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星辰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2024年6月25日(农历五月二十日)14时0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取月壤返回。经研究表明,通过对月壤矿物加热可以提取出水。据此完成以下问题。
1.月球表面中没有液态水的原因( )
A.距太阳近,温度高 B.受太阳活动影响剧烈
C.体积质量小,大气层稀薄 D.外来陨石撞击,破坏月球表面
2.嫦娥六号返回器着陆当天,地球上不同时间看到月亮的正确的形态是( )
A. B.
C. D.
(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2024年10月1日学生小米借国庆假期去天安门(40°N,116°E)看升旗,小米(手机显示北京时间06:11,升国旗与日出同步)与远在西安家里(34°N,109°E)的妈妈通过视频分享了建国75周年的升旗盛大仪式,完成下面小题。
3.升旗开始时,小米家所在的地方时为( )
A.05:27 B.06:55 C.05:43 D.06:39
4.与西安相比,该日北京的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角状况为( )
A.昼短夜长;正午太阳高度角大 B.昼短夜长;正午太阳高度角小
C.昼长夜短;正午太阳高度角大 D.昼长夜短;正午太阳高度角小
(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2024年3月,香港特区渔护署在赤洲岛发现疑似古生物化石,经研究后,确认为恐龙化石,初步估计属于白垩纪时期。图1为香港赤洲恐龙化石,图2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5.关于图1中化石生存地质时期描述正确的是( )
A.植物以蕨类植物为主 B.是重要的成煤期
C.我国是北陆南海的格局 D.开始出现类人猿
6.图1中的化石形成环节是图2中的____,属于图2中的____岩石( )
A.①甲 B.②乙 C.②甲 D.③丙
(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2024年10月14日,台湾花莲县东北方(如图)31.8km海域处发生5.0级地震,震源深度20.5km,全台多有震感。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震源位于地壳
B.震源位于地幔
C.地震时附近海域的船上震感是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D.地震时附近海域的船上震感是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8.台湾花莲县200km范围内近5年发生4级以上地震共359次,其地震频发的原因是( )
A.位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
B.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
C.位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生长边界
D.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生长边界
(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下图为我国某地质剖面图,请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9.关于上图,下列选项正确的( )
A.断层发生在K1之前 B.岩层S1早于岩层O1
C.r发生在S1之后 D.图中所示灰岩最老
10.关于Da、b、c、d描述正确的是( )
A.a处为背斜,顶部受挤压力破碎被侵蚀
B.b处为向斜,是良好的油、气储藏区
C.c处为岩浆接触带,可能形成片麻岩
D.d处灵河的流向为东南流向西北
(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河流袭夺指分水岭一侧的河流夺取了另一侧河流上游段的现象。下图所示横向河袭夺了纵向河,回答下列问题。
11.导致河流发生袭夺的原因可能是( )
A.横向河河道弯曲,流速变缓 B.背斜山不断隆起
C.纵向河流程短,流速快 D.向斜谷不断下陷
12.发生河流袭夺后,袭夺河和被袭夺河水文特征变化( )
A.横向河上游流量增加 B.纵向河上游流量减小
C.横向河下游流量变小 D.纵向河下游流量增加
(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2024年10月18日,日本鹿儿岛市樱岛南岳山顶火山口发生爆炸性喷发,喷发的火山灰高度达到4000米处,日本气象厅发布了鹿儿岛和宫崎县地区火山灰降落预报。樱岛火山自公元708年以来较大规模喷发已达60多次。
13.关于火山喷发描述正确的是( )
A.喷发的岩浆来自下地幔
B.地处消亡边界导致该地区火山活动频繁
C.喷发的岩浆冷凝后形成花岗岩
D.喷发的火山灰进入到了平流层
14.火山喷发给鹿儿岛和宫崎县可能带来的影响( )
A.大气反射作用增加,地面辐射增加
B.大气削弱作用增加,近地面温度降低
C.火山灰沉降,造成土壤肥力下降
D.吸收紫外线,减少皮肤病几率
(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读气候资料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5.图中③气候类型是( )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D.亚热带季节性湿润气候
16.关于四种气候类型描述正确的是( )
A.①气候冬季盛行东北风
B.②气候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③气候主要分布在大陆西岸
D.④气候与②气候类型一致
(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分布图,其中阴影部分为季风活动区,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7.关于图示季节描述正确的是( )
A.①地盛行东南风
B.②地出现低压中心切断副热带高气压带
C.③地进入干季
D.亚洲高压切断副极地低气压带
18.关于③地风向的成因描述正确的是( )
A.与①地冬季风成因相似 B.与②地夏季风成因相似
C.与地转偏向力变化无关 D.与北半球东南信风位移有关
(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下图是北半球某平原地区500hPa等压面的高度(单位:m)分布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9.关于A、B、C描述正确的( )
A.A处近地面中心气流上升
B.B处近地面气流向中心辐合
C.ABC三处气压大小关系:PA>PC>PB
D.ABC三处气压大小关系:PA
20.C处近地面的风向为( )
A.西北风 B.偏北风 C.东南风 D.东北风
二、选择题(本大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我国某学校9月23日利用杆影法开展了测量经纬度的校园地理实践活动:测量杆2m,影子最短时北京时间12:04,此时杆影长1.16m(已知tan30°≈0.58;tan60°≈1.73)。回答下列问题。
21.该学校的经度大约为( )
A.119°E B.121°E C.116°E D.124°E
22.该学校的纬度大约为( )
A.36°N B.60°N C.30°N D.54°N
(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千湖沙漠”位于巴西东北部滨海地区,由众多白色沙丘和蓝色湖泊构成,沙源主要是来自入海河流的泥沙,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由诸多沙丘组成的沙漠,雨季积水形成湖泊。该沙漠以每年20m的速度向大西洋扩张。
23.关于“千湖沙漠”描述正确的是( )
A.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干旱少雨形成沙漠
B.河口泥沙被东北信风的吹向陆地
C.千湖沙漠的“蓝白世界”景观常年存在
D.图中沙丘陡坡大致朝向西方
24.千湖沙漠扩张具有季节性,以下哪个时间段扩张速度最快( )
A.5~7月 B.7~9月 C.1~3月 D.3~5月
25.沙漠面积的扩张速度可以借助下列哪种信息技术( )
A.BDS、GIS B.RS、BDS C.RS、GIS D.RS、GPS
三、非选择题部分
26.(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下图为某区域地质构造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处地形是 (类型名称),地质构造是 ;①处岩石是 ,具有气孔特征,源自 ;①②③④⑤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2)d处地貌类型是 地貌,简述该地貌对农业活动的不利影响 。
27.(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下图为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图,A、B为两个大气活动中心,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季节为 ,A大气活动中心是 (气压名称);B大气活动中心是 (气压中心名称)。
(2)此时甲地的风向是 ;我国东部的盛行风是 ,并描述其形成过程 。
28.(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阅读材料,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材料1.澳大利亚部分城市气候资料图。
材料2.珀斯位于澳大利亚西海岸,东部有沙漠分布,珀斯是一个多风的城市,夏季以微风为主,一天中风向多变;冬季风力强劲,有“风城”之城。
材料3.2019年澳大利亚多地爆发大规模的山火,持续7个月之久,高温天气和干旱是山火爆发的主要原因;其中作为北领地首府的达尔文市也受到山火肆虐的山火侵袭。
(1)结合材料1、2,甲地城镇较少的原因是受 控制,沙漠广布;珀斯的气候类型是 ,冬季风力强劲的原因是受 控制所致。
(2)从热力环流角度分析珀斯夏季一天中风向多变的原因。
(3)根据材料1、3,根据气候特征推测达尔文市山火发生的时间并分析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C
【知识点】天体及天体系统;月相变化与潮汐变化
【解析】【点评】上弦月出现在上半月的上半夜,出现在西边的天空,且月亮的西侧(即右)半边明亮;下弦月出现在下半月的下半夜,出现在东边的天空,且月亮的东侧(即左)半边明亮。可以简记为:“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
1.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月球与地球一样,距太阳的距离适中,A错误。
B.太阳活动对月球表面是否存在液态水没有影响,B错误。
C.月球由于体积质量小,引力太小,无法吸引适量的气体聚集在周围,大气层较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弱,白天温度高,夜晚温度低,昼夜温差大,没有液态水,C正确。
D.外来陨石撞击,破坏月球表面与月球表面没有液态水无关,D错误。
故答案为:C。
2.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嫦娥六号返回器着陆当天为农历五月二十日,结合月相相关知识,该日月面朝东,A图中月面朝西,与题意不符,A错误。
BCD.农历十七八是亏凸月,21时月升,3时上中天,9时月落,由于月亮每天升起的时间比前一天晚50分钟,因此农历五月二十日月从东方升的时间在21时后,在22时40分左右,上中天(位于正南方)的时间在4时40分左右,21时月亮未出,所以3时月亮应在东南方,C正确,B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3.A
4.B
【知识点】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该半球昼变长、夜变短。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日出、日落方位变化规律:二分日,太阳正东升、正西落;太阳直射在北半球,除极昼极夜区外,东北升、西北落;太阳直射在南半球,除极昼极夜区外,东南升、西南落。
3.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北京时间为120°E的地方时,小米家的经度为109°E,在120°E的西侧,两地相差11个经度,经度差一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所以小米家的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晚44分钟,当6:11(北京时间)升旗开始时小米家的地方时为05:27,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4.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10月1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则北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京的纬度比西安高,与西安相比,该日北京昼短夜长;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正午太阳高度=90°-所求点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的纬距,10月1日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比西安的小,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5.B
6.C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解析】【点评】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已经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成分和性质的改变,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重熔,又形成新的岩浆。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完整的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5.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图1为香港赤洲恐龙化石,其属于中生代的白垩纪时期,在中生代植物以裸子植物为主,A错误。
B.裸子植物在这一时期极为繁盛,这些植物的遗体在适宜的环境下堆积并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最终转化为煤炭,因此这一时期成为重要的成煤期,B正确。
C.从侏罗纪开始我国已经基本结束了南海北陆的分布格局,南北东西形成一片宽广的大陆环境。 因此这一时期(白垩纪)我国南海北陆的格局已结束,C错误。
D.类人猿出现是在新生代,D错误。
故答案为:B。
6.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变质岩、岩浆岩、沉积岩都可以经过③重熔再生形成岩浆,所以三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丙),岩浆经过④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乙),则甲为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都可以经过②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沉积岩经过①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沉积岩中可能含有化石,所以图1中的化石形成环节是②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甲),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7.B
8.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点评】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若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大洋板块向下俯冲,则形成海沟、岛弧或海岸山脉;若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则形成高大的山脉;在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7.AB.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海洋地壳薄,平均厚度为5~10千米,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此次地震发生在海洋,震源深度20.5千米,因此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地壳以下的地幔,B正确,A错误。
CD.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纵波能在固、液、气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颠簸,此次地震在海洋中,只能纵波传播,因此地震时附近海域的船上震感只是上下颠簸,CD错误。
故答案为:B。
8.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台湾岛位于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处,地壳活跃,多地震,板块挤压处为消亡边界,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9.A
10.C
【知识点】矿物与岩石;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点评】判断岩层新老关系的一般方法:(1)沉积岩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①根据岩层层序判断(下层较老,上层较新);②根据生物化石判断(不同生物化石形成的年代不同)。(2)其他岩层新老关系判断:①根据侵入岩侵入的岩层来判断(侵入岩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②根据断层来判断(若断层使得岩层发生断裂,则断层的时间晚于其岩层的形成时间)。
9.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岩层呈层理构造,说明岩石类型为沉积岩,根据沉积岩的特点,越早形成的岩石处于下方,越晚形成的岩石位于上方,因此图中各岩层顺序,O1岩层早于S1岩层,泥灰岩层位于最下方,形成最早,故最老;r为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岩浆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因此r发生在S2之后;断裂会切断原有的岩层,原有岩层老,断层新,故断层发生在K1之前,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0.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a处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在其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被侵蚀,地势较为平坦,A错误。
B.b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向斜是良好的储水区,背斜是良好的油、气储藏区,B错误。
C.片麻岩属于变质岩,c处有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当岩浆活动发生时,周围的岩石在岩浆的高温作用下,变质生成片麻岩,C正确。
D.该河流位于北半球,在向右的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右岸被侵蚀,河床坡度大,由图可知,灵河西南侧河床坡度大,说明西南侧为右岸,则河流流向为西北流向东南,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11.B
12.A
【知识点】河流地貌;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解析】【点评】河流袭夺指在河流发育的过程中,相邻的两条河由于侧蚀或向源侵蚀的关系,“低位河”越过分水岭抢夺“高位河”上游集水区的现象,简称袭夺。袭夺高位河的低位河称为“袭夺河”,被袭夺的高位河上游称为“改向河”,剩余失去源水的高位河河段则称为“断头河”。改向河与断头河的旧河床形成的新分水岭,称之为“风口”。两条河间要发生河川袭夺现象,必须要有三个初始条件:两条河川间的距离不能太远;其中-条河川的侧蚀或向源侵蚀强烈;必须一条为高位河、另一条为低位河。
11.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横向河流速缓,溯源侵蚀减弱,不利于河流袭夺的形成,A错误。
B.由图可知,横向河所处的区域地下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背斜山的隆升使横向河的落差增大,河流的溯源侵蚀增强,加快袭夺形成,B正确。
C.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河流袭夺是地势较低河流袭夺地势较高河流,侵蚀力强的河流袭夺侵蚀力弱的河流,根据材料,横向河袭夺了纵向河,纵向河流速快、侵蚀强,不利于河流袭夺的形成,C错误。
D.向斜谷的变化对横向河源头的溯源侵蚀影响不大,D错误。
故答案为:B。
12.河流袭夺发生后,纵向河河道变短,且由于上游的河水被夺走,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干枯成为断头河,但上游的水量不会改变;横向河河道变长,上下游的水量增大,流域扩大,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13.B
14.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矿物与岩石;火山
【解析】【点评】大气受热和保温作用过程:因为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一定的温度,因而具有保温作用。
13.A.在上地幔有一层软流层,其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所以喷发的岩浆来自上地幔,A错误。
B.日本位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挤压处,地壳活跃,地震频繁,地壳挤压处为消亡边界,B正确。
C.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次岩浆喷发出地表后形成的是喷出型岩浆岩,花岗岩为侵入型岩浆岩,C错误。
D.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喷发的火山灰高度达到4千米,大气垂直分层从近地面到高空,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对流层的平均厚度为12千米,所以喷发的火山灰进入了对流层,未进入平流层,D错误。
故答案为:B。
14.AB.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火山灰增加,大气削弱作用会增强,被反射的太阳辐射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地面温度降低,地面辐射减弱,A错误,B正确。
C.火山灰沉降后会增加土壤肥力,C错误。
D.火山灰对紫外线影响较小,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15.D
16.D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气候类型的判读
【解析】【点评】气候类型判断三步骤:①判断南北半球:6、7、8月温度最高--北半球;12、1、2温度最高--北半球。②以温定带 (主要看最低气温)--全年最低气温高于15度,为热带;全年最低气温在0-15度之间,为亚热带;全年最低气温低于0度,为温带;全年最高气温在0度左右,为寒带。③以水定型(看降水的全年分布情况)--按降水类型划分,有四类--夏雨型:所有的季风气候(热带、亚热带、温带)和热带草原;冬雨型:地中海气候;年雨型:热带雨林、温带海洋;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
15.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①雨热同期,最冷月气温低于0℃,为温带季风气候;②雨热不同期,为地中海气候;③雨热同期,最冷月气温大于0℃,为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④雨热不同期,为地中海气候,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16.A.由上题结论,①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盛行西北风,A错误。
B.②地中海气候成因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替控制,B错误。
C.③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主要分布在大陆东岸,C错误。
D.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④气候与②气候均为地中海气候,气候类型一致,D正确。
故答案为:D。
【答案】17.D
18.B
【知识点】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海陆分布对气压带与风带的影响
【解析】【点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冷高压。1月北半球冬季,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切断副极地低气压带。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大西洋上形成冰岛低压。7月北半球夏季,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切断副热带高气压带。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大西洋上形成亚速尔高压。
17.AC.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③地位于澳大利亚西北部,此时为西北风,结合所学知识,澳大利亚西北部的西北风是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在南半球向左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的,说明此时应是北半球冬季(1月份),①地位于东亚,冬季盛行西北风,③处的西北风来自海洋,带来湿润水汽,形成降水,③地进入湿季,AC错误。
B.夏季亚欧大陆升温快,温度高,在②地会形成低压中心,B错误。
D.北半球冬季,亚欧大陆降温快、温度低,空气收缩下沉,在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形成亚洲高压,亚洲高压会切断副极地低气压带,D正确。
故答案为:D。
18.AB.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①地冬季风为西北风,在冬季亚洲中部发育着亚洲高压,太平洋北部为阿留申低压,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并向右偏转形成西北风,②地夏季盛行西南风,其形成主要是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北半球向右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偏转成西南风,因此③地风向的成因与②地夏季风成因相似,与①地冬季风成因不相似,A错误,B正确。
CD.结合上题,③的风向是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在南半球向左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的,与北半球东北信风位移和地转偏向力变化有关,C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19.B
20.C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大气热力环流;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
【解析】【点评】根据等压面“凸高为高,凸低为低”的判断法则,即高压处等压面上凸,低压处等压面下凹。同一地点高度越高气压越低,故等压面位置越偏上气压值越低,反之越高。同一等压面上压强相等。在同一水平方向上大气从高压流向低压。风向画法:①先画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②再画风向,南左北右,近地面偏30°-45°,高空偏90°。
19.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A、B、C三点500hPa等压面的高度B最高,A点最低,所以同一海拔高空的A点附近为低压,B点附近为高压,近地面气压类型与高空相反,A处近地面为高压,B处近地面为低压,根据热力环流知识,A处近地面温度低,空气收缩下沉形成高压,A错误。
B.B处近地面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周围气流向中心辐合,B正确。
CD.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图示为某日某时北半球某平原地区500hPa等压面的高度分布图,所以A、B、C三点位于同一等压面上,ABC三处气压大小关系:PA=PC=PB,CD错误。
故答案为:B。
20.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近地面风向的判断方法——找出气压梯度力:高压指向低压并垂直于等压线;气压梯度力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形成风。C在AB之间,根据上题,A处近地面为高压,B处近地面为低压,所以水平气压梯度力从A指向B,结合指向标可知,水平气压梯度力自东向西,该地位于北半球,受到向右的地转偏向力,风向为东南风,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21.A
22.C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影子的朝向与太阳的位置相反;距离太阳直射点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物体的影子越短;距离太阳直射点纬度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物体的影子越长。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公式:H=90°-|φ-δ|,其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数,φ为当地地理纬度,永远取正值,δ为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
21.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一天之中,影子最短时,太阳高度角最大,此时地方时为12:00,根据材料,该地影子最短时北京时间(120°E地方时)12:04,所以当地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晚4分钟,该地与120°E的经度差1度,且位于的120°E西侧,故该学校经度大约为119°E,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22.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天为9月23日,为北半球秋分节气,太阳直射赤道,此时杆影长1.16米,tan60°≈1.73=2/1.16,计算得正午太阳高度角为60°,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正午太阳高度=90°-所求点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的纬距,该学校纬度大约为30°N,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23.D
24.C
25.C
【知识点】河流地貌;风沙地貌;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
【解析】【点评】RS(遥感)主要用于获取信息;GPS(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三维空间定位;GIS(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处理空间数据,进行地理事物的查询、分析、模拟和评估。其功能差异可简单地理解为:RS负责拍片,解决是什么的问题;GPS负责找位置,解决在哪里的问题;GIS如人脑,负责存储和处理信息,解决为什么、怎么样、如何办的问题。
23.AB.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千湖沙漠”由众多白色沙丘和蓝色湖泊构成,沙源主要是来自入海河流的泥沙,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由诸多沙丘组成的沙漠,结合其纬度位置,其位于南半球东南信风带,故受东南信风的影响,AB错误。
C.雨季积水形成湖泊,说明千湖沙漠的“蓝白世界”景观并不是常年存在,C错误。
D.因受东南信风的影响,东南为迎风坡,坡度缓,再结合景观图,可知图中沙丘陡坡大致朝向西方,D正确。
故答案为:D。
24.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沙源主要是来自入海河流的泥沙,该地的降水主要受赤道低压的影响,每年1~3月,气压带风带往南移,在赤道低压影响下,该时段降水量大,径流量大,输送沙量大,千湖沙漠扩张最大,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5.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RS(遥感)的主要作用是获取信息,故沙漠面积的扩张可用遥感监测,计算其扩张速度需要进行数据分析,故要用的是GIS,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6.【答案】(1)山峰;背斜;喷出岩;软流层;②③④⑤①
(2)喀斯特;喀斯特地貌的土层比较薄,土壤肥力也比较低;地表缺水且灌溉效率低;水土流失、生态环境脆弱、土壤石漠化等问题。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a处地形为山峰,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①处岩石为火山喷出岩,有气孔,源自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由图可知,先形成的是沉积岩,后褶皱变形,形成背斜山a,岩浆侵入②,形成变质岩③,后期又先后发生沉积作用,形成④⑤沉积岩,而后发生断层E,最后喷出岩①冲出所有岩层,形成喷出岩,因此,①②③④⑤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②③④⑤①。
(2)d处有峰林、溶蚀洼地等,地貌类型是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的土层比较薄,土壤肥力也比较低,一般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在喀斯特地貌的地表上有很多裂隙,容易使得地表水转化为地下水,从而造成地表缺水且灌溉效率低,而发展农业通常离不开灌溉,因此喀斯特地貌才对农业有不好的影响;同时喀斯特地貌还有水土流失、生态环境脆弱、土壤石漠化等问题,也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点评】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地面上往往崎岖不平,岩石绚丽,奇峰林立,地表常见有石芽、石林、峰林、溶沟、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等形态;而地下则发育着地下河、溶洞。溶洞内有多姿多彩的石笋、钟乳石和石柱等。
(1)由图可知,a处地形为山峰,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①处岩石为火山喷出岩,有气孔,源自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由图可知,先形成的是沉积岩,后褶皱变形,形成背斜山a,岩浆侵入②,形成变质岩③,后期又先后发生沉积作用,形成④⑤沉积岩,而后发生断层E,最后喷出岩①冲出所有岩层,形成喷出岩,因此,①②③④⑤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②③④⑤①。
(2)d处有峰林、溶蚀洼地等,地貌类型是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的土层比较薄,土壤肥力也比较低,一般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在喀斯特地貌的地表上有很多裂隙,容易使得地表水转化为地下水,从而造成地表缺水且灌溉效率低,而发展农业通常离不开灌溉,因此喀斯特地貌才对农业有不好的影响;同时喀斯特地貌还有水土流失、生态环境脆弱、土壤石漠化等问题,也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27.【答案】(1)北半球冬季;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
(2)偏南风;西北风;亚洲中部发育着亚洲高压,太平洋北部为阿留申低压,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并向右偏转形成西北风。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海陆分布对气压带与风带的影响;季风环流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亚欧大陆此时为高压中心,太平洋为低压中心。亚欧大陆冬季降温快、温度低,空气收缩下沉形成亚洲高压,因此该季节为北半球冬季,A为亚洲(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北半球冬季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使其仅保留在海洋上,在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和在大西洋上形成冰岛低压。故B是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
(2)根据近地面风向的判断方法——找出气压梯度力:高压指向低压并垂直于等压线;气压梯度力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形成风。甲处的气流在北半球向右的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偏南风。根据上题,此时亚洲中部发育着亚洲高压,太平洋北部为阿留申低压,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并向右偏转,因此在我国东部形成了西北风。
【点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冷高压。1月北半球冬季,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切断副极地低气压带。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大西洋上形成冰岛低压。7月北半球夏季,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切断副热带高气压带。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大西洋上形成亚速尔高压。
(1)由图可知,亚欧大陆此时为高压中心,太平洋为低压中心。亚欧大陆冬季降温快、温度低,空气收缩下沉形成亚洲高压,因此该季节为北半球冬季,A为亚洲(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北半球冬季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使其仅保留在海洋上,在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和在大西洋上形成冰岛低压。故B是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
(2)根据近地面风向的判断方法——找出气压梯度力:高压指向低压并垂直于等压线;气压梯度力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形成风。甲处的气流在北半球向右的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偏南风。根据上题,此时亚洲中部发育着亚洲高压,太平洋北部为阿留申低压,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并向右偏转,因此在我国东部形成了西北风。
28.【答案】(1)副热带高气压带;地中海气候;西风带
(2)珀斯西临海洋,东为面积广阔的陆地沙漠;夏季白天,沙漠地区(陆地)升温快,近地面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往陆地;夜晚,沙漠地区降温快,近地面形成高压,风从陆地吹往海洋,所以风向多变。
(3)南半球冬春季节。原因:达尔文市全年高温,冬春季节受东南信风影响,降水少。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甲地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沙漠广布,城镇较少。根据珀斯的气候统计图,珀斯的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属于地中海气候。珀斯冬季为7、8月份,此时气压带风带北移,珀斯受西风带控制,风力强劲。
(2)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地面冷热不均,热的地方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则形成低压,冷的地方空气会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水平方向上,空气从高压向低扩散。珀斯西临海洋,东为面积广阔的陆地沙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夏季白天,沙漠地区(陆地)升温快,近地面形成低压,海洋升温慢,近地面形成高压,因此风从海洋吹往陆地;夜晚,沙漠地区降温快,近地面形成高压,海洋降温慢,近地面形成低压,因此晚上风从陆地吹往海洋,所以风向多变。
(3)根据材料,高温天气和干旱是山火爆发的主要原因,由达尔文市的气候统计图可知,该地为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在南半球冬春季节,温度高,受东南信风影响,降水稀少,火灾频发。
【点评】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热的上升,冷的下降)→水平方向上气压产生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水平运动(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1)由图可知,甲地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沙漠广布,城镇较少。根据珀斯的气候统计图,珀斯的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属于地中海气候。珀斯冬季为7、8月份,此时气压带风带北移,珀斯受西风带控制,风力强劲。
(2)结合热力环流原理:由于地面冷热不均,热的地方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则形成低压,冷的地方空气会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水平方向上,空气从高压向低扩散。珀斯西临海洋,东为面积广阔的陆地沙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夏季白天,沙漠地区(陆地)升温快,近地面形成低压,海洋升温慢,近地面形成高压,因此风从海洋吹往陆地;夜晚,沙漠地区降温快,近地面形成高压,海洋降温慢,近地面形成低压,因此晚上风从陆地吹往海洋,所以风向多变。
(3)根据材料,高温天气和干旱是山火爆发的主要原因,由达尔文市的气候统计图可知,该地为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在南半球冬春季节,温度高,受东南信风影响,降水稀少,火灾频发。
1 / 1浙江省星辰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2024年6月25日(农历五月二十日)14时0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取月壤返回。经研究表明,通过对月壤矿物加热可以提取出水。据此完成以下问题。
1.月球表面中没有液态水的原因( )
A.距太阳近,温度高 B.受太阳活动影响剧烈
C.体积质量小,大气层稀薄 D.外来陨石撞击,破坏月球表面
2.嫦娥六号返回器着陆当天,地球上不同时间看到月亮的正确的形态是( )
A. B.
C. D.
【答案】1.C
2.C
【知识点】天体及天体系统;月相变化与潮汐变化
【解析】【点评】上弦月出现在上半月的上半夜,出现在西边的天空,且月亮的西侧(即右)半边明亮;下弦月出现在下半月的下半夜,出现在东边的天空,且月亮的东侧(即左)半边明亮。可以简记为:“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
1.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月球与地球一样,距太阳的距离适中,A错误。
B.太阳活动对月球表面是否存在液态水没有影响,B错误。
C.月球由于体积质量小,引力太小,无法吸引适量的气体聚集在周围,大气层较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弱,白天温度高,夜晚温度低,昼夜温差大,没有液态水,C正确。
D.外来陨石撞击,破坏月球表面与月球表面没有液态水无关,D错误。
故答案为:C。
2.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嫦娥六号返回器着陆当天为农历五月二十日,结合月相相关知识,该日月面朝东,A图中月面朝西,与题意不符,A错误。
BCD.农历十七八是亏凸月,21时月升,3时上中天,9时月落,由于月亮每天升起的时间比前一天晚50分钟,因此农历五月二十日月从东方升的时间在21时后,在22时40分左右,上中天(位于正南方)的时间在4时40分左右,21时月亮未出,所以3时月亮应在东南方,C正确,B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2024年10月1日学生小米借国庆假期去天安门(40°N,116°E)看升旗,小米(手机显示北京时间06:11,升国旗与日出同步)与远在西安家里(34°N,109°E)的妈妈通过视频分享了建国75周年的升旗盛大仪式,完成下面小题。
3.升旗开始时,小米家所在的地方时为( )
A.05:27 B.06:55 C.05:43 D.06:39
4.与西安相比,该日北京的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角状况为( )
A.昼短夜长;正午太阳高度角大 B.昼短夜长;正午太阳高度角小
C.昼长夜短;正午太阳高度角大 D.昼长夜短;正午太阳高度角小
【答案】3.A
4.B
【知识点】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该半球昼变长、夜变短。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日出、日落方位变化规律:二分日,太阳正东升、正西落;太阳直射在北半球,除极昼极夜区外,东北升、西北落;太阳直射在南半球,除极昼极夜区外,东南升、西南落。
3.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北京时间为120°E的地方时,小米家的经度为109°E,在120°E的西侧,两地相差11个经度,经度差一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所以小米家的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晚44分钟,当6:11(北京时间)升旗开始时小米家的地方时为05:27,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4.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10月1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则北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京的纬度比西安高,与西安相比,该日北京昼短夜长;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正午太阳高度=90°-所求点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的纬距,10月1日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比西安的小,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2024年3月,香港特区渔护署在赤洲岛发现疑似古生物化石,经研究后,确认为恐龙化石,初步估计属于白垩纪时期。图1为香港赤洲恐龙化石,图2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5.关于图1中化石生存地质时期描述正确的是( )
A.植物以蕨类植物为主 B.是重要的成煤期
C.我国是北陆南海的格局 D.开始出现类人猿
6.图1中的化石形成环节是图2中的____,属于图2中的____岩石( )
A.①甲 B.②乙 C.②甲 D.③丙
【答案】5.B
6.C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解析】【点评】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已经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成分和性质的改变,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重熔,又形成新的岩浆。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完整的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5.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图1为香港赤洲恐龙化石,其属于中生代的白垩纪时期,在中生代植物以裸子植物为主,A错误。
B.裸子植物在这一时期极为繁盛,这些植物的遗体在适宜的环境下堆积并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最终转化为煤炭,因此这一时期成为重要的成煤期,B正确。
C.从侏罗纪开始我国已经基本结束了南海北陆的分布格局,南北东西形成一片宽广的大陆环境。 因此这一时期(白垩纪)我国南海北陆的格局已结束,C错误。
D.类人猿出现是在新生代,D错误。
故答案为:B。
6.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变质岩、岩浆岩、沉积岩都可以经过③重熔再生形成岩浆,所以三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丙),岩浆经过④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乙),则甲为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都可以经过②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沉积岩经过①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沉积岩中可能含有化石,所以图1中的化石形成环节是②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甲),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2024年10月14日,台湾花莲县东北方(如图)31.8km海域处发生5.0级地震,震源深度20.5km,全台多有震感。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震源位于地壳
B.震源位于地幔
C.地震时附近海域的船上震感是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D.地震时附近海域的船上震感是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8.台湾花莲县200km范围内近5年发生4级以上地震共359次,其地震频发的原因是( )
A.位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
B.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
C.位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生长边界
D.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生长边界
【答案】7.B
8.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点评】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若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大洋板块向下俯冲,则形成海沟、岛弧或海岸山脉;若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则形成高大的山脉;在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7.AB.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海洋地壳薄,平均厚度为5~10千米,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此次地震发生在海洋,震源深度20.5千米,因此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地壳以下的地幔,B正确,A错误。
CD.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纵波能在固、液、气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颠簸,此次地震在海洋中,只能纵波传播,因此地震时附近海域的船上震感只是上下颠簸,CD错误。
故答案为:B。
8.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台湾岛位于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处,地壳活跃,多地震,板块挤压处为消亡边界,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下图为我国某地质剖面图,请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9.关于上图,下列选项正确的( )
A.断层发生在K1之前 B.岩层S1早于岩层O1
C.r发生在S1之后 D.图中所示灰岩最老
10.关于Da、b、c、d描述正确的是( )
A.a处为背斜,顶部受挤压力破碎被侵蚀
B.b处为向斜,是良好的油、气储藏区
C.c处为岩浆接触带,可能形成片麻岩
D.d处灵河的流向为东南流向西北
【答案】9.A
10.C
【知识点】矿物与岩石;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点评】判断岩层新老关系的一般方法:(1)沉积岩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①根据岩层层序判断(下层较老,上层较新);②根据生物化石判断(不同生物化石形成的年代不同)。(2)其他岩层新老关系判断:①根据侵入岩侵入的岩层来判断(侵入岩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②根据断层来判断(若断层使得岩层发生断裂,则断层的时间晚于其岩层的形成时间)。
9.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岩层呈层理构造,说明岩石类型为沉积岩,根据沉积岩的特点,越早形成的岩石处于下方,越晚形成的岩石位于上方,因此图中各岩层顺序,O1岩层早于S1岩层,泥灰岩层位于最下方,形成最早,故最老;r为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岩浆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因此r发生在S2之后;断裂会切断原有的岩层,原有岩层老,断层新,故断层发生在K1之前,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0.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a处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在其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被侵蚀,地势较为平坦,A错误。
B.b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向斜是良好的储水区,背斜是良好的油、气储藏区,B错误。
C.片麻岩属于变质岩,c处有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当岩浆活动发生时,周围的岩石在岩浆的高温作用下,变质生成片麻岩,C正确。
D.该河流位于北半球,在向右的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右岸被侵蚀,河床坡度大,由图可知,灵河西南侧河床坡度大,说明西南侧为右岸,则河流流向为西北流向东南,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河流袭夺指分水岭一侧的河流夺取了另一侧河流上游段的现象。下图所示横向河袭夺了纵向河,回答下列问题。
11.导致河流发生袭夺的原因可能是( )
A.横向河河道弯曲,流速变缓 B.背斜山不断隆起
C.纵向河流程短,流速快 D.向斜谷不断下陷
12.发生河流袭夺后,袭夺河和被袭夺河水文特征变化( )
A.横向河上游流量增加 B.纵向河上游流量减小
C.横向河下游流量变小 D.纵向河下游流量增加
【答案】11.B
12.A
【知识点】河流地貌;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解析】【点评】河流袭夺指在河流发育的过程中,相邻的两条河由于侧蚀或向源侵蚀的关系,“低位河”越过分水岭抢夺“高位河”上游集水区的现象,简称袭夺。袭夺高位河的低位河称为“袭夺河”,被袭夺的高位河上游称为“改向河”,剩余失去源水的高位河河段则称为“断头河”。改向河与断头河的旧河床形成的新分水岭,称之为“风口”。两条河间要发生河川袭夺现象,必须要有三个初始条件:两条河川间的距离不能太远;其中-条河川的侧蚀或向源侵蚀强烈;必须一条为高位河、另一条为低位河。
11.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横向河流速缓,溯源侵蚀减弱,不利于河流袭夺的形成,A错误。
B.由图可知,横向河所处的区域地下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背斜山的隆升使横向河的落差增大,河流的溯源侵蚀增强,加快袭夺形成,B正确。
C.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河流袭夺是地势较低河流袭夺地势较高河流,侵蚀力强的河流袭夺侵蚀力弱的河流,根据材料,横向河袭夺了纵向河,纵向河流速快、侵蚀强,不利于河流袭夺的形成,C错误。
D.向斜谷的变化对横向河源头的溯源侵蚀影响不大,D错误。
故答案为:B。
12.河流袭夺发生后,纵向河河道变短,且由于上游的河水被夺走,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干枯成为断头河,但上游的水量不会改变;横向河河道变长,上下游的水量增大,流域扩大,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2024年10月18日,日本鹿儿岛市樱岛南岳山顶火山口发生爆炸性喷发,喷发的火山灰高度达到4000米处,日本气象厅发布了鹿儿岛和宫崎县地区火山灰降落预报。樱岛火山自公元708年以来较大规模喷发已达60多次。
13.关于火山喷发描述正确的是( )
A.喷发的岩浆来自下地幔
B.地处消亡边界导致该地区火山活动频繁
C.喷发的岩浆冷凝后形成花岗岩
D.喷发的火山灰进入到了平流层
14.火山喷发给鹿儿岛和宫崎县可能带来的影响( )
A.大气反射作用增加,地面辐射增加
B.大气削弱作用增加,近地面温度降低
C.火山灰沉降,造成土壤肥力下降
D.吸收紫外线,减少皮肤病几率
【答案】13.B
14.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矿物与岩石;火山
【解析】【点评】大气受热和保温作用过程:因为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一定的温度,因而具有保温作用。
13.A.在上地幔有一层软流层,其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所以喷发的岩浆来自上地幔,A错误。
B.日本位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挤压处,地壳活跃,地震频繁,地壳挤压处为消亡边界,B正确。
C.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次岩浆喷发出地表后形成的是喷出型岩浆岩,花岗岩为侵入型岩浆岩,C错误。
D.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喷发的火山灰高度达到4千米,大气垂直分层从近地面到高空,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对流层的平均厚度为12千米,所以喷发的火山灰进入了对流层,未进入平流层,D错误。
故答案为:B。
14.AB.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火山灰增加,大气削弱作用会增强,被反射的太阳辐射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地面温度降低,地面辐射减弱,A错误,B正确。
C.火山灰沉降后会增加土壤肥力,C错误。
D.火山灰对紫外线影响较小,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读气候资料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5.图中③气候类型是( )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D.亚热带季节性湿润气候
16.关于四种气候类型描述正确的是( )
A.①气候冬季盛行东北风
B.②气候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③气候主要分布在大陆西岸
D.④气候与②气候类型一致
【答案】15.D
16.D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气候类型的判读
【解析】【点评】气候类型判断三步骤:①判断南北半球:6、7、8月温度最高--北半球;12、1、2温度最高--北半球。②以温定带 (主要看最低气温)--全年最低气温高于15度,为热带;全年最低气温在0-15度之间,为亚热带;全年最低气温低于0度,为温带;全年最高气温在0度左右,为寒带。③以水定型(看降水的全年分布情况)--按降水类型划分,有四类--夏雨型:所有的季风气候(热带、亚热带、温带)和热带草原;冬雨型:地中海气候;年雨型:热带雨林、温带海洋;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
15.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①雨热同期,最冷月气温低于0℃,为温带季风气候;②雨热不同期,为地中海气候;③雨热同期,最冷月气温大于0℃,为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④雨热不同期,为地中海气候,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16.A.由上题结论,①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盛行西北风,A错误。
B.②地中海气候成因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替控制,B错误。
C.③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主要分布在大陆东岸,C错误。
D.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④气候与②气候均为地中海气候,气候类型一致,D正确。
故答案为:D。
(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分布图,其中阴影部分为季风活动区,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7.关于图示季节描述正确的是( )
A.①地盛行东南风
B.②地出现低压中心切断副热带高气压带
C.③地进入干季
D.亚洲高压切断副极地低气压带
18.关于③地风向的成因描述正确的是( )
A.与①地冬季风成因相似 B.与②地夏季风成因相似
C.与地转偏向力变化无关 D.与北半球东南信风位移有关
【答案】17.D
18.B
【知识点】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海陆分布对气压带与风带的影响
【解析】【点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冷高压。1月北半球冬季,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切断副极地低气压带。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大西洋上形成冰岛低压。7月北半球夏季,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切断副热带高气压带。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大西洋上形成亚速尔高压。
17.AC.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③地位于澳大利亚西北部,此时为西北风,结合所学知识,澳大利亚西北部的西北风是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在南半球向左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的,说明此时应是北半球冬季(1月份),①地位于东亚,冬季盛行西北风,③处的西北风来自海洋,带来湿润水汽,形成降水,③地进入湿季,AC错误。
B.夏季亚欧大陆升温快,温度高,在②地会形成低压中心,B错误。
D.北半球冬季,亚欧大陆降温快、温度低,空气收缩下沉,在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形成亚洲高压,亚洲高压会切断副极地低气压带,D正确。
故答案为:D。
18.AB.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①地冬季风为西北风,在冬季亚洲中部发育着亚洲高压,太平洋北部为阿留申低压,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并向右偏转形成西北风,②地夏季盛行西南风,其形成主要是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北半球向右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偏转成西南风,因此③地风向的成因与②地夏季风成因相似,与①地冬季风成因不相似,A错误,B正确。
CD.结合上题,③的风向是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在南半球向左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的,与北半球东北信风位移和地转偏向力变化有关,C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下图是北半球某平原地区500hPa等压面的高度(单位:m)分布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9.关于A、B、C描述正确的( )
A.A处近地面中心气流上升
B.B处近地面气流向中心辐合
C.ABC三处气压大小关系:PA>PC>PB
D.ABC三处气压大小关系:PA20.C处近地面的风向为( )
A.西北风 B.偏北风 C.东南风 D.东北风
【答案】19.B
20.C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大气热力环流;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
【解析】【点评】根据等压面“凸高为高,凸低为低”的判断法则,即高压处等压面上凸,低压处等压面下凹。同一地点高度越高气压越低,故等压面位置越偏上气压值越低,反之越高。同一等压面上压强相等。在同一水平方向上大气从高压流向低压。风向画法:①先画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②再画风向,南左北右,近地面偏30°-45°,高空偏90°。
19.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A、B、C三点500hPa等压面的高度B最高,A点最低,所以同一海拔高空的A点附近为低压,B点附近为高压,近地面气压类型与高空相反,A处近地面为高压,B处近地面为低压,根据热力环流知识,A处近地面温度低,空气收缩下沉形成高压,A错误。
B.B处近地面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周围气流向中心辐合,B正确。
CD.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图示为某日某时北半球某平原地区500hPa等压面的高度分布图,所以A、B、C三点位于同一等压面上,ABC三处气压大小关系:PA=PC=PB,CD错误。
故答案为:B。
20.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近地面风向的判断方法——找出气压梯度力:高压指向低压并垂直于等压线;气压梯度力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形成风。C在AB之间,根据上题,A处近地面为高压,B处近地面为低压,所以水平气压梯度力从A指向B,结合指向标可知,水平气压梯度力自东向西,该地位于北半球,受到向右的地转偏向力,风向为东南风,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二、选择题(本大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我国某学校9月23日利用杆影法开展了测量经纬度的校园地理实践活动:测量杆2m,影子最短时北京时间12:04,此时杆影长1.16m(已知tan30°≈0.58;tan60°≈1.73)。回答下列问题。
21.该学校的经度大约为( )
A.119°E B.121°E C.116°E D.124°E
22.该学校的纬度大约为( )
A.36°N B.60°N C.30°N D.54°N
【答案】21.A
22.C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影子的朝向与太阳的位置相反;距离太阳直射点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物体的影子越短;距离太阳直射点纬度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物体的影子越长。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公式:H=90°-|φ-δ|,其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数,φ为当地地理纬度,永远取正值,δ为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
21.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一天之中,影子最短时,太阳高度角最大,此时地方时为12:00,根据材料,该地影子最短时北京时间(120°E地方时)12:04,所以当地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晚4分钟,该地与120°E的经度差1度,且位于的120°E西侧,故该学校经度大约为119°E,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22.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天为9月23日,为北半球秋分节气,太阳直射赤道,此时杆影长1.16米,tan60°≈1.73=2/1.16,计算得正午太阳高度角为60°,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正午太阳高度=90°-所求点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的纬距,该学校纬度大约为30°N,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千湖沙漠”位于巴西东北部滨海地区,由众多白色沙丘和蓝色湖泊构成,沙源主要是来自入海河流的泥沙,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由诸多沙丘组成的沙漠,雨季积水形成湖泊。该沙漠以每年20m的速度向大西洋扩张。
23.关于“千湖沙漠”描述正确的是( )
A.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干旱少雨形成沙漠
B.河口泥沙被东北信风的吹向陆地
C.千湖沙漠的“蓝白世界”景观常年存在
D.图中沙丘陡坡大致朝向西方
24.千湖沙漠扩张具有季节性,以下哪个时间段扩张速度最快( )
A.5~7月 B.7~9月 C.1~3月 D.3~5月
25.沙漠面积的扩张速度可以借助下列哪种信息技术( )
A.BDS、GIS B.RS、BDS C.RS、GIS D.RS、GPS
【答案】23.D
24.C
25.C
【知识点】河流地貌;风沙地貌;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
【解析】【点评】RS(遥感)主要用于获取信息;GPS(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三维空间定位;GIS(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处理空间数据,进行地理事物的查询、分析、模拟和评估。其功能差异可简单地理解为:RS负责拍片,解决是什么的问题;GPS负责找位置,解决在哪里的问题;GIS如人脑,负责存储和处理信息,解决为什么、怎么样、如何办的问题。
23.AB.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千湖沙漠”由众多白色沙丘和蓝色湖泊构成,沙源主要是来自入海河流的泥沙,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由诸多沙丘组成的沙漠,结合其纬度位置,其位于南半球东南信风带,故受东南信风的影响,AB错误。
C.雨季积水形成湖泊,说明千湖沙漠的“蓝白世界”景观并不是常年存在,C错误。
D.因受东南信风的影响,东南为迎风坡,坡度缓,再结合景观图,可知图中沙丘陡坡大致朝向西方,D正确。
故答案为:D。
24.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沙源主要是来自入海河流的泥沙,该地的降水主要受赤道低压的影响,每年1~3月,气压带风带往南移,在赤道低压影响下,该时段降水量大,径流量大,输送沙量大,千湖沙漠扩张最大,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5.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RS(遥感)的主要作用是获取信息,故沙漠面积的扩张可用遥感监测,计算其扩张速度需要进行数据分析,故要用的是GIS,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三、非选择题部分
26.(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下图为某区域地质构造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处地形是 (类型名称),地质构造是 ;①处岩石是 ,具有气孔特征,源自 ;①②③④⑤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2)d处地貌类型是 地貌,简述该地貌对农业活动的不利影响 。
【答案】(1)山峰;背斜;喷出岩;软流层;②③④⑤①
(2)喀斯特;喀斯特地貌的土层比较薄,土壤肥力也比较低;地表缺水且灌溉效率低;水土流失、生态环境脆弱、土壤石漠化等问题。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a处地形为山峰,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①处岩石为火山喷出岩,有气孔,源自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由图可知,先形成的是沉积岩,后褶皱变形,形成背斜山a,岩浆侵入②,形成变质岩③,后期又先后发生沉积作用,形成④⑤沉积岩,而后发生断层E,最后喷出岩①冲出所有岩层,形成喷出岩,因此,①②③④⑤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②③④⑤①。
(2)d处有峰林、溶蚀洼地等,地貌类型是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的土层比较薄,土壤肥力也比较低,一般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在喀斯特地貌的地表上有很多裂隙,容易使得地表水转化为地下水,从而造成地表缺水且灌溉效率低,而发展农业通常离不开灌溉,因此喀斯特地貌才对农业有不好的影响;同时喀斯特地貌还有水土流失、生态环境脆弱、土壤石漠化等问题,也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点评】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地面上往往崎岖不平,岩石绚丽,奇峰林立,地表常见有石芽、石林、峰林、溶沟、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等形态;而地下则发育着地下河、溶洞。溶洞内有多姿多彩的石笋、钟乳石和石柱等。
(1)由图可知,a处地形为山峰,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①处岩石为火山喷出岩,有气孔,源自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由图可知,先形成的是沉积岩,后褶皱变形,形成背斜山a,岩浆侵入②,形成变质岩③,后期又先后发生沉积作用,形成④⑤沉积岩,而后发生断层E,最后喷出岩①冲出所有岩层,形成喷出岩,因此,①②③④⑤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②③④⑤①。
(2)d处有峰林、溶蚀洼地等,地貌类型是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的土层比较薄,土壤肥力也比较低,一般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在喀斯特地貌的地表上有很多裂隙,容易使得地表水转化为地下水,从而造成地表缺水且灌溉效率低,而发展农业通常离不开灌溉,因此喀斯特地貌才对农业有不好的影响;同时喀斯特地貌还有水土流失、生态环境脆弱、土壤石漠化等问题,也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27.(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下图为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图,A、B为两个大气活动中心,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季节为 ,A大气活动中心是 (气压名称);B大气活动中心是 (气压中心名称)。
(2)此时甲地的风向是 ;我国东部的盛行风是 ,并描述其形成过程 。
【答案】(1)北半球冬季;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
(2)偏南风;西北风;亚洲中部发育着亚洲高压,太平洋北部为阿留申低压,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并向右偏转形成西北风。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海陆分布对气压带与风带的影响;季风环流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亚欧大陆此时为高压中心,太平洋为低压中心。亚欧大陆冬季降温快、温度低,空气收缩下沉形成亚洲高压,因此该季节为北半球冬季,A为亚洲(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北半球冬季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使其仅保留在海洋上,在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和在大西洋上形成冰岛低压。故B是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
(2)根据近地面风向的判断方法——找出气压梯度力:高压指向低压并垂直于等压线;气压梯度力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形成风。甲处的气流在北半球向右的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偏南风。根据上题,此时亚洲中部发育着亚洲高压,太平洋北部为阿留申低压,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并向右偏转,因此在我国东部形成了西北风。
【点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冷高压。1月北半球冬季,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切断副极地低气压带。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大西洋上形成冰岛低压。7月北半球夏季,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切断副热带高气压带。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大西洋上形成亚速尔高压。
(1)由图可知,亚欧大陆此时为高压中心,太平洋为低压中心。亚欧大陆冬季降温快、温度低,空气收缩下沉形成亚洲高压,因此该季节为北半球冬季,A为亚洲(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北半球冬季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使其仅保留在海洋上,在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和在大西洋上形成冰岛低压。故B是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
(2)根据近地面风向的判断方法——找出气压梯度力:高压指向低压并垂直于等压线;气压梯度力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形成风。甲处的气流在北半球向右的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偏南风。根据上题,此时亚洲中部发育着亚洲高压,太平洋北部为阿留申低压,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并向右偏转,因此在我国东部形成了西北风。
28.(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阅读材料,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材料1.澳大利亚部分城市气候资料图。
材料2.珀斯位于澳大利亚西海岸,东部有沙漠分布,珀斯是一个多风的城市,夏季以微风为主,一天中风向多变;冬季风力强劲,有“风城”之城。
材料3.2019年澳大利亚多地爆发大规模的山火,持续7个月之久,高温天气和干旱是山火爆发的主要原因;其中作为北领地首府的达尔文市也受到山火肆虐的山火侵袭。
(1)结合材料1、2,甲地城镇较少的原因是受 控制,沙漠广布;珀斯的气候类型是 ,冬季风力强劲的原因是受 控制所致。
(2)从热力环流角度分析珀斯夏季一天中风向多变的原因。
(3)根据材料1、3,根据气候特征推测达尔文市山火发生的时间并分析原因。
【答案】(1)副热带高气压带;地中海气候;西风带
(2)珀斯西临海洋,东为面积广阔的陆地沙漠;夏季白天,沙漠地区(陆地)升温快,近地面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往陆地;夜晚,沙漠地区降温快,近地面形成高压,风从陆地吹往海洋,所以风向多变。
(3)南半球冬春季节。原因:达尔文市全年高温,冬春季节受东南信风影响,降水少。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甲地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沙漠广布,城镇较少。根据珀斯的气候统计图,珀斯的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属于地中海气候。珀斯冬季为7、8月份,此时气压带风带北移,珀斯受西风带控制,风力强劲。
(2)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地面冷热不均,热的地方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则形成低压,冷的地方空气会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水平方向上,空气从高压向低扩散。珀斯西临海洋,东为面积广阔的陆地沙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夏季白天,沙漠地区(陆地)升温快,近地面形成低压,海洋升温慢,近地面形成高压,因此风从海洋吹往陆地;夜晚,沙漠地区降温快,近地面形成高压,海洋降温慢,近地面形成低压,因此晚上风从陆地吹往海洋,所以风向多变。
(3)根据材料,高温天气和干旱是山火爆发的主要原因,由达尔文市的气候统计图可知,该地为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在南半球冬春季节,温度高,受东南信风影响,降水稀少,火灾频发。
【点评】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热的上升,冷的下降)→水平方向上气压产生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水平运动(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1)由图可知,甲地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沙漠广布,城镇较少。根据珀斯的气候统计图,珀斯的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属于地中海气候。珀斯冬季为7、8月份,此时气压带风带北移,珀斯受西风带控制,风力强劲。
(2)结合热力环流原理:由于地面冷热不均,热的地方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则形成低压,冷的地方空气会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水平方向上,空气从高压向低扩散。珀斯西临海洋,东为面积广阔的陆地沙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夏季白天,沙漠地区(陆地)升温快,近地面形成低压,海洋升温慢,近地面形成高压,因此风从海洋吹往陆地;夜晚,沙漠地区降温快,近地面形成高压,海洋降温慢,近地面形成低压,因此晚上风从陆地吹往海洋,所以风向多变。
(3)根据材料,高温天气和干旱是山火爆发的主要原因,由达尔文市的气候统计图可知,该地为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在南半球冬春季节,温度高,受东南信风影响,降水稀少,火灾频发。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