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声
声
慢
李清照
目标引领
目标引领
1.语言建构与运用
分析开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十四字叠词的表达效果,理解李清照 “炼字” 的语言艺术。
2.思维发展与提升
梳理词中核心意象(雁、黄花、细雨、梧桐),探究意象与 “愁” 的关联,理清 “个人之愁” 与 “家国之痛” 的层次。
3.审美鉴赏与创造
赏析 “情景交融”“对比”“白描” 等手法,感受词作 “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婉约之美。
尝试以 “秋” 为主题,用叠词或意象创作短句,体会抒情语言的凝练性。
4.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分期及宋代婉约词的特点,理解 “词为心声” 与 “时代造词人” 的文化逻辑。
体会中国传统文人 “以诗词寄情怀” 的精神特质,认识女性词人在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
重点:分析核心意象的象征意义;赏析叠词的艺术效果。
难点:理解李清照 “愁” 的深层内涵(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的交织);体会婉约词 “含蓄蕴藉” 的审美特质。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问题激疑
问题激疑
她是临水照花的乱世美神,她是忧国伤世的赤子精魂,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她是两世之交最伟大的词作家、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她就是李清照。
自主探究
李清照(1104-1155),今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词宗。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进士出身,藏书甚富,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与夫赵明诚(吏部侍郎赵挺之子)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编写了《金石录》。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早年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知人论世
1.婉约词宗--李清照
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
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如《声声慢·寻寻觅觅》。
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散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凡。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她不追求华丽的藻饰,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
知人论世
1.婉约词宗--李清照
李清照词风格清新婉丽
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悠闲生活
多悲叹身世,表现为思夫、思乡、思国
清新明快,细腻婉转
凄苦哀婉,深沉忧愤
前期
后期
南渡
《如梦令》《醉花阴》 《一剪梅》
《声声慢》《永遇乐》《菩萨蛮》
知人论世
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同时,她词作中的笔力横放、铺叙浑成的豪放风格,又使她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从而对辛弃疾、陆游以及后世词人有较大影响。
后人认为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知人论世
1.婉约词宗--李清照
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但其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
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闺怨词”是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是说自己要说的话。所以,她的出现使词坛放射出了一道新奇的光芒。
知人论世
2. 李清照和“闺怨词”:
李清照的词一方面继承了婉约派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她的词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知人论世
3. 易安体
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其词名《漱玉集》,寻之未得。《声声慢》一词,最为婉妙。 ——明· 杨慎
愁中极品,词林绝唱
名家评点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于是,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但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在朝为官,是学者兼文学家。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善文学。 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使她视界开阔,气质高贵。而文学艺术的熏陶,又让她能更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虽然我们现在无从知道她的相貌,但据这出身的推测,再参考她以后诗词所流露的神韵,她该天生就是一个美人坯子。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节选
知人论世
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创作背景
4.了解创作背景
“声声慢”是词牌。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词名《胜胜慢》,其题序云“家妓荣奴既出有感”,说明是为他的家妓荣奴离去所作的曲词。
慢,就是慢词,其名称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
文学常识
5.解题
1.读准加点字:
寻寻觅觅(mì) 惨惨戚戚(qī)
乍暖还寒(zhà) 憔悴损(qiáo cuì)
2.解释词语
①戚戚:悲愁、哀伤 ②将息:调养休息,保养安宁之意。
③黄花:菊花。 ④堪:可以,能够。
⑤次第:光景,状况
整体感知
环节二:初读感知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整体感知
探究新知
环节二:初读感知:自由朗读诗歌,把握节奏,体味情感。
白话译文: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整体感知
环节二:初读感知: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翻译全诗。
2. 《声声慢》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一个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愁”。抒发了作者因国破、家亡、夫死而只身流落江南时的孤苦无依的凄苦之愁。
阅读指导
阅读指导:怎样写愁?
一、直接写愁
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二、间接写愁
直抒胸臆
叠词运用
品意象
借景抒情
问题激疑
思考2:这首词开头三句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色?抒发了词人心中哪些清愁哀怨?
问题激疑
研读文本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思考1:李清照是如何来表达自己的“愁”的?找出直接写愁的词句?
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明确: 直抒胸臆
明确:①开头三句运用七组叠字,声情并茂,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词人心中的清愁哀怨,奠定了全词哀伤愁苦的基调。
②“寻寻觅觅”写词人内心的空虚,若有所失;“冷冷清清”写词人处境的孤独,形单影只,无人相伴;“凄凄惨惨戚戚”则极言词人的心情之悲怆。
思考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几句包含几层意思?在用语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问题激疑
明确:(1)这几句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层,写人的动作神态,似在寻找失去的东西,追索过往的痕迹;第二层,写环境的凄凉、寂寞;第三层,写内心世界的愁苦、哀伤。
明确:(2)七组叠词,很好地统领了全词的内容,展示出一种凄凉、萧条的意境;选用叠词,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更显示出感情之强烈。“寻寻觅觅”写动作,写出了寻觅无果,若有所失;“冷冷清清”写环境,写出了处境的冷清、心境的清冷;“凄凄惨惨戚戚”写心理,写出了心里的沉痛凄厉。音韵上徘徊婉转,感情上层层递进,使全词顿挫凄绝,如泣如咽。定下了全词悲苦愁绝的基调。
表达效果:①增加形象性;②表达更确切;③音律和谐,声声悦耳。
明确:(3)这几句直接抒情,表达的感情哀婉凄切,为全词奠定了凄清的基调。
思考4:叠字运用,创意出奇。
古人评说:“此十四字之妙:妙在叠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你是怎么理解这个评论的?
问题激疑
明确:①“寻寻觅觅”写动作。斯人已逝,而心里似乎不相信丈夫已经离去,所以用“寻寻觅觅”。
②“冷冷清清”写环境。苦苦寻觅,最终没有找到,才相信丈夫真的离自己而去,顿感周围“冷冷清清”,这既是外部环境,又是内心写照。
③“凄凄惨惨戚戚”承上写心理。“凄凄”,冷清之感由外而内凝于心,倍感凄凉;又继之以“惨惨”,凄凉之感凝于心而心不能承受,变而为忧愁;终之以“戚戚”,内心不能承受而不得不受,心碎而悲伤。
明确:这十四字写出了内心的沉痛凄绝。音韵上徘徊婉转,感情上层层递进,使全词顿挫凄绝,如泣如咽,定下了全词悲苦愁绝的基调。所以古人又说:“此等心情,惟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惟女儿能出之。”
明确:李清照在这里用的也是双关意义:她明写天气骤然转冷,身体难以调养;暗写身世突遭变故,从富贵之家至一贫如洗,这日子难以煎熬。
问题激疑
研读文本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思考1: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怎样理解?
明确: 直抒胸臆
思考2:结合全词,说说如何理解“三杯两盏淡酒”一句中的“淡”字。
明确: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词人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一个“淡”字,表明词人晚年的境况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飞过的大雁,李清照真的看出是“旧时相识”吗?大雁未必相识,却说是‘旧时相识’,寄寓怀旧之意。
①大雁因时节变换而迁徙的候鸟,春天到北方,秋天到南方。现今大雁来自北国故园,然而故国已经沦陷,家园已经败毁。
②古人有“雁足传书”的说法,如苏轼有“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鸿雁不捎来书信,让词人备感惆怅,而鹧鸪啼声,更是时时勾起词人对故旧的思念),晏殊有“鸿雁来时,无限思量”,思量什么?远方亲友。李清照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等诗句。现在,征雁又来,但丈夫已逝,这“万千心事”投寄何处?种种的情感,浓缩在“伤心”二字之中。
问题激疑
研读文本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思考3:为什么词人看到“雁”会伤心?“旧时相识”怎样理解?“雁”触动了词人怎样的情思?
明确:“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以乐衬哀—菊花繁盛衬托自己憔悴,心境悲凉。
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虽然人不摘花,花也当自萎;及花儿已损,则更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词人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出词人惜花将谢的情怀。
这一感叹中,包含着多少孤独,多少苦闷,多少悲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问题激疑
研读文本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思考1:“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流露出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明确:
李清照丈夫丧亡,无儿无女,无依无靠,她痴呆地守在窗前,望着迟迟不肯落下的夜幕,内心无限痛苦,感觉到白天的漫长!在《醉花阴》中,李清照因思念而“愁永昼”,在《声声慢》中,李清照因孤苦而“愁永昼”。正是通过描写对时间的这种独特感受,让我们想象她极端孤苦的悲哀。
问题激疑
研读文本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思考2: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流露出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①一叶知秋,梧桐是哀愁的象征;秋雨绵绵,落在叶上,打在心上,雨也是哀伤、愁思的象征。这几句渲染了满目凄凉、满耳苦雨声的凄苦的气氛。
②作用:这样的气氛恰好和词人孤苦凄凉的心情融为一体,对词人抒发感情起到了很好的媒介作用。
补充:梧桐细雨,语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周紫芝:梧桐树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温词写的是“三更雨”,李词写的是“黄昏”雨。
问题激疑
研读文本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思考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这对词人抒发感情起到了什么作用?
【补充】:
梧桐是悲凉、孤寂、凄苦的象征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问题激疑
研读文本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思考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这对词人抒发感情起到了什么作用?
【补充】:
问题激疑
研读文本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思考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这对词人抒发感情起到了什么作用?
雨是 哀伤、愁思的象征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意象 意义 意境
淡酒 象征“愁” 营造了冷清、凄惨、哀怨、愁苦的意境。
晚风 渲染愁情 过雁 象征离愁,怀乡之思,音信之盼 黄花 孤独愁情的寄托 梧桐 象征孤独忧愁,离情别绪 细雨 象征哀伤,愁丝
问题激疑
最后一句归结全词,含意深刻。“次第”二字囊括人生,“愁”字抒写心境。这愁很广,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这愁很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但全词到这里戛然而止,有“欲说还休,欲说还休”之势,又有“却道天凉好个秋”之感。词人借景抒情把整个人生晚景的凄凉苦痛浓缩为一天傍晚的片段,小中见大,寓情于景。这结尾,既是收,又是放;既是对前文的概括,又把诗意推进一层,使通篇余音袅袅,言尽而意不尽,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
问题激疑
研读文本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思考3:赏析“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精讲点拨
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精讲点拨
思考:试分析李清照有哪些“愁”?
思考:梳理整首词的脉络
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主旨
问题激疑
1.联系词人经历及写作背景思考,词人为何生愁?
《声声慢》是词人后期的作品。李清照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和谐,家庭美满。因此词风较明快,即使写愁,也只是“闲愁”。而后期因靖康之变,夫妻仓皇南逃,避居江南,又因丈夫病卒,饱受国破家亡之痛,晚年生活孤独凄苦,因此词风哀婉,凄凉。
引入背景资料:
1127年:金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 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问题激疑
归纳主题:
情感:
《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家破夫亡受尽折磨颠沛流离生活的缩影,是一首沉重的哀伤的忧患之愁的生死恋歌,抒发的是家国悲愁,饱含着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颠沛之苦,是绝望的、压抑的、难以诉说的愁。
小结: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平生”,作为一个女子,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苦难不停的擦拭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他生命的弹簧上,但他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的越高。
问题激疑
总结艺术特色:
1.借景抒情:缘愁选景,将自己伤感,凄苦的愁绪融入到了对淡酒、飞雁、黄花、细雨等这些萧瑟惨淡的意象的描写之中。用哀景引发愁,在哀景中蕴蓄愁,以哀景来烘托愁。充分表现出词人杰出的艺术才华。
2.直接抒情:“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难言之痛,欲说又休,全词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
3.叠词运用:开头用七组叠字构成了三句话,奠定了全词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寻寻觅觅”写动作,表现出词人茫然无着的心情;“冷冷清清”既写环境,又写出内心的寂寞冷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出词人凄凉惨淡的内心感受。加强情感。
总结诗歌技巧:
从写作技巧的角度,分析李清照是如何来表达自己的“愁”的?
(一)直抒胸臆
开头三句运用七组叠字,声情并茂,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词人心中的清愁哀怨,奠定了全词哀伤愁苦的基调。结尾处,也直写愁苦。
(二)间接写愁:借景抒情
李清照在词中选取了多种意象来表现她的愁:
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三)叠词说愁
①形式上: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增加音乐美。
②内容上:增强情感,起强调作用。
问题激疑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梁衡在散文《乱世中的美神》中这样评价李清照:
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艾怨缠绵之中有执著坚韧的阳刚之气,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
添字丑奴儿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注】北人:北宋灭亡,李清照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故称“北人”。
思考:两首词中都写到“雨”,这两个“雨”的意象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拓展阅读
对比阅读:两个“雨”的意象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
观点一:相同。虽然这首词中的“雨”打在芭蕉上,《声声慢》中的“雨”打在梧桐上,但是作者借此传递的情感是相同的,抒发的都是浓浓的凄苦的愁思。雨点无论打在梧桐上还是芭蕉上,点点滴滴,滴滴答答,不断地重复,在国破家亡、漂泊无依的作者听来都像是打在自己的心上,让作者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倍感伤情。
观点二:不尽相同。《声声慢》中“雨”的意象虽然也包含着忧国伤时的愁思,但抒发的主要是个人和家庭的悲愁;而这首词“雨”的意象虽然包含个人和家庭的悲愁,但从“愁损北人”来看,抒发的主要是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
知识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