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北师大版二上1.2《摘苹果》(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学评一体化】北师大版二上1.2《摘苹果》(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8-18 18:02:0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0以内数加与减(二)》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混合运算与数量关系》单元是数与代数领域第一学段“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中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指出:“探索加法和减法的算理与算法,会整数加减法。在解决生活情境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数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在简单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解决问题,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在“学业要求”中指出:“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数的加减法;能计算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法。形成初步的运算能力。
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合理表达简单的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在学习“100以内数加与减(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通过摆小棒、计数器、竖式计算等多种方式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和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结合实际情境(如图书角、摘苹果、借阅图书等)提出并解决加减法问题,培养学生从情境中提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初步学习估算结果的范围,培养数感,通过验算培养严谨的数学态度。
(三)学生认知情况
学生已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学习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具备初步的操作能力和图示理解能力。但是 对“进位”和“退位”的算理理解不深,竖式计算中容易忽略进位或退位标记,同时在实际问题中提取数学信息的能力较弱。要通过实物操作(小棒、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进、退位。
二、单元目标拟定
1.掌握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列竖式计算,理解算理;能解决与生活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画图、语言表达等方式理解运算过程;初步学会估算和验算,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合作交流、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1.掌握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列竖式进行计算。
2.能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满十进一”和“退一当十”的算理,在竖式中正确标记进位和退位。
2.从复杂情境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列出算式。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新课标中指出:“空间观念主要是指对空间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关系的认识。能够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并表达物体的空间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空间观念有助于理解现实生活中空间物体的形态与结构,是形成空间想象力的经验基础”
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com
1.生活情境丰富,贴近实际
单元以“图书角”“摘苹果”“借阅图书”“收玉米”“跳绳”等学生熟悉的校园和生活场景引入数学问题,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将观察物体知识融入日常,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便于借助生活经验理解观察概念,降低学习难度。
2.注重直观操作与多元策略
通过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 拨计数器等方式理解算理,呈现多种计算方法(如分步口算、竖式计算、数线图等),尊重学生的思维多样性,竖式计算时明确展示“满十进一”和“退一当十”的过程,并配有图示和语言解释,强调算法理解与过程展示,从直观感知到抽象理解,逐步掌握观察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问题导向与思维训练
通过“猜数游戏”“套圈游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策略意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加减法算式),并反过来用模型解释多种情境,初步建立了“问题情境—数学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思维框架。
五、单元课时规划
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
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运算 □方程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
单元数量 1
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
数与运算 100以内数加与减(二) 《图书角》 1
《摘苹果》 1
《借阅图书》 1
收玉米 1
《跳绳(1)》 1
《跳绳(2)》 1
《套圈游戏》 1
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 □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 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 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
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
1.1《图书角》 目标: 通过摆小棒转化成已经学习过的算式,探索并掌握10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探究一: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 探究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 → 1.能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 2.熟练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
1.2《摘苹果》 目标: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熟练掌握列竖式计算,掌握满十进一的方法。 探究一: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探究二: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 1.能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2.能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1.3《借阅图书》 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摆小棒转化成已经学习过的算式,探索并掌握10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探究一:探究两位数减一位数。→ 探究二: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 探究三:算法对比与优化。 → 能用连减法进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能用拆十法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3.能进行多样化的计算方法。
1.4《收玉米》 目标: 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数量关系,熟练运用减法运算准确解决此类问题。能借助计数器直观呈现计算过程,掌握100以内退位减的竖式计算方法,理解竖式计算的道理, 探究一: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竖式计算方法。 → 探究二: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竖式计算方法。→ 能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 能用竖式对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方法。
1.5《跳绳(1)》 目标: 通过画图分析数量关系,发展几何直观和应用意识, 通过计数器操作和竖式计算,发展运算能力。 探究一: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探究二: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能用画图的方法探索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并进行列式计算。 能用画图的方法探索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并进行列式计算。
1.6《跳绳(2)》 目标: 结合画图的方法探索解决“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100减几十几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及算理,进一步发展运算能力。 探究一:100减几十几的竖式计算方法。→ 探究二:100减几十几的口算方法。→ 能掌握100减几十几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及算理。 2.能掌握100减几十几的连续退位减法的口算计算方法及算理。
1.7《套圈游戏》 目标:能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运算方法,准确计算不同数字组合的和,解决和一定时,两个加数可能有哪些情况的问题。 探究一:和是52时,两个加数可能有哪些情况。→ 探究二:和是42时,两个加数可能有哪些情况。→ 能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运算方法。 准确计算不同数字组合的和,解决和一定时,两个加数可能有哪些情况的问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摘苹果》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二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一单元
课题 《摘苹果》 课时 第2课时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本课的学段目标能计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理解进位原理,体会算法的多样性。能发现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运算解决。掌握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法,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形成规范化竖式计算能力。通过计数器操作和竖式对比,归纳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100以内数的加与减(二)”单元,是整数运算体系的关键转折点。此前学生已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及两位数不进位竖式,本课首次系统引入两位数进位加法竖式,重点攻克“满十进一”的算理理解。这一内容不仅是百以内加法运算的深化,更为后续学习三位数进位加法、连加运算及实际问题解决奠定算法基础。教材通过“摘苹果”这一生活情境,将抽象的数理逻辑转化为可操作、可探究的现实问题,体现了北师大版教材“问题驱动认知”的鲜明特色。
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生已经熟练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能列竖式计算两位数不进位加法,具备初步的小组合作与动手操作经验。但是学生存在认知的难点就是难以理解“为什么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竖式计算时漏写进位“1”或十位相加时忘记加进位。
核心素养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熟练掌握列竖式计算,掌握满十进一的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进位加法竖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并能规范书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温故孕新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不进位加法, 请口算:9+17=? 师:大家真棒!今天果园大丰收,奇思和笑笑摘了更多苹果,可他们遇到一个难题:个位相加居然满十了该怎么计算呢?我们一起去帮忙吧!” 生1:9+7=1,16+10=26 生2:直接算9+17=26! 激活20以内进位加法经验,为新知铺垫。
二、导入 【课件出示】 展示:奇思摘17个苹果,笑笑摘18个。 提问:他们一共摘了多少个?先估一估! 生: 17≈20, 18≈20, 大约40个! 制造认知冲突,激发竖式学习需求。
二、探究 探究一: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1)尝试列式。 师:首先看到“奇思和笑笑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什么信息呢? 师:如何列式呢? (2)探究计算方法。 师:用竖式算一算,可以借助计数器拨一拨。 学生独立尝试计算,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展示: 师:这位同学你是怎么想的呢? 师:20写在哪里呢?用计数器拨一拨,完成竖式计算。 师:谁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边演示边讲解:先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个位上拨6个珠子表示26,再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表示加9,现在个位上有15个珠子,满十进一,个位上拨出10个珠子,换成十位上的1个珠子,个位上还剩5个珠子,十位上2个珠子加1个珠子就是3个珠子,也就是35。 探究二: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师:我们继续看到第2个问题“淘气和妙想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 如何列式呢? 师:如何计算呢?按照刚才的方法,用计数器拨一拨,列竖式算一算。 师:谁能说一说你的计算过程? 演示讲解:先在十位上拨1个珠子,个位上拨7个珠子表示17,再在十位上拨3个珠子,个位上拨8个珠子表示加38。现在个位上有15个珠子,满十进一,个位上拨出10个珠子,换成十位上的1个珠子,个位上还剩5个珠子,十位上1个珠子加3个珠子再加1个珠子就是5个珠子,也就是55。 根据拨计数器的过程,列出竖式: 相同数位对齐,先算个位上的7+8得到15, 满十进一, 个位上写5,十位上1加3再加进位的1得到5, 写在十位。 学生自主尝试计算,并与同伴交流。 学生:要用到奇思和笑笑摘的苹果数量。 学生:求奇思和笑笑一共摘的,就是将奇思和笑笑摘的数量相加,列式为26+9。 学生:我直接列竖式进行计算,先算6+9=15,将15写下来,但是接下来20不知道写在哪。 学生动手拨计数器,相互交流,完成竖式计算。 生:求淘气和妙想一共摘的,就是将淘气和妙想摘的数量相加,列式为17+38。 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师巡视指导。 通过动手操作小棒,将抽象的算理直观化,让学生亲历“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过程。 教师的引导和板书帮助学生将操作过程抽象为数学算法,理解算理的核心——个位满十进一。对比两种方法,体会其本质联系。
四、变式 深化理解。 师:男孩们摘得多还是女孩们摘得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师:用竖式算一算吧! 学生独立计算,交流汇报。 通过计算得到,26+17=43(个),9+38=47(个),43<47,女孩们摘得多。 小结归纳。 师:回顾刚才的计算过程,说一说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 口诀: 数位对齐个位起, 相加满十要进一。 进位小1标右下, 十位相加别忘它! 互动:拍手齐诵口诀,巩固算法。 学生: 分别求出男孩和女孩摘了多少个,再进行比较。 学生:男孩有奇思和淘气,列式为26+17;女孩有笑笑和妙想,列式为9+38。 生: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满十要向前进一。 生:十位上的数相加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忘了加上进位的1。 在应用中体会计算的实际意义。
五、尝试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 1.竖式计算。 18+29= 25+56= 33+37= 2.小动物们分别乘几号车?连一连。 3.每辆大巴车最少要坐55人才能发车,哪两个班不能合坐一辆车? 和 代表的数分别是多少?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
六、提升 适时小结,兴趣延伸 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运用过程三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全面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启发学生用类比或迁移的方法学习后续课程。
板书设计 摘苹果 满十进一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业设计 (课外练习) 1. 在计数器上拨一拨,用竖式算一算。 52+9= 18+44 = 2.广彩瓷烧制技艺是釉上彩绘的代表。有46个小朋友来体验广彩,每人一个瓷盘,够吗 下面物品中购买其中两种,最少要花多少元?最多要花多少元? 4. 填一填,不同水果代表不同的数字,同一种水果代表相同的数字 =( ) =( )
教学反思 1.亮点:本节课借“摘苹果”情境进行导入,让学生获取信息,并根据信息自主提问,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鼓励学生用计数器拨一拨,探究竖式计算方法,给足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并及时指导,让学生掌握进位加法的竖式书写方法,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效果不错。 2. 不足与改进: 但是课堂上学生知识掌握有差异,部分基础弱的学生竖式进位易出错,因时间紧,一对一辅导不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