形状为(  ).
A. B. C. D.
E.
【答案】C
【知识点】函数的图象;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
【解析】【解答】解:根据图象可得图象先平缓上升,接着上升较快,又平缓上升,最后一段是均匀上升,这说明容器底部较大,容器中部逐渐变小,后又逐渐变大,容器上部的大小是均匀的.
符合这一要求的只有C选项.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函数图象的到容器底面积的变化情况即可解答.
5.(2025八上·梧州期末)“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证明温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已知某地面温度为,且每升高1千米温度下降,则山上距离地面千米处的温度为(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函数解析式
【解析】【解答】解:∵某地面温度为,且每升高1千米温度下降,
∴山上距离地面千米处的温度为,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某地面温度为,且每升高1千米温度下降,列出关系式即可.
6.(2025八上·兰州新期中)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且 D.且
【答案】D
【知识点】分式有无意义的条件;二次根式有无意义的条件;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7.(2024八上·慈溪月考)小聪上午8:00从家里出发,骑“共享单车”去一家超市购物,然后从这家超市原路返回家中,小聪离家的路程(米)和经过的时间(分)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小聪家到超市的路程是1300米
B.小聪从家到超市的平均速度为100米/分
C.小聪在超市购物用时45分钟
D.小聪从超市返回家中的平均速度为100米/分
【答案】D
【知识点】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
8.(2024八上·南宁期末)如图,把两个电阻串联起来,线路上的电流为,电压为,则,当时,的值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函数值
【解析】【解答】解:∵,且,

故答案为:D.
【分析】直接把代入代数式即可求解.
9.(2024七下·龙岗期末)2024深圳市梧桐山第九届毛棉杜鹃花会正式拉开帷幕,小明决定登梧桐山赏花.如图1,他以一定的速度沿路线“梧桐山北门—万花屏—好汉坡—大梧桐—深外高中站”步行游览,在每个景点他都逗留一段时间,当他到达深外高中站时,共用去.小明步行的路程与游览时间之间的部分图象如图2所示.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2中反映了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自变量为 ,因变量为 ;
(2)他从万花屏到好汉坡时行走的平均速度是 千米/时;
(3)小明在景点好汉坡处逗留的时间是 小时;
(4)图2中点A表示 .
【答案】(1)小明的游览时间;小明步行的路程
(2)4
(3)0.35
(4)小明游览时间为时,步行的路程为
【知识点】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用图象表示变量间的关系;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行程问题
【解析】【解答】(1)由题意可知:自变量为小明的游览时间,因变量为小明步行的路程.故答案为:小明的游览时间,小明步行的路程;
(2)由图象可知:从万花屏到好汉坡,路程为:,时间为:
∴他从万花屏到好汉坡时行走的平均速度是
故答案为:4;
(3)由图象可知:从好汉坡到大梧桐的路程为:,∴从好汉坡到大梧桐的运动时间为:,
∴在景点好汉坡处逗留的时间是,
故答案为:0.35;
(4)由图象可知:小明游览时间为时,步行的路程为.故答案为:小明游览时间为时,步行的路程为.
【分析】(1)根据题意由图2横纵坐标物理量即可得到;
(2)根据题意结合图1与图2分析每个数据对应含义,即可计算出从万花屏到好汉坡的路程和时间,从而得解;
(3)同理,先根据好汉坡到大梧桐的路程,继而算出时间,从而计算其行走的时间推理计算得出其逗留时间;
(4)根据其横纵坐标结合题意说明即可.
二、能力提高
10.(2025七下·坪山期末)在坪山区聚龙山湿地公园中,白鹭捕食小鱼体现捕食关系,水鸟被舌状绦虫寄生形成寄生关系,落羽杉与水生植物争夺阳光属竞争关系,而蜜蜂为荔枝树传粉、蚂蚁保护蚜虫获取蜜露,生动展现了生物间的互利共生。捕食关系、寄生关系、竞争关系和共生关系在生态学中被称为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它们可以通过不同形态的曲线来描述。其中共生关系又叫互利共生,是两种生物彼此和谐互利地生活在一起,下列选项能表示共生关系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
【解析】【解答】解:共生关系是两种生物个体数同步变化(“同生共死” ),
A、生物A、B 个体数同步波动,符合共生,A正确.
B、个体数此消彼长,是捕食,B错误.
C、生物B 先增后减,生物A 持续增,是竞争,C错误.
D、个体数反向波动,不符合共生,D错误.
故答案为:A .
【分析】根据共生关系 “两种生物个体数同步变化” 的特征,对比各选项曲线形态,判断对应关系,关键是理解不同生物关系的曲线差异.
11.(2024八上·舟山期末)根据科学研究表明,10至50岁的人每天所需睡眠时间H(时)可用公式(N是人的年龄).请你用这个公式计算,13岁的小明每天需要睡眠时间   (时).
【答案】
【知识点】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12.老师让同学们举一个y是x的函数的例子,同学们分别用表格、图象、函数表达式列举了如下4个x,y之间的关系(其中b为常量):
其中y一定是x的函数的是   .(填写所有正确的序号)
【答案】③④
【知识点】函数的概念
【解析】【解答】解:①中当x=1时,y=1或4,故①不符合题意;
②在y轴右边取一个x值,有2个y值与之对应,故②不符合题意;
③任取一个x值,只有1个y值与之对应,故③符合题意;
④任取一个x值,只有1个y值与之对应,故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③④.
【分析】根据函数的定义:一般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则y是x的函数。即可判断出结论.
13.(2023八上·蜀山期中)若函数,则当函数值时,自变量的值是   .
【答案】4或
【知识点】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函数值
【解析】【解答】
解:∵函数
∴ 当y=8时,x2+2=8,x≤2,解得x=
当y=8时,2x=8,x>2,解得x=4
∴自变量x的值是4或
故答案为:4或.
【分析】本题考查函数值与自变量。根据函数值,得出关于x的方程,根据x的取值范围,得出自变量x的值。
14.如图①,底面积为30cm2 的空圆柱形容器内水平放置着由两个实心圆柱组成的“几何体”,现向容器内匀速注水,注满为止,在注水过程中,水面高度h(cm)与注水时间t(s)之间的关系如图②所示.请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匀速注水的水流速度为   cm3/s.
(2)若“几何体”的下方圆柱的底面积为15cm2,求“几何体”上方圆柱的高和底面积.
【答案】(1)5
(2)解:“几何体”上方圆柱的高为:,
设“几何体”上方圆柱的底面积为

解得,
所以“几何体”上方圆柱的底面积为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其他应用;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
【解析】【解答】(1)根据水面高度h(cm)与注水时间t(s)之间的关系,
可得圆柱形容器的高为14cm,
所以匀速注水的水流速度为
故答案为:5;
【分析】(1)根据水面高度h(cm)与注水时间t(s)之间的关系,可得圆柱形容器的高为14cm;然后用圆柱形容器的底面积乘以两个实心圆柱组成的“几何体”的顶部到容器的顶部的距离,再除以水从刚满过由两个实心圆柱组成的“几何体”到注满用的时间,求出匀速注水的水流速度即可.
(2)首先根据圆柱的体积公式,求出“几何体”下方圆柱的高,再用“几何体”的高减去“几何体”下方圆柱的高,求出“几何体”上方圆柱的高;然后设“几何体”上方圆柱的底面积为 则 ,据此求出s的值即可.
15.(2024八上·南山期中)莲池区某学校门口道路中间的隔离护栏平面示意图如图所示,假如每根立柱宽为米,立柱间距为3米.
立柱根数 1 2 3 4 5
护栏总长度(米)
(1)根据如图所示,将表格补充完整;
(2)设有根立柱,护栏总长度为米,则与之间的关系式是   .
(3)求护栏总长度为93米时立柱的根数?
【答案】(1)解将表格补充完整:
立柱根数 1 2 3 4 5
护栏总长度(米)
(2)
(3)解:当时,,
解得:,
即护栏总长度为93米时立柱的根数为30根.
【知识点】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用表格表示变量间的关系;用关系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1)解:当有3根立柱时,(米),
当有5根立柱时,(米);
将表格补充完整:
立柱根数 1 2 3 4 5
护栏总长度(米)
故答案为:6.6;13;
(2)解:根据题意得:与之间的关系式为:

故答案为:;
【分析】(1)根据题干中“每根立柱宽为米,立柱间距为3米”列出算式求解即可;
(2)参照(1)的计算方法列出函数解析式即可;
(3)将y=93代入解析式求出x的值即可.
(1)解:当有3根立柱时,(米),
当有5根立柱时,(米);
将表格补充完整:
立柱根数 1 2 3 4 5
护栏总长度(米)
(2)解:根据题意得:与之间的关系式为:

(3)解:当时,,
解得:,
即护栏总长度为93米时立柱的根数为30根.
三、拓展创新
16.(2025八上·蒙山期末)匀速地向一个容器内注水,最后把容器注满,在注水过程中,水面高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图中为一折线),这个容器的形状是下图中的(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
17.(2024八下·蓬江期末)高空抛物是极不文明的危险行为.据研究,从高处静止坠落的物品,其下落的时间(单位:)和高度(单位:)近似满足公式(不考虑阻力的影响).
(1)求物体从的高空落到地面的时间;
(2)小陈说物体从的高空落到地面的时间是(1)中所求时间的倍,他的说法正确吗?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3)已知高空静止坠落的物体所带能量(单位:)物体质量(单位:)高度(单位:),一个质量为的物体经过后落在地上,该物体在坠落过程中所带能量会伤害到楼下的行人吗?请说明理由.(注:该物体杀伤无防护人体只需要的能量.)
【答案】(1)解:已知物体下落时间与高度的公式为,
∵,
∴.

(2)解:不正确,理由如下:
当时,,
∵,
∴小陈的说法不正确.
(3)解:能伤害到楼下的行人,理由如下:
当时,,
解得,,
已知物体所带能量物体质量高度,
∴,
∴一个质量为,经过后落地的物体所带能量会伤害到楼下的行人.
【知识点】函数的概念;函数解析式;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解析】【分析】(1)将h=90代入公式即可求出答案.
(2)将h=180代入公式,再比较大小即可求出答案.
(3)将t=4代入公式可得h=80,再代入能量公式即可求出答案.
18.(2024七下·青岛期中)某校科技小组进行了机器人行走性能试验,在实验场地有三点顺次在同一笔直赛道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是90米,甲、乙两机器人分别从两点同时同向出发到终点,乙机器人始终以50米/分的速度行走,乙行走9分钟到达点,设两机器人出发时间为分钟,当时,甲追上乙,前4分钟甲机器人的速度保持不变,在时,甲的速度为另一数值,且甲乙两机器人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1)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米,在时,甲机器人的速度________米/分;
(2)求甲机器人前3分钟的速度为多少米/分?
(3)求两机器人前6分钟内出发多长时间相距28米?
(4)若6分钟后,甲机器人的速度又恢复为原来出发时的速度,直接写出甲乙两机器人之间的距离(米)与行走时间(分)之间的关系式.
【答案】(1)【第1空】540
【第2空】50
(2)解:设时甲的速度为米/分,由题意可得:
,解得,
答:甲机器人前3分钟的速度为80米/分;
(3)解:设相距28米时间为a分钟,
当甲在乙的左边相距28米时,可有,解得;
∵当时两机器人的距离为:,
∴当甲在乙的左边相距28米时,由题意可得,解得.
综上所述,当出发分钟或分钟时两机器人相距28米;
(4)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行程问题;用关系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分类讨论
【解析】【解答】(1)解:∵乙机器人始终以50米/分的速度行走,乙行走9分钟到达点,
∴两点之间的距离是米,
∴两点之间的距离是米;
∵在时,甲的速度为另一数值,且甲乙两机器人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在时,甲的速度与乙的速度一样,
∴在时,甲机器人的速度为50米/分;
故答案为:540;50
(4)解:由(2)可知∴时,两机器人相距距离为:30米;
∵6分钟后,甲机器人的速度又恢复为原来出发时的速度,
∴.
故答案为:
【分析】(1)根据路程公式:“路程速度时间”计算可得到两点之间的距离,再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再根据在时,且甲乙两机器人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说明他们的速度是一样的,可得到答案为50;
(2)设时甲的速度为米/分,根据当时,甲追上乙,列方程即可求出的值,即可得到答案;
(3)分类讨论甲在乙的左边还是右边两类情况讨论,即可得到答案;
(4)6分钟前两边距离一直都是30米,6分钟后根据公式距离=速度差时间得,化简可得答案.
(1)解:∵乙机器人始终以50米/分的速度行走,乙行走9分钟到达点,
∴两点之间的距离是米,
∵两点之间的距离是90米,
∴两点之间的距离是米;
∵在时,甲的速度为另一数值,且甲乙两机器人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在时,甲的速度与乙的速度一样,
∴在时,甲机器人的速度为50米/分;
(2)设时甲的速度为米/分,
由题意可得,,
解得,
答:甲机器人前3分钟的速度为80米/分;
(3)解:设相距28米时间为分钟,
当相遇前相距28米时,可有,
解得;
当相遇后相距28米时,
∵,
∴4分钟内两机器人相遇后相距28米时,
由题意可得,
解得.
综上所述,当出发分钟或分钟时两机器人相距28米;
(4)解:∵,在时,甲的速度为另一数值,且甲乙两机器人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时,两机器人相距距离为:30米;
∵6分钟后,甲机器人的速度又恢复为原来出发时的速度,
∴.
1 / 1沪科版 (2024)数学八年级上册12.1函数同步分层练习
一、夯实基础
1.(2024八上·南海月考)下面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曲线不表示 y是x的函数的是(  )
A. B. C. D.
2.(2024八上·诸暨期末)王师傅到加油站加油,如图是所用的加油机上的数据显示牌,其中的常量是(  )
A.金额 B.数量 C.单价 D.金额和数量
3.球的体积是,球的半径为,则,其中变量和常量分别是(  )
A.变量是V,R;常量是 B.变量是;常量是
C.变量是;常量是 D.变量是;常量是
4. 如图选项中,有五种形状不同的容器,从容器口以均匀的速度倒入某溶液,若液面高度h 关于时间t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则该容器的形状为(  ).
A. B. C. D.
E.
5.(2025八上·梧州期末)“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证明温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已知某地面温度为,且每升高1千米温度下降,则山上距离地面千米处的温度为(  )
A. B. C. D.
6.(2025八上·兰州新期中)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且 D.且
7.(2024八上·慈溪月考)小聪上午8:00从家里出发,骑“共享单车”去一家超市购物,然后从这家超市原路返回家中,小聪离家的路程(米)和经过的时间(分)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小聪家到超市的路程是1300米
B.小聪从家到超市的平均速度为100米/分
C.小聪在超市购物用时45分钟
D.小聪从超市返回家中的平均速度为100米/分
8.(2024八上·南宁期末)如图,把两个电阻串联起来,线路上的电流为,电压为,则,当时,的值是(  )
A. B. C. D.
9.(2024七下·龙岗期末)2024深圳市梧桐山第九届毛棉杜鹃花会正式拉开帷幕,小明决定登梧桐山赏花.如图1,他以一定的速度沿路线“梧桐山北门—万花屏—好汉坡—大梧桐—深外高中站”步行游览,在每个景点他都逗留一段时间,当他到达深外高中站时,共用去.小明步行的路程与游览时间之间的部分图象如图2所示.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2中反映了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自变量为 ,因变量为 ;
(2)他从万花屏到好汉坡时行走的平均速度是 千米/时;
(3)小明在景点好汉坡处逗留的时间是 小时;
(4)图2中点A表示 .
二、能力提高
10.(2025七下·坪山期末)在坪山区聚龙山湿地公园中,白鹭捕食小鱼体现捕食关系,水鸟被舌状绦虫寄生形成寄生关系,落羽杉与水生植物争夺阳光属竞争关系,而蜜蜂为荔枝树传粉、蚂蚁保护蚜虫获取蜜露,生动展现了生物间的互利共生。捕食关系、寄生关系、竞争关系和共生关系在生态学中被称为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它们可以通过不同形态的曲线来描述。其中共生关系又叫互利共生,是两种生物彼此和谐互利地生活在一起,下列选项能表示共生关系的是(  )
A. B.
C. D.
11.(2024八上·舟山期末)根据科学研究表明,10至50岁的人每天所需睡眠时间H(时)可用公式(N是人的年龄).请你用这个公式计算,13岁的小明每天需要睡眠时间   (时).
12.老师让同学们举一个y是x的函数的例子,同学们分别用表格、图象、函数表达式列举了如下4个x,y之间的关系(其中b为常量):
其中y一定是x的函数的是   .(填写所有正确的序号)
13.(2023八上·蜀山期中)若函数,则当函数值时,自变量的值是   .
14.如图①,底面积为30cm2 的空圆柱形容器内水平放置着由两个实心圆柱组成的“几何体”,现向容器内匀速注水,注满为止,在注水过程中,水面高度h(cm)与注水时间t(s)之间的关系如图②所示.请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匀速注水的水流速度为   cm3/s.
(2)若“几何体”的下方圆柱的底面积为15cm2,求“几何体”上方圆柱的高和底面积.
15.(2024八上·南山期中)莲池区某学校门口道路中间的隔离护栏平面示意图如图所示,假如每根立柱宽为米,立柱间距为3米.
立柱根数 1 2 3 4 5
护栏总长度(米)
(1)根据如图所示,将表格补充完整;
(2)设有根立柱,护栏总长度为米,则与之间的关系式是   .
(3)求护栏总长度为93米时立柱的根数?
三、拓展创新
16.(2025八上·蒙山期末)匀速地向一个容器内注水,最后把容器注满,在注水过程中,水面高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图中为一折线),这个容器的形状是下图中的(  )
A. B.
C. D.
17.(2024八下·蓬江期末)高空抛物是极不文明的危险行为.据研究,从高处静止坠落的物品,其下落的时间(单位:)和高度(单位:)近似满足公式(不考虑阻力的影响).
(1)求物体从的高空落到地面的时间;
(2)小陈说物体从的高空落到地面的时间是(1)中所求时间的倍,他的说法正确吗?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3)已知高空静止坠落的物体所带能量(单位:)物体质量(单位:)高度(单位:),一个质量为的物体经过后落在地上,该物体在坠落过程中所带能量会伤害到楼下的行人吗?请说明理由.(注:该物体杀伤无防护人体只需要的能量.)
18.(2024七下·青岛期中)某校科技小组进行了机器人行走性能试验,在实验场地有三点顺次在同一笔直赛道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是90米,甲、乙两机器人分别从两点同时同向出发到终点,乙机器人始终以50米/分的速度行走,乙行走9分钟到达点,设两机器人出发时间为分钟,当时,甲追上乙,前4分钟甲机器人的速度保持不变,在时,甲的速度为另一数值,且甲乙两机器人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1)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米,在时,甲机器人的速度________米/分;
(2)求甲机器人前3分钟的速度为多少米/分?
(3)求两机器人前6分钟内出发多长时间相距28米?
(4)若6分钟后,甲机器人的速度又恢复为原来出发时的速度,直接写出甲乙两机器人之间的距离(米)与行走时间(分)之间的关系式.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图象
2.【答案】C
【知识点】常量、变量
【解析】【解答】解:∵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数值始终不变的量是常量,
其中的常量是单价.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常量和变量的定义“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始终不变的量是常量,发生改变的量是变量”解题即可.
3.【答案】A
【知识点】常量、变量
【解析】【解答】解:根据题意可得: 球的体积是,球的半径为 , 根据变量和常量的定义可知: 球的体积是和球的半径为为变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变量和常量的定义即可得出答案,在函数中,数值始终不变的量是常量,数值不断变化的量是变量.
4.【答案】C
【知识点】函数的图象;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
【解析】【解答】解:根据图象可得图象先平缓上升,接着上升较快,又平缓上升,最后一段是均匀上升,这说明容器底部较大,容器中部逐渐变小,后又逐渐变大,容器上部的大小是均匀的.
符合这一要求的只有C选项.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函数图象的到容器底面积的变化情况即可解答.
5.【答案】C
【知识点】函数解析式
【解析】【解答】解:∵某地面温度为,且每升高1千米温度下降,
∴山上距离地面千米处的温度为,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某地面温度为,且每升高1千米温度下降,列出关系式即可.
6.【答案】D
【知识点】分式有无意义的条件;二次根式有无意义的条件;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7.【答案】D
【知识点】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
8.【答案】D
【知识点】函数值
【解析】【解答】解:∵,且,

故答案为:D.
【分析】直接把代入代数式即可求解.
9.【答案】(1)小明的游览时间;小明步行的路程
(2)4
(3)0.35
(4)小明游览时间为时,步行的路程为
【知识点】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用图象表示变量间的关系;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行程问题
【解析】【解答】(1)由题意可知:自变量为小明的游览时间,因变量为小明步行的路程.故答案为:小明的游览时间,小明步行的路程;
(2)由图象可知:从万花屏到好汉坡,路程为:,时间为:
∴他从万花屏到好汉坡时行走的平均速度是
故答案为:4;
(3)由图象可知:从好汉坡到大梧桐的路程为:,∴从好汉坡到大梧桐的运动时间为:,
∴在景点好汉坡处逗留的时间是,
故答案为:0.35;
(4)由图象可知:小明游览时间为时,步行的路程为.故答案为:小明游览时间为时,步行的路程为.
【分析】(1)根据题意由图2横纵坐标物理量即可得到;
(2)根据题意结合图1与图2分析每个数据对应含义,即可计算出从万花屏到好汉坡的路程和时间,从而得解;
(3)同理,先根据好汉坡到大梧桐的路程,继而算出时间,从而计算其行走的时间推理计算得出其逗留时间;
(4)根据其横纵坐标结合题意说明即可.
10.【答案】A
【知识点】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
【解析】【解答】解:共生关系是两种生物个体数同步变化(“同生共死” ),
A、生物A、B 个体数同步波动,符合共生,A正确.
B、个体数此消彼长,是捕食,B错误.
C、生物B 先增后减,生物A 持续增,是竞争,C错误.
D、个体数反向波动,不符合共生,D错误.
故答案为:A .
【分析】根据共生关系 “两种生物个体数同步变化” 的特征,对比各选项曲线形态,判断对应关系,关键是理解不同生物关系的曲线差异.
11.【答案】
【知识点】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12.【答案】③④
【知识点】函数的概念
【解析】【解答】解:①中当x=1时,y=1或4,故①不符合题意;
②在y轴右边取一个x值,有2个y值与之对应,故②不符合题意;
③任取一个x值,只有1个y值与之对应,故③符合题意;
④任取一个x值,只有1个y值与之对应,故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③④.
【分析】根据函数的定义:一般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则y是x的函数。即可判断出结论.
13.【答案】4或
【知识点】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函数值
【解析】【解答】
解:∵函数
∴ 当y=8时,x2+2=8,x≤2,解得x=
当y=8时,2x=8,x>2,解得x=4
∴自变量x的值是4或
故答案为:4或.
【分析】本题考查函数值与自变量。根据函数值,得出关于x的方程,根据x的取值范围,得出自变量x的值。
14.【答案】(1)5
(2)解:“几何体”上方圆柱的高为:,
设“几何体”上方圆柱的底面积为

解得,
所以“几何体”上方圆柱的底面积为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其他应用;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
【解析】【解答】(1)根据水面高度h(cm)与注水时间t(s)之间的关系,
可得圆柱形容器的高为14cm,
所以匀速注水的水流速度为
故答案为:5;
【分析】(1)根据水面高度h(cm)与注水时间t(s)之间的关系,可得圆柱形容器的高为14cm;然后用圆柱形容器的底面积乘以两个实心圆柱组成的“几何体”的顶部到容器的顶部的距离,再除以水从刚满过由两个实心圆柱组成的“几何体”到注满用的时间,求出匀速注水的水流速度即可.
(2)首先根据圆柱的体积公式,求出“几何体”下方圆柱的高,再用“几何体”的高减去“几何体”下方圆柱的高,求出“几何体”上方圆柱的高;然后设“几何体”上方圆柱的底面积为 则 ,据此求出s的值即可.
15.【答案】(1)解将表格补充完整:
立柱根数 1 2 3 4 5
护栏总长度(米)
(2)
(3)解:当时,,
解得:,
即护栏总长度为93米时立柱的根数为30根.
【知识点】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用表格表示变量间的关系;用关系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1)解:当有3根立柱时,(米),
当有5根立柱时,(米);
将表格补充完整:
立柱根数 1 2 3 4 5
护栏总长度(米)
故答案为:6.6;13;
(2)解:根据题意得:与之间的关系式为:

故答案为:;
【分析】(1)根据题干中“每根立柱宽为米,立柱间距为3米”列出算式求解即可;
(2)参照(1)的计算方法列出函数解析式即可;
(3)将y=93代入解析式求出x的值即可.
(1)解:当有3根立柱时,(米),
当有5根立柱时,(米);
将表格补充完整:
立柱根数 1 2 3 4 5
护栏总长度(米)
(2)解:根据题意得:与之间的关系式为:

(3)解:当时,,
解得:,
即护栏总长度为93米时立柱的根数为30根.
16.【答案】B
【知识点】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
17.【答案】(1)解:已知物体下落时间与高度的公式为,
∵,
∴.

(2)解:不正确,理由如下:
当时,,
∵,
∴小陈的说法不正确.
(3)解:能伤害到楼下的行人,理由如下:
当时,,
解得,,
已知物体所带能量物体质量高度,
∴,
∴一个质量为,经过后落地的物体所带能量会伤害到楼下的行人.
【知识点】函数的概念;函数解析式;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解析】【分析】(1)将h=90代入公式即可求出答案.
(2)将h=180代入公式,再比较大小即可求出答案.
(3)将t=4代入公式可得h=80,再代入能量公式即可求出答案.
18.【答案】(1)【第1空】540
【第2空】50
(2)解:设时甲的速度为米/分,由题意可得:
,解得,
答:甲机器人前3分钟的速度为80米/分;
(3)解:设相距28米时间为a分钟,
当甲在乙的左边相距28米时,可有,解得;
∵当时两机器人的距离为:,
∴当甲在乙的左边相距28米时,由题意可得,解得.
综上所述,当出发分钟或分钟时两机器人相距28米;
(4)
【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行程问题;用关系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分类讨论
【解析】【解答】(1)解:∵乙机器人始终以50米/分的速度行走,乙行走9分钟到达点,
∴两点之间的距离是米,
∴两点之间的距离是米;
∵在时,甲的速度为另一数值,且甲乙两机器人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在时,甲的速度与乙的速度一样,
∴在时,甲机器人的速度为50米/分;
故答案为:540;50
(4)解:由(2)可知∴时,两机器人相距距离为:30米;
∵6分钟后,甲机器人的速度又恢复为原来出发时的速度,
∴.
故答案为:
【分析】(1)根据路程公式:“路程速度时间”计算可得到两点之间的距离,再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再根据在时,且甲乙两机器人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说明他们的速度是一样的,可得到答案为50;
(2)设时甲的速度为米/分,根据当时,甲追上乙,列方程即可求出的值,即可得到答案;
(3)分类讨论甲在乙的左边还是右边两类情况讨论,即可得到答案;
(4)6分钟前两边距离一直都是30米,6分钟后根据公式距离=速度差时间得,化简可得答案.
(1)解:∵乙机器人始终以50米/分的速度行走,乙行走9分钟到达点,
∴两点之间的距离是米,
∵两点之间的距离是90米,
∴两点之间的距离是米;
∵在时,甲的速度为另一数值,且甲乙两机器人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在时,甲的速度与乙的速度一样,
∴在时,甲机器人的速度为50米/分;
(2)设时甲的速度为米/分,
由题意可得,,
解得,
答:甲机器人前3分钟的速度为80米/分;
(3)解:设相距28米时间为分钟,
当相遇前相距28米时,可有,
解得;
当相遇后相距28米时,
∵,
∴4分钟内两机器人相遇后相距28米时,
由题意可得,
解得.
综上所述,当出发分钟或分钟时两机器人相距28米;
(4)解:∵,在时,甲的速度为另一数值,且甲乙两机器人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时,两机器人相距距离为:30米;
∵6分钟后,甲机器人的速度又恢复为原来出发时的速度,
∴.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