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图书角》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二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一单元
课题 《图书角》 课时 第1课时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数与代数”领域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探索加法的算理与算法,会口算简单的百以内加减法”,“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解决问题”。在学业要求方面: 能熟练口算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加法。能运用10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100以内数的加与减(二)》单元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基础上的重要延伸,是后续学习100以内退位减法及更复杂计算的基础。掌握进位加法的算理和算法是本单元的核心,也是整个小学阶段整数加减法运算能力形成的关键环节之一。教材以“图书角”为生活情境,引出计算两类图书(动物类、海洋类)总本数的实际问题,即计算“28+4”和“28+16”。通过“摆小棒”这一直观操作活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进位加法计算方法(数的组成分解法、凑十法)的过程,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教材注重算法多样化,鼓励学生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并在比较中体会算法的本质。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认识和组成、20以内的进位加法、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具备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简单的观察比较能力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意愿。具备初步的根据情境提出简单数学问题的能力。但是 从“不进位”到“进位”是一个思维上的跨越。学生容易在口算时忘记进位,对“个位满十进一”的算理理解不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在运用“凑十法”时,对于“拆哪个数”、“凑哪个数”的策略选择不够灵活。 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动手操作和生动有趣的情境。“图书角”、“吸纸屑”等贴近校园生活的场景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核心素养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摆小棒转化成已经学习过的算式,探索并掌握10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2.经历算法多样化的过程,能读懂他人的方法,能在不同方法的对比中,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理的运算策略得出结果,发展运算能力。 3.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感受数的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10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10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若干捆(每捆10根)、磁贴或卡片(数字、运算符号)。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温故孕新 出示口算题: 5 + 9 = 11 + 5 = 20 + 40 = 36 + 23 = 师: 同学们,我们先来开动小脑筋,热热身!看看这几道题,看谁算得又快又对!想一想,这些题和我们以前学的知识有什么联系? 学生: 5+9=14, 11+5=16, 20+40=60, 36+23=59。 复习20以内进位加法、整十数加法、100以内不进位加法,为新知(进位加法)的学习做好知识和技能上的铺垫。
二、导入 课件展示“图书角”情境图, 问:“关于动物和植物,你能和同学们分享哪些小知识呢?”(短暂交流后)“你们知道的可真多!大家都是从哪里了解到这些知识的?” 师: “是啊,多读书能让我们知道很多知识!瞧,我们班级的图书角就有很多百科类图书。老师整理了一下,(课件聚焦动物和海洋类图书)看,这是关于动物的书,有28本;这是关于海洋的书,有16本。旁边还有《海洋中的植物》16本,《陆地上的植物》37本。看到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引导: “嗯,求‘一共有多少本’,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我们先来解决动物书的问题。 (课件出示:动物书28本,新添4本)现在动物书有多少本?怎么列式?” (28 + 4) 学生分享关于动植物的知识。 学生1:“动物书和海洋书一共有多少本?” 学生2:“动物书有多少本?”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图书角”情境,激发兴趣。通过交流分享自然引入主题,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列出算式,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解决这类“满十进一”的加法问题。
二、探究 探究一: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课件出示: 问: 28 + 4等于多少呢?老师请出我们的好朋友——小棒!请大家拿出小棒,自己试着摆一摆、算一算,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指导操作: 28用小棒怎么表示?(2捆零8根)4呢?(4根)现在把它们合起来,看看一共是多少? 组织合作: 摆完的同学,把你的方法和结果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看看大家的方法一样吗?谁的方法能让大家一听就明白? 组织汇报: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方法分享给大家?请带着小棒上来演示一下。 方法与活动: 方法一(数的组成法): 演示:先摆2捆(20根)和8根(表示28),再摆4根。先把8根和4根合起来是12根。12根里的10根可以捆成1捆,加上原来的2捆就是3捆(30根),再加上剩下的2根,一共32根。 板书算法: 28 + 4 = 8 + 4 = 12 20 + 12 = 32。 用磁贴或画图表示:20 + 8 + 4 → 先算 8+4=12 → 再算 20+12=32。 强调:“个位上的8+4=12,满了10,这10根小棒怎么办?(捆成1捆)这1捆就是1个十,要和十位上的数加在一起。” 方法二(凑十法): 演示:还是28根小棒(2捆8根)。看到个位是8,想到2可以和8凑成10。从4根里拿出2根给8根,8根+2根=10根,捆成1捆。这样就有原来的2捆 + 新捆的1捆 = 3捆(30根),再加上剩下的2根(4根拿走2根还剩2根),一共32根。 板书算法: 28 + 4 = 28 + 2 = 30 30 + 2 = 32。 用磁贴或画图表示拆4: 4 = 2 + 2 → 28 + 2 = 30 → 30 + 2 = 32。 提问: “为什么要拆4?拆成几和几?为什么拆成2和2?” 。 小结: 这种方法叫‘凑十法’,先把个位凑成十,变成整十数再加剩下的。 对比沟通: “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不同点在哪里?” 总结:第一种是先算个位和,再和十位加; 第二种是把一位数拆开,先凑整十,再加剩余。 探究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 (1)获取信息,列出算式。 师:我们继续看第2个问题,和海洋有关的书一共有多少本? 预设:和海洋有关的书分别是《海洋生物大百科》和《海洋中的植物》,分别有28本和16本。求一共,用加法,列式为28+16。 (2)探索口算方法。 师:两位数加两位数又该如何计算呢?用小棒摆一摆,然后用算式记录过程。 组织汇报: 选择有代表性的小组汇报。 方法与活动: 演示:先算个位8+6=14(14根,捆1捆剩4根)。再算十位20+10=30(3捆)。最后把十位和个位的结果加起来:30 + 14 = 44。 或者:20+10=30, 8+6=14, 30+14=44。 板书:28 + 16 = 8 + 6 = 14 → 20 + 10 = 30 → 30 + 14 = 44。 问:个位8+6=14,满十了,怎么办? 强调:十位相加时,别忘记加上进上来的1个十。 方法二(凑十法): 演示:可以把16拆成2和14。用28 + 2 = 30,再用30 + 14 = 44。(拆小数16凑大数28的整十数) 或者:把28拆成4和24? 或者把28拆成24和4,用4 + 16 = 20,再用24 + 20 = 44。 (拆大数28凑小数16的整十数) 引导: “哪种凑法你觉得更方便?” 小结: “两位数加两位数,也可以用凑十法,通常把其中一个数(特别是接近整十的数)凑成整十,再加剩下的部分。” 沟通联系: 计算28+4和28+16,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教师强调: “不管是加一位数还是两位数,只要个位相加满十了,都要向十位进1!计算十位时,千万别忘记加上进上来的‘1’。” 学生操作,倾听小组讨论, 学生自主尝试计算,并与同伴交流。 学生:“我先算8根加4根等于12根。12根就是1捆零2根。再加上原来的2捆,一共3捆零2根,就是32根。” 学生:我把4分成2和2。先用28加2等于30,再用30加2等于32。 学生:为了和28的个位8凑成10。 生:都先算了8+4=12,都处理了满十进一的问题,结果都是32。 学生1:向十位进1 学生: 通常凑接近整十的数比较方便,如凑28成30。 学生:都是加法;个位相加都满十了,都要进位;都可以用数的组成法或凑十法。 学生:28+4是一个两位数加一位数,28+16是两位数加两位数;后者需要同时考虑十位数的相加和进位 通过动手操作小棒,将抽象的算理直观化,让学生亲历“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数的组成法、凑十法),在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中分享、理解不同的计算策略。教师的引导和板书帮助学生将操作过程抽象为数学算法,理解算理的核心——个位满十进一。对比两种方法,体会其本质联系。 利用解决第一个问题的经验,引导学生迁移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继续通过操作和讨论,巩固对“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算理的理解。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数的组成法、凑十法),并尝试优化。
四、变式 教师活动: 课件出示:《海洋中的植物》16本,《陆地上的植物》37本 师:看着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真好!大家能自己列式并解答吗?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16+37等于多少。 算完后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组织交流: 指名汇报算法和结果(重点说清算理)。课件展示学生可能的方法。 10+30=40, 6+7=13, 40+13=53 学生: 和植物有关的书一共有多少本? 引导学生根据信息自主提出加法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将所学方法应用到新的计算中,巩固算法。
五、尝试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 在 里填上“>”“<”或“=”。 12+9 11+9 32+7 7+32 67-4 67+4 24+7 24+70 2.根据前两幅图中三个数的关系,在后面两幅图的空格里填上合适的数。 3.一共有多少人在排队? 4.月月读一本书,第一天读了13页,第二天读了9页,第三天要从第几页读起?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
六、提升 适时小结,兴趣延伸 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运用过程三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全面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启发学生用类比或迁移的方法学习后续课程。
板书设计 100以内数加与减(二)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 28+4=32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28+16=44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业设计 (课外练习) 圈一圈,算一算。 25 +7= 56 +24 = 2 .画一画,算一算。 29+13= 3.神奇的吸力--静电实验。 科学小组的同学们在记录用塑料尺子摩擦头发后吸起纸屑的数量。 小轩:我吸起了36片纸屑。 小优:我吸起的纸屑片数比小轩多16片。 小新:小轩吸起的纸屑片数比我少8片。 (1)小优吸起了多少片 (2)小新吸起了多少片 4.右面的计数方法你看懂了吗 请你算一算: . . . . + . . . . =
教学反思 1.亮点: “图书角”情境贴近学生校园生活,有效激发了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问题提出自然流畅。 小棒操作贯穿探究过程,使抽象的“进位”算理变得直观可视,学生参与度高,体验深刻。小组合作促进了算法交流和思维碰撞。尊重学生差异,鼓励并展示了“数的组成法”和“凑十法”两种主要算法,并通过对比沟通了其本质联系(处理进位),体现了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思想。 始终强调“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的核心算理,通过操作、追问、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避免机械记忆算法。 2. 不足与改进: 探究环节(特别是两位数加两位数)和算法交流环节耗时可能较长,需要更精准地控制各环节时间,确保练习和总结有足够时间。对于较慢的学生,可在巡视时给予更多个别指导。 在两位数加两位数应用凑十法时,部分学生可能对“拆哪个数”、“怎么拆”感到困惑。未来教学中需要更清晰地引导学生体会“凑接近整十的数”通常更简便,并提供更多对比练习。需要在讲解时更形象化,并设计类似的变式练习强化理解。鼓励更多学生用清晰、完整的数学语言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计算思路,特别是解释“为什么进位”、“进位的1表示什么”。对于表达困难的学生,教师可提供句式模板引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