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检测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阖家/下颌 丰腴/阿谀 缝纫/缝隙
B.皈依/玫瑰
沼泽/迢远
慰藉/狼藉
C.孱头/璀璨
耸立/怂恿
笼屉/笼罩
D.攒动/篡改
戏谑/虐待
殷红/殷切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现在,佛山的旧城改造,既保留了历史建筑的原有风情,又注入了现代的时尚元素,两者匪夷所思地融合在一起。东华里一带耸立起一片“岭南天地”:仿古建筑鳞次栉比,街上车水马龙,行人熙熙攘攘。晚上灯红酒绿,同东方广场连为一体,成为公众游览、购物、休闲的中心区域。
A.匪夷所思
B.鳞次栉比
C.熙熙攘攘
D.灯红酒绿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曹雪芹在平淡生活中善于掀波澜,使《红楼梦》的情节获得了独特性。
B.2011年3月11日,在多震之国日本,历史上最强烈的地震以及海啸,瞬间扑向日本东北沿海地区,致使11
938人死亡、15
478人失踪。
C.今年八月迎接检查时,佛山市能否拿到“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取决于市政府创建文明城市的态度、行动和民众的素质。
D.从各地省市两会到时下的全国两会,“幸福”成为频率出现最高的词语,各级政府决心要让群众享受到手里有钱、看病不难和住得上房等诸多幸福。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没有谁可以活在社会舆论的真空里,“贫二代”如此,“拼二代”亦如此,“富二代”更不例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然,这其中也不乏误解与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是,“富二代”的代言人在为这个群体正名的时候,______________。“富二代”其实没那么脆弱,也不该如此敏感。
①试图改变社会舆论对“富二代”的看法是必要的
②客观地为“富二代”正名也无可厚非
③只不过社会舆论给予前两者的多是支持和鼓励
④对于“富二代”多是批评与鞭策
⑤实在没必要把普通的社会舆论升级到“歧视”的地步
A.②③①⑤④
B.③④②①⑤
C.③④①②⑤
D.③①②⑤④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虞荔,字山披,会稽馀姚人也。祖权,梁廷尉卿、永嘉太守。父检,平北始兴王谘议参军。荔幼聪敏,有志操。年九岁,随从伯阐候太常陆倕,倕问《五经》凡有十事,荔随问辄应,无有遗失,倕甚异之。又尝诣徵士何胤,时太守衡阳王亦造焉。胤言之于王,王欲见荔,荔辞曰:“未有板刺①,无容拜谒。”王以荔有高尚之志,雅相钦重,还郡,即辟为主簿,荔又辞以年小不就。及长,美风仪,博览坟籍,善属文。释褐,署法曹外兵参军,兼丹阳诏狱正。梁武帝于城西置士林馆,荔乃制碑,奏上,帝命勒之,立于馆,仍用荔为士林学士。寻为司文郎,迁通直散骑侍郎,兼中书舍人。时左右之任,多参权轴,内外机务,互有带掌,惟荔与顾协淡然靖退,居于西省,但以文史见知,当时号为清白。寻领大著作。
初,荔母随荔入台,卒于台内,寻而城陷,情礼不申,由是终身蔬食布衣,不听音乐,虽任遇隆重,而居止俭素,淡然无营。文帝深器之,常引在左右,朝夕顾访。荔性沉密,少言论,凡所献替,莫有见其际者,故不列于后焉。
时荔第二弟寄寓于闽中,依陈宝应,荔每言之辄流涕。文帝哀而谓曰:“我亦有弟在远,此情甚切,他人岂知。”乃敕宝应求寄,宝应终不遣。荔因以感疾,帝数往临视。令荔将家口入省,荔以禁中非私居之所,乞停城外。文帝不许,乃令住于兰台,乘舆再三临问,手敕中使,相望于道。又以荔蔬食积久非羸疾所堪乃敕曰能敦布素乃当为高卿年事已多气力稍减今给卿鱼肉不得固从所执也荔终不从天嘉二年卒时年五十九。
文帝甚伤惜之,赠侍中,谥曰德子。及丧柩还乡里,上亲出临送,当时荣之。
(选自唐·姚思廉《陈书卷十九》,有删改)
注 ①板刺,即名片。古时书写名字于竹木片上,作访问通名之用。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雅相钦重 雅:向来
B.淡然无营
营:谋求
C.帝命勒之
勒:收藏
D.当时荣之
荣:认为……是荣耀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王以荔有高尚之志 但以文史见知
B.时太守衡阳王亦造焉
故不列于后焉
C.而居止俭素
文帝哀而谓曰
D.荔乃制碑
乃敕宝应求寄
7.下列各句,都能表现虞荔淡泊有节操的一组是(3分)( )
①荔辞曰:“未有板刺,无容拜谒。” ②惟荔与顾协淡然靖退,居于西省 ③荔乃制碑,奏上 ④凡所献替,莫有见其际者,故不列于后焉 ⑤荔以禁中非私居之所,乞停城外 ⑥荔每言之辄流涕
A.②③⑤
B.①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虞荔长大后,博览典籍,写得一手好文章,入仕后深得梁武帝和文帝的器重。
B.何胤非常钦佩虞荔,向衡阳王推荐他当主簿,但虞荔以年纪小辞谢而不就任。
C.虞荔为人至孝,母亲死后终身吃素食穿布衣,连音乐也不听了。
D.文帝被虞荔的爱弟之情所感动,下诏向陈宝应索要虞寄,但虞寄最终还是不能回来和虞荔团聚。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又以荔蔬食积久非羸疾所堪乃敕曰能敦布素乃当为高卿年事已多气力稍减今给卿鱼肉不得固从所执也荔终不从天嘉二年卒时年五十九。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荔随问辄应,无有遗失,倕甚异之。(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亦有弟在远,此情甚切,他人岂知。(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归燕诗①
张九龄
海燕虽微眇②,乘春亦暂来。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注 ①本诗写于诗人被罢免宰相之后的秋天,时朝政大权由李林甫把持。②眇:小。
(1)诗中所写的归燕有什么特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6分)
(1)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季氏将伐颛臾》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
(3)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4)是故无贵无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对儒学的解构和重建
李泽厚
我觉得对孔子、《论语》和儒学,似乎还需要做另一种工作,就是对这一“半宗教半哲学”的文化神髓进行解构和重建。
首先是解构。解构有两个方面:宗教方面和哲学方面。这两方面是非常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譬如说,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学,构建了一整套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的“宗教、伦理、政治三合一”宇宙观图式。这是哲学,但又不只是哲学;这是宗教,但又不完全是宗教。它欠缺一个到处活灵活现的人格神上帝来不断干预人世,但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却又是统辖、主宰、支配、制约整个政教体制的观念体系和意识形态,从“官制象天”到医药占卜。后者到今天也还在影响人们的活动和心理。又譬如,以朱熹为代表的宋明理学,构建了以“天理人欲”为核心的心性本体论。这当然是哲学,但又不只是哲学。它否认人格神的上帝,本身却是以一种不可违抗的宗教、伦理、政治三合一的道德律令展示出来的后期传统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法规秩序。它统辖、主宰、支配、制约人们的行为举止、思想观念,甚至直到今天。
儒教的特征之一是将宗教性道德与社会性道德融成一体,形成中国式的“政教合一”,并提升到心性本体论的哲理高度来作为信仰。“教”在这里既是人文教育又是人生信仰。因此解构方面,首先应是将伦理道德作为个体的内心信仰、修养和情感与作为社会的外在行为、准则和制度区分开来。同时,又由于情感信仰、理性思辨、制度设定等等各有不同的层面、位置和意义,所以还应该从原典儒学中定位和厘清,看看从孔子开始的儒学教义各个章句在哪个层面上具有或不具有价值,恢复原典儒学例如《论语》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真正活泼、具体的人间情趣,这也就是我所说的“情本体”。这样,对了解和消解传统以及今日中国的“政教合一”或称“政治宗教”,可能颇有好处。
第二,解构之后,再“重建”否?在“教”的方面,当然不必模仿基督教或伊斯兰教,再去塑建人格神的上帝。但是否可以考虑回到“天地国亲师”——那松散而灵活、没有人格神上帝的儒学的“宗教”传统呢?这个“宗教”所具有的含糊性和开放性,使它可以有一个广阔的自由的解释空间。对老百姓,它可以包容对人格神的崇拜礼仪;对“君子”们,它可以是某种心灵寄托、行为规范、生活归依。重要的是,“天地国亲师”不能复旧,它本身也需要一番解构和重建。例如需要把它从过去的政治宗教即“政教合一”的传统中解放出来,它不应再是“好皇帝”和“君师合一”的政治体制和幻想信仰,恰恰应该在这里强调改“君”为“国”的重要意义,这“国”不再指任何政府、政体、政制,而是指较含混而宽广地对历史——文化共同体的某种心理认同。于是,“天地国亲师”便可以成为中国人对宇宙自然、家园乡土、父母夫妻、兄弟朋友、师长同学以及文化传统的某种道德和超道德的情感认同和精神皈依。它不再具有政治的和社会性道德的性质功能,却具有准宗教性的功能和内容。如果今天从《论语》到《菜根谭》到《三字经》等等再作出某种新的摘录编选,重要的是加以新的解说发挥,它们不也可以与《圣经》、佛经和其他宗教读物一样起着同样的慰安人际、稳定社会、健康身心的功能作用吗?
在“学”的方面,则似乎不必再去重建各种“气”本体、“心性”本体的哲学体系了。“情本体”可以替代它们。因为“情本体”恰恰是无本体,“本体”即在真实的情感和情感的真实之中。它以把握、体认、领悟当下的及艺术中的真情和“天人交会”为依归,而完全不再去组建、构造某种“超越”来统治人们。它所展望的只是平凡人的身心健康、充分发展和由自己决定命运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节选自《〈论语今读〉前言》,有删改)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
A.董仲舒、朱熹是中国不同时期的儒学代表,他们的学说都体现了宗教性与哲学性相互交织的特点。
B.从中医和占卜的活动中,可以看出汉代儒学的阴阳五行学说一直都在影响着中国人的体验和行为。
C.从孔子的儒学开始,宗教、伦理、政治三合一的道德形式就始终影响着社会的观念体系和意识形态。
D.今天读解《论语》,要把儒学从“政教合一”中解放出来,发挥它在稳定社会等方面的作用。
E.“情本体”是重建儒学哲学体系的关键,即以领悟当下的和艺术中的真情为依归,建立新的学说。
13.对“天地国亲师”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以它为例,旨在说明在“宗教”方面,儒学要重塑人格神,让百姓去敬拜他。
B.在“宗教”方面它具有更为广阔自由的解释空间,需要摆脱政治宗教传统的约束。
C.在更为宽广的历史中,“国”不再指任何政府,而是文化共同体的某种心理认同。
D.它体现为中国人对自然、家园、亲人、师友及文化传统等社会性道德情感的认同。
14.根据文意,解释儒学为什么被称为“半宗教”。(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在作者看来,怎样才能解构儒学,请分点概述。(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月到天心
林清玄
二十多年前的乡下没有路灯,夜里穿过田野要回到家里差不多是摸黑的,平常时日,都是借着微明的天光,摸索着回家。偶尔有星星,就亮了很多,感觉到心里也有星星的光明。
如果是有月亮的时候,心里就整个沉淀下来,丝毫没有了黑夜的恐惧。尤其是夏夜,月亮的光格外有辉煌的光明,能使整条山路都清清楚楚地延展出来。
乡下的月光很难形容的,它不像太阳的投影是从外面来,它的光明犹如从草树、从街路、从花叶,乃至从屋檐、墙垣内部微微地渗出,有时会误以为万事万物的本身有着自在的光明。假如夜深有雾,到处都弥漫着清气,当萤火虫成群飞过,仿佛是月光所掉落出来的精灵。
每一种月光下的事物都有了光明,真是好!
在月光底下,我们也觉得自己心里有着月亮、有着光明,那光明虽不如阳光温暖,却是清凉的,从头顶的发到脚尖的指甲都感受到月的清凉。
走一段路,抬起头来,月亮总是跟着我们,照着我们。在童年的岁月里,我们心目中的月亮有一种亲切的生命,就如同有人提灯为我们引路一样。我们在路上,月在路上;我们在山顶,月在山顶;我们在江边,月在江边;我们回到家里,月正好在家屋门前。
直到如今,童年看月的景象,以及月光下的乡村都还历历如绘。但对于月之随人却带着一些迷思,月亮永远跟随我们,到底是错觉还是真实的呢?可以说它既是错觉,也是真实。由于我们知道月亮伴随我们时,我们感觉到月是唯一的,只为我照耀,这是真实。
长大以后才知道,真正的事实是,每一个人心中有一片月,它独一无二、光明湛然,当月亮照耀我们时,它反映着月光,感觉天上的月亮也是心中的月。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心里都有月亮埋藏,只是自己不知道罢了。只有极少数的人,在最黑暗的时刻,仍然放散月的光明,那是知觉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
这是为什么禅宗把直指人心称为“指月”,指着天上的月教人看,见了月就应忘指;教化人心里都有月的光明,光明显现时就应舍弃教化。无非是标明了人心之月与天边之月是相应的、含容的,所以才说“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即使江水千条,条条里都有一轮明月。从前读过许多诵月的诗,有一些颇能说出“心中之月”的境界,例如王阳明的《蔽月出房》: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确实,如果我们能把心眼放开到天一样大,月不就在其中了吗?只是一般人心眼小,看起来山就大于月亮了。还有一首是宋朝理学家邵雍写的《清夜吟》:
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
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月到天心、风来水面,都有着清凉明净的意味,只有微细的心情才能体会,一般人是不能知道的。
我们看月,如果只看到天上之月,没有见到心灵之有月,则月亮只是极短暂的偶遇,哪里谈得上什么永恒之美呢?
所以回到自己,让自己光明吧!
16.简要分析文章以“月到天心”为标题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写的是月,为什么要从摸黑回家写起?为什么要写星星?(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作者认为:只有心灵有明月,才有人生的永恒之美。对此,你有何感悟?(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微博正在改变中国青年的生活
“微博让网友的心和我们舟曲紧紧地连在一起。”8月20日,重庆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大二学生王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己的生活完全被泥石流和微博改变了。当他8月8日发出第一条微博时,根本没想到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关注和鼓励。
在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后,王凯以“Kayne”为名发的微博成了网友甚至媒体了解灾情的重要信息源。仅8月9日一天,他就发了100多条关于灾区情况的微博,在网上被迅速转发传播,部分图片被各大网站转载。有媒体说:“他一个人就像一个通讯社。”现在,王凯微博上的“粉丝”数量已经超过1万人。
在舟曲泥石流发生以前,王凯上微博多是为了娱乐消遣,“通过这次事件,我有了很大改观,很多人通过微博集结起来了,不少人捐款捐物找不到渠道还会留言给我。”
“如果后续环节充分,一条微博可以做到核裂变式的广泛传播。”传播学专家闵大洪教授在微博研究文章中说道,尽管微博具有信息碎片化的特点,但“围观”现象并不少见,完全可以形成舆论。尽管微博具有“去中心化”的特点,但同样具有动员和组织作用。他举例,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网友通过微博发生“超级急”的信息,告知首都机场一号航站楼北线货运站征集救灾物资,号召网友将灾区急需的物品送达。4月18日至21日,由社会热心人士联系的海航包机连续4天运输网友捐赠的赈灾物质,总量超过20吨。
被微博影响和改变的不只是王凯,日常生活中上微博的人也越来越多。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近日通过清研咨询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
282人(91.6%的人不超过40岁)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2.4%的人上微博,94.3%的人表示微博在改变自己的生活。调查还显示,87.3%的人会上微博了解大家对公共事件或突发事件的看法并发表意见,62.5%的人参与过微博上发起的寻人、祈福等公益行动。
某外企职员陈松,觉得微博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我每天上下班路上要花两个小时,就会用手机上微博。遇上什么事,拍个照片就随手发上去了,特方便。在微博上关注一些名人、明星、书籍等,也让我认识了一些有共同爱好的新朋友。”
调查显示,67.1%的人表示微博能即时交流,改变了交友、沟通的方式和习惯;64.9%的人认为上微博更容易形成特定的小圈子;60.8%的人表示微博能随时随地记录,改变了表述和思维的习惯。
但微博也有让陈松烦恼的时候。他“关注”了200多人,每天一上去更新特别多,蹦出来的东西很多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有些网站推荐的话题会起一些耸人听闻的标题,其实没什么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认为,目前微博在信息的真实性上还有欠缺,“微博是草根媒体,没有把关人,谁都可以发布消息,难免真假难辨。所以,微博只能作为传统媒体的补充”。此外,很多名人开微博的目的是为了营销自己,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微博信息海量,政府不太可能管控,网站的约束作用也不明显。他提醒广大博友,阅读微博时会有风险,还不能把微博作为信息的主要来源。
“微博的可信度和网络的可信度是一样的。”北京某文化公司执行总编马中才认为,
不管渠道是什么,接收到的信息都要自己判断,“通过常识判断哪些是真实的,就不会太盲从。”
调查显示,56.5%的人觉得微博上的信息“基本可信”,23.2%的人觉得“不确定”,20.3%的人觉得“不太可信”;69.1%的人表示对于微博传播的信息,一定要加以甄别。
闵大洪教授表示,要使微博信息具有真实性、准确性,并对社会有益,归根结底要依赖传播节点上的人,依赖他们的媒介素养、道德水准和辨别力。
(本文有删改)
注 微博,即微型博客,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19.如何理解“如果后续环节充分,一条微博可以做到核裂变式的广泛传播”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出现了大量关于微博的调查数据,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结合全文,说说如何发挥微博的积极效应?(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在下面这段话中横线处续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话语意连贯,句式和谐。(6分)
你应该有理想,但是不要公然鄙视那些目光短浅的人;你应该有操守,但是不要轻率抨击那些得过且过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德是一种修养,不是一种权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德适合拿来约束自己,不适合拿来压制别人。
23.某校拟制作“走近文化名人”的宣传橱窗,同学们已搜集到下列材料。请你据此写一段王羲之简介(不超过70字),再就人物言行、品质或贡献的某一点进行评价(不超过40字)。(6分)
①王羲之,因官至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生于公元303年,卒于公元361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在琅琊,后长期居住在会稽山阴。
②王羲之年幼时不善言辞,人们不大看重他。13岁时,去拜见一位大名士,这位大名士看出他将来必非等闲之辈,极力赞扬。
③长大后,王羲之极善言谈,为人耿直、率真。一次太尉郗鉴派门生向王导求女婿,王家子弟听说有人来择婿,都显得很矜持。但王羲之坐在东边的胡床上,露着肚皮吃东西,似乎没这回事似的。郗鉴非常赏识王羲之,于是将女儿嫁给了他。
④王羲之的书法造诣极高。《兰亭集序》是他的代表作。从文学角度看,是千古绝妙的好文章。从书法角度看,它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中的名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是对东晋时人们漠视生命、崇尚虚无的思想的有力批判。
人物简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凡是与书结缘的人生,无论贫富,都不会苍白和空虚。
请以“书香·人生”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体特征鲜明。
【答案解析】
1.D [A项hé,yú,fénɡ/fènɡ。B项ɡuī,zhǎo/tiáo,jiè/jí。C项càn,sǒnɡ,lónɡ/lǒnɡ。D项cuán/cuàn,xuè/nüè,yān/yīn。]
2.A [A项匪夷所思:指言谈行动超出常情,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改为“不可思议”。B项鳞次栉比:多用来形容房屋密集。C项熙熙攘攘:形容人多热闹。D项灯红酒绿: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也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
3.C [A项语序不当,把“善于”移到“在”的前面。B项搭配不当,“地震”不能“瞬间扑向”。D项语序不当,“频率出现最高”应改为“出现频率最高”。]
4.C [③句“前两者”承接上句“贫二代”“拼二代”,④句照应上句“富二代”,①句紧接“误解”“偏见”转入改变对“富二代”的看法之必要,②句中“也”照应第①句。]
5.C [勒:雕刻。]
6.D [A项因为,介词/凭,介词;B项代词,之/句末语气词;C项但是,连词,表转折/表示修饰关系,连词;D项于是,副词。]
7.C [句③虞荔撰写碑文,句④虞荔向皇帝提出了许多可行建议,句⑥虞荔因思念弟弟而伤心。]
8.B [“向衡阳王推荐他当主簿”不符合文意。]
9.(1)又以荔蔬食积久/非羸疾所堪/乃敕曰/能敦布素/乃当为高/卿年事已多/气力稍减/今给卿鱼肉/不得固从所执也/荔终不从/天嘉二年卒/时年五十九。
(2)①虞荔随问随答,没有遗漏缺失的地方,陆倕感到十分惊奇(诧异)。
②我也有弟弟在远方,这种思念的心情十分迫切,他人哪里知道。
参考译文
虞荔,字山披,是会稽馀姚人。祖父虞权,在梁朝任廷尉卿、永嘉太守。父亲虞检,任平北始兴王谘议参军。虞荔幼年时聪明敏睿,有志向操守。九岁那年,随从堂伯父虞阐去探望太常陆倕,陆倕问虞荔《五经》中的十件事,虞荔随问随答,没有遗漏缺失的地方,陆倕感到十分惊奇(诧异)。又曾经拜访不就朝廷征聘的士人何胤,当时太守衡阳王也来访。何胤把虞荔的情况告诉衡阳王,衡阳王要见虞荔,虞荔推辞说:“没有担任官职,不可拜见。”衡阳王因为虞荔有高尚的志行,极为敬重,回到郡中,立即征召虞荔为主簿,虞荔又以年纪小辞谢而不就任。到成年时,有漂亮的风度仪表,博览古代典籍,善于作文章。脱去平民布衣,代理法曹外兵参军,兼任丹阳诏狱正。梁武帝在京城西边设置士林馆,虞荔便写作碑文,呈上朝廷,梁武帝命令将碑文刻石,陈列于馆中,便任用虞荔做士林学士。接着任用为司文郎,升任通直散骑侍郎,兼任中书舍人。当时梁武帝左右任职的官员,多参与权力中枢,朝廷内外的军政大事,互相间交错兼管,惟有虞荔和顾协宁静淡泊恭谨地退避,居住在宫中西边的官署里,只以通晓文史为人所知,当时号称清白。接着领大著作的职务。
当初,虞荔的母亲随虞荔进入台城,死于台城中,接着台城失陷,哀情丧礼无法表示,虞荔因此终身吃素食穿布衣,不听音乐,虽所担任职务待遇丰厚,而生活节俭朴素,宁静淡泊无所追求。文帝十分器重他,时常带领在自己身边,早晚顾问。虞荔性格深沉谨慎,少说话,凡是诤言进谏献上可行的意见除去不可行的做法,这方面没有谁能比得上他,所以虞荔的位置不会列在别人之后。
那时虞荔的第二个弟弟虞寄居住在闽中,依附陈宝应,虞荔每次谈到他就流泪。文帝哀怜而对他说:“我也有弟弟在远方,这种思念的心情十分迫切,他人哪里知道。”于是下发诏令给陈宝应索要虞寄,陈宝应最终不肯遣送。虞荔因此而伤感生病,文帝几次亲往看望。命令虞荔将家中人口搬进官署居住,虞荔以宫中不是私家居住的处所,请求留居城外。文帝不许可,便命令他家住在兰台,文帝乘舆再三亲临慰问,亲自写诏书派往探视的宫中使者,在道路上彼此都能看到。又因为虞荔吃素食太久,不能承受疲病的折磨,文帝于是下诏令说:“能淳朴地穿布衣吃素食,便是高尚的节操,你年纪已经大了,生气活力稍有减退,现在给你鱼肉,不准坚持所遵守的布衣素食的做法。”虞荔最终不听从。天嘉二年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文帝十分哀伤惋惜,赠给他侍中的官衔,谥号叫做德子。到他的丧柩送还故乡时,文帝亲自出来送行,当时的人认为很荣耀。
10.(1)归燕:微小,辛勤衔泥作巢,不与他物相争。
(2)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怀、比喻),借写归燕来写自己,表达了自己无心争权夺利,想要退隐的感情。
11.(1)既来之 则安之 (2)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 (3)金就砺则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12.CE [C项“宗教、伦理、政治三合一的道德形式”是从汉代儒学中开始体现,在作者看来,“孔子的儒学”并不具备此形式。E项作者认为,不必重建儒学的哲学体系,用“情本体”代替即可,更不需“建立新的学说”。]
13.B [原文指出“天地国亲师”“可以有一个广阔的自由的解释空间”,但“需要把它从过去的政治宗教即‘政教合一’的传统中解放出来”,本选项与原文意思相符。A项原文说“在‘教’的方面,当然不必模仿基督教或伊斯兰教,再去塑建人格神的上帝”,而选项却说“要重塑人格神”,与原意相悖。C项文中说“较含混而宽广地对历史”,这是指如何对待历史的,而选项中“在更为宽广的历史中”是指怎样的历史,与原文不符。D项文中说“它不再具有政治的和社会性道德的性质功能”,所以“社会性道德情感的认同”与作者观点不符。]
14.因为它像宗教一样,处处控制着人的行为和思想观念,但又没有一个到处干预人世的人格神。
15.(1)要清楚认识儒学在宗教方面、哲学方面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2)(在“教”方面)要将宗教性道德与社会性道德区分开来。(3)要从原典儒学中重新界定那些具有人间情趣价值的内容。
16.①标题引自邵雍《清夜吟》的第一句,给读者(人)一种“清凉明净的意味”,体现了全文的意境(或使文章带有诗意)。②“月到天心”,既是“月到天”,又是“月到心”,暗示了本文“心灵要有月般的光明”的主旨。
17.①从摸黑回家写起,能引出月亮为黑暗中的人和事物带来光明,甚至赋予它们自身的光明,从而突出月亮的价值。②写星星使人“感觉到心里也有光明”,对下文写月亮使人“心里就整个沉淀下来,丝毫没有了黑夜的恐惧”起了衬托的作用,更突出月亮驱赶黑暗,为人们带来的光明(或突出月亮的价值)。
18.示例1:人的一生中难免要经历困境,要走出困境,也许需要别人的指引。但别人的帮助只是暂时的,要想永远地走出困境,关键在于能把心眼放大,摆脱狭隘,放眼世界,拥有心中之月,让自己光明起来,让自己坚强起来,这样,才能感受“清凉明净”之美,实现人生价值,拥有永恒之美。
示例2:经历黑暗才知道光明的价值,走出坎坷才会珍惜平坦,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要摆脱内心的狭隘,宽容坦荡地面对世界,静下心来,感受“清凉明净”之美,并寻找心中的光明,实现人生价值,拥有永恒之美。
19.微博的内容如果有连续性,就能引起众多网友的关注,形成舆论,从而具有了动员和组织作用,就可以对社会事件产生影响力。
20.①使文章的内容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准确性,②科学地反映了微博在中国青年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的真实现状,说明他们许多人利用微博参与社会生活,改变生活和思维方式,而且大部分人对微博保持了理性的态度。
21.微博的作者和关注者要有良好的媒介素养、道德水准和辨别力。一方面,微博作者不要局限于娱乐消遣,要抛弃功利性,传播的内容要真实可靠,要通过微博团结网友,为有意义的社会生活共同作出积极的贡献。另一方面,网友不可以盲从微博,要理性分析判断(或要运用常识去判断),共同营造和谐的社会舆论氛围。
22.示例:你应该有情趣 但是不要大声笑话那些品位低俗的人 道德可以记在心里 不可以挂在嘴上
23.人物简介: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书法家,琅琊人。曾官至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为人耿直、率真。书法造诣极高,《兰亭集序》是其代表作。
人物评价:王羲之年幼不善言辞,长大后极善言谈,这告诉人们不能以老眼光看人。(或:“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体现了王羲之对生命的珍视。)
2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