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2023级
8月月考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25年8月15日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
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人民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一切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
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曹雪芹如果没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做过全景式的观察和显微镜式的剖析,就不可能完成《红楼梦》这种百科全书式巨著的写作。鲁迅如果不熟悉辛亥革命前后底层民众的处境和心情,就不可能塑造出祥林嫂、闰土、阿Q、孔乙己等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
(摘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新大众文艺是通过全媒体渠道普遍流行的新文艺形态,它影响广泛,不断流变。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它打破了传统文艺创作的专业壁垒,使创作主体从精英群体转向全民参与,创造出一大批能够让接受者普遍共情的精神文化产品。创作主体的全民化,让新大众文艺的主题表达从作者端转移到受众端,这让其能够在内容层面直面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
新大众文艺主动拥抱新媒介和新技术,在创作过程中积极践行“技术赋能”。借助短视频平台、文学网站以及最新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工具和媒介载体,人民大众均可参与不同文艺类型的创作实践,实现审美表达的自由。因此,新大众文艺的交互性特征使创作者与受众界限消弭,形成“创作即参与”的新型关系。这种新型的关系,改变了传统大众文艺由专业人员创作、普通大众接受的“单一”局面,呈现出各阶层人群共同创作、传播与欣赏的状况。依托跨媒介互动和数字化手段,新大众文艺的创作者不仅能够即时实现身份转换,也可以在数字界面完成生产与消费的互动。
新大众文艺在推动文艺创作职业界限消融的过程中,也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文化主体话语权的再分配。它更新了人们关于文艺经典化的认知,网络文学、微短剧等新大众文艺形态开始进入主流文学史、艺术史:一些文艺短视频注重传统主旋律内容与新表达方式的融合,注重传统艺术手法与新审美形式的融合。这些转变共同构成新大众文艺的人民性特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以此丰富符合新时代人民大众欣赏口味的审美话语。
从主题构建来看,新大众文艺倾向于提炼简洁且极具冲击力的审美主题,以此张扬和凸显新时代人民的新生活、新风尚和新思考。与传统文艺作品经常追求思想主旨的恢宏磅礴、立体多元和蕴藉深厚有所不同,新大众文艺更侧重于直击当下社会的热点、痛点与焦点,而这些恰恰都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所要面对的生存现实。
从文本生产的角度来看,全民参与创作让新大众文艺为不同文化水平、情感诉求和消费品位的受众提供了怡情暖心的“精神食粮”。在网络综艺、诗词大会、达人秀、互动社区等新文艺生产空间中,那些来自民间的才艺展示、自创说唱歌曲、脱口秀表演等新文艺现象虽然与文艺经典相比还存在差距,但它们十分接地气且富有生活情调,其根底蕴含着质朴无华、实事求是的品质。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内在需求,彰显了文艺创作的新风尚。例如,近年来,《我在北京送快递》《我的母亲做保洁》《我在上海开出租》《在菜场,在人间》等“素人写作”的非虚构作品热度不断攀升,它们与传统现实主义文艺遥相呼应,聚焦普通人生活日常、喜怒哀乐,展现新时代平凡个体的奋斗与坚守,已然成为新大众文艺的重要代表。
(摘编自鲍远福《新大众文艺:构建人民文艺新范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是人民性,文艺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的鉴赏和评判作为作品检验标准。
B.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创作源泉,文艺创作者一旦脱离了人民,其作品就会失去活力,丧失灵魂。
C.新大众文艺通过全媒体渠道传播,借助技术工具和媒介载体,为人民大众参与文艺创作实践提供了可能。
D.传统文艺创作追求宏大深刻,而新大众文艺仅关注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现实,忽略艺术深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民既创造历史,也见证历史,可见,文艺创作应以人民为表现主体展现时代风貌。
B.文艺的一切创新或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人民,所以在校读书者无法获得文艺灵感。
C.新大众文艺消融文艺创作职业界限,融合传统与创新,以实现文化主体话语权再分配。
D.一部文艺作品越是坚持质朴真实的创作原则,其作品就越能接地气且富有生活情调。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材料二中画线句论据的一项是( )(3分)
A.网文写手通过“本章说”与读者沟通小说角色、情节与创作思路
B.短视频主播通过“弹幕”界面与观众实时互动,相互成就情绪价值。
C.小说阅读者通过“手写批注”方式在书页空白处记录心得供交流参考。
D.B站UP主通过“互动视频”功能让观众投票决定剧情分支发展。
4.材料一多处使用了“只有……才……”的句式,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
5.新大众文艺的“新范式”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根据材料二分析概括。(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阡陌
汤成难
没有比剃头店更令父亲愿意消磨时间的去处了。
这是村里唯一的剃头店,几乎每天都坐满了人。每一个从外面回来的人,都得经过这儿。
剃头店最近的话题都集中在马戏团上。第一个带来消息的是从县里回来的人,那人也不清楚马戏团来自哪里,河南,湖南,也有可能是荷兰。当他说出最后两个字的时候,剃头店的人都惊呆了,空气中一度出现停滞状态。①父亲也坐在人群里,他的脖子抻得很长,由于坐在锹柄上的缘故,屁股贴着地面,下巴不得不向前抬起,和脖子形成一条谦卑的弧线。
河南,湖南,荷兰,这些名字对父亲来说多么陌生和新奇,他所能想象的从未到达的地方,就是站在地里看向天与地相连接的远处。可是,令人沮丧的是,如果朝着那个尽头走去,走啊走,永远都走不到天地相连处。
直到一个人的出现,剃头店里的人才再次亢奋起来。那时距离第一次说起马戏团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天气已冷,河面结了冰。这个人是骑自行车来的,到剃头店时已经天黑。他要去看马戏团,因为迷路不得不经过这里。他说他最喜欢看马戏,每到一处,都会跟过去。后来,那个人突然问道,他是否可以借个宿,在哪个老乡家借宿,毕竟天已经晚了,离马戏团还有很远的路。谁都没想到,一向沉默寡言的父亲第一个开口了,他说,到我家吧——
那个晚上,父亲特意给陌生人在灶膛里生了火,让他坐在灶膛前,把身子烤一烤。陌生人烤了好一会儿火才开始说话,仿佛词句全冻僵了,得过一阵才能化开。
陌生人叫河马。河马看过很多马戏,最远的一次坐了六天船才到达。父亲对于六天这个数字感到十分惊讶和羡慕。
河马便说,人一年年活下去并不走到哪里去,那么,活着有什么意义呢;人一代代活下去也不走到哪里去,那么,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父亲愣在那儿,像是被这段排列组合奇妙的字句砸到了,②他虽然不那么完全听得懂,却觉得河马的话很洋气,很有道理,很像那么回事。
河马继续说坐船,船在长江上走,六天后终于赶上了马戏团。他说那次真是有意外的惊喜,因为看到了骆驼。你知道的,骆驼生活在沙漠里,如果那次不去看马戏就永远不知道骆驼长什么样。河马说,骆驼很高,头倒是很小,驼峰上罩着带有流苏的布套。骆驼表演跳舞,它会随着音乐抬起前蹄,晃动脑袋。当它抬起蹄子时,脑袋总是碰到帐篷顶的绳子。骆驼大概以为是什么好吃的,便用嘴巴咬住了。嘿,谁料,绳子是固定帐篷立柱的。骆驼的力气真大,顿时,整个帐篷就坍塌下来——河马说到这儿忍不住笑了,太好玩了,太好玩了,骆驼太好玩了。父亲也跟着笑,脸上的皱纹像水波扩散,牙齿被火光照得白亮亮的。他从没听过那么好玩的故事。
就在这时,河马尖叫一声,脚迅速从灶膛抽回来。但,迟了,因为过于忘情,他竟忘了要脱掉雨鞋烤火。雨鞋遇火即化,塑料变成黏液紧粘在皮肤上。河马的脚受伤了,他不得不在我家继续住下去。
父亲每天也不必去剃头店,他从河马这儿能听到许多关于外面的消息。
你见过大象吗?河马问父亲。
父亲摇摇头,说没有。
河马便告诉父亲大象是什么样子,大象长得很高,很壮,四条腿粗得很,走在土路上,一脚踩出一个坑。
父亲想了会儿,小声问道,那么,大象就像我家的黑牛是吗?
唔——不是这么回事。河马的手在空中一挥,有点气馁地说,大象有四头黑牛大呢。河马又说,我和你说话的时候,其实是有一大块的背景的,背景就是大象生活的热带丛林。每个人说话时,每句话的后面都是有背景的。而你在问我大象的时候,你的背景却是小官庄,是稻田。
父亲怔住了,他觉得河马说得有道理,③他抿了抿嘴,眼睛不自觉地往河马身后看去。
父亲和河马之间迅速产生了友谊,一种难以言说的平凡又伟大的友谊。河马在我家住了四天,一直怂恿父亲跟他一道前去马戏团。河马对父亲说,如果现在就出发,中午就能到达,下午看完马戏表演,傍晚就能到家,这样,父亲还可以在天黑前去看一看他的稻田。父亲答应了。
他们赶到马戏团正是中午,在离马戏团很远的地方就听见了锣鼓声——这种尖厉又沉稳的响声是如此的规律,以至于可以在它们的间歇中数上节拍:一二三,一二三。当他们走到入口,才发现口袋里没有钱。父亲是没有想到带钱这事,而河马的钱,准是在路上弄丢了。河马把口袋翻了个底朝天,急得汗珠从脑门儿上一层层冒出来。河马试图找熟人借,但举目望去,尽是陌生面孔。
最后,他们不得不站在帐篷外,用耳朵听。父亲和河马坐在牛车上,帐篷里不时传来锣声,人的尖叫,报幕,以及整齐或稀拉的掌声。有时,帐篷里会突然寂静下来,让人好奇此刻正在发生什么。
猴子在表演。河马对父亲说,他说这个声音他熟悉,猴子正在骑自行车呢,猴子骑得很快,在绕圈,听,能听出链条的声音呢。过会儿就有别的猴子跳上去,先是一只,再是两只,最后一定不少于五只猴子。
你再听,这个声音。河马又对父亲说,他俩不约而同歪着脑袋,侧着脸。嗨,这个,一定是鹦鹉,准没错的,它在说“恭喜发财”呢。
这是马儿上场了。马表演的是数数。马叫了,马叫了,河马让父亲仔细听,马叫几声就代表是几。父亲想起河马之前说的,每个人说话时都是有背景的。所以,父亲总是把目光投向他所能想象的远处。
他们在帐篷外“听”了一整场马戏,直到太阳把脚下的影子拖得很长。当他们赶着牛车回到村里时,已经很晚了。一路上,父亲沉默不语坐在牛车上,像牛一样反刍着白天的事情。月亮很圆,照得土路如同白银似的。
父亲的朋友河马很快就离开了,用他的话说,他要去追寻下一个马戏团。河马在离开时,打算留点东西给父亲作为纪念,不过,除了自行车他没有别的身外之物了。父亲自然不同意,毕竟还有那么远的路,没有自行车显然是不行的。父亲对河马说,就把那双烧焦的雨鞋留下来吧。
雨鞋被烧出一个大洞,脚伸进去,脚指头呼之欲出。父亲将雨鞋放在竹篮里,再将竹篮吊在屋檐下。晚饭后,父亲有时把雨鞋取下来,将脚洗净,穿进去。沾着泥点的裤脚被调遣到膝盖,好像这样才显得对雨鞋的格外尊重。雨鞋对父亲来说有点大,脚在里面晃来晃去,步子稍大一些脚指头就跑出来。④但这些都不要紧,父亲抬起头,看着篱笆上空的夜色,慢慢地,小心翼翼地,在洒满月光的院子里踱步。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之所以从剃头店写起,只是因为剃头店特殊的地理位置,从外面回来的人都会在此交流信息,以此自然带出马戏团。
B.小说将河马出场背景设置在冬天,“河面结了冰”,衬托人物为了追寻马戏团不顾险阻、执着前行的形象特点。
C.小说中河马三处“讲”马戏都使用繁笔详尽叙述,用夸张手法展现河马讲述的绘声绘色,让父亲前后的心理变化顺理成章。
D.小说结尾父亲将烧出破洞的雨鞋小心保管,穿上时洗脚、卷起裤脚,过程充满仪式感,全然出于他对河马的想念。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句中通过描写父亲的下巴和脖子“形成一条谦卑的弧线”这一细节,表现父亲此时对自己孤陋寡闻的自卑心理。
B.②句中“很洋气,很有道理,很像那么回事”,用排比句式写父亲对河马所说的生命意义话题不懂装懂,有戏谑意味。
C.③句“眼睛不自觉地往河马身后看去”,是父亲想尽力看清河马话语所提到的“背景”,这些背景超出了父亲的认知。
D.④句中“篱笆”“夜色”“洒满月光的院子”等环境与父亲缓慢小心踱步的姿态构成了富含深意的画面,耐人寻味。
8.小说中父亲听河马讲骆驼时“也跟着笑”,后来帐篷外听完马戏却“沉默不语”,为什么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标题“阡陌”,指的是“田地间纵横交错的小路”,而小说主要讲述的是父亲随河马看马戏的故事,似乎与标题无关,如何理解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赵简子使尹铎为晋阳,曰:“必堕其垒培。吾将往焉,若见垒培,是见寅与吉射①也。”尹铎往而增之。简子如晋阳,见垒,怒曰:“必杀铎也而后入。”大夫辞之,不可,曰:“是昭余仇也。”邮无正曰:“昔先主文子②从姬氏于公宫,有温德以成其名誉。及景子长于公宫未及教训而嗣立亦能纂修其身以受先业无谤于国。今吾子嗣位,有文之典刑,有景之教训,重之以师保③,子皆疏之,以及此难。夫尹铎曰:‘委土可以为师保,吾何为不增 ’若罚之,是罚善也。”简子说,曰:“微子,吾几不为人矣!”以免难之赏赏尹铎。
(节选自左丘明《国语·晋语》,有删改)
【注]①寅,荀寅。吉射,范吉射。二人曾攻打赵简子,兵围晋阳。②文子,赵文子,赵简子祖父。下文“景子”,赵简子父亲。③师保,古时辅弼帝王和教导王室子弟的官。
材料二:
郑太子华言于齐桓公,请去三族而以郑为内臣。公将许之,管仲不可。公曰:“苟有衅,从之不亦可乎 ”管仲曰:“君若绥之以德,率诸侯以讨郑,郑岂敢不惧 若总其罪人以临之,郑有辞矣。”公辞子华,郑伯乃受盟。辞子华之请而不违曹沫之盟,皆盛德之事也,齐可以王矣。恨其不学道,不自诚意正身以刑其国,使家有三归①之病而国有六嬖②之祸,故桓公不王,而孔子小之。然其予之也亦至矣,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吾读《春秋》以下史,太公之治齐也,举贤而上功。周公曰:“后世必有篡弑之臣。”天下诵之,齐其知之矣。田敬仲③之始生也,周史筮之,知其当有齐国也。然桓公、管仲不以是废之,乃欲以为卿,非盛德能如此乎 故吾以为唐明皇用张九龄而不杀安禄山,盛德之事也。齐景公不繁刑重赋,虽有田氏,齐不可取;明皇不用李林甫、杨国忠,虽有安禄山,亦何能为 自今而言之,则禄山死有余罪,自当时而言之,则不免为杀无罪。岂有天子杀无罪而不得罪于天者 上失其道,途之人皆敌国也,天下豪杰其可胜既乎
(节选自苏轼《苏轼集·卷一百五》,有删改)
【注]①三归,三处豪华公馆。②六嬖,齐桓公宠幸的六个姬妾。桓公死,六姬之子争立,齐国内乱。③田敬仲,齐国田氏家族重要人物,后田氏成为齐国统治者。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及景子长A于公宫B未及C教训而嗣D立E亦能纂修F其身G以受先业H无谤于国。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重之以师保”与《种树郭橐驼传》“以子之道,移之官理”中的“以”字用法相同。
B.从,顺从、顺应,与《归去来兮辞并序》“尝从人事”中的“从”字意思不相同。
C.当,将会、注定会,与《陈情表》“猥以微贱,当侍东宫”中的“当”字意思不相同。
D.繁,使……繁多,使动用法,与《兰亭集序》“齐彭殇为妄作”中的“齐”字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赵简子让尹铎拆除晋阳的壁垒,但尹铎却增高了壁垒,赵简子因此发怒,要杀尹铎,大夫们求情未果,后经邮无正劝谏,赵简子才作罢,并奖赏了尹铎。
B.苏轼指出,孔子高度赞许管仲,称其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不用武力是仁德之举,但也因管仲不学治国之道,未能正身治国,导致奢侈与祸乱,被孔子轻视。
C.面对周公的预言和周王室史官的占卜结果,齐桓公与管仲没有废弃田敬仲,反而还想让他做卿,苏轼认为齐桓公与管仲的这种做法,体现了高尚的品德。
D.苏轼强调,后世认为安禄山罪该万死,其实安禄山在当时已经有明显的叛乱迹象,如果不及时诛杀安禄山,必然会酿成大祸,因此杀掉安禄山是明智之举。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皆盛德之事也,齐可以王矣。(4分)
(2)然桓公、管仲不以是废之,乃欲以为卿。(4分)
14.邮无正、管仲二人劝谏内容的核心理念相同,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灯
程通
一檠①深夜照茅庐,乐在其中味有余。
黄卷漫劳频展读,青藜②不用远来嘘。
光摇竹榻惊残梦,影落芸窗③伴索居。
千古圣贤心事在,分明如对古人书。
【注】①檠:灯架,借指灯。②青藜:相传西汉刘向于天禄阁校书,太乙神吹青藜杖端,燃出亮光,助其夜读,后以“青藜”代指夜间照明的灯烛。③芸窗:古人常在书斋中放置芸草,驱虫防蠹,保护书籍,且书斋多有窗户,故“芸窗”成为书斋之雅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深夜茅屋读书,离群索居,却自得其乐,兴味悠长,不觉困倦。
B.诗人认为应不辞辛苦,不断地展读书卷,不用过于强调外力的帮助。
C.颈联“惊”字写月光扰残梦,手法与“明月别枝惊鹊”中的“惊”相同。
D.全诗虚实交织,有实景,有想象,虚实交融中道出了诗人的精神追求。
16.诗题为“读书灯”,诗中却无一“灯”字,但“灯”又无处不在,请结合全诗概括分析“灯”的丰富意蕴。(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劝学》中,荀子通过乘坐车马到达千里、凭借舟船横渡江河等比喻,得出了“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的结论。
(2)同样是写城市,柳永在《望海潮》中用“___________”一句勾勒出西湖的概貌,展现出杭州的山水美;姜夔在《扬州慢》中则用“___________”一句,表现了扬州“城春草木深”的荒凉景象。
(3)“天下”既可指四海之内,又可指所有的人。“天下”在古代诗词中屡见不鲜,比如“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闲暇时晒晒背,祛湿补阳;忙碌之余打一段八段锦,舒活筋骨;工作间隙饮一杯养生茶“罗汉果拿铁”,吃点中式滋补零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被中式养生“圈粉”,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各种养生方法。中式养生不断“升温”,带动相关产业兴旺,发展得风生水起,同时也需要注意产业规范发展——尊重科学、脚踏实地,使中式养生持续壮大。
中国自古以来的养生理念,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既主张“药食同源”“以食养生”,也强调“调心养性”内心平和。如今现代医学特别是传统中医药学的发展,养生理念也有了新的提高。一些落后过时的观念和做法被淘汰,新的养生方式添加进来,使得中式养生成为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为民众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养生大有学问,要尊重科学,不能肓目。无论是运动养生,还是滋补药善,都需要相关理论的支撑和实践的检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秉成客观态度,严格制订相关规范标准。即便是自古流传下来的“验方”,也不应简单拿来就用,而是要在尊重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从中医药学出发,通过现代科学手段,完其原理,检其功效。
中式养生热潮兴起,既是顺应消费者的需求,也是民众对中国文化更加自信的表现。需要注意的是,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避免急功近利、虚浮夸大。脚踏实地地发展,调剂“阴阳”去“虚火”,在传承中日拱一卒不断进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
18.下列对文中第一段相关标点符号的用法及表达效果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分号表示并列关系,列举不同时间段的养生方式,突出中式养生的灵活性。
B.省略号表示内容省略,暗示中式养生方式多样,远不止文中列举的这些。
C.“升温”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强调中式养生在日常生活中日益受到人们欢迎。
D.破折号表示总结强调,说明“尊重科学”是养生产业发展的关键前提。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进行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本第三段有三处错别字,请全部找出来并加以改正。(3分)
21.文中有两处加点的词语,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两个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4分)
22.请用一句话概括文本内容。要求:同时包含文本中的两个成语,语意完整,表达流畅,不超过20个字。(4分)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做人不能一味异想天开;也有人说,做人不能只顾低头拉车。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三年级8月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1.D
2.A
3.C
4.①突出了条件的重要性。第二段使用该句式,强调了文艺要想“发挥最大正能量”,就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以人民为中心;第四段使用该句式,强调了文艺要想“发展繁荣”“充满活力”,就必须反映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
②增强了逻辑性。通过构建文艺创作与人民之间的清晰关系,加强了论证的严密性,使论证更具说服力。(每点2分,共4分)
5.①创作主体方面,通过“技术赋能”,创作主体呈现出全民化特点。
②主题构建方面,直击当下社会的热点、痛点与焦点,简洁而极具冲击力。
③文本生成方面,直面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聚焦他们的生活日常、喜怒哀乐。
④价值导向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丰富符合新时代人民大众欣赏口味的审美话语。(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6.B
7.B
8.①父亲听河马讲骆驼时,是听他人讲好玩的故事,觉得新奇有趣,于是“也跟着笑”;
②后来在帐篷外是现场听到马戏,对外面精彩的世界有了切身感受,心理活动更复杂,沉默代表沉浸、回味与对自身生活的思考。(每点2分,共4分)
9.①环境角度。“阡陌”组成了父亲的稻田,是其生活背景的象征,代表乡土的生活状态,构成了小说展开的背景。
②情节角度。“阡陌”使父亲向外的视野受限,所以外界的一切对于父亲而言都很新奇,这构成了他渴望走出去的心理动因,于是有了留河马、随河马看戏等情节。
③主旨角度。“阡陌”纵横交错,通向远方,是父亲渴望走向外部世界的象征,结尾父亲穿着河马的雨鞋在院子里踱步,则是从心灵上跨越了“阡陌”的限制,对生命意义有了更深沉的认知。(每点2分,共6分,若从其他角度作答,可酌情给分。)
10.BEH(每处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11.D
12.D
13.(1)这都是崇高德行的表现,齐国可以凭借(这些)成就王业了。(“皆盛德之事也”1分,判断句;“可以”,1分,能够凭借……;“王”1分,成就王业;句意1分)
(2)然而齐桓公、管仲不因为这个原因废弃他,却想把他作为卿。(“以”1分,因为;“乃”1分,却、反而、竟然;“以为”1分,“以之为”的省略,把……作为;句意1分)
14.(1)相同点:都以“德”为核心理念,都强调君主应以德行而非暴力治理国家。(1分)
(2)不同点:邮无正侧重家族历史与道德传承,他通过讲述赵文子、景子的德行,暗示赵简子应当效法祖辈,避免“疏德近仇”的错误;(2分)管仲侧重现实政治与外交权衡,强调若轻率出兵,反而会让郑国有理由反击,不如“绥之以德”,以诸侯之力和平施压。(2分)(意思对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赵简子派遣尹铎治理晋阳,说:“一定要拆毁那里的壁垒。我将要到那儿去,如果看见了壁垒,那就等于又见到了荀寅和范吉射。”尹铎到晋阳后就增高了壁垒。赵简子到晋阳,看见了壁垒,发怒说:“一定要杀了尹铎以后再入城。”大夫们请求不要杀(他),(赵简子)不肯,说:“这是炫耀我的仇敌啊。”邮无正说:“从前先主赵文子随从母亲姬氏生长在公宫,有温顺之德而成就美名。到您的父亲景子也生长在公宫,没有受到师保的教诲就继承了先主的官爵,他也能加强自身的修养来承受先人的德业,国中没有人说他的坏话。现在您继承了爵位,有祖父赵文子的常 法,有父亲景子的教诲,再加上有师保的教养,而您却疏忽这些,从而遭到这场祸难。尹铎说:‘壁垒可以像师保一 样有保护作用,我为什么不把它增高呢?’如果处罚尹铎,那就是处罚好人。”赵简子听了很高兴,说:“如果没有你,我几乎不能算是人了!”于是就用免除祸难的军功来奖赏尹铎。
材料二:
郑国太子华对齐桓公说,请求除掉三族,使郑国成为齐国的内臣。齐桓公准备答应这个请求,但管仲不同意。齐桓公说:“如果郑国出现可乘之机,我们顺应这个机会,不也是可以的吗?”管仲说:“如果君主您用德行去安抚郑国,并且率领诸侯国去讨伐郑国,郑国哪敢不害怕呢?如果您只是聚集那些罪人去面对郑国,郑国就会有理由反驳了。”于是齐桓公拒绝了太子华的请求,郑国国君这才接受了盟约。拒绝太子华的无理要求却不违背与曹沫的盟约,这都是崇高德行的表现,齐国可以凭借(这些)成就王业了。遗憾的是管仲不学习治国的大道,不能自己做到心意诚恳、端正自身来给齐国做表率,致使管仲自家有“三归”的奢侈之病,而齐国有齐桓公宠幸的六个姬妾(乱政)的祸患,所以齐桓公最终没有成就王业,孔子也看不起管仲。然而孔子对管仲的赞许也是到了极致,说:“齐桓公九次召集诸侯会盟不用武力,这都是管仲的功劳。这是他的仁慈,确实是他的仁慈!”我读《春秋》以来的史书,姜太公治理齐国的时候,推举贤能的人,崇尚功劳。周公说:“(齐国)后世一定有篡权弑君的臣子。”天下人都传扬这句话,齐国大概也知道这个预言。田敬仲刚生下来的时候,周王室的史官为他占筮,知道他将会拥有齐国。然而齐桓公、管仲不因为这个原因废弃他,却想把他作为卿,不是有高尚的品德能做到这样吗?所以我认为唐明皇重用张九龄而不杀掉安禄山,这些都是有高尚品德的行为。齐景公不滥用刑罚,不加重赋税,即使有田氏,齐国也不会被篡夺;如果唐明皇不任用李林甫、杨国忠,即使有安禄山,又能做什么呢?从现在的角度来说,安禄山死有余辜,但从当时的情况来说,杀他不免是杀害无罪的人。哪有天子杀害无罪的人却不获罪于上天的呢?君主失去了治国的正道,路上的普通人都可以成为敌对之国,天下的豪杰难道能杀得完吗?
15.C【解析】C.“颈联‘惊’字写月光扰残梦”错。颈联“光摇竹榻惊残梦”中摇曳的是“灯光”,而非“月光”,与题目照应。手法相同,均为以动衬静。“惊”为使动用法,解为“使……惊醒”,灯光摇曳在竹榻上,打断了短暂的睡眠,表现在幽静的环境中读书的刻苦。辛弃疾《西江月》中“明月别枝惊鹊”,表现了明亮的月光惊醒了睡在树枝上的喜鹊,以动衬静,描绘了半夜“清风”“明月”下令人悠然神往的景色。
16.①光照茅庐,助诗人苦读之灯。“檠”指灯架,这里代指灯。深夜的灯光照亮茅庐,诗人虽清贫却勤奋不辍。
②刘向夜读,神仙相助之灯。“青藜”的典故,诗人反其意而用,言不需远求仙助,自有灯火相伴。
③诗人独居,陪伴之灯。诗人离群索居,摇曳的灯光带来的影落在芸窗上,陪伴着诗人读书。
④先贤教诲犹如引路明灯。尾联将诗意升华,圣人先贤的教诲在精神上引领诗人在孤寂中坚守精神追求,在苦读中接续圣贤心志。(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解析】①诗中“一檠深夜照茅庐”,“檠”指灯架,这里代指灯。深夜里,灯光照亮了简陋的茅庐,表明诗人虽身处清贫环境,却依然勤奋苦读,体现出其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
②“青藜不用远来嘘”一句,运用了“青藜”的典故。相传西汉刘向于天禄阁校书,太乙神吹青藜杖端助其夜读,而诗人在此反用其意,表明自己无需远求仙助,有眼前的灯火相伴便足矣,强调了诗人依靠自身努力读书的决心。
③“影落芸窗伴索居”,诗人离群索居,孤独寂寞,而灯光摇曳,其影子落在芸窗上,仿佛是在陪伴着诗人读书,给诗人带来了一丝温暖与慰藉,成为其孤独生活中的陪伴者。
④尾联“千古圣贤心事在,分明如对古人书”,将诗意升华。诗人通过阅读古代圣贤的书籍,感受到他们的教诲如同明灯一般,在精神上引领着自己。即便处于孤寂的环境中,也能坚守精神追求,在苦读中接续圣贤的心志,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滋养与升华。
17.(1)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2)重湖叠清嘉 尽荠麦青青
(3)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18.D【解析】破折号的作用是补充说明,说明“中式养生产业规范发展”的具体要求是“尊重科学、脚踏实地”。
19.如今随着现代医学特别是传统中医药学的发展,养生理念也有了新的演变。
【解析】①成分残缺。缺少介词“随着”,在“如今”后加上;②搭配不当。“理念”和“提高”搭配不当,应将“提高”改成“演变”“变化”等表示变化的词。(每点2分,意对即可)
20.“肓目”改成“盲目”,“药善”改成“药膳”,“秉成”改成“秉承”。(找出并改对得分)
21.①“圈粉”:原指吸引粉丝、获得支持,在文中指中式养生的理念和方法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追捧;
②“虚火”:中医用语,和中医养生关联,在文中喻指中医养生发展中急功近利、虚浮夸大的现象,去“虚火”委婉地对中医养生产业发展提出规劝,表达巧妙。(每点2分,意对即可)
22.中式养生风生水起,也要避免急功近利(需要脚踏实地发展)/中式养生博大精深,传承避免急功近利(传承需要脚踏实地)(一句话要概括核心内容“中式养生的发展现状与未来方向”;“中式养生”1分;提取文中两个成语,2分;语意完整,1分)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