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任务式】1.4 跨学科实践:风 大单元课件+教学设计+导学案--物理教科版新教材九年级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任务式】1.4 跨学科实践:风 大单元课件+教学设计+导学案--物理教科版新教材九年级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8-25 17:41:5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大单元整体教学】物理学教科版(2024)9年级上册
第1章 内能
课题 1.4 跨学科实践——风
课型 新授课 √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
1.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以 “风” 为跨学科主题,主要涉及地理学科的知识,先介绍风是大气运动形成,关联比热容、密度、压强等物理知识,通过观察风向阐述空气因地面受热不均产生环形流动形成风;接着讲述我国因海陆比热容不同形成季风气候,以海陆风为例引导用比热容分析;还设置实践活动,涵盖测量温度、解释热岛效应、探讨风的利用与危害等课题,拓展温室效应知识,将物理知识与生活、气象紧密相连,构建系统知识体系。
2.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物理基础知识,如运动、密度、压强等,但对于风这种复杂大气现象及背后综合物理原理理解可能不够深入。他们对生活现象有一定观察和感知,对跨学科知识有好奇心,具备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基础,但在知识综合运用和深度分析问题上仍需引导和锻炼。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
3.学习目标确定与教学重难点 课标摘要: (三)能量 3.3内能 3.3.1了解内能和热量。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3.3.2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能运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例1能运用比热容说明为什么沙漠中的昼夜温差比海边的大。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 3.3.3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知道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重要意义。 例2了解热机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对环境的影响。 课标分析: 依据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理解物理概念与规律,能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本节教材通过风这一主题,将物理知识与气象、生活相融合,符合课标中注重物理与生活联系、培养综合素养的要求。 学习目标: 物理观念: 1.理解风的形成原理,知道风与气压、比热容等物理概念的关联,形成大气运动与能量转化的物理观念。 2.了解不同类型风(如海陆风、城市风等)的成因,能用物理知识解释相关自然现象,认识风对气候、生活的影响。 科学思维: 1.通过分析风的形成过程,运用推理、归纳等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构建风的形成与运动的思维模型。 2.利用比热容等知识分析海陆风等现象,提升知识迁移和综合运用能力,增强科学推理与分析能力。 科学探究: 1.参与测量市中心和郊区温度、设计城市风模拟实验等实践活动,提升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收集数据、分析论证等科学探究能力。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 2.在实践中,学会运用常见器材进行实验,规范操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与责任: 1.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气象的紧密联系,激发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了解风能利用和应对风危害的措施,增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重点: 1.理解风的形成原理,包括地面受热不均引起的空气流动和气压变化。 2.掌握海陆风、季风等形成与比热容的关系,能用比热容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3.学会运用物理知识分析生活中与风有关的现象,如城市热岛效应。 难点: 1.综合运用运动、密度、压强、比热容等知识,深入理解风形成的复杂物理过程。 2.设计实验模拟城市风等现象,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并进行科学解释。
4.教学评价 评价维度具体内容学科知识评价概念理解:考查风形成原理、比热容与风关系等概念掌握。 知识应用:通过作业、问答,看用物理知识解释风相关生活现象能力。小组合作评价小组讨论:观察讨论风问题时的参与度与倾听表现。 合作任务:评估实践活动分工、协作、成果创新及成员贡献。项目评价项目规划:考量风相关小课题计划制定与资源安排。 项目实施:观察操作规范、应变及沟通能力。 项目成果:评价小课题报告分析深度与结论合理性。实验评价实验操作:评价模拟风实验仪器使用规范、操作流程及态度。 实验观察与分析:考查实验现象记录与分析推理能力。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学习评价
任务一:激趣导入
展示风吹麦浪、台风、龙卷风等自然现象的图片及视频片段。 提问:“风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大气现象,大家在生活中感受到风时,有没有想过风是怎么形成的呢?它和我们学过的物理知识有什么联系?” 学生观察图片和视频,直观感受风的不同表现形式。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 学生针对提问,结合生活经验思考风的形成原因,并思考风与物理知识的关联。 通过直观的视觉冲击和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将生活现象与物理知识建立联系。
任务二:认识风
原理讲解:展示热力环流示意图,结合示意图详细讲解风的形成原理。 引导学生共同总结风的定义,即风是跟地面大致平行的空气流动的现象,是由于气压分布不均匀而产生的。 列举常见的风的类型,如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台风、龙卷风等,并简单介绍不同类型的风形成的大致区域和条件,如海陆风多发生在沿海地区,山谷风多在山区等。 学生观察热力环流示意图,跟随教师的讲解理解风的形成过程,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空气流动与气压变化的关系。 学生参与总结风的定义,加深对风的本质的理解。 学生了解常见风类型的介绍,结合生活常识或已有知识,思考不同风形成的原因,如回忆在沿海地区感受到的海陆风现象。 通过示意图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建立风的形成与气压、热力环流之间的物理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列举常见风类型,让学生认识到风在生活中的多样性,拓宽知识视野,为后续深入学习不同类型风的成因奠定基础。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
任务三:我们周围的风
结合中国地理位置示意图,讲解由于海陆的比热容等物理性质的不同形成我国季风气候的原理。 展示冬夏季风的流动方向箭头图,帮助学生直观理解。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 展示季节、陆地(砂石)、海洋(水)、气候影响的对比表格,强调海陆比热容差异是季风气候形成的核心原理。 思考:“请你结合生活经验,说说季风气候对我们生活有哪些具体影响?” 鼓励学生从穿衣、农业、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分享。 举例展示季风气候气候对穿衣、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具体影响。 讨论交流:海陆风和陆海风 展示白天和夜间海陆风的示意图:讲解白天海陆风的形成原因。 对流是夏季海岸形成微风的原因。风有时吹向海洋,有时吹向陆地。白天,在炎热的日光下,暖空气从陆地上升起,海洋上来的冷空气流入陆地进行补充,形成了吹向陆地的海陆风。 提问:“请用比热容分析夜间会形成什么样的风。” 引导学生理解风对气候、动植物生长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提问学生是否还能想到其他风的影响案例,如台风、龙卷风等极端天气对人类的危害,引导学生全面认识风的影响。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 介绍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在沿海、草原、山区、高原等均可建设风能发电场,获取电能,展示沿海、草原、山区、高原等地的风能发电场图片。 学生观察中国地理位置示意图和冬夏季风箭头图,理解我国地理位置与季风气候形成的关系。 学生分析对比表格中的数据,理解海陆比热容差异如何导致冬夏季气压和气候的变化,尝试用比热容知识解释季风环流的形成。 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思考季风气候对生活的影响,积极发言分享,如讲述家乡不同季节的穿衣习惯、农作物种植情况等。 学生观察图片对比,理解其与季风气候的适应性。 学生倾听白天海陆风的讲解,理解其形成原理。 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比热容知识分析夜间海陆的气温变化和气压差异。 学生观察教师展示的图文,理解风在不同方面的影响。 学生思考、分享自己知道的风的其他影响案例。 学生观察风能发电场图片,了解风能发电的实际应用场景。 通过地理与物理知识的结合,让学生理解季风气候形成的跨学科原理,强化学生对 “比热容” 这一物理概念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跨学科整合知识的思维方式,认识到自然现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生活、观察生活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对比白天和夜间海陆风的形成,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比热容知识在实际自然现象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和探究能力。 通过引导联系生活,让学生形成对风的全面认识,了解风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意义,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能源领域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环保意识,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任务四:实践活动
课题布置:布置四个实践课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课题进行探究。 指导讨论:组织学生根据兴趣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课题进行讨论,教师巡视各小组,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启发,帮助学生明确实验方案、调查方法等。 学生按照兴趣分组,讨论选择要探究的实践课题。 学生分组针对所选课题进行讨论,思考实验设计、调查方法和步骤,如设计测量温度的方案、构思模拟城市风的实验器材等,记录讨论结果。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探究中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和创新能力,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任务五:发展空间
展示温室效应示意图,讲解温室效应的原理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布置学生通过互联网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温室效应以及应对思路,下节课进行分享和讨论。 学生理解温室效应原理,理解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关系。 学生明确课后需要查阅的资料内容和方向。 通过介绍温室效应,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和危害,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环保责任感。
6.板书设计
7.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1)特色学习资源:教材配有丰富图片,如热力环流示意图、海陆风和陆海风图示等,直观呈现风的形成过程和原理,;设置讨论交流、实践活动等板块,提供了多样化学习素材,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思维;“发展空间” 中关于温室效应的内容,链接互联网资源,拓宽学生视野,丰富知识体系。 (2)技术手段应用:利用多媒体展示风的动态形成过程动画,将抽象原理直观化。
8.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图片和动画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风的原理,针对综合运用多知识点解释复杂现象,建议加强知识整合性练习。实践活动能激发学生兴趣,需要精准把控时间,确保活动有效开展,同时要加强对学生资料收集、分析和报告撰写的指导,提升综合学习能力。/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物理观念: 1.理解风的形成原理,知道风与气压、比热容等物理概念的关联,形成大气运动与能量转化的物理观念。 2.了解不同类型风(如海陆风、城市风等)的成因,能用物理知识解释相关自然现象,认识风对气候、生活的影响。 科学思维: 1.通过分析风的形成过程,运用推理、归纳等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构建风的形成与运动的思维模型。 2.利用比热容等知识分析海陆风等现象,提升知识迁移和综合运用能力,增强科学推理与分析能力。 科学探究: 1.参与测量市中心和郊区温度、设计城市风模拟实验等实践活动,提升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收集数据、分析论证等科学探究能力。 2.在实践中,学会运用常见器材进行实验,规范操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与责任: 1.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气象的紧密联系,激发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了解风能利用和应对风危害的措施,增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学习重点 1.理解风的形成原理,包括地面受热不均引起的空气流动和气压变化。 2.掌握海陆风、季风等形成与比热容的关系,能用比热容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3.学会运用物理知识分析生活中与风有关的现象,如城市热岛效应。
学习难点 1.综合运用运动、密度、压强、比热容等知识,深入理解风形成的复杂物理过程。 2.设计实验模拟城市风等现象,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并进行科学解释。
【课前预习】
一、风的形成
1.大气运动形成了风。风的形成与地面受热不均有关,当某一地区接受热量多,近地面空气会______,使该地区近地面附近空气密度______,气压______;周围接受热量少的地区空气会向该地区流动。
2.风是跟地面大致平行的空气流动的现象,是由于______分布不均匀而产生的。
二、海陆风与比热容
3. 我国冬季,亚欧大陆是冷空气的源地,形成冷高压,冷空气从大陆向四周辐散;夏季陆地加热迅速,形成热低压,暖湿空气从四周海洋吹向低压中心。这种风向变化与海陆的______等物理性质不同有关。
4. 白天,在炎热的日光下,陆地升温快,暖空气从陆地上______,海洋上来的冷空气流入陆地进行补充,形成了吹向陆地的______风。
三、风与生活及其他现象
5. 城市的热岛效应与风有关,市中心温度较郊区______,空气会______,郊区空气会流向市中心,形成城市风。
6. 风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地区均可建设风能发电场,获取电能。
【课中研学】
1. 观察:风向
观察“热力环流示意图”,并对原理进行理解,并得出结论。
2. 讨论交流:海陆风和陆海风
对流是夏季海岸形成微风的原因。风有时吹向海岸,有时吹向陆地。白天,在炎热的日光下,暖空气从陆地上升起,海洋上来的冷空气进行补充,形成了吹向海岸的海陆风。请用比热容分析夜间会形成什么样的风。
3.实践课题:
(1)利用课余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同时测量城市中心和郊区的大致温度,并进行比较,寻找其中的规律。
(2)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解释城市的热岛效应(如图),并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器材,设计一个模拟实验,展示城市风的形成。
3.生活中有哪些利用风和避免风带来危害的做法?请找一找。
4.调查一下本地不同季节的风有什么特点,从多角度思考在城市布局中有污染风险的工业、企业应如何分布。
分组讨论:根据兴趣进行分组,每组选一个课题进行讨论,思考实验方案、调查方法等。
【课堂总结】
【分层作业】
(巩固性作业)
一、填空题
1.风是跟地面大致平行的______流动的现象,是由于______分布不均匀而产生的。
2.大气运动形成了风,常见的风有______、______、______等(写出三种即可) 。
3.我国冬季亚欧大陆形成冷高压,冷空气从大陆向四周辐散;夏季陆地加热迅速,形成热低压,暖湿空气从四周海洋吹向低压中心,形成了我国的______气候。
4.当A地接受热量多,B、C两地接受热量少时,A地近地面空气______,使A地近地面附近空气密度______,气压______,B、C两地近地面附近空气向A地流动。
5.风能是一种清洁的______能源,在沿海、草原、山区、高原等均可建设______获取电能。
二、选择题
6.关于风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风是由于空气的冷热不均引起的
B. 风是由于地面受热均匀产生的
C. 风是由于空气的密度相同产生的
D. 风是由于空气的湿度不同产生的
7.白天,在炎热的日光下,形成吹向陆地的海陆风,其原因是( )
A. 陆地升温慢,海洋升温快
B. 陆地升温快,海洋升温慢
C. 陆地和海洋升温一样快
D. 与陆地和海洋的升温快慢无关
8.下列关于城市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城市风是由城市中心向郊区流动的风
B. 城市风是由郊区向城市中心流动的风
C. 城市风的形成与城市和郊区的温度差异无关
D. 城市风不会影响城市的环境
9.风对我们的生活有重要意义,下列不属于风的作用的是( )
A. 影响气候
B. 帮助植物传播花粉
C. 提供电能(通过风能发电)
D. 维持地球的自转
10.下列现象中,与风的形成原理无关的是( )
A. 热气球升空
B. 烟囱冒烟方向改变
C. 风筝在空中飞行
D. 温度计液柱上升
(拓展性作业)
11.在海边,白天和夜晚的风向不同。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这是因为( )
A. 陆地和海洋的比热容不同
B. 陆地和海洋的海拔高度不同
C. 陆地和海洋的气压始终相同
D. 陆地和海洋的空气湿度不同
12. 在热力环流中,近地面 A 处受热气流上升,B、C 处冷却气流下沉。不考虑地形差异,下列关于三地气压和气温的比较,正确的是( )
A. 气压:B = C > A;气温:A > B = C
B. 气压:A > B = C;气温:B = C > A
C. 气压:B > A > C;气温:A > C > B
D. 气压:A B > A
13.为了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下列措施有效的是( )
A. 增加城市建筑物的高度
B. 减少城市绿化面积
C. 建设城市通风廊道
D. 增加城市工业排放
14.在风力发电中,风轮叶片的设计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其中与风的能量转化关系最密切的因素是( )
A. 叶片的颜色
B. 叶片的形状
C. 叶片的材质
D. 叶片的数量
15.下列关于季风气候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季风气候的形成与海陆的比热容等物理性质不同有关
B. 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C. 季风气候只存在于我国
D. 季风气候带来了明显的季节性气候变化
(探究性作业)
选做题:
三、综合题
16.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模拟海陆风的形成。要求写出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7.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夏季常受台风影响。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台风的形成与风的关系,并说明台风对沿海地区的利弊。试卷第7页,共7页
试卷第1页,共7页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
1.膨胀上升;减小;降低
2.气压
3.比热容
4.上升;海陆
5.高;上升
6.沿海;草原;山区;高原
【作业布置】
1.空气;气压
2.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答案不唯一)
3.季风
4.膨胀上升;减小;降低
5.可再生;风能发电场
6.A
7.B
8.B
9.D
10.D
11.A 解析:由于陆地和海洋的比热容不同,白天陆地升温快,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海洋升温慢,空气相对冷却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相反,陆地降温快,空气冷却下沉形成高压,海洋降温慢,空气相对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12.A
解析:受热区 A 近地面形成低压(气温最高),冷却区 B、C 近地面形成高压(气温较低),故气压 B = C > A,气温 A > B = C。
13.C
14.B
15.C
16.实验材料:大的玻璃容器(如鱼缸)、沙子、水、蜡烛、扇子、蚊香。
实验步骤:① 在玻璃容器的一侧放置沙子,另一侧放置水,模拟陆地和海洋;② 点燃蜡烛,放在沙子一侧,模拟太阳照射使陆地升温;③ 用扇子轻轻扇动,模拟大气的初始运动;④ 在容器上方适当位置放置蚊香,观察烟的流动方向。
实验现象:可以看到蚊香的烟在沙子上方上升,然后向水的上方流动,在水的上方下沉,再向沙子方向流动,形成类似海陆风的环流。
17.台风的形成与风的关系:台风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在热带海洋上,海水受到太阳辐射加热,海水蒸发形成大量水汽上升,周围空气受其吸引旋转流入。随着水汽不断上升凝结释放热量,加热空气使其进一步上升,周围空气旋转流入速度加快,逐渐形成空气的强烈螺旋上升运动,即台风。风在台风形成过程中起到促使空气旋转流动、输送水汽等作用。
台风对沿海地区的利弊:
利:① 带来大量降水,缓解沿海地区的旱情;② 为沿海地区带来丰富的淡水资源;③ 台风引起的上升气流,可能会将海洋深层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有利于海洋生物生长。
弊:① 狂风可能吹倒房屋、吹断电线杆等,破坏基础设施,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② 暴雨可能引发洪水、山体滑坡等灾害;③ 风暴潮可能淹没沿海低地,对沿海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造成严重破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4张PPT)
跨学科实践——风
第4节
第1章 内能
(教科版)九年级

大单元教学
大单元知识框架
学习目标
物理观念:
1.理解风的形成原理,知道风与气压、比热容等物理概念的关联,形成大气运动与能量转化的物理观念。
2.了解不同类型风(如海陆风、城市风等)的成因,能用物理知识解释相关自然现象,认识风对气候、生活的影响。
科学思维:
1.通过分析风的形成过程,运用推理、归纳等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构建风的形成与运动的思维模型。
2.利用比热容等知识分析海陆风等现象,提升知识迁移和综合运用能力,增强科学推理与分析能力。
科学探究:
1.参与测量市中心和郊区温度、设计城市风模拟实验等实践活动,提升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收集数据、分析论证等科学探究能力。
2.在实践中,学会运用常见器材进行实验,规范操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与责任:
1.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气象的紧密联系,激发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了解风能利用和应对风危害的措施,增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激趣导入
风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大气现象,大家在生活中感受到风时,有没有想过风是怎么形成的呢?它和我们学过的物理知识有什么联系?
任务一:认识风
原理:当 A 地接受热量多,B、C 两地接受热量少时,A 地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使 A 地近地面附近空气密度减小,气压降低,B、C 两地近地面附近空气向 A 地流动。同时 A 地热空气上升,到上空聚积,使 A 地上空空气密度增大,因而形成高气压,A 地上空空气向 B、C 两地上空流动。这两个变化让 B、C 两地上空气压大于两地近地面附近气压,使空气下沉。空气的这种环形流动,在各个位置形成了不同方向的风。
观察:风向
热力环流示意图
任务一:认识风
总结:风是跟地面大致平行的空气流动的现象,是由于气压分布不均匀而产生的。
常见风举例:
海陆风
山谷风
城市风
新知探究
台风
龙卷风
新知探究
不同类型的风形成的大致区域和条件,如海陆风多发生在沿海地区,山谷风多在山区等。
任务二:我们周围的风
由于海陆的比热容等物理性质的不同,冬季亚欧大陆是冷空气的源地,形成冷高压,冷空气从大陆向四周辐散;夏季陆地加热迅速,形成热低压,暖湿空气从四周海洋吹向低压中心。
季节 陆地(砂石) 海洋(水) 气候影响
冬季 比热容小,降温快,气温低 比热容大,降温慢,气温高 寒冷干燥,降水少
夏季 比热容小,升温快,气温高 比热容大,升温慢,气温低 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核心原理:海陆比热容差异
这种冬夏相反的盛行风向的变化,带来了明显的季节性气候变化,形成了我国的季风气候。
新知探究
请你结合生活经验,说说季风气候对我们生活有哪些具体影响?
冬季:西北季风带来低温→冷高压→干燥;
夏季:东南季风带来湿热→热低压→湿润多雨。
夏季:水稻、玉米借高温多雨快速生长。
冬季:北方农田休耕,南方种植油菜、冬小麦。
新知探究
对流是夏季海岸形成微风的原因。风有时吹向海岸,有时吹向陆地。白天,在炎热的日光下,暖空气从陆地上升起,海洋上来的冷空气进行补充,形成了吹向海岸的海陆风。请用比热容分析夜间会形成什么样的风。
夜间,当放出相等的热量时,由于陆地土壤比热容比海水比热容小,陆地降温比海洋快得多,陆地空气密度大,气压高,陆地中空气流向海洋,形成吹向海洋的陆海风。
讨论交流:海陆风和陆海风
讨论交流
风对气候、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1.影响气候:风能够影响热量和水汽的输送,对全球气候的形成和分布有重要作用。
3.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风对航海、航空、农业(如风力扬场)等行业有重要影响。
2.影响动植物生长:帮助植物传播花粉、种子,影响动物的迁徙、栖息环境等。
新知探究
风能的利用
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在沿海、草原、山区、高原等均可建设风能发电场,获取电能。
新知探究
任务三:实践活动
实践课题:
1.利用课余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同时测量城市中心和郊区的大致温度,并进行比较,寻找其中的规律。
2.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解释城市的热岛效应(如图),并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器材,设计一个模拟实验,展示城市风的形成。
实践活动
实践课题:
3.生活中有哪些利用风和避免风带来危害的做法?请找一找。
4.调查一下本地不同季节的风有什么特点,从多角度思考在城市布局中有污染风险的工业、企业应如何分布。
分组讨论:根据兴趣进行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课题进行讨论,思考实验方案、调查方法等。
发展空间
太阳给地球带来热量,地球受热后也会向外发出热辐射。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会吸收部分辐射,留住一些能量,由此维持地表温度相对稳定。它的作用像是一个温室,故称为温室效应。天然的温室效应维持着地球家园的温暖。然而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逐年增大,人为地加剧了地球的温室效应(如图)。这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重要原因。请通过互联网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温室效应以及应对思路。
物理在线:温室效应
课堂小结
跨学科实践活动——风
风的形成
风的影响和利用
原理:气压分布不均匀,热力环流
常见类型: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台风、龙卷风
对气候:热量和水汽输送
对动植物:传播花粉、影响迁徙栖息
对人类:航海、航空、农业等行业
清洁能源,可再生建设风能发电场
风的影响和利用
实践课题:测量温度、设计实验等
温室效应:原理及应对思路
练习与应用
1.风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 地形的差异
B. 气压分布不均匀
C. 温度的高低
D. 湿度的大小
B
练习与应用
2.我国季风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海陆比热容差异
B. 地形因素
C. 纬度位置
D. 经度位置
A
练习与应用
3.下列关于海陆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白天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B. 夜晚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C. 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D. 海陆风的形成与比热容无关
C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物理(教科2024版)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主题 第1章 内能 学科 物理 年级 九上
单元 第1章 授课人 Xxx
单元内容 本单元教材分析:《第1章 内能》在教材中意义重大,它是能量知识体系的基础,能解释众多生活和自然现象,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新教材有诸多创新之处,内容编排上融入跨学科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强调探究式学习,设置多种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紧密联系实际,使学生感受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升学习兴趣与实用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热现象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自然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本单元教学内容分析:1.分子动理论:介绍物质由分子、原子构成,分子直径极小;通过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且温度影响分子运动剧烈程度;借助实验阐述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解释物质三态差异。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2.内能和热量:讲解内能概念,即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和分子势能总和,温度影响内能大小;介绍改变内能的热传递和做功两种方式,明确热量是热传递中转移的内能,以及燃料热值的概念和计算。3.比热容: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吸热性能,引入比热容概念,它是物质的特性;给出热量计算的公式,展示比热容在生活、生产和解释自然现象中的应用。4.跨学科实践:风:阐述风与物理知识的联系,如大气运动、气压、比热容等;引导学生观察风向,分析海陆风等形成原因;安排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跨学科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本单元内容的逻辑结构:本单元内容可开发的教学活动与资源:1.调查当地近年来炊事、取暖、交通等方面燃料结构的变化,从经济与环保的角度开展讨论。2.燃料的种类很多,如木柴、煤、汽油、酒精、天然气等,查阅资料并比较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热量的多少。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自主实验,如温度对扩散的影响、比较不同物质吸热情况等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物理现象,获取知识,培养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的热现象、物理概念等,如讨论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促进学生思维碰撞,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讲授法:系统讲解分子动理论、内能、比热容等重要概念和原理,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本单元教学重点: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物质的构成、分子的运动和分子间的作用力。2.内能的概念,改变内能的方式(热传递和做功),热量和热值的计算。3.比热容的概念,用比热容解释自然现象及热量计算。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本单元教学难点:1.理解分子动理论中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分子间作用力,微观概念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直观感知。2.区分内能、热量和温度的概念,三者联系紧密但又有区别,学生易混淆。3.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及应用比热容进行热量计算,涉及到较多的物理量和公式,计算过程较为复杂 。
新课标要求 (三)能量3.3内能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3.3.1了解内能和热量。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3.3.2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能运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例1能运用比热容说明为什么沙漠中的昼夜温差比海边的大。3.3.3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知道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重要意义。例2了解热机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对环境的影响。
单元学情 知识层面上: 学生在之前的物理学习中已积累了一定基础,对物质的状态变化、运动等现象有了初步认识,但对于微观世界的分子动理论、内能等抽象概念,理解起来仍存在困难。例如,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分子间作用力看不见、摸不着,与学生日常直观经验相差较大。在学习比热容时,涉及多个物理量的综合理解与计算,学生容易混淆概念,难以掌握热量计算的方法。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心理、经验层面上:九年级学生好奇心旺盛,对生活中的热现象,如热传递、物体的冷热变化等充满探究欲望,这为学习内能相关知识提供了积极的心理基础。然而,他们在分析问题时,往往受到生活经验的局限,如认为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等错误认知。同时,部分学生在面对抽象知识时,可能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单元目标 内容目标:1.能够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掌握内能、热量、热值、比热容的概念及其相关计算;2.学会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理解改变内能的方式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不同物质的吸热性能差异,熟悉比热容在调节气候、工业生产等方面的作用。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学业目标:1.能准确阐述分子动理论内容,在具体情境中判断分子的运动和作用力情况;2.熟练进行热量、热值、比热容的计算,解决相关实际问题;3.能设计并完成简单的热学实验,如探究不同物质吸热能力实验,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
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1.物理观念:(1)形成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存在作用力的观念。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2)理解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认识温度、内能、热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3)建立比热容的概念,能运用这些物理观念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热现象,如海陆风的形成、汽车发动机用水冷却等。2.科学思维:(1)通过对扩散现象、分子间作用力等实验的分析,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从微观角度理解宏观热现象。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2)在探究不同物质吸热性能过程中,学会控制变量法,运用比值定义法理解比热容概念,提升科学思维品质。(3)能将热学知识进行迁移应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根据燃料热值选择合适燃料、计算物体温度变化时的热量变化。3.科学探究:(1)经历观察扩散现象、比较不同物质吸热后温度变化等实验探究过程,学会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和评估交流。(2)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如正确使用温度计、搅拌器等实验器材。4.科学态度与责任:(1)认识到热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将物理知识服务于社会的责任感。(2)关注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如了解温室效应与热机使用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情景设置 在寒冷的冬天,当我们捧着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时,温暖瞬间传遍全身。这看似平常的场景背后,却隐藏着许多有趣的物理知识。想一想,咖啡的热量是如何传递到我们手上的呢?热量的传递有没有什么规律?学习第 1 章 “内能” 的奇妙世界,就能探索热量传递的秘密,了解物质内部那些微小粒子的运动奥秘。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
达成评价表 节名基本知识点学习情况自评很好一般不好1 分子动理论物质的构成分子的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2 内能和热量温度与热运动物体的内能改变内能的方式燃烧:放出热量3 比热容物质的吸热性能比热容热量的计算4 跨学科实践:风认识风我们周围的风实践活动
单元课时规划和活动实施表(或用单元结构流程图表示)第1章 内能课程内容课时安排 课型1 分子动理论1 新授课2 内能和热量2 新授课3 比热容2 新授课4 跨学科实践:风1 新授课
1 第七单元大单元教学(第1节)学习规划
课型课时 课型:新授课;课时:1
学习内容 物质的构成;分子的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
课时目标 1.通过观察扩散现象实验、分析生活中相关现象,能够理解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科学思维)2.通过参与铅柱压紧结合、压缩水等演示实验,能够认识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科学探究)
达成评价 评价指标二级指标评价要素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学习准备(10 分)思想准备(5 分)提前预习分子动理论知识,带着问题进课堂,以良好状态学习   学具准备(5 分)备好教材、笔记本、记录实验现象工具   兴趣态度(20 分)学习兴趣(10 分)对分子热运动、分子间作用力好奇,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观察   学习态度(10 分)认真听讲,仔细观察实验,思考现象解释   合作交流(20 分)与人合作(10 分)小组实验合理分工、配合,共同完成操作与记录   与人交流(10 分)倾听同学观点,准确表达对理论的理解,探讨问题   思维状态(30 分)思维条理(15 分)梳理分子动理论要点,分析现象原理条理清晰   思维创新(15 分)从多角度理解理论,用创新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学习效果(20 分)课堂练习成果(10 分)积极完成练习,作答正确率高   目标达成(10 分)理解理论内容,能解释常见热现象,达成学习目标   
驱动性问题 为什么我们能闻到花香,却看不到花的分子?为什么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也很难被拉伸?通过这样的疑问,将学生带入分子动理论中物质构成、分子运动以及分子间作用力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设置 “长期堆放木材的地面,即使把木材移走,地面仍有木材的气味” 的案例,让学生分析该现象如何体现分子动理论,促进学生深入探究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释现象的能力。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
学习活动 进行液体扩散现象实验、铅柱压紧和压缩水的演示实验。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生活中体现分子运动和分子间作用力的现象。
作业设计 选择题(6、8题)和综合题(16题)
2 第七单元大单元教学(第2节)学习规划
课型课时 课型:新授课;课时:2
学习内容 温度与热运动;物体的内能;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改变内能的方式;燃烧:放出热量。
课时目标 1.通过分析物体温度变化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能够理解内能的概念。(物理观念)2.通过参与让笔杆热起来的活动、分析气球破裂时气体内能变化,能够掌握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科学探究、科学思维)3.通过计算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能够理解热值的概念。(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责任)
达成评价 评价指标二级指标评价要素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学习准备(10 分)思想准备(5 分)提前预习,完成任务,以积极态度迎接学习   学具准备(5 分)备好教材、笔记本、练习题资料   兴趣态度(20 分)学习兴趣(10 分)对内能概念等感兴趣,主动提生活应用问题   学习态度(10 分)认真参与探究,分析内能与其他能量区别联系,积极思考   合作交流(20 分)与人合作(10 分)小组讨论合作,分享实例,探讨内能改变本质   与人交流(10 分)尊重同学想法,阐述理解,解决交流困惑   思维状态(30 分)思维条理(15 分)阐述内能概念等,分析问题思路清晰   思维创新(15 分)从能量守恒角度理解,创新解决内能问题   学习效果(20 分)课堂练习成果(10 分)积极答题,准确解答,正确率高   目标达成(10 分)掌握核心知识,能分析简单内能问题,达成目标   
驱动性问题 冰山那么冷,它有内能吗?给车胎打气时,打气筒壁为什么会发热?如何比较不同燃料的放热能力?由此引入内能和热量的学习,包括内能的概念、改变内能的方式以及热量的相关知识。设置 “冬天搓手取暖” 和 “用热水袋取暖” 的对比案例,让学生分析这两种取暖方式中内能的改变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促进学生对改变内能方式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比较归纳的能力。
学习活动 开展让笔杆热起来的活动。
用传感器探究气球破裂时气体内能变化。
讨论不同燃料的特点并计算相关热量。
作业设计 选择题(8、9题)和综合题(16题)
3 第七单元大单元教学(第3节)学习规划
课型课时 课型:新授课;课时:2
学习内容 物质的吸热性能;比热容;热量的计算。
课时目标 1.通过参与比较不同物质吸热后温度变化的实验,能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科学探究、科学思维)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2.通过分析海水和沙滩温度差异等现象,能够运用比热容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责任)3.通过计算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能够掌握热量的计算方法。(科学思维)
达成评价 评价指标二级指标评价要素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学习准备(10 分)思想准备(5 分)预习知识,带疑问进课堂   学具准备(5 分)备好教材、笔记本、记录数据表格   兴趣态度(20 分)学习兴趣(10 分)对比热容概念和实验感兴趣,关注应用实例   学习态度(10 分)观察实验,记录数据,思考概念理解   合作交流(20 分)与人合作(10 分)实验分工协作,测量记录,解决问题   与人交流(10 分)倾听同学分析,表达观点,探讨误差和改进   思维状态(30 分)思维条理(15 分)梳理比热容概念等,分析对生活现象影响   思维创新(15 分)从微观角度解释,创新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效果(20 分)课堂练习成果(10 分)积极答题,熟练运用公式,准确率高   目标达成(10 分)理解概念,掌握计算应用,达成目标   
驱动性问题 同样在太阳照射下,为什么沙子烫而海水凉?如何选择合适的物质作为汽车发动机的冷却液?以此问题驱动学生对比热容知识的学习,包括比热容的概念、不同物质比热容的差异以及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设置 “汽车发动机用水作为冷却剂” 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水作为冷却剂的原理,从而深入理解比热容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活动 进行比较不同物质吸热后温度变化的实验。
讨论生活中比热容的应用。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
做热量计算的练习题。
作业设计 选择题(10、12题)和综合题(17题)
4 第七单元大单元教学(第4节)学习规划
课型课时 课型:新授课;课时:1
学习内容 认识风;我们周围的风;实践活动口。
课时目标 1.通过观察风向、分析热力环流示意图,能够理解风的形成原理。(科学探究、科学思维)2.通过调查城市风、海陆风等现象,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不同类型风的成因。(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责任)3.通过完成与风相关的实践课题,能够提高跨学科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
达成评价 评价指标二级指标评价要素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学习准备(10 分)思想准备(5 分)预习内容,了解作用,带疑问专注学习   学具准备(5 分)备好教材等,记录风数据工具,辅助道具   兴趣态度(20 分)学习兴趣(10 分)对风的原理和应用好奇,关注生活现象,参与讨论   学习态度(10 分)认真听讲,观察实验或视频,思考影响   合作交流(20 分)与人合作(10 分)小组探究分工,收集分析资料,协作探究   与人交流(10 分)倾听观点,表达理解,探讨实际应用问题   思维状态(30 分)思维条理(15 分)梳理风的成因等,分析对环境和活动影响路径   思维创新(15 分)从新角度思考利用,创新解决资源开发等问题   学习效果(20 分)课堂练习成果(10 分)积极答题,灵活运用知识,准确率高   目标达成(10 分)理解原理等,掌握分析方法,达成目标   
驱动性问题 城市里的风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如何利用风能并避免风带来的危害?由此引导学生进入关于风的跨学科实践学习,涉及风的形成原理、与物理知识(如运动、密度、压强等)的关系以及风能的利用。设置 “分析城市热岛效应中,风的形成和作用” 的案例,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风在复杂环境中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培养学生跨学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
学习活动 观察风向,分析热力环流示意图。
分组调查城市风、海陆风等现象。
完成与风相关的实践课题并进行汇报。
作业设计 选择题(9、10题)和综合题(16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