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2024)八上12.1.3函数(课件+教案+大单元整体教学)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2024)八上12.1.3函数(课件+教案+大单元整体教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9-01 09:01:11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十二章 函数与一次函数
12.1.3函数
01
教学目标
02
新知导入
03
新知讲解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小结
06
作业布置
01
教学目标
了解函数图象的意义,掌握用描点法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
01
通过学习用图象法描述函数的过程,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02
能够准确的从图象中获取信息.
03
02
复习旧知
上节课学习了2种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不同解析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解析式是整式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式是平方根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变量的取值应使分母不为0
自变量取值范围应使被开方数大于或等于0
列表法
解析法
自变量取全体实数
解析式是分式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2
创设情境
问题3中S市某天用电负荷y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很难用式子表示,但是可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形(图中一条曲线)来表示.
对于能用表达式表示的函数关系,有时需画出图来表示,使函数关系更直观、形象.
03
新知探究
一般地,对于一个函数,如果把自变量x与函数y的每对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相应的点,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就是这个函数的图象。用图象来表示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象法.
如何作函数的图呢?
03
新知探究
①列表:
x … -3 -2 -1 0 1 2 3 …
y … …
③连线:将以上各点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用平滑曲线连接.
绘制函数y=2x的图象
-6
-4
-2
0
2
4
6
②描点:
在坐标平面内描出(-3,-6),(-2,-4),(-1,-2),
(0,0),(1,2),(2,4),(3,6)等点.
03
新知探究
归纳:
由函数表达式画图象,一般按下列步骤进行:
1.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2.描点:以表中各组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3.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平滑曲线依次连接起来.
注意:描出的点越多,描绘的图象误差越小.有时不能把所有点都描出,就用平滑曲线连接画出的点,从而得到表示这个函数关系的近似图象.
03
新知探究
例、画出前面问题2中的函数的图象.
解(1)列表:因为这里v≥0,分别取0、10、20、30、40,求出它们对应的s值,列成表格:
v/(km·h-1) 0 10 20 30 40 …
s/m 0 0.4 1.6 3.5 6.3 …
(2)描点:在坐标平面内描出(0,0)、(10,0.4)、(20,1.6)、(30,3.5)、(40,6.3)等点.
(3)连线:将以上各点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用平滑曲线连接,就得到了图象.
03
新知探究
描出的点越多,图像越精确,
有时不能把所有点都描出来,就用平滑曲线连接画出的点,从而得
到表示这个函数关系的近似图象.
所得图像如右图所示:
04
课堂练习
【知识技能类作业】必做题:
1.下列点在函数y=2x-1的图象上的是 (  )
A.(-1,0) B.(0,1)
C.(1,1) D.(3,2)
C
2.函数y=x的图像大致是( )
A
B
C
D
A
04
课堂练习
【知识技能类作业】选做题:
3.判断点P(2,-3)__________(是\否)在函数y=2x-1的图象上.
4.若点P(m,9)在函数y=2x-1的图象上,则m=___________.

5
04
课堂练习
【综合拓展类作业】
5.小红星期天从家里出发骑自行车去舅舅家做客,当她骑了一段路时,想起要买个礼物送给表弟,于是又折回到刚经过的一家商店,买好礼物后又继续骑车去舅舅家,如图是她本次去舅舅家所用的时间x(分钟)与离家的距离y(米)的关系示意图.
04
课堂练习
【综合拓展类作业】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小红家到舅舅家的距离是______米,小红在商店停留了______分钟.
(2)在整个去舅舅家的途中哪个时间段小红骑车速度最快?最快的速度是多少米/分?
1500
4
12≤x≤14时间段小红骑车速度最快,速度是(1500-600)÷2=450米/分
(3)本次去舅舅家的行程中,小红一共行驶了多少米?一共用了多少分钟?
观察图象可知小红共行驶了1500+2×(1200-600)=2700(米),共用了14分钟.
05
课堂小结
用图象法表
示函数关系
用图象来表示 两个变量间的 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
图象法
步骤:1.列表——2.描点——3.连线
(a)弄清横、纵坐标表示的意义,
(b)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c)图象中函数随着自变量变化的规律.
用图象法表
示函数关系
从函数图象
中获取信息
06
作业布置
【知识技能类作业】必做题:
1.一辆汽车由韶关匀速驶往广州,下列图象中大致能反映汽车距离广州的路程s(千米)和行驶时间t(小时)的关系的是( )
B
06
作业布置
【知识技能类作业】必做题:
2.甲、乙两人在一次百米赛跑中,路程s(米)与赛跑时间t(秒)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人的速度相同     
B.甲先到达终点
C.乙用的时间短
D.乙比甲跑的路程多
B
06
作业布置
【知识技能类作业】选做题:
3. 如果点P的横坐标是-5且点P在函数y=-2x+3的图象上,则点P的纵坐标是________.
4.下列各点:A(-3,-5),B(-1,-1),C(0,2),D(,),在函数y=3x+2的图象上的点有______ 个
13
2
06
作业布置
【综合拓展类作业】
5.已知函数y=2x-1.
(1)试判断点A(-1,3)和点B ()是否在此函数的图象上;
(2)已知点C (a,a+1)在此函数的图象上,求a的值.
06
作业布置
【综合拓展类作业】
解:(1)因为当x=-1时,y=2×(-1)-1=-3≠3,
所以点A不在函数y=2x-1的图象上.
因为当x= 时,y=2
所以点B在函数y=2x-1的图象上.
  (2)因为点C(a,a+1)在函数y=2x-1的图象上,
所以把x=a,y=a+1代入y=2x-1,得a+1=2a-1.
解得a=2.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1.3函数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八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12
课题 12.1.3函数 课时 12.1.3
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函数图象表示为核心,教材通过行程等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图象的直观性和动态变化特点。内容编排由浅入深,从简单直线图象到曲线图象,强调“数形结合”思想,为后续学习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奠定基础。教学中需结合教材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图象特征,分析变量关系,培养函数思维。
学情 分析 学生已掌握函数的基本概念及列表、解析式表示法,但对图象法的理解仍较抽象。部分学生读图能力较弱,难以从图象中准确提取信息。教学中需借助生活实例(如运动轨迹、气温变化图)降低认知难度,通过动手绘制简单函数图象,强化识图、绘图能力,并逐步提升分析动态变化的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 了解函数图象的意义,掌握用描点法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 2. 通过学习用图象法描述函数的过程,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3. 能够准确的从图象中获取信息.
教学重点 会用图象法表示函数关系
教学难点 函数图象的绘制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温故 复习提问,温故孕新 上节课学习了2种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不同解析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解析式是整式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式是分式时,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式是平方根时,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回顾旧知,回答问题 通过复习重新巩固上节内容,为后面的学习进行铺垫。
二、引新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问题3中S市某天用电负荷y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很难用式子表示,但是可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形(图中一条曲线)来表示. 对于能用表达式表示的函数关系,有时需画出图来表示,使函数关系更直观、形象. 一般地,对于一个函数,如果把自变量x与函数y的每对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相应的点,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就是这个函数的图象。用图象来表示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象法. 如何作函数的图呢? 学生观察问题3中的图象,回答问题 通过学生观察,得出图象法的优点,引出本节内容,为后面的作图奠定基础
三、探究 合作探究,活动领悟 绘制函数y=2x的图象 ①列表: ②描点: 在坐标平面内描出(-3,-6),(-2,-4),(-1,-2),(0,0),(1,2),(2,4),(3,6)等点. ③连线:将以上各点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用平滑曲线连接. 归纳: 由函数表达式画图象,一般按下列步骤进行: 1.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2.描点:以表中各组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3.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平滑曲线依次连接起来. 注意:描出的点越多,描绘的图象误差越小.有时不能把所有点都描出,就用平滑曲线连接画出的点,从而得到表示这个函数关系的近似图象.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可以进行讨论交流 小组讨论,归纳 通过探索的方式学习新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态度.
四、变式 师生互动,变式深化 例、画出前面问题2中的函数的图象. 解:(1) 列表:因为这里v≥0,我们分别取v =0,10,20, 30,40,求出它们对应的s值,列成表格:(近似值取小数点后一位) (0,0),(10,0.4), (20,1.6), (30,3.5),(40,6.3). (2) 描点:在坐标平面内描出(0,0),(10,0.4), (20,1.6), (30,3.5),(40,6.3)等点. (3)连线:将以上各点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用平滑曲线连接,就得到了的图象 描出的点越多,图像越精确, 有时不能把所有点都描出来,就用平滑曲线连接画出的点,从而得到表示这个函数关系的近似图象. 同学们参与作图,有困难时可请小组同学帮助。 通过例题的讲解,巩固作图过程,让学生参与作图,培养学生作图能力.
五、尝试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 1.下列点在函数y=2x-1的图象上的是 (  ) A.(-1,0) B.(0,1) C.(1,1) D.(3,2) 2.函数y=x的图像大致是( ) 3.判断点P(2,-3)__________(是\否)在函数y=2x-1的图象上. 4.若点P(m,9)在函数y=2x-1的图象上,则m=___________. 5.小红星期天从家里出发骑自行车去舅舅家做客,当她骑了一段路时,想起要买个礼物送给表弟,于是又折回到刚经过的一家商店,买好礼物后又继续骑车去舅舅家,如图是她本次去舅舅家所用的时间x(分钟)与离家的距离y(米)的关系示意图.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小红家到舅舅家的距离是_1500_____米,小红在商店停留了___4___分钟. (2)在整个去舅舅家的途中哪个时间段小红骑车速度最快?最快的速度是多少米/分? 12≤x≤14时间段小红骑车速度最快,速度是(1500-600)÷2=450米/分 (3)本次去舅舅家的行程中,小红一共行驶了多少米?一共用了多少分钟? 观察图象可知小红共行驶了1500+2×(1200-600)=2700(米),共用了14分钟. 自主完成练习,然后集体交流评价. 通过课堂练习及时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考查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独立完成练习的习惯.
六、提升 适时小结,兴趣延伸 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用图象来表示 两个变量间的 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 图象法 步骤:1.列表——2.描点——3.连线 各小组思考,代表总结本节课内容 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并内化,熟练掌握。
板书 设计
作业 设计 1.一辆汽车由韶关匀速驶往广州,下列图象中大致能反映汽车距离广州的路程s(千米)和行驶时间t(小时)的关系的是( ) 2.甲、乙两人在一次百米赛跑中,路程s(米)与赛跑时间t(秒)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人的速度相同   B.甲先到达终点 C.乙用的时间短 D.乙比甲跑的路程多 3. 如果点P的横坐标是-5且点P在函数y=-2x+3的图象上,则点P的纵坐标是________. 4.下列各点:A(-3,-5),B(-1,-1),C(0,2),D(,),在函数y=3x+2的图象上的点有______ 个 5.已知函数y=2x-1. (1)试判断点A(-1,3)和点B ()是否在此函数的图象上; (2)已知点C (a,a+1)在此函数的图象上,求a的值.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学生能初步理解图象表示函数的优势,课堂互动较好。但部分学生对复杂图象(如分段函数)的理解仍存在困难,作图规范性也有待提高。后续教学可增加动态演示(如GeoGebra软件辅助),并设计分层练习,兼顾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进一步巩固数形结合思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学 科 数学 年 级 八 设计者
教材版本 沪科版 册、章 上册第十二章
课标要求 1.通过简单实例理解函数的概念,能识别函数关系;2.掌握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3.能用一次函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体会模型思想;4.发展数学抽象、数学建模、数据分析等核心素养
内容分析 函数是描述变量间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一次函数是最基本的函数类型。本章从生活实例出发,通过观察变化规律引出函数概念,重点研究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图象和性质,并建立实际问题与数学模型之间的联系。学习本章能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用函数观点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为后续学习各类函数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础知识,能够用坐标表示点的位置。但对变量间关系的数学描述尚属初次系统学习,需通过大量生活实例帮助学生建立函数概念。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仍在发展中,教学应注重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引导。
单元目标 (一)教学目标1.理解函数的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2.掌握一次函数的概念,能根据条件确定表达式并绘制图象;3.理解k、b对一次函数图象的影响,掌握其性质;4.能用一次函数模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函数的概念理解2.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难点:1.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2.实际问题中函数关系的建立
单元知识结构框架及课时安排 (一)单元知识结构框架(二)课时安排课时编号单元主要内容课时数12.1 函数412.2 一次函数612.3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3
达成评价 课题课时目标达成评价评价任务12.1函数(第一课时)1.通过具体实例(如行程问题、温度变化等),理解变量与常量的概念,并能区分两者。2.初步认识函数的概念,知道函数是描述两个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数学工具。3.能根据给定的情境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1.学生能正确区分实际问题中的变量与常量。2.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函数关系(如“时间-路程”“单价-总价”)。3.能判断给定的两个变量是否构成函数关系(如“一个x值对应唯一y值”)。任务一:给出几个生活实例,让学生标出其中的变量与常量。任务二:提供多组变量关系,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函数关系,并说明理由。任务三:判断给定表格或描述是否符合函数定义。12.1函数(第二课时)1.掌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解析式法、表格法、图像法。2.能根据实际问题写出函数的解析式或列出对应数值表格。3.理解函数的对应关系,并能用解析式或表格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1.能根据问题情境写出函数解析式2.能根据给定的函数解析式,计算并填写对应的数值表格。3.能分析表格数据,判断是否符合函数定义任务一:给定实际问题,让学生写出费用y与里程x的函数解析式。任务二:提供函数解析式让学生计算x取不同值时对应的y值,并填写表格。任务三:给出几个表格(部分含重复x值对应不同y值),让学生判断哪些表格表示函数关系。12.1函数(第三课时)1.理解函数图像的概念,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绘制简单函数的图像。2.能根据函数解析式描点作图,并分析图像的特征(如直线、曲线)。3.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理解函数图像与解析式的关系。1.能根据给定的函数解析式,正确描点并绘制图像。2.能分析函数图像的特征(如是否连续、上升或下降趋势)。3.能根据图像判断某个点是否在函数图像上。任务一:描点作图任务二:图像分析,让学生描述其变化趋势任务三:给出函数图像和几个点的坐标,让学生判断哪些点在图像上。12.1函数(第四课时)1.能综合运用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解析式、表格、图像)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生活实例(如汽车行驶问题、销售利润问题)建立函数模型。3.提高数学建模能力,体会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1.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函数表示方法(如用解析式计算、用图像分析趋势)。2.能结合具体情境(如“水费计算”“行程问题”)建立函数关系并求解。3.能综合运用函数知识解决稍复杂的开放性问题(如优化问题)任务一:实际问题建模任务二:给出某商品销量与利润的函数图像,让学生分析销量为多少时利润最高。任务三:设计开放性问题,分组讨论并展示解决方案。12.2一次函数(第一课时)1. 理解正比例函数的定义,掌握其一般形式 2.能根据实际问题建立正比例函数模型3.理解正比例函数的性质1. 能准确判断给定函数是否为正比例函数2. 能列举生活中的正比例关系实例3.能解释k在具体问题中的含义任务一:判断函数类型任务二:小组讨论并展示生活实例。任务三:分析k 的实际意义12.2一次函数(第二课时)1.理解一次函数的定义,掌握其一般形式y=kx+b(k≠0)2.能根据实际问题识别一次函数关系3.会判断给定的函数是否为一次函数1.能准确说出一次函数的标准形式2.能列举生活中的一次函数实例3.能正确判断函数是否为一次函数任务一:由正比例函数引出一次函数的概念任务二:认识平移,截距任务三:研究一次函数的图象12.2一次函数(第三课时)1.掌握一次函数的单调性2.理解一次函数与坐标轴的交点3.会求一次函数的特殊点1.能根据k值判断函数的增减性2.会求函数与坐标轴的交点任务一:画出一次函数图象任务二:研究一次函数的性质任务三:探究一次函数k,b的特点12.2一次函数(第四课时)1.理解待定系数法的基本思想,掌握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的步骤。2.能根据已知条件(两点坐标或一点坐标及k值)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式。1.能准确描述待定系数法的步骤和原理。2.能根据给定条件正确设出函数解析式并求解参数。任务一:例题解析任务二:掌握待定系数法一次函数解析式12.2一次函数(第五课时)1.能建立简单实际问题的一次函数模型2.会用一次函数解决简单应用问题3.理解函数模型的实际意义1.能正确建立实际问题的一次函数模型2.能利用函数模型进行预测和计算3.能解释函数模型中参数的实际意义任务一:例题解析任务二:建立实际问题的一次函数模型任务三:认识分段函数。12.2一次函数(第六课时)1.理解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2.掌握用图像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3.会利用函数图像分析方程的解1.能用图像法解简单方程2.能通过函数图像解不等式3.会分析函数图像与方程解的关系任务一:用图像法解方程2x+6=0任务二:用函数图像解不等式2x+6>0和2x+6<03.分析y=kx+b与x轴交点的意义12.3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第一课时)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可以转化为一次函数的形式,掌握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2.通过具体实例,体会方程的解与函数图像上点的对应关系3.认识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价值1.能准确将二元一次方程变形为y=kx+b的形式。2. 能解释方程的解在函数图像上的几何意义3. 会利用函数图像求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的整数解。任务一:将3x+2y=6等方程转化为函数形式任务二:分析方程与函数的解的关系12.3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第二课时)1. 掌握通过绘制函数图像求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方法。2.掌握通过绘制函数图像求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方法。3.发展几何直观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意识。1. 能正确画出两个一次函数的图像并确定交点坐标。2.能根据图像判断方程组有唯一解、无解或无穷多解的情况。3.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相遇问题)。任务一:解方程组并验证任务二:分析不同斜率方程组解的情况12.3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第三课时)1. 综合运用函数与方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优化问题,培养数学建模和决策能力。3.通过优化问题,培养数学建模和决策能力。1. 能建立实际问题的一次函数模型并转化为方程组。2. 会通过图像分析最优解(如成本最低、利润最大)。3.能解释解的合理性并进行验证。任务:设计旅游路线的最优方案
《函数与一次函数》单元教学设计
11.2图形在坐标系中的平移
11.1.平面内点的坐标(第三课时)
11.1平面内点的坐标(第二课时)
活动1:引入课题
12.1函数(第一课时)
活动2:探究函数的基本概念
活动3:例题讲解
活动1:引入课题
12.1函数(第二课时)
活动2:探究函数的表示方法
活动3:例题讲解
活动1:引入课题
函数与一次函数
活动2:探究用图象法表示函数。
12.1函数(第三课时)
活动3:例题讲解
活动1:引入课题
12.1函数(第四课时)
活动2:函数三种形式的综合利用
活动3:例题讲解
活动2:探究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活动1:引入课题
活动3:探究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12.2一次函数(第一课时)
活动4:例题讲解
活动2:探究一次函数的概念
活动1:引入课题
活动3: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
12.2一次函数(第二课时)
活动4:例题讲解
活动1:引入课题
12.2一次函数(第三课时)
活动2:探究一次函数的性质
活动3:探究一次函数k,b的特征
活动4:例题讲解
活动1:引入课题
活动2:探究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12.2一次函数(第四课时)
活动3:例题讲解
12.2一次函数(第五课时)
活动1:引入课题
活动3:例题讲解
函数与一次函数
活动2:探究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1:引入课题
活动3:探究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
活动2:探究一次函数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12.2一次函数(第六课时)
活动4:例题讲解
12.3一次函数与
二元一次方程(第一课时)
活动1:引入课题
活动2:探究一次函数和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活动3:例题讲解
活动1:引入课题
活动3:例题讲解
活动2:探究利用一次函数图象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12.3一次函数与
二元一次方程(第二课时)
活动1:引入课题
活动3:例题讲解
12.3一次函数与
二元一次方程(第三课时)
活动2:综合运用函数与方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