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基限时练(十七) 4.17
师说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各项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经传|酒馔 郯子|啖以重金 贻误|麦饴
B.拮据|拘泥
嗟乎|昭然若揭
阿谀|婀娜
C.蟠龙|磐石
老聃|光阴荏苒
句读|渎职
D.庸俗|雍容
解元|浑身解数
年龄|啮齿
解析 A.郯:tán,啖:dàn,其余同;C.聃:dān,苒:rǎn,读:dòu,渎:dú;D.解:jiè|xiè,龄:línɡ,啮:niè。
答案 B
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道芷阳间行(取道)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谁)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仔细)
C.是故无贵无贱(无论)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用)
D.是故圣益圣(更加)
益习其声(越发)
解析 D.后“益”是“渐渐”的意思。
答案 D
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A.前“则”“却”,后“则”“就”;B.前“于”表被动,后“于”作“从”讲;C.两个“乃”都是“竟、却”;D.前“或”有的,后“或”有时。
答案 C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含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句读之不知 姜氏何厌之有
B.马之千里者
蚓无爪牙之利
C.君将哀而生之乎
人非生而知之者
D.士大夫之族
郯子之徒
解析 A.均是宾语前置标志词;B.均是定语后置标志词;C.前活用为“我”,后是“道理”;D.均是指示代词“这”。
答案 C
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A.语气副词,表推测/代词,那些;B.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假设;C.介词,表被动/介词,向;D.连词,来,表目的/连词,来,表目的。
答案 D
6.下列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韩愈,世称韩昌黎,与柳宗元一起倡导“古文运动”,苏轼称颂其散文成就“文起八代之衰”。
B.“六艺经传”中的六艺指儒家的六部经书,即《诗》《书》《礼》《易》《乐》《春秋》。
C.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既可以叙述,又可以议论,一般以议论为主,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马说》《爱莲说》《触龙说赵太后》都属这种文体。
D.古代的人名,有一些以其职业为姓。如:师襄,师是指乐师、乐官;庖丁,庖是指厨师;轮扁,轮是指作车轮的木匠。
答案 C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低于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身:身体
C.或师焉,或不焉
或:有的
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复:恢复
解析 B.身:自身。
答案 B
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B.位卑则足羞
C.以弱天下之民
D.且庸人尚羞之
解析 C.是使动用法,余是意动用法。
答案 C
9.下列对文段内容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一句,用一个叹词表明作者对当时不从师学习的风气的感叹。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两个程度副词“益”,旨在说明由于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因而产生的结果也不相同。
C.“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这一句,是用比较法说明“众人”只爱孩子,不爱自己。
D.“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一句,引用士大夫的话,写出了其荒谬。
答案 C
10.翻译下列句子。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2)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远。
(3)不晓得停顿和断句,不能解决疑惑。
(4)那个人和那个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
三、能力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劝 学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①,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同“缒”zhuì)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②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同“循”)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③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④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注】 ①说:说教。兑:悦。②堇(jǐn):毒草,根有剧毒。③遇合:师徒相遇而和洽。④畏:被拘禁。“无乃畏邪”中的“畏”,躲藏。
1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彰:彰显、显着。
B.圣人生于疾学
疾:痛恨,厌恶。
C.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
益:更加,越来越。
D.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
释:丢弃、抛弃。
解析 B项,“疾”的意思是“努力”。
答案 B
12.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说明“劝学”和“劝师”的一组是( )
A.①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
②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
B.①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②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C.①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
②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
D.①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②凡说者,兑之也
解析 B项符合题目要求。A项,上下句均说的是“尊师”;C项,上句说的是“劝师”,下句说的是“尊师”;D项,上句说的是“尊师”。
答案 B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臣下、子女都希望求得“显荣”,而要实现这些,只有通过学习。
B.作者认为,学习的关键在于尊敬老师。“师尊”是搞好教学的前提,“胜理”“行义”是做老师的要务。
C.文章称颂“忠孝”“显荣”,并把曾点、颜渊和孔子作为尊师的楷模,这些都反映了本文作者的儒家思想。
D.文章提出“圣人生于疾学”,这无疑是对圣人“生而知之”的否定,也给唐代韩愈作《师说》以借鉴。
解析 C项,理解错误,文中把颜渊侍奉孔子作为尊师的楷模,曾点派曾参外出属于“事父”,不属于“尊师”的内容;文中也没有写孔子“尊师”。
答案 C
14.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三句话翻译的重点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疾”,努力;“论”,应为“被谈论,被学习”的意思。“胜”“行”,都是“遵循”的意思;“然后”,这样之后。“余若夫何哉”,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答案 (1)努力学习的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他的话就会被人信从,他的道义就会被人称道了。
(2)所以老师一定要依循事理,推行道义,然后才能尊贵。
(3)对于那些不孝敬父亲不尊重老师的人,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参考译文
在先王的教化中,没有什么比孝更荣耀,没有什么比忠更显达的。忠和孝,是做君主和做父母十分希望得到的东西;显达和荣耀,是做子女和做臣下十分愿意获得的东西。然而,做君主与父母的,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忠孝;做子女和臣下的,也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显荣,这是由于不懂得理义造成的。不懂得理义,是由于不学习的缘故。
从师学习的人,他的老师通达并且又有才能,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人不成为圣人的。只要有圣人在,天下就会治理得好。圣人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圣人在那地方,那地方就受到尊重,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像这样,(这个从师学习的人)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
所以,老师施行教诲时也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接受理义。他们倘若能够接受理义,对他们的教诲就会没有不行。所追求的完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完全都能实现,这种情况在得到圣人之后才会发生。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还没出现过这样的人。
努力学习的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他的话就会被人信从,他的道义就会被人称道了。因此,(别人不尊重他,没有请他)而自动前往教人的老师不能教化他人,(不尊重老师,随随便便)呼唤老师来教的人不可能受到教化;自卑的老师不会被人听信,轻视老师的人不会听从教诲。老师如果采用不可能教化他人、不会被人听信的方法去勉强教育人,尽管想使自己的道义施行,使自身尊贵,不也差得远吗?从师学习的人采取不愿受教化、不听教诲的态度,自己随意行事,想使自己名声显赫、自身平安,这就如同怀揣腐臭的东西却希望芳香,进入水中却不想沾湿一样。
凡是进行说教,应使对方心悦诚服,而不是生硬地说教。当今世上的说教者,大多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反倒生硬地进行说教。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却硬要说教,这就像拯救落水的人反倒把石头绑在身上让他沉下去,这就像救治病人把毒药给他喝一样,(这样)使世道越来越乱、不贤达的君主越发昏惑的情形,从此就出现了。
所以当老师的首先要做的事情,就在于明辨事理,在于推行道义。事理明辨了,道义确立了,那么老师的地位就尊贵了,王公大人们就不敢怠慢他们了,直到至高无上的天子,去朝见这样的老师也不会感到惭愧。凡是君臣际遇,相互间的和谐不可强求。如果丢掉事理放弃道义,去追求不一定能得到的东西,却想要别人尊敬他,不也太难了吗?所以老师一定要依循事理,推行道义,然后才能尊贵。
曾子说:“君子在道路上行走,谁有父亲可以看出来,谁有老师也可以看出来。对于那些不孝敬父亲不尊重老师的人,我又有什么办法呢!”这是说尊师应如同侍奉父亲一样。曾点派他的儿子曾参外出,过了约定的日期却没有回来,人们都来看望曾点说:“怕是躲藏起来了吧?”曾点说:“他虽然躲起来了,但我还健在,他怎么敢躲藏起来了呢?”孔子被围困在匡地时,颜渊落在后面,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颜渊说:“您还活着,我怎么敢死?”颜回对待孔子如同曾参侍奉父亲一样尊敬啊。古代的贤人,他们尊重老师达到这样的地步,所以老师尽心竭力地教诲他们。
四、语言表达
15.请补写出空缺处的语句,与前两句构成排比,使语段意思连贯,风格统一。
韩愈在《答李翊书》中勉励李翊在治学作文上下工夫,希望他能达到古人立言境地。治学作文要像种植果树,施肥养根,等待它结果;像点油灯,加上油,期望它发光;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说树根深厚的,果实才能丰美;灯油充足的,发光才能明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 像养母鸡 喂它食物 期望它生蛋 食物充足的 鸡蛋才会更好
像养花卉 施肥浇水 期望它开花 肥水充足的 花朵才会美丽
像种庄稼 浇水施肥 盼望它打粮 水肥充足的 粮食才会丰收
像养肥猪 喂它食物 盼望它长肉 食物充足的 肉质才会肥美
16.阅读下列材料,请表达自己的看法,字数不超过30字。
4月28日早晨,湖北咸宁实验小学升旗仪式上发生有趣的一幕:副校长洪耀明在众目睽睽下亲吻一只小猪。洪耀明昨日告诉记者,在他主管学生德育工作期间,学校门前的街道脏乱,学校采取派人督察等方式整治,效果不明显。为此,他承诺:只要学生们不乱丢垃圾,路的卫生状况得到改观,自己就在一个月后的升旗仪式上当众亲吻一头小猪。
表达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 洪校长和猪当众亲吻,确实不太雅观,但他不怕丢面子、勇于兑现承诺,体现了坚守承诺的诚信品质。
示例二 “言必信,行必果”,洪校长用自己的亲身作为,为师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德育课,在全体学生心中播下了诚信的种子。
示例三 洪校长以“打赌”的方式,教育感化学生,起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表明教育应亲近学生,营造平等的教育氛围。
1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近日,记者对某市中小学“校训”进行了调查。在被调查的45所中小学中,43所学校的校训用的是四个词,所占比例高达93%,共涉及用词40个,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4个词依次为“勤奋”,39所学校使用,所占比例为87%;“团结”,30所学校使用,所占比例为67%;“爱国”,29所学校使用,所占比例为64%;“守纪”,26所学校使用,所占比例为58%。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上文材料中校训的特点。(不超过1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上述材料,对校训的设计提出建议。(不超过2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校训形式趋同,内容相近。(关键词:形式、内容)
(2)校训要体现个性,应当丰富多彩。(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