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城镇与乡村 同步练(含答案)2025-2026学年地理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2 城镇与乡村 同步练(含答案)2025-2026学年地理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19 00:34:23

文档简介

第二节 城镇与乡村
@A 新知导学
1. 乡村景观与城镇景观
乡村 城镇
(1)乡村景观:乡村人口较少,人们主要从事耕种、放牧、捕鱼等 农业 生产活动;传统村落的房屋密度小且 低矮 ;交通线路狭窄、稀少;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 较少 。
(2)城镇景观:城镇人口相对较多,人们主要从事 工业 、服务业等方面的工作;城镇建筑密度比较 大 ,建筑风格多样;商业、公共服务设施 齐全 ;道路纵横交错。
2. 乡村和城镇的关系
  一般来说,城镇是在村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备水源 充足 、地形平坦、交通 便利 等条件的村落,容易发展为城镇。
3. 城镇和乡村的变化
(1)城镇具有生活便利、 就业 和学习机会多等优势,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城区边界向外扩张。
(2)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乡村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人们的 生活方式 与城镇更加接近。乡村景观明显改变。
4. 特色城乡景观保护
  我国安徽省南部的 西递 、马来西亚西北沿海的乔治城等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B 达标诊断
1. 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下列地区中,聚落比较密集的是( D )
A.亚马孙平原 B.撒哈拉沙漠
C.青藏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2024·山东聊城中考)帐篷式民居,通常是由松散的羊毛编织而成,可以将白天的热量散发出去,同时将强烈的日光变成舒适的微光。下雨时,这些松散的天然纤维会膨胀,足以应对当地罕见的降水。据此完成2~3题。
2. 该民居所在地的气候特征是( C )
A.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B.全年高温多雨
C.终年炎热干燥
D.全年温和湿润
3. 该民居集中分布地区的聚落类型及主要农业部门是( B )
A.城市 畜牧业 B.乡村 畜牧业
C.城市 种植业 D.乡村 种植业
(跨学科·历史)青墩遗址是目前发现的南通最早的人类文明遗址,是江海文明之源。5 000多年前,先民在青墩种稻、纺织、制陶、居住,而此时南通大部分地区还是浅海。下图为南通地区海岸线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 与掘港、金沙相比,青墩成为南通先民最早的聚居地,主要是因为其( D )
A.气温更高 B.降水较多
C.森林茂密 D.成陆最早
5. 5 000多年前,青墩的民居景观可能是( B )
A B C D
公元前214年,任嚣修筑任嚣城,这是广州筑城之始。公元前206年,赵佗进一步扩建任嚣城,俗称赵佗城或越城。下图为赵佗城简图。读图,完成6~7题。
6. 赵佗城筑城的有利条件是( B )
A.南背越秀山,资源丰富
B.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C.西临珠江,交通便利
D.气候温暖,黑土广布
7. 随着聚落的发展,赵佗城周围的乡村现已发展成繁华的都市。以下变化符合发展规律的是( B )
A.道路由密集变稀疏
B.生产活动由农业生产转向非农业生产
C.农田数量由少变多
D.城市化进程减慢
@C综合探究
8. (区域认知·翁丁村)沧源佤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这里坐落着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翁丁村。下图分别为沧源位置示意图和翁丁佤寨气候资料图。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原始部落 卓然独立】
翁丁佤寨有着近400年的建寨历史,保留了原始佤族民居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周围有大面积茶园和水田,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群居村落。
(1)翁丁佤寨属于 乡村 ,原因是其规模较小,生产活动以 农业 为主。
【山水宜人 古寨始兴】
翁丁,意为水边的寨子,也有云雾缭绕之地的意思。该地气候宜人,地势起伏大,河流众多,主要河流有小黑河、南滚河、永安河等。
(2)聚落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有紧密关系。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框图。
① 陡峭 ,② 充足 ,③ 亚热带季风 。
【守护古韵 共享风华】
翁丁佤寨以其传统的佤族风俗文化和保存完好的原始部落,吸引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众多游客。但过度的商业化以及防火意识的缺乏,导致在2021年2月14日发生的一场大火中,该村的原始风貌最终成为记忆。经过几年来的竭力修复,古寨终于重新焕发生机。
(3)翁丁原生态的传统建筑村落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财富。如果你去翁丁佤寨旅游,作为一名旅游者,你能为保护翁丁原始佤族部落做些什么呢?
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不乱扔垃圾;不污染水源;不大声喧哗;不攀折花木;不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画等。
学法指导五  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在长期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世界各地的传统民居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
民居在建筑材料上一般就地取材,这主要是由于历史时期建筑技术的局限,以及人们运输建筑材料极不方便,远距离运输成本很高。
例如:北极因纽特人的冰屋和日本白川乡的合掌造。
冰屋 合掌造
因纽特人生活的北极地区冰天雪地,其他建筑材料很难获取,冰是这里最丰富的资源,所以成了首选建筑材料。而日本白川乡森林资源丰富,人们种植水稻,木材、稻草就成为建筑屋顶的最容易获取的建筑材料。
传统民居的建筑样式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尤其是气候对民居的影响最为显著。
所以,我们在分析民居的特点、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时,重点考虑建筑材料、建筑样式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还是以上面北极因纽特人的冰屋和日本白川乡的合掌造为例。
北极地区终年严寒,人们不担心冰屋融化。冰屋采用很厚的冰块建造,能够有效地隔绝空气,减少热量散失从而保温。冰屋内部生火时,产生的热量会使屋内温度相对较高,但由于冰屋的密封性和隔热性,热量不会迅速散失,从而保持温暖。而且冰屋采用半入地的建筑形式,也是为了防寒保暖。这些特征跟当地气候条件关系非常密切。
白川乡的合掌造的屋顶呈人字形,类似于双手合十的形状,因此得名“合掌”。屋顶覆盖着茅草,斜角通常呈60度,其设计充分考虑了日本的气候特点,特别是冬季的大雪和夏季的雨水。其陡峭的屋顶利于积雪、雨水滑落;厚实的茅草覆盖使得房屋在冬季能够保暖,夏季则能隔热,体现了务农者的智慧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另外,日本的地震比较频繁,其建筑材料比较轻,这可以减轻地震时的损害。
以下是其他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
一、地形地势对民居的影响
地形地势不但会影响民居的建筑形式,还会影响乡村的布局。
典例1 干栏式木楼多依山傍水,木楼外观参差错落,底部架空两至三层。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景观反映的是( A )
A.乡村 B.城镇
C.工业生产 D.林业生产
(2)远观木楼屋顶参差不齐,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C )
A.气候 B.河流 C.地形 D.海洋
(3)根据景观图分析,本区域的气候特点是( C )
A.寒冷干燥 B.炎热干燥
C.气候湿热 D.寒冷多雨
典例2 下图是某游客在旅游途中拍下的某人类聚居地照片。据此完成(1)~(3)题。
(1)该聚居地的形态呈( C )
A.团块状 B.点状 C.条带状 D.放射状
(2)影响图中聚居地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A )
A.地形 B.气候 C.土壤 D.资源
(3)该游客发现这里保留有古建筑,古建筑上有保护标志。当地保护这些古建筑的主要原因是它们( D )
A.能适应当地环境 B.经久耐用
C.比现代建筑好看 D.具有研究价值
(1) 由图可知,该聚居地的形态是条带状,沿河流分布。
(2)图示地区聚居地沿山麓、谷地延伸呈条带状,故影响图中聚居地形态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3)人类聚居地与当地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不同角度记录当时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具有研究价值。
二、河湖对城镇的影响
河湖附近地形较为平坦,水源充足,渔业资源丰富,是民居的聚集地之一。靠近河湖的不利方面是要考虑洪灾的影响。
典例3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三处聚落属于乡村聚落,三处聚落选址的共同点是 靠近河流 。
(2)B地后来最先发展为城市。根据聚落发展的一般规律,请推测两条促进其最先演变的原因:① 位于河流交汇处,交通(水运)便利 ;
② 地形平坦开阔 。
(3)下图是B地发展演变图。
该图反映了B地由乡村演变为城市的过程。观察和分析地图可以看出,该聚落的人口总数不断 增加 ,占地规模不断 扩大 。
三、气候对建筑特征的影响
气候主要影响建筑的屋顶样式,墙的厚度,密闭程度等。
典例4 福建省平潭岛多台风,自然植被覆盖率低,盛产岩石。当地居民以块状石料作为墙体的主要材料,建造出极具地域特色的民居石头厝。下图为石头厝屋顶局部图。据此完成(1)~(2)题。
(1)石头厝以石料为建筑材料的主要原因是( C )
A.工程量小 B.便于翻新
C.就地取材 D.吸引游客
(2)石头厝屋顶铺石块压住瓦片的主要作用是( B )
A.防雨 B.防风 C.防沙 D.防火
“厝”在福建方言中是房子的意思,碉堡般的石头厝,不仅是地方风情浓郁的独特民居,也是先民巧妙运用当地自然资源筑造的智慧结晶,更是东南沿海文明发展的“活化石”。
(1)读材料可知,当地盛产岩石,故就地取材使用石料作为建筑材料。
(2)福建位于东南沿海,岛屿夏秋季节受台风影响大,用石块压住瓦片,可以防御台风。第二节 城镇与乡村
@A 新知导学
1. 乡村景观与城镇景观
乡村 城镇
(1)乡村景观:乡村人口较少,人们主要从事耕种、放牧、捕鱼等 生产活动;传统村落的房屋密度小且 ;交通线路狭窄、稀少;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 。
(2)城镇景观:城镇人口相对较多,人们主要从事 、服务业等方面的工作;城镇建筑密度比较 ,建筑风格多样;商业、公共服务设施 ;道路纵横交错。
2. 乡村和城镇的关系
  一般来说,城镇是在村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备水源 、地形平坦、交通 等条件的村落,容易发展为城镇。
3. 城镇和乡村的变化
(1)城镇具有生活便利、 和学习机会多等优势,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城区边界向外扩张。
(2)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乡村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人们的 与城镇更加接近。乡村景观明显改变。
4. 特色城乡景观保护
  我国安徽省南部的 、马来西亚西北沿海的乔治城等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B 达标诊断
1. 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下列地区中,聚落比较密集的是(   )
A.亚马孙平原 B.撒哈拉沙漠
C.青藏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2024·山东聊城中考)帐篷式民居,通常是由松散的羊毛编织而成,可以将白天的热量散发出去,同时将强烈的日光变成舒适的微光。下雨时,这些松散的天然纤维会膨胀,足以应对当地罕见的降水。据此完成2~3题。
2. 该民居所在地的气候特征是(   )
A.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B.全年高温多雨
C.终年炎热干燥
D.全年温和湿润
3. 该民居集中分布地区的聚落类型及主要农业部门是(   )
A.城市 畜牧业 B.乡村 畜牧业
C.城市 种植业 D.乡村 种植业
(跨学科·历史)青墩遗址是目前发现的南通最早的人类文明遗址,是江海文明之源。5 000多年前,先民在青墩种稻、纺织、制陶、居住,而此时南通大部分地区还是浅海。下图为南通地区海岸线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 与掘港、金沙相比,青墩成为南通先民最早的聚居地,主要是因为其(   )
A.气温更高 B.降水较多
C.森林茂密 D.成陆最早
5. 5 000多年前,青墩的民居景观可能是(   )
A B C D
公元前214年,任嚣修筑任嚣城,这是广州筑城之始。公元前206年,赵佗进一步扩建任嚣城,俗称赵佗城或越城。下图为赵佗城简图。读图,完成6~7题。
6. 赵佗城筑城的有利条件是(   )
A.南背越秀山,资源丰富
B.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C.西临珠江,交通便利
D.气候温暖,黑土广布
7. 随着聚落的发展,赵佗城周围的乡村现已发展成繁华的都市。以下变化符合发展规律的是(   )
A.道路由密集变稀疏
B.生产活动由农业生产转向非农业生产
C.农田数量由少变多
D.城市化进程减慢
@C综合探究
8. (区域认知·翁丁村)沧源佤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这里坐落着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翁丁村。下图分别为沧源位置示意图和翁丁佤寨气候资料图。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原始部落 卓然独立】
翁丁佤寨有着近400年的建寨历史,保留了原始佤族民居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周围有大面积茶园和水田,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群居村落。
(1)翁丁佤寨属于 ,原因是其规模较小,生产活动以 为主。
【山水宜人 古寨始兴】
翁丁,意为水边的寨子,也有云雾缭绕之地的意思。该地气候宜人,地势起伏大,河流众多,主要河流有小黑河、南滚河、永安河等。
(2)聚落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有紧密关系。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框图。
① ,② ,③ 。
【守护古韵 共享风华】
翁丁佤寨以其传统的佤族风俗文化和保存完好的原始部落,吸引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众多游客。但过度的商业化以及防火意识的缺乏,导致在2021年2月14日发生的一场大火中,该村的原始风貌最终成为记忆。经过几年来的竭力修复,古寨终于重新焕发生机。
(3)翁丁原生态的传统建筑村落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财富。如果你去翁丁佤寨旅游,作为一名旅游者,你能为保护翁丁原始佤族部落做些什么呢?
学法指导五  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在长期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世界各地的传统民居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
民居在建筑材料上一般就地取材,这主要是由于历史时期建筑技术的局限,以及人们运输建筑材料极不方便,远距离运输成本很高。
例如:北极因纽特人的冰屋和日本白川乡的合掌造。
冰屋 合掌造
因纽特人生活的北极地区冰天雪地,其他建筑材料很难获取,冰是这里最丰富的资源,所以成了首选建筑材料。而日本白川乡森林资源丰富,人们种植水稻,木材、稻草就成为建筑屋顶的最容易获取的建筑材料。
传统民居的建筑样式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尤其是气候对民居的影响最为显著。
所以,我们在分析民居的特点、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时,重点考虑建筑材料、建筑样式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还是以上面北极因纽特人的冰屋和日本白川乡的合掌造为例。
北极地区终年严寒,人们不担心冰屋融化。冰屋采用很厚的冰块建造,能够有效地隔绝空气,减少热量散失从而保温。冰屋内部生火时,产生的热量会使屋内温度相对较高,但由于冰屋的密封性和隔热性,热量不会迅速散失,从而保持温暖。而且冰屋采用半入地的建筑形式,也是为了防寒保暖。这些特征跟当地气候条件关系非常密切。
白川乡的合掌造的屋顶呈人字形,类似于双手合十的形状,因此得名“合掌”。屋顶覆盖着茅草,斜角通常呈60度,其设计充分考虑了日本的气候特点,特别是冬季的大雪和夏季的雨水。其陡峭的屋顶利于积雪、雨水滑落;厚实的茅草覆盖使得房屋在冬季能够保暖,夏季则能隔热,体现了务农者的智慧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另外,日本的地震比较频繁,其建筑材料比较轻,这可以减轻地震时的损害。
以下是其他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
一、地形地势对民居的影响
地形地势不但会影响民居的建筑形式,还会影响乡村的布局。
典例1 干栏式木楼多依山傍水,木楼外观参差错落,底部架空两至三层。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景观反映的是(   )
A.乡村 B.城镇
C.工业生产 D.林业生产
(2)远观木楼屋顶参差不齐,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气候 B.河流 C.地形 D.海洋
(3)根据景观图分析,本区域的气候特点是(   )
A.寒冷干燥 B.炎热干燥
C.气候湿热 D.寒冷多雨
典例2 下图是某游客在旅游途中拍下的某人类聚居地照片。据此完成(1)~(3)题。
(1)该聚居地的形态呈(   )
A.团块状 B.点状 C.条带状 D.放射状
(2)影响图中聚居地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土壤 D.资源
(3)该游客发现这里保留有古建筑,古建筑上有保护标志。当地保护这些古建筑的主要原因是它们(   )
A.能适应当地环境 B.经久耐用
C.比现代建筑好看 D.具有研究价值
(1) 由图可知,该聚居地的形态是条带状,沿河流分布。
(2)图示地区聚居地沿山麓、谷地延伸呈条带状,故影响图中聚居地形态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3)人类聚居地与当地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不同角度记录当时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具有研究价值。
二、河湖对城镇的影响
河湖附近地形较为平坦,水源充足,渔业资源丰富,是民居的聚集地之一。靠近河湖的不利方面是要考虑洪灾的影响。
典例3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三处聚落属于乡村聚落,三处聚落选址的共同点是 。
(2)B地后来最先发展为城市。根据聚落发展的一般规律,请推测两条促进其最先演变的原因:① ;
② 。
(3)下图是B地发展演变图。
该图反映了B地由乡村演变为城市的过程。观察和分析地图可以看出,该聚落的人口总数不断 ,占地规模不断 。
三、气候对建筑特征的影响
气候主要影响建筑的屋顶样式,墙的厚度,密闭程度等。
典例4 福建省平潭岛多台风,自然植被覆盖率低,盛产岩石。当地居民以块状石料作为墙体的主要材料,建造出极具地域特色的民居石头厝。下图为石头厝屋顶局部图。据此完成(1)~(2)题。
(1)石头厝以石料为建筑材料的主要原因是(   )
A.工程量小 B.便于翻新
C.就地取材 D.吸引游客
(2)石头厝屋顶铺石块压住瓦片的主要作用是(   )
A.防雨 B.防风 C.防沙 D.防火
“厝”在福建方言中是房子的意思,碉堡般的石头厝,不仅是地方风情浓郁的独特民居,也是先民巧妙运用当地自然资源筑造的智慧结晶,更是东南沿海文明发展的“活化石”。
(1)读材料可知,当地盛产岩石,故就地取材使用石料作为建筑材料。
(2)福建位于东南沿海,岛屿夏秋季节受台风影响大,用石块压住瓦片,可以防御台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