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9.1念奴娇 赤壁怀古 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9.1念奴娇 赤壁怀古 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3.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9 15:39:3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9.1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目标引领】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了解豪放词牌和咏史抒怀诗,积累文化常识。
2.思维发展与提升:品鉴诗歌语言,分析意象意境。探究词中运用的用典、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提升批判性思维和审美思维。
3.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了解豪放词的风格特点。
4.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豪放词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重点:感受词中雄浑壮阔的意境,体会豪放词的风格特点,培养对古典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
难点: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心态,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问题激疑】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过这么一段话: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这四个人,屈子指屈原,渊明指陶潜,子美指杜甫,子瞻指苏轼。
古之文人雅士,每当登高望远,必有所触动;每临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湖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由此形成了中国诗词王国里的一朵奇葩——怀古诗词。宋代文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让世人传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感悟东坡豪放的词风。
【自主探究】
一.知人论世
苏东坡才被人誉之为“全才式的艺术巨匠”。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其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苏黄米蔡。
制科考试是一种特殊的考试制度。宋朝总共三百多年的历史,科举考试选了4万多进士,而制科考试只进行过22次,成功通过的人只有41人。制科考试分第一等、第二等、第三等、第三次等、第四等、第四次等、第五等。其中第三等是最高等,因为第一等和第二等形同虚设。所有参加制科考试的人中,为第三等的人只有一位,就是苏轼。
林语堂曾在他的著作中这样评价苏轼:
“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佛教徒,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的确,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可与屈原、李白、杜甫相比肩的伟大文学家,宋代的诗、文、词、书、画在他的手里达到了巅峰。
成就:“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书法四大家”。
“苏轼的达观”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开创性贡献——豪放派
在苏轼之前,“诗庄词媚曲谐”,词多写男欢女爱,离愁别恨,只宜写得缠绵婉媚,香而软。他打破了词为艳科的屏障,扩大词的题材,使词进入社会民生的广阔天地中,丰富了词的意境。
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 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
陆游:公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
王士祯: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
王国维: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
二.背景介绍
这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又在诗文中讥讽“新进”,所以遭到改革派的忌恨。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四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
上任后,他就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上表》。此表为谢恩而写,却也历述自己坎坷遭遇,把平时心中愤懑见诸文字,以示对时政的不满。后御史中丞李定,御史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
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
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
苏东坡突然陷入困境……长途押解,犹如一路示众。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的光线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三.文学常识
1.“念奴娇”:词牌名。
念奴是唐朝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妓,“善歌唱……声出于朝霞之上,虽钟鼓笙竽,嘈杂而莫能遏” 。传说唐玄宗曾亲自作曲填词,命念奴歌唱,果然娇滴滴如夜莺啼鸣,婉转转似百灵放歌,活泼泼如鸳鸯戏水。玄宗龙颜大悦,遂将此曲定名为“念奴娇”。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流传千古,首句为“大江东去”,末句为“一樽还酹江月”,故“念奴娇”又名“大江东去”或“酹江月”。
东坡赤壁: 位于湖北黄冈,长江边有一状似鼻子的红色岩石伸入江中,当地人称为“赤鼻矶”,后误传为“赤壁”。因为苏东坡在这里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文,故此后被人称为“东坡赤壁”,亦称“文赤壁”。
三国赤壁: 位于湖北嘉鱼县东北,三国时东吴击破曹操大军的古战场,又称“武赤壁”。
4.怀古诗
怀古诗
标志 标题中带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其前加“咏”,或在其后加“怀古”“咏怀”。
结构 临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己志
手法 用典、双关、对比、反衬、借古讽今、借景抒情、虚实结合
内容 昔盛今衰、壮志难酬、借古讽今、怀才不遇
四.整体感知
(一)朗读正音:
初嫁了(liǎo) 羽扇纶巾(guān) 樯橹(qiáng lǔ)
华发(huā) 一尊还酹(huán lèi)
词:上片写景(尾句过渡),下片抒情。
请从写景和抒情的角度谈谈《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任务:自由诵读,并概括上下片主要内容。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上片,写赤壁壮丽景象;
下片,写赤壁所想,吊古伤今,自抒怀抱。
【合作解疑】
一.解读小序:
(一)研读诗歌:上片
孔子见到河水奔流,感慨时光易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杜甫望见不尽长江,自伤身世,“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苏轼看到“大江东去”,想到了什么?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作者采取江水与人物合写的方法,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英雄气概,并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格局决定你的结局,眼界决定你的世界。拥有大格局者,有开阔的心胸,没有因环境的不利而妄自菲薄,更没有因为能力的不足而自暴自弃。
【起句作用】
①渲染阔大气氛。
打破时空界限,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
②奠定情感基调。
大江澎湃的浪潮激起诗人胸中的豪迈之情,奠定了全词雄浑大气、豪放中略有苍凉的感情基调。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千古风流人物很多,但在赤壁这个地方,苏轼想到的是谁?
“三国周郎”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由大江引出赤壁,由千古风流人物引出周郎,借怀古以抒发感慨。“赤壁”而冠以“三国周郎”,为的是突出赤壁的历史意义,并为下面写周瑜埋下了伏笔。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里提到周瑜,却点到为止,转而写赤壁之景。这几句是?
这三句正面描摹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乱石”用“穿空”写山之奇峭高峻,“惊涛”用“拍岸”写水之汹涌澎湃,“卷起千堆雪”写浪花四溅,有姿态,有声音,有色彩,这几句从不同角度描绘了一幅雄奇壮阔的画面!“穿”“拍”“卷”三个动词,非常富有表现力,形象地传达了赤壁两岸悬崖绝壁、直插云霄的形态,生动地描绘了惊涛拍岸所发出的巨大的涛声,以及像千堆雪一样汹涌的波涛的情状。寥寥十三字,绘声、绘形、绘色,写出了赤壁壮丽的景色。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文中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
“江山如画”,承上概括风景;“一时多少豪杰”,启下引出周喻。
这两句仍是江山、人物合写,与起头两句相应,诗由写“千古风流”推进到写“一时豪杰”,为下片特写周瑜营造背景,渲染气氛。
(二)研读诗歌:下片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上片重在写景,下片则集中笔力写人,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
请同学把塑造周瑜形象的句子读一读。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写周瑜,为什么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乔玄有两个女儿,大乔嫁给孙策,小乔嫁给周瑜。周瑜娶小乔后十年,他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
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看似闲笔,却是别有深意。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雄姿英发,令人艳羡。江山多娇人多情,自古美女配英雄。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上片重在写景,下片则集中笔力写人,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
赏析一下塑造周瑜形象的句子。
“羽扇纶巾”,写其服饰,手执羽扇、头戴纶巾,描写了周瑜的儒将风度。虽然身当大敌,依然风度闲雅,不着戎装,写出他临战的潇洒从容: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其韬略。谈笑之间,就把曹操的舰队一把火烧个精光。“谈笑间”三字,反映了周瑜当年赤壁破曹时指挥若定的神态。
三国时的英雄人物很多,苏轼为什么单想起了周瑜?
角度 周瑜 苏轼
年 龄 二十多岁 四十多岁
职 务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虚职)
际 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成
外 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婚 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苏轼对周瑜的“赞扬”的同时慨叹自己。两者在性情上面可以说是惺惺相惜,“知音如周郎”。苏轼渴望建功立业,希望自己也能象周瑜一样能为国家干一翻伟大的事业。但自己年近半百,白发早生而贬居边地,无所建树,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词中的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又有雄才大略,决胜千里。我呢?
这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我)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
由周瑜少年得志联想到自己年岁渐老,功业未就,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叹。
词的开头写“千古风流人物”,上片末尾缩小到“一时多少豪杰”,下片又专写周瑜一人,凭吊周郎而联想到自身,内容层层推进。
对比当中,哀叹自我
借周瑜年少有为的形象,表达对英雄的赞颂和敬仰,进而抒发自己年岁渐老、壮志难酬、渴望建功立业的真挚情感。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苏轼这颗受伤的心灵,谁来安慰?
①世人皆苦,唯有自渡。②三毛说:人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苏轼自我解脱,最后发出了感慨——……
人生如梦,还是洒一杯酒祭献给江上的明月吧!
这首词表达的是苏轼内心的不甘与苦闷吗?“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消极的情绪表达还是积极的心理宽慰?
精神情感的自由 洒脱旷达的情怀
苏轼虽遭贬斥,但仍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虽感慨“人生如梦”,但情感并不消极。与周瑜的政治功业对比,自己是失败的,但上片写道“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像周瑜这样的英雄终也随着岁月流逝而不复存在,从人类历史来看,二者终是“人生如梦”。
人生短暂,而江月永恒,“一樽还酹江月”拿一杯酒,且祭奠江中之月,脱离苦闷,让精神获得自由,表现出的是一种旷达浩逸之风。
【精讲点拨】
【 诗歌风格欣赏——豪放洒脱】
1.《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放表现在:
①描绘壮丽之景:对东去的长江,峭壁耸立的赤壁胜迹进行了精心描写,呈现出一派广阔的景致,显示出宏大的气魄。
②刻画豪迈之人:把周瑜叱咤风云的儒将风采写得生动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周瑜功业由衷的赞颂之情,寄托着词人的人生理想。
③抒发旷达之情:“风流人物”也要被历史长河淘尽,不如在江月、江风中举杯逍遥吧,抒发了词人虽政治失意、怀才不遇,亦未曾失去的旷达心志。
④场景豪放,波澜壮阔:开篇“大江”滚滚东流,随即用“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给读者设置一个极为广阔浩渺的空间和悠久绵延的时间背景。
⑤意象豪放,雄奇冷峻:“大江”“巨浪”“乱石”“千堆雪”等意象,数量很多,体态硕大、嶙峋,色泽灰白,声响巨大,动态雄奇多变、奔放不羁。
⑥语言豪放,铿锵有力:动词运用传神、刚劲有力。如“淘”“穿”“拍”“卷”等动词的运用。
2.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
①用典:词中引用了三国赤壁之战和周瑜的典故,丰富了词的内容,增强了历史厚重感,使情感的抒发更有依托。
②比喻、夸张:“卷起千堆雪” 运用比喻,将浪花比作雪,形象地写出了浪花的洁白和汹涌;“乱石穿空” 运用夸张,突出了山石的陡峭高耸,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
③对比:将周瑜的年轻有为、建功立业与自己的年老无为、壮志未酬进行对比,突出了作者的人生感慨。
总结豪放词风格:意境雄浑、气势磅礴、情感豪迈洒脱
3.本词多处运用了衬托手法,请结合词作内容简要赏析。
上阕:①为了引出赤壁古战场,先从眼前的长江着眼,用长江作赤壁的陪衬。长江之水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也见证了英雄豪杰的辉煌业绩。②不仅用大江的磅礴气势来为心中的周郎赤壁壮威,还以千古的英雄豪杰作陪衬。一时多少豪杰,大都被无情的历史长河荡涤干净了,只有青春年少、英姿勃发、干练儒雅的周郎立于作者心中。
下阕:①用美人衬托英雄,英姿勃发的风流俊才周郎刚刚迎娶了国色天香的美女小乔,更见出周郎的丰姿潇洒、年轻有为,令人羡慕。②周瑜装束儒雅,风度翩翩的仪态装束衬托出周郎大战时成竹在胸、稳操胜券的形象。③曹军灰飞烟灭,衬托了周郎用兵如神、战功卓著的形象。④用周瑜的风流倜傥、事业有为,反衬了自己的年过半百、事业无成。
【知识建构】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上阕 下阕
写景:大江东去、乱石穿空等 咏史:周瑜(雄姿英发、建功立业)
点题:周郎赤壁 抒情:自身(早生华发、人生感慨)
情感:赞江山、忆英雄 情感:叹人生、显旷达
风格:雄浑壮阔 风格:豪放洒脱
(写景——描绘了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咏史——叙写周瑜的丰功伟绩;抒情——抒发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表达了诗人洒脱旷达的情怀。)
东坡词开辟了一个波澜壮阔的人生境界,其中有苦难,叹息,但更多的是一种佛陀拈花似的微笑,一种由高贵品性和苦难人生历程锻铸的潇洒和从容,一种在苦难中体证生命价值的深沉,一种饱经忧患对人生与社会保持热情的豪迈与豁达。
【拓展延伸】
纵观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历尽艰辛,大起大落的一生。但苏轼的一生,又始终是乐观的一生,积极进取的一生。 这种身处逆境之中,既保持一种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胸怀;又始终不放弃对人生的热爱,对美好事物追求的态度,就是苏轼的人格魅力所在。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初到黄州》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食荔枝》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的一生:
自题金山画像
苏 轼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念奴娇 赤壁怀古》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全词借古抒怀,用豪壮的情调抒写胸中块垒,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临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己志
【巩固训练】
一.基础训练
1.(24-25高一上·全国·课后作业)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樯橹灰飞烟灭(代指曹操的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
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华”同“花”,花白)
C.一尊还酹江月(酹,将酒洒在地上,表示凭吊)
D.千古风流人物(轻浮放荡)
【答案】D
【知识点】一般文言实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B.正确。句意:应该笑我多愁善感,以致过早地生出花白的头发。
C.正确。句意: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D.“轻浮放荡”错误,应解释为“杰出的”。句意:千百年来的杰出人物。
故选D。
2.(24-25高一上·广东广州·阶段练习)以下加点字分别有四个义项,请结合句子内容,选择最恰当的一项(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念奴娇·赤壁怀古》)
A.显露 B.发放 C.产生、兴起 D.发现、出现
【答案】A
【知识点】一般文言实词、一词多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发:显露。句意: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
故选A。
3.(24-25高一上·河北石家庄·期末)下列对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译文:惊人的巨浪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千万堆白雪。
B.羽扇纶巾。译文:(诸葛亮)(手持)羽扇,(头戴)纶巾。
C.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译文: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头发花白。
D.一尊还酹江月。译文:还是敬一杯酒祭奠这万古长存的大江明月吧。
【答案】B
【知识点】文言文翻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B.“诸葛亮”错,应是周瑜。句意:(周瑜)(手持)羽扇,(头戴)纶巾。
故选B。
4.(24-25高一上·广东广州·期中)“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为加点词解释选择最恰当的一项( )
A.语气词,表疑问,可译为“吗、呢” B.语气词,表感叹,可译为“啊、呀”
C.语气词,表停顿 D.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答案】D
【知识点】一般文言虚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乎: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句意: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故选D。
5.(24-25高一上·全国·课后作业)下列句子,语序没有倒装的一句是( )
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答案】D
【知识点】倒装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倒装句。正常语序应是“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句意: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以寻觅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B.倒装句。正常语序应是“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句意: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应笑我多愁善感,以至于过早生出了白发。
C.倒装句。正常语序应是“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句意:瞭望长江北岸,四十三年过去了,仍然记得当年扬州到处是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的情景。
D.无倒装现象。句意:还有谁会询问,廉颇将军已老,他的身体是否强健如故?
故选D。
6.(24-25高一上·全国·课后作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①烽火扬州路(道路) ②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指代精锐的部队)
B.①千古风流人物(杰出,英俊,有才能) 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风度,气质)
C.①卷起千堆雪(雪花) ②神鸦社鼓(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D.①元嘉草草(轻率) ②酹江月(将酒洒在地上,表示凭吊)
【答案】D
【知识点】一词多义、一般文言实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A.“路”应解释为“宋代行政区划名”。句意:扬州一带抗金的烽火。/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
B.第二句的“风流”应解释为“流风余韵”。句意:千古杰出的英雄人物。/流风余韵都被历史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
C.“雪”在这里是喻体,指的是“浪花”。句意: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和祭祀时的鼓声。
D.正确。句意: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轻率出兵北伐。/将酒洒在地上奠祭这万古的明月。
故选D。
7.(24-25高一上·全国·课后作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 B.樯橹灰飞烟灭 C.卷起千堆雪 D.乌鹊南飞
【答案】C
【知识点】词类活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名词作状语,向东。句意: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千古风流的人物)。
B.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句意: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C.无活用。句意: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
D.名词作状语,向南。句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故选C。
8.(23-24高一上·天津河北·阶段练习)下列《念奴娇·赤壁怀古》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长江) 卷起千堆雪(比喻浪花)
B.樯橹灰飞烟灭(比喻曹操的战船) 早生华发(花白的头发)
C.雄姿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 千古风流人物(放荡不羁)
D.遥想公瑾当年(回忆) 故国神游(原来的国家)
【答案】A
【知识点】一般文言实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B.樯橹,借代曹操的水军。句意: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一样。
C.风流,杰出。句意:淘尽了那些千古以来杰出的人物。
D.故国,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故选A。
9.(24-25高一上·全国·课后作业)下列句中加点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A.羽扇纶巾 B.一尊还酹江月
C.尚能饭否 D.赢得仓皇北顾
【答案】B
【知识点】词类活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羽扇”,名词作动词,手持羽扇;
B.“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无活用;
C.“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D.“北”,名词作状语,向北。故选B。
10.(24-25高一上·全国·课前预习)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句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 B.樯橹灰飞烟灭
C.卷起千堆雪 D.都门帐饮无绪
【答案】C
【知识点】词类活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大江东去,浪淘尽”翻译为: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东”,向东。由名词活用作状语。
B.“樯橹灰飞烟灭”翻译为: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灰”,像灰一样。由名词活用作状语。
C.“卷起千堆雪”翻译为:激起的浪花好似千万堆白雪。“雪”,指浪花,无活用。
D.“都门帐饮无绪”翻译为:在京都郊外设帐饯行,却没有畅饮的心绪。“帐”,在帐子里。由名词活用作状语。故选C。
11.(24-25高一上·山东济南·阶段练习)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长江) 卷起千堆雪(比喻浪花)
B.樯橹灰飞烟灭(代指曹操的战船) 早生华发(花白的头发)
C.雄姿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 千古风流人物(放荡不羁)
D.遥想公瑾当年(回忆) 故国神游(古战场)
【答案】C
【知识点】一般文言实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千古风流人物”句意:千古英雄人物。风流:杰出的,有成就的。故选C。
12.(24-25高二上·陕西延安·期末)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总领全词,为下文描写周郎埋下伏笔,营造出雄浑的气氛。
B.“江山如画”承上总括,“一时多少豪杰”呼应“千古风流人物”,再为赞美周郎蓄势,自然过渡到下阕。
C.“小乔初嫁”“羽扇纶巾”“谈笑间”等词句从正面赞美周郎的少年得志。
D.词的下阕通过对周瑜的回想,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感情。
【答案】C
【知识点】苏轼(1037-1101)、分析、理解古诗内容、表现手法、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手法、情感等的能力。
C.“从正面赞美周郎的少年得志”错误,“小乔初嫁”写的是小乔,没有从正面写周瑜,这里是侧面描写,不是从正面赞美。故选C。
13.(24-25高一上·广东·期末)苏轼写的赤壁有关的词和赋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苏轼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感慨逝去的历史人物。
B.“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写苏轼以酒祭奠江月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
C.“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通过侧面描写笛声的悠远,声音悲咽,使得文章的情感基调一直沉浸于哀伤中。
D.“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两句用动植物设喻表达对人生短暂、个人渺小的感慨。
【答案】C
【知识点】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1037-1101)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使得文章的情感基调一直沉浸于哀伤中”错误,《赤壁赋》中,作者先写月夜游赤壁,抒发羽化而登仙的快乐之情,接着箫声引发人生短暂的悲叹,随后通过“水与月”的哲理思辨,转为旷达超脱,情感从由喜转悲,再由悲到喜,并非始终哀伤。故选C。
14.(24-25高二下·浙江宁波·期中)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既是对江山的赞美,也是对豪杰的烘托。
B.上片由眼前的江水联想到逝去的英雄,突出表现词人的人生虚无感与幻灭感。
C.下片中年轻有为、儒雅从容的周瑜,与“早生华发”、壮志难酬的词人形成对照。
D.词人以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将眼前的景物与古代的人事融为一体,境界恢弘。
【答案】B
【知识点】《念奴娇·赤壁怀古》、分析、理解古诗内容、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突出表现词人的人生虚无感与幻灭感”错误。“大江东去”四字,概括出汹涌澎湃的万里长江向东流去的特点。“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随着时光的流逝,千古以来的“风流人物”和他们的英雄业绩已成历史陈迹。这如同长江的浪花一样,带着他那美好的形象和青春的生命直奔大海,再不回头。表现他对历史人物的怀念。故选B。
二、能力提升
(24-25高二下·湖北黄冈·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1-3小题。
躬耕于东坡的苏轼,随着时光流逝,心境渐趋从容淡定,坦然接受了往后“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布衣人生。在黄州期间,他遍访名胜地,纵情山水间,将胸中的豪迈奔放诠释 ① 。携友人泛舟江湖,饮酒赋诗、行文作画,品味心仪佳肴,结交村夫雅士。
谪居黄州四年间,对于黄州这个曾让他反躬自省、化茧成蝶、重拾自信的蜕变之地,在他的人生中始终怀有深厚感情。苏轼已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俨然是把它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正所谓“此心安处是吾乡”。他既没有 ② ,也没有自甘堕落,而是敢于积极应对、学会豁达超脱,真正做到与命运和自己达成和解,变逆境为历练,视困苦为磨砺,活出了 ③ 的人生。
1.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下来。
3.在“人文黄冈——十大文化名人”评选活动中,苏轼高居榜首,请你根据文段内容,为其写一则人物短评。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50字。
【答案】1.①淋漓尽致
②随遇而安/随波逐流/一蹶不振/得过且过
③不同凡响/精彩绝伦/多姿多彩
谪居黄州四年间,对于黄州这个曾让他反躬自省、重拾自信、化茧成蝶的蜕变之地,他始终怀有深厚感情。
3.示例一:你是大自然之子,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练就你洒脱超然的心境。你是文坛的宠儿,你用你伟岸的身躯,激扬的文字,旷达的胸襟,成就了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位置。
示例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把苦难研成墨,他把贬谪当成笔,挥豪出一首又一首豪放旷达的词章。他让我们领悟到:面对生活坎坷所应有的乐观态度,面对人生浮沉所应有的强劲风度。
示例三:在封建皇权的庙堂之上,你是不幸的弃儿。在你的从政经历中,写满了皇帝的朱批二字:谪迁。殊不知你官场失意却文坛得志,接连的谪贬没有冷却你心中的火山。在密州,有你“千骑卷平冈”的雄姿;在赤壁,有你呐喊“大江东去”的风采;在武昌,有你坦言“一笑人间今古”的襟怀。
【知识点】辨析并修改病句、文学短评、熟语(含成语)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此处指苏轼尽情诠释胸中感情,可填“淋漓尽致”。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表达得十分透彻,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彻底。
第二处,此处与“积极应对、学会豁达超脱”相对,可填“随遇而安/随波逐流/一蹶不振/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处于各种环境都能满足。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没有主见,盲目地随着别人行动。一蹶不振:跌倒了再也爬不起来,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得过且过:过一天算一天。形容胸无大志,苟且偷安。也指对工作敷衍了事,不负责任。
第三处,此处形容苏轼活出精彩的人生,可填“不同凡响/精彩绝伦/多姿多彩”。不同凡响:原指歌唱演奏十分出色。后用来形容艺术作品或言谈议论不同一般,十分出色。精彩绝伦:精彩美妙到了极点。多姿多彩:指丰富多彩,形容颜色形态多样,很多种形状,很多种颜色。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语序不当,“化茧成蝶、重拾自信”顺序应颠倒过来。
成分残缺,“始终怀有深厚感情”的主语是“他”,“在他的人生中”应改为“他”。
3.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文学短评的能力。
短评要注意叙议结合,以评为主,即主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写人物短评,可以结合人物事迹、成就和影响加以评价,例如苏轼被贬黄州,却能以豪放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坎坷;苏轼文学成就巨大,写下多篇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等。题干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可以选取常见的比喻、对偶、排比等手法,注意字数要求。
4.(24-25高一上·山西运城·阶段练习)北宋有三位词人都对词的发展做了大胆的“变革”,请分别概括他们在内容和形式上“变革”的主要成就。每点不超过10个字。
词至柳永一变,他把词从深闺重楼里拉出来,词的抒情主人公不再是深闺里的思妇怨女,而是市井平民;他采纳市井新声,因而“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他还开创了慢词长调,改变了以小令为绝对主体的传统体式。苏轼是柳永后对宋词进行变革的全能“天才”,他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逐步诗歌化,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摆脱音律的束缚,把词推向了新的历史阶段。被称为北宋词“集大成者”的周邦彦,精通音律,词格律严谨,把自晚唐、五代以来词的格律发挥到了极致;内容上,他能融合诸家长处,使词雅俗共赏。
词人 内容上 形式上
柳永 ① ②
苏轼 ③ ④
周邦彦 ⑤ ⑥
【答案】①使词市井化(或平民化) ②开创慢词长调 ③“以诗为词”(或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 ④摆脱音律的束缚 ⑤融合诸家之长(或使词雅俗共赏) ⑥使词的格律更严谨。
【知识点】压缩语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之提炼语意的能力。
第①处:由“他把词从深闺重楼里拉出来,词的抒情主人公不再是深闺里的思妇怨女,而是市井平民;他采纳市井新声,因而‘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句可知,柳永使词市井化。
第②处:由“他还开创了慢词长调,改变了以小令为绝对主体的传统体式”句可知,柳永在词方面的变革是“开创慢词长调”。
第③处:由“他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逐步诗歌化”句可知,苏轼“以诗为词”。
第④处:由“‘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逐步诗歌化,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摆脱音律的束缚,把词推向了新的历史阶段”句可知,苏轼在词方面的变革是“摆脱音律的束缚”。
第⑤处:由“内容上,他能融合诸家长处,使词雅俗共赏”句可知,周邦彦融合诸家之长。
第⑥处:由“周邦彦,精通音律,词格律严谨,把自晚唐、五代以来词的格律发挥到了极致”可知,周邦彦在词方面的变革是“使词的格律更严谨”。
(24-25高一下·湖南长沙·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5-6小题。
岭南江行①
柳宗元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②是海边。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③。
射工④巧伺游人影,飓母⑤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注】①本诗作于元和十年诗人因谗言被贬赴柳州途中。②黄茆:黄茅草。③蛟涎:蛟龙的口液,这里指水蛭。④射工:射工虫,传说能含沙射人影以杀人。⑤飓母:南方秋夏间,一种象征飓风即将来临前的云气。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瘴气弥漫的江水蜿蜒南去隐入云烟,实写透过茫茫黄茆一眼望见海边。
B.诗歌中间两联将所见所感和神话传说相结合,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C.象迹、蛟涎偏指贬所自然环境恶劣,射工、飓母更有政治环境恶劣的暗喻。
D.本诗将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景、象含情,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面貌。
6.请比较“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与“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两句中“华发”一词意蕴之异同。
【答案】5.A 6.
相同点:两句中的“华发”均含暮年之意。
不同点:①苏词从“故国神游”跌入现实,通过与周郎年轻有为对照,突出自己苍老无为、壮怀莫酬的感叹,思绪低沉。
②柳诗末句以“岂容”反问,表达了即便被贬,即便年暮也应有所奋发的意志,情绪昂扬,气势豪壮。
【知识点】写景抒情、柳宗元(773-819)
【导语】柳宗元《岭南江行》以贬谪途中的岭南风物为背景,描绘瘴江、黄茆、象迹、蛟涎等险恶景象,暗喻政治环境的凶险。二者同借白发抒怀,却因境遇不同而意蕴迥异。全诗景中含情,虚实相生,展现了贬谪文人的孤愤与不屈。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实写透过茫茫黄茆一眼望见海边”错误。由首句及注①可知,这是“虚写”或“想象写法”,并非真正看见海,而是诗人因视线受阻而生的联想与感慨,是为突出“偏远”之意的虚言。
故选A。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相同点:
苏轼词中“早生华发”直指自己未老先衰、鬓发早白,暗含对年华逝去的无奈。柳宗元诗中“华发”亦是年老之象,结合写作背景“被贬赴柳州途中”,更显人生低谷中的沉痛。二者都通过“华发”这一意象表达了人生迟暮的感慨。
不同点:
(1)苏轼神游赤壁,遥想周瑜少年英俊、建功立业,而自己却屡遭贬谪、壮志难酬。“早生华发”在此不仅是生理上的早衰,更是个人理想受挫的外化。感情上倾向于悲凉、自嘲、无奈,体现了作者面对理想破灭时的深沉情绪。
(2)柳宗元身处贬谪途中,面对岭南瘴疠、山雨蛟涎、射工飓风等险恶环境,心情压抑。但“从此忧来非一事”承接前文环境与心境的描写,带出“人生多忧”的主题。“岂容华发待流年”以反问语气表达不甘沉沦、不愿虚度光阴的决心。虽身处逆境,但情感昂扬向上,表现出坚韧不屈、积极奋发的精神状态。
(24-25高一下·贵州黔西·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7-8小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②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①,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②貔虎:貔和虎。亦泛指猛兽。③曹瞒:曹操小名阿瞒。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开篇点题,一个“想”字领起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与“怀”字相照应。
B.“鱼龙怒”运用拟人的手法从侧面表现出周瑜火攻曹军时的排山倒海之势。
C.“今如许”三字发出疑问,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将作者的思绪由历史转入现实。
D.同为怀古之作,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风格豪迈,而本词风格质朴婉约,含蓄蕴藉。
8.此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借周瑜的故事表达感伤之情,但感伤的内容有所不同,请简要回答。
【答案】7.D 8.苏轼:感伤自身壮志未酬、人生易老;戴复古:感伤南宋偏安、国势衰微,不见周瑜般的英雄。
【知识点】咏史怀古
【导语】这首《满江红·赤壁怀古》以雄浑笔触勾勒赤壁之战场景,通过“貔虎噪”“鱼龙怒”等意象展现战争气势。下阕转入深沉历史慨叹,“几度东风吹世换”暗喻朝代更迭,结句“杨柳为谁春”以景结情,在豪放中渗透着南宋文人特有的家国之忧。全词将历史沧桑与个人感怀熔于一炉,形成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本词风格质朴婉约,含蓄蕴藉”错,戴复古的《满江红 赤壁怀古》上阕追忆周瑜年少破曹的壮举,用“气吞区宇”“万骑临江”“千艘列炬”等壮阔意象,展现战争的激烈与英雄的豪情;下阕由“形胜地,兴亡处”转入对现实的感慨,“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饱含历史沧桑感,结尾“问道傍、杨柳为谁春”以景结情,暗含对南宋国运的忧虑。全词虽无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旷达雄奇,但整体风格沉郁悲壮、慷慨苍凉,而非“质朴婉约”。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苏轼的感伤:苏轼笔下的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年少得志、建功立业的英雄象征。而苏轼写作时已年近半百,仕途坎坷,对比周瑜的英武与自身的境遇,感伤的是个人壮志未酬、人生易老的悲叹,蕴含着对生命短暂与命运无常的旷达反思。
戴复古的感伤:戴复古生活在南宋偏安一隅的时代,抗金屡屡失利。词中追忆周瑜“气吞区宇”“一鼓困曹瞒”的壮举,实则反衬南宋朝廷的苟且偷安;“今如许?”“几度东风吹世换”等句,直接将历史与现实对照,感伤的是国家山河破碎、国势衰微,却再无周瑜般的英雄力挽狂澜,饱含对时局的忧虑与对收复失地的渴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9.1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目标引领】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了解豪放词牌和咏史抒怀诗,积累文化常识。
2.思维发展与提升:品鉴诗歌语言,分析意象意境。探究词中运用的用典、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提升批判性思维和审美思维。
3.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了解豪放词的风格特点。
4.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豪放词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重点:感受词中雄浑壮阔的意境,体会豪放词的风格特点,培养对古典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
难点: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心态,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问题激疑】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过这么一段话: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这四个人,屈子指屈原,渊明指陶潜,子美指杜甫,子瞻指苏轼。
古之文人雅士,每当登高望远,必有所触动;每临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湖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由此形成了中国诗词王国里的一朵奇葩——怀古诗词。宋代文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让世人传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感悟东坡豪放的词风。
【自主探究】
一.知人论世
苏东坡才被人誉之为“全才式的艺术巨匠”。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其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苏黄米蔡。
制科考试是一种特殊的考试制度。宋朝总共三百多年的历史,科举考试选了4万多进士,而制科考试只进行过22次,成功通过的人只有41人。制科考试分第一等、第二等、第三等、第三次等、第四等、第四次等、第五等。其中第三等是最高等,因为第一等和第二等形同虚设。所有参加制科考试的人中,为第三等的人只有一位,就是苏轼。
林语堂曾在他的著作中这样评价苏轼:
“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佛教徒,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的确,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可与屈原、李白、杜甫相比肩的伟大文学家,宋代的诗、文、词、书、画在他的手里达到了巅峰。
成就:“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书法四大家”。
“苏轼的达观”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开创性贡献——豪放派
在苏轼之前,“诗庄词媚曲谐”,词多写男欢女爱,离愁别恨,只宜写得缠绵婉媚,香而软。他打破了词为艳科的屏障,扩大词的题材,使词进入社会民生的广阔天地中,丰富了词的意境。
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 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
陆游:公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
王士祯: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
王国维: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
二.背景介绍
这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又在诗文中讥讽“新进”,所以遭到改革派的忌恨。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四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
上任后,他就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上表》。此表为谢恩而写,却也历述自己坎坷遭遇,把平时心中愤懑见诸文字,以示对时政的不满。后御史中丞李定,御史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
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
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
苏东坡突然陷入困境……长途押解,犹如一路示众。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的光线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三.文学常识
1.“念奴娇”:词牌名。
念奴是唐朝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妓,“善歌唱……声出于朝霞之上,虽钟鼓笙竽,嘈杂而莫能遏” 。传说唐玄宗曾亲自作曲填词,命念奴歌唱,果然娇滴滴如夜莺啼鸣,婉转转似百灵放歌,活泼泼如鸳鸯戏水。玄宗龙颜大悦,遂将此曲定名为“念奴娇”。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流传千古,首句为“大江东去”,末句为“一樽还酹江月”,故“念奴娇”又名“大江东去”或“酹江月”。
东坡赤壁: 位于湖北黄冈,长江边有一状似鼻子的红色岩石伸入江中,当地人称为“赤鼻矶”,后误传为“赤壁”。因为苏东坡在这里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文,故此后被人称为“东坡赤壁”,亦称“文赤壁”。
三国赤壁: 位于湖北嘉鱼县东北,三国时东吴击破曹操大军的古战场,又称“武赤壁”。
4.怀古诗
怀古诗
标志 标题中带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其前加“咏”,或在其后加“怀古”“咏怀”。
结构 临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己志
手法 用典、双关、对比、反衬、借古讽今、借景抒情、虚实结合
内容 昔盛今衰、壮志难酬、借古讽今、怀才不遇
四.整体感知
(一)朗读正音:
初嫁了(liǎo) 羽扇纶巾(guān) 樯橹(qiáng lǔ)
华发(huā) 一尊还酹(huán lèi)
词:上片写景(尾句过渡),下片抒情。
请从写景和抒情的角度谈谈《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任务:自由诵读,并概括上下片主要内容。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合作解疑】
一.解读小序:
(一)研读诗歌:上片
孔子见到河水奔流,感慨时光易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杜甫望见不尽长江,自伤身世,“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苏轼看到“大江东去”,想到了什么?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起句作用】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千古风流人物很多,但在赤壁这个地方,苏轼想到的是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里提到周瑜,却点到为止,转而写赤壁之景。这几句是?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文中有何作用?
(二)研读诗歌:下片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上片重在写景,下片则集中笔力写人,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
请同学把塑造周瑜形象的句子读一读。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写周瑜,为什么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上片重在写景,下片则集中笔力写人,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
赏析一下塑造周瑜形象的句子。
三国时的英雄人物很多,苏轼为什么单想起了周瑜?
角度 周瑜 苏轼
年 龄 二十多岁 四十多岁
职 务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虚职)
际 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成
外 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婚 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词中的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又有雄才大略,决胜千里。我呢?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苏轼这颗受伤的心灵,谁来安慰?
【精讲点拨】
【 诗歌风格欣赏——豪放洒脱】
1.《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放表现在:
2.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
3.本词多处运用了衬托手法,请结合词作内容简要赏析。
【知识建构】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上阕 下阕
写景:大江东去、乱石穿空等 咏史:周瑜(雄姿英发、建功立业)
点题:周郎赤壁 抒情:自身(早生华发、人生感慨)
情感:赞江山、忆英雄 情感:叹人生、显旷达
风格:雄浑壮阔 风格:豪放洒脱
(写景——描绘了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咏史——叙写周瑜的丰功伟绩;抒情——抒发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表达了诗人洒脱旷达的情怀。)
东坡词开辟了一个波澜壮阔的人生境界,其中有苦难,叹息,但更多的是一种佛陀拈花似的微笑,一种由高贵品性和苦难人生历程锻铸的潇洒和从容,一种在苦难中体证生命价值的深沉,一种饱经忧患对人生与社会保持热情的豪迈与豁达。
【拓展延伸】
纵观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历尽艰辛,大起大落的一生。但苏轼的一生,又始终是乐观的一生,积极进取的一生。 这种身处逆境之中,既保持一种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胸怀;又始终不放弃对人生的热爱,对美好事物追求的态度,就是苏轼的人格魅力所在。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初到黄州》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食荔枝》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的一生:
自题金山画像
苏 轼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念奴娇 赤壁怀古》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全词借古抒怀,用豪壮的情调抒写胸中块垒,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临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己志
【巩固训练】
一.基础训练
1.(24-25高一上·全国·课后作业)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樯橹灰飞烟灭(代指曹操的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
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华”同“花”,花白)
C.一尊还酹江月(酹,将酒洒在地上,表示凭吊)
D.千古风流人物(轻浮放荡)
2.(24-25高一上·广东广州·阶段练习)以下加点字分别有四个义项,请结合句子内容,选择最恰当的一项(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念奴娇·赤壁怀古》)
A.显露 B.发放 C.产生、兴起 D.发现、出现
3.(24-25高一上·河北石家庄·期末)下列对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译文:惊人的巨浪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千万堆白雪。
B.羽扇纶巾。译文:(诸葛亮)(手持)羽扇,(头戴)纶巾。
C.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译文: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头发花白。
D.一尊还酹江月。译文:还是敬一杯酒祭奠这万古长存的大江明月吧。
4.(24-25高一上·广东广州·期中)“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为加点词解释选择最恰当的一项( )
A.语气词,表疑问,可译为“吗、呢” B.语气词,表感叹,可译为“啊、呀”
C.语气词,表停顿 D.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5.(24-25高一上·全国·课后作业)下列句子,语序没有倒装的一句是( )
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6.(24-25高一上·全国·课后作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①烽火扬州路(道路) ②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指代精锐的部队)
B.①千古风流人物(杰出,英俊,有才能) 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风度,气质)
C.①卷起千堆雪(雪花) ②神鸦社鼓(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D.①元嘉草草(轻率) ②酹江月(将酒洒在地上,表示凭吊)
7.(24-25高一上·全国·课后作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 B.樯橹灰飞烟灭
C.卷起千堆雪 D.乌鹊南飞
8.(23-24高一上·天津河北·阶段练习)下列《念奴娇·赤壁怀古》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长江) 卷起千堆雪(比喻浪花)
B.樯橹灰飞烟灭(比喻曹操的战船) 早生华发(花白的头发)
C.雄姿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 千古风流人物(放荡不羁)
D.遥想公瑾当年(回忆) 故国神游(原来的国家)
9.(24-25高一上·全国·课后作业)下列句中加点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A.羽扇纶巾 B.一尊还酹江月
10.(24-25高一上·全国·课前预习)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句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 B.樯橹灰飞烟灭
C.卷起千堆雪 D.都门帐饮无绪
11.(24-25高一上·山东济南·阶段练习)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长江) 卷起千堆雪(比喻浪花)
B.樯橹灰飞烟灭(代指曹操的战船) 早生华发(花白的头发)
C.雄姿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 千古风流人物(放荡不羁)
D.遥想公瑾当年(回忆) 故国神游(古战场)
12.(24-25高二上·陕西延安·期末)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总领全词,为下文描写周郎埋下伏笔,营造出雄浑的气氛。
B.“江山如画”承上总括,“一时多少豪杰”呼应“千古风流人物”,再为赞美周郎蓄势,自然过渡到下阕。
C.“小乔初嫁”“羽扇纶巾”“谈笑间”等词句从正面赞美周郎的少年得志。
D.词的下阕通过对周瑜的回想,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感情。
13.(24-25高一上·广东·期末)苏轼写的赤壁有关的词和赋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苏轼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感慨逝去的历史人物。
B.“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写苏轼以酒祭奠江月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
C.“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通过侧面描写笛声的悠远,声音悲咽,使得文章的情感基调一直沉浸于哀伤中。
D.“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两句用动植物设喻表达对人生短暂、个人渺小的感慨。
14.(24-25高二下·浙江宁波·期中)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既是对江山的赞美,也是对豪杰的烘托。
B.上片由眼前的江水联想到逝去的英雄,突出表现词人的人生虚无感与幻灭感。
C.下片中年轻有为、儒雅从容的周瑜,与“早生华发”、壮志难酬的词人形成对照。
D.词人以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将眼前的景物与古代的人事融为一体,境界恢弘。
二、能力提升
(24-25高二下·湖北黄冈·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1-3小题。
躬耕于东坡的苏轼,随着时光流逝,心境渐趋从容淡定,坦然接受了往后“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布衣人生。在黄州期间,他遍访名胜地,纵情山水间,将胸中的豪迈奔放诠释 ① 。携友人泛舟江湖,饮酒赋诗、行文作画,品味心仪佳肴,结交村夫雅士。
谪居黄州四年间,对于黄州这个曾让他反躬自省、化茧成蝶、重拾自信的蜕变之地,在他的人生中始终怀有深厚感情。苏轼已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俨然是把它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正所谓“此心安处是吾乡”。他既没有 ② ,也没有自甘堕落,而是敢于积极应对、学会豁达超脱,真正做到与命运和自己达成和解,变逆境为历练,视困苦为磨砺,活出了 ③ 的人生。
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下来。
在“人文黄冈——十大文化名人”评选活动中,苏轼高居榜首,请你根据文段内容,为其写一则人物短评。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50字。
4.(24-25高一上·山西运城·阶段练习)北宋有三位词人都对词的发展做了大胆的“变革”,请分别概括他们在内容和形式上“变革”的主要成就。每点不超过10个字。
词至柳永一变,他把词从深闺重楼里拉出来,词的抒情主人公不再是深闺里的思妇怨女,而是市井平民;他采纳市井新声,因而“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他还开创了慢词长调,改变了以小令为绝对主体的传统体式。苏轼是柳永后对宋词进行变革的全能“天才”,他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逐步诗歌化,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摆脱音律的束缚,把词推向了新的历史阶段。被称为北宋词“集大成者”的周邦彦,精通音律,词格律严谨,把自晚唐、五代以来词的格律发挥到了极致;内容上,他能融合诸家长处,使词雅俗共赏。
词人 内容上 形式上
柳永 ① ②
苏轼 ③ ④
周邦彦 ⑤ ⑥
(24-25高一下·湖南长沙·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5-6小题。
岭南江行①
柳宗元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②是海边。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③。
射工④巧伺游人影,飓母⑤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注】①本诗作于元和十年诗人因谗言被贬赴柳州途中。②黄茆:黄茅草。③蛟涎:蛟龙的口液,这里指水蛭。④射工:射工虫,传说能含沙射人影以杀人。⑤飓母:南方秋夏间,一种象征飓风即将来临前的云气。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瘴气弥漫的江水蜿蜒南去隐入云烟,实写透过茫茫黄茆一眼望见海边。
B.诗歌中间两联将所见所感和神话传说相结合,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C.象迹、蛟涎偏指贬所自然环境恶劣,射工、飓母更有政治环境恶劣的暗喻。
D.本诗将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景、象含情,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面貌。
6.请比较“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与“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两句中“华发”一词意蕴之异同。
(24-25高一下·贵州黔西·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7-8小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②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①,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②貔虎:貔和虎。亦泛指猛兽。③曹瞒:曹操小名阿瞒。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开篇点题,一个“想”字领起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与“怀”字相照应。
B.“鱼龙怒”运用拟人的手法从侧面表现出周瑜火攻曹军时的排山倒海之势。
C.“今如许”三字发出疑问,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将作者的思绪由历史转入现实。
D.同为怀古之作,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风格豪迈,而本词风格质朴婉约,含蓄蕴藉。
8.此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借周瑜的故事表达感伤之情,但感伤的内容有所不同,请简要回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