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陆地和海洋 同步练(含答案)2025-2026学年地理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陆地和海洋 同步练(含答案)2025-2026学年地理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19 00:38:08

文档简介

第三章 陆地和海洋
@A 知识结构
七.三.北.大于.亚洲.大洋洲.东.西.北
南.非洲.非洲.里海.苏伊士运河.白令海峡
巴拿马运河.太平洋.北冰洋.印度洋.北冰洋
北冰洋.地壳运动.魏格纳.大西洋.六.稳定
活跃.环太平洋.裂谷
@B 专题讲练
  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常见地理现象
一、了解板块构造学说
1912年德国气象学家兼地质学家魏格纳最先提出大陆漂移说。由于受当时科技水平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大陆漂移说也未能正确说明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未能提供大陆拼合的最佳方案。大陆漂移说在当时学术界引起很大争议,大陆漂移理论提出后不久,便被视为一种荒唐的臆想。随着魏格纳本人在科学探险中献身于格陵兰雪原,大陆漂移说一度陷于沉寂。
20世纪60年代起,由深海探测和遥感测量获取的大量资料证实,大陆确实存在着“漂移”现象。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又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由于板块构造学说的进展,被视为不解之谜的地球活动大多得到了解释。
二、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
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大板块还可划分成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地壳不稳定。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是由板块相对移动(彼此碰撞和张裂)形成的。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就是这样形成的。在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山脉。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成为海洋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和海岸山脉。
三、板块构造学说的运用
1. 世界地震多发区和少发区的成因
(1)日本和我国东部多地震: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2)印度尼西亚多火山、地震: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3)意大利多地震: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地带。
(4)英国地震较少:位于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2. 山脉形成的原因
现象 原因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
落基山脉的形成 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
安第斯山脉的形成 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挤压
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 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
3. 海洋面积扩大或缩小的原因
现象 原因
红海面积不断扩大 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拉伸
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 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
典例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发生7.8级地震;同年12月18日,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2024年1月1日,日本发生7.4级地震。下图为三次地震震中示意图及2023年12月18日兰州市民收到的手机地震预警信息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与图中三次地震都有关的是( A )
A.板块挤压 B.板块张裂
C.大陆漂移 D.海陆变迁
(2)地震发生时,手机中播报地震秒数倒计,这说明我们可以( D )
A.阻止地震 B.把控地震
C.预防地震 D.预警地震
(3)地震发生时,在楼房高层中的人们应( C )
A.坐电梯下楼 B.从窗户跳出
C.找墙角蹲下 D.打电话求救
@C 章末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为某海域海底地形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 甲、乙、丙、丁四处地形依次是( C )
A.大陆架 海沟 洋盆 大陆坡
B.大陆坡 洋盆 大陆架 大洋中脊
C.大陆架 大陆坡 海沟 大洋中脊
D.大陆坡 大陆架 海沟 大洋中脊
2. 海底地形中,人类最容易开发利用的是( A )
A.甲 B.乙 C.丙 D.丁
3. 2023年5月23日12时30分,珠峰科考队员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在珠峰地区发现三叠纪海洋霸主——喜马拉雅鱼龙化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喜马拉雅山曾经是一片海洋
B.喜马拉雅山将会从陆地变为海洋
C.鱼龙一定是从陆地演化而来
D.古老的鱼龙一直生活在陆地上
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 034米,号称“世界第四极”。中国研发的万米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 909米,刷新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读图,完成4~6题。
4. 图中的大洋板块是指( A )
A.太平洋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大西洋板块
D.北冰洋板块
5. 探测马里亚纳海沟可以( B )
①绘制更清晰准确的陆地地图
②探寻大洋底部的海洋生物
③开展海洋资源的勘测和开发
④揭示深海沟处板块运动的规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 我国对蓝色深海进行探测,可以( B )
A.揭秘火星生命起源
B.开展海洋科学实验
C.开发海底光能资源
D.进行深海花卉种植
1519年,麦哲伦率领船队从西班牙出发,开始了环球航行。某校同学为了解其航线,开展了“一笔画世界”的活动。如图为某同学在该活动所画世界简图。据此完成7~9题。
7. 为了将各大洲的位置尽量画准确,应首先( B )
A.确定起笔点
B.画出重要经纬线
C.标出七大洲
D.明确绘图顺序
8. 图中,该同学漏绘了一个大洲,该大洲是( A )
A.大洋洲 B.欧洲
C.非洲 D.南美洲
9. 通过读该同学的作品,结合海陆分布知识可以得出( C )
A.北美洲地跨东西两个半球
B.亚洲全部在北半球
C.印度洋全部在东半球
D.亚洲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
二、综合探究题
10. (新课标新增内容·海洋)地球表层最大的差异是陆地和海洋。北京某校学生围绕“陆地与海洋”展开研究性学习。如图为世界及两大陆地形图。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活动一 图说海陆格局
(1)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表达对世界海陆分布格局的认识。
① 海洋 ;② 海洋 ;③ 多 ;④ 七 。
活动二 图析陆地地形
(2)陆地表面高低起伏,千姿百态。结合图中甲、乙两大陆的位置和地形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甲大陆,东临 太平 洋、西临印度洋;北与亚洲隔海相望;西部为高原,中部为 平原 (填地形类型),东部为山地,从东西方向看,地势东西 高 ,中部 低 。
乙大陆,地处北半球,以 北温 带(填五带)为主;北临北冰洋、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西北隔白令海峡与 亚 洲相望;中部为平原,西部和东部为 山地 (填地形类型)。
活动三 辨识人海关系
(3)海洋为人类提供了多种资源。依据下图人类与海洋关系示意图,将“海洋运输”“降水”“矿产”填入框图中相应的位置。
① 降水 ;② 矿产 ;③ 海洋运输 。第三章 陆地和海洋
@A 知识结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 专题讲练
  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常见地理现象
一、了解板块构造学说
1912年德国气象学家兼地质学家魏格纳最先提出大陆漂移说。由于受当时科技水平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大陆漂移说也未能正确说明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未能提供大陆拼合的最佳方案。大陆漂移说在当时学术界引起很大争议,大陆漂移理论提出后不久,便被视为一种荒唐的臆想。随着魏格纳本人在科学探险中献身于格陵兰雪原,大陆漂移说一度陷于沉寂。
20世纪60年代起,由深海探测和遥感测量获取的大量资料证实,大陆确实存在着“漂移”现象。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又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由于板块构造学说的进展,被视为不解之谜的地球活动大多得到了解释。
二、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
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大板块还可划分成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地壳不稳定。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是由板块相对移动(彼此碰撞和张裂)形成的。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就是这样形成的。在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山脉。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成为海洋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和海岸山脉。
三、板块构造学说的运用
1. 世界地震多发区和少发区的成因
(1)日本和我国东部多地震: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2)印度尼西亚多火山、地震: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3)意大利多地震: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地带。
(4)英国地震较少:位于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2. 山脉形成的原因
现象 原因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
落基山脉的形成 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
安第斯山脉的形成 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挤压
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 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
3. 海洋面积扩大或缩小的原因
现象 原因
红海面积不断扩大 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拉伸
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 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
典例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发生7.8级地震;同年12月18日,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2024年1月1日,日本发生7.4级地震。下图为三次地震震中示意图及2023年12月18日兰州市民收到的手机地震预警信息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与图中三次地震都有关的是(   )
A.板块挤压 B.板块张裂
C.大陆漂移 D.海陆变迁
(2)地震发生时,手机中播报地震秒数倒计,这说明我们可以(   )
A.阻止地震 B.把控地震
C.预防地震 D.预警地震
(3)地震发生时,在楼房高层中的人们应(   )
A.坐电梯下楼 B.从窗户跳出
C.找墙角蹲下 D.打电话求救
@C 章末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为某海域海底地形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 甲、乙、丙、丁四处地形依次是(   )
A.大陆架 海沟 洋盆 大陆坡
B.大陆坡 洋盆 大陆架 大洋中脊
C.大陆架 大陆坡 海沟 大洋中脊
D.大陆坡 大陆架 海沟 大洋中脊
2. 海底地形中,人类最容易开发利用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 2023年5月23日12时30分,珠峰科考队员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在珠峰地区发现三叠纪海洋霸主——喜马拉雅鱼龙化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喜马拉雅山曾经是一片海洋
B.喜马拉雅山将会从陆地变为海洋
C.鱼龙一定是从陆地演化而来
D.古老的鱼龙一直生活在陆地上
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 034米,号称“世界第四极”。中国研发的万米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 909米,刷新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读图,完成4~6题。
4. 图中的大洋板块是指(   )
A.太平洋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大西洋板块
D.北冰洋板块
5. 探测马里亚纳海沟可以(   )
①绘制更清晰准确的陆地地图
②探寻大洋底部的海洋生物
③开展海洋资源的勘测和开发
④揭示深海沟处板块运动的规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 我国对蓝色深海进行探测,可以(   )
A.揭秘火星生命起源
B.开展海洋科学实验
C.开发海底光能资源
D.进行深海花卉种植
1519年,麦哲伦率领船队从西班牙出发,开始了环球航行。某校同学为了解其航线,开展了“一笔画世界”的活动。如图为某同学在该活动所画世界简图。据此完成7~9题。
7. 为了将各大洲的位置尽量画准确,应首先(   )
A.确定起笔点
B.画出重要经纬线
C.标出七大洲
D.明确绘图顺序
8. 图中,该同学漏绘了一个大洲,该大洲是(   )
A.大洋洲 B.欧洲
C.非洲 D.南美洲
9. 通过读该同学的作品,结合海陆分布知识可以得出(   )
A.北美洲地跨东西两个半球
B.亚洲全部在北半球
C.印度洋全部在东半球
D.亚洲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
二、综合探究题
10. (新课标新增内容·海洋)地球表层最大的差异是陆地和海洋。北京某校学生围绕“陆地与海洋”展开研究性学习。如图为世界及两大陆地形图。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活动一 图说海陆格局
(1)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表达对世界海陆分布格局的认识。
① ;② ;③ ;④ 。
活动二 图析陆地地形
(2)陆地表面高低起伏,千姿百态。结合图中甲、乙两大陆的位置和地形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甲大陆,东临 洋、西临印度洋;北与亚洲隔海相望;西部为高原,中部为 (填地形类型),东部为山地,从东西方向看,地势东西 ,中部 。
乙大陆,地处北半球,以 带(填五带)为主;北临北冰洋、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西北隔白令海峡与 洲相望;中部为平原,西部和东部为 (填地形类型)。
活动三 辨识人海关系
(3)海洋为人类提供了多种资源。依据下图人类与海洋关系示意图,将“海洋运输”“降水”“矿产”填入框图中相应的位置。
① ;② ;③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