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时评两篇 分层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时评两篇 分层训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29 15:12: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关注社会
(时间:45分钟 满分:4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扰民(rǎo)   
烙印(luò)   
血肉联系(xuè)
B.称量(chēnɡ)
乘坐(chénɡ)
令人咂舌(zā)
C.动辄(zhé)
阖家(hé)
潜在规则(qiǎn)
D.逾越(yù)
档次(dànɡ)
竞豪赛奢(shē)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警车开道、社会车辆让路,能说与千百年来的鸣锣开道、“肃静回辟”没有渊源关系吗?
B.人民代表、政协委员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愈紧密,就能愈好地行使人民赋予他们的权力。
C.而今政通人合、国泰民安,老百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在月圆之日阖家吃饼赏月。
D.月饼也就偏离了人们一般的礼上往来,成为一些人拉关系的“敲门砖”。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妈妈对自己的两个孩子一视同仁,没有丝毫偏爱,都是严格要求,让他们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B.对于请客送礼这种交往中的潜规则,大家都习以为常,都在自觉或者不自觉地维护着它的合理性。
C.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劳作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真有点令人匪夷所思。
D.表演时,铁花飞舞,鞭炮齐鸣,加上鸣锣开道,气势极其恢宏壮观。12名打铁花者一棒接一棒,一棒铁花冲天而起,另一棒紧跟而来,棒棒相连。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六名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先进事迹报告令在场的学子们心潮起伏,会场内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对他们开拓进取精神的敬意。
B.网络作为当今最先进的信息传播媒体,它的广泛应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也催生出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新兴网络文化。
C.随着国人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旅游部门将开发新的旅游景点,推出新的旅游项目,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
D.如果不去改变发达经济体单独主导世界经济的格局,国际金融危机中暴露的问题仍将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转机,甚至还可能更加严重。
二、类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消费=享受?
我讨厌形形色色的苦行主义。人活一世,生老病死,苦难够多的了,在能享受时凭什么不享受?享受实在是人生的天经地义。蒙田甚至把善于享受人生称作“至高至圣的美德”,据他说,恺撒、亚历山大都是视享受生活乐趣为自己的正常活动,而把他们叱咤风云的战争生涯看作非正常活动的。
然而,怎样才算真正享受人生呢?对此就不免见仁见智了。依我看,我们时代的迷误之一是把消费当作享受,而其实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我并不想介入高消费能否促进繁荣的争论,因为那是经济学家的事,和人生哲学无关。我也无意反对汽车、别墅、高档家具、四星级饭店、KTV包房,等等,只想指出这一切仅属于消费范畴,而奢华的消费并非享受的必要条件,更非充分条件。
当然,消费和享受不是绝对互相排斥的,有时两者会发生重合。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又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走马看花式的游览景点只是旅游消费,陶然于山水之间才是大自然的真享受;用电视、报刊、书籍解闷只是文化消费,启迪心智的读书和艺术欣赏才是文化的真享受。总而言之,真正的享受必是有心灵参与的,其中必定包含了所谓“灵魂的愉悦和升华”的因素。否则,花钱再多,也只能叫作消费。享受和消费的不同,正相当于创造和生产的不同。创造和享受属于精神生活的范畴,就像生产和消费属于物质生活的范畴一样。
以为消费的数量会和享受的质量成正比,实在是一种糊涂看法。苏格拉底看遍雅典街头的货摊,惊叹道:“这里有多少我不需要的东西呵!”每个稍有悟性的读者读到这个故事,都不禁要会心一笑。塞涅卡说得好:“许多东西,仅当我们没有它们也能对付时,我们才发现它们原来是多么不必要的东西。我们过去一直使用着它们,这并不是因为我们需要它们,而是因为我们拥有它们。”另一方面呢,正因为我们拥有了太多的花钱买来的东西,便忽略了不用花钱买的享受。“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可是每天夜晚守在电视机前的我们哪里还想得起它们?“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在人人忙于赚钱和花钱的今天,这样的闲人更是到哪里去寻?
那么,难道不存在纯粹肉体的、物质的享受了吗?不错,人有一个肉体,这个肉体也是很喜欢享受,为了享受也是很需要物质手段的。可是,仔细想一想,我们便会发现,人的肉体需要是有被它的生理构造决定的极限的,因而由这种需要的满足而获得的纯粹肉体性质的快感差不多是千古不变的,无非是食色温饱健康之类。殷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但他自己只有一个普通的胃。秦始皇筑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但他自己只有五尺之躯。多么热烈的美食家,他的朵颐之快也必须有间歇,否则会消化不良。每一种生理欲望都是会餍足的,并且严格地遵循着过犹不足的法则。山珍海味,挥金如土,更多的是摆阔气。藏娇纳妾,美女如云,更多的是图虚荣。万贯家财带来的最大快乐并非直接的物质享受,而是守财奴清点财产时的那份欣喜,败家子挥霍财产时的那份痛快。凡此种种,都已经超出生理满足的范围了,但称它们为精神享受未免肉麻,它们至多只是一种心理满足罢了。
我相信人必定是有灵魂的,而灵魂与感觉、思维、情绪、意志之类的心理现象必定属于不同的层次。灵魂是人的精神“自我”的栖居地,所寻求的是真挚的爱和坚实的信仰,关注的是生命意义的实现。幸福只是灵魂的事,它是爱心的充实,是一种活得有意义的鲜明感受。肉体只会有快感,不会有幸福感。奢侈的生活方式给人带来的至多是一种浅薄的优越感,也谈不上幸福感。当一个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幸运儿仍然为生活的空虚苦恼时,他听到的正是他的灵魂的叹息。
5.作者为什么会认为“把消费当作享受”是“我们时代的迷误”?(4分)
答: 
6.塞涅卡的话是什么意思?作者在行文中借用塞涅卡的话,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答: 
7.文中“幸福感”、“快感”以及“优越感”所分别对应的生活内容与作者要“真正享受人生”的认识之间有何关系?(4分)
答: 
8.阅读本文后,你认为应该怎样树立正确的消费观?(4分)
答:  
三、语言运用(12分)
9.提取下列句子的要点,以“过度包装”为开头,整合成一个单句。(6分)
①过度包装背离了包装应有的功能。
②过度包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③过度包装这种包装现象损害了社会的利益。
④过度包装广泛存在于商品包装之中。
⑤不少企业宣传中也存在过度包装的情况。
答: 
10.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这种美德是每一个人的义务。针对当前有些青少年崇尚奢华、过分追求物质生活的现象,某中学学生会决定组织一次“以勤俭节约为荣”的演讲比赛。请完成下面两个问题。(6分)
(1)给本次活动拟一则标语。(2分)
答: 
(2)作为校刊的记者,你将要采访获奖的同学,说出你将提出的问题。(至少两个)(4分)
答:  
答案精析
第一单元 关注社会
1 时评两篇
1.B [A项“烙”读lào。
C项“潜”读qián。
D项“逾”读yú。]
2.B [A项辟—避。C项合—和。D项上—尚。]
3.B [
A项“一视同仁”指同样看待,不分亲疏厚薄。用于两种不同的人或事物,用来形容“自己的两个孩子”不合语境。B项“习以为常”指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就觉得很平常了。C项不合语境。“匪夷所思”指言谈行动超出常情,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D项不合语境。“鸣锣开道”比喻为某事物的出现制造舆论。语境是说表演时热闹的景象,可用“锣鼓喧天”。]
4.B [A项成分残缺,“表达”缺少主语,可在“响起”后加“的”。C项不合逻辑,“近年来”和“将”在时态上存在矛盾,应删去其一。D项“问题……得到转机”搭配不当,可把“转机”改为“解决”。]
5.①一些人认识不到消费和享受完全不是一回事,消费只是物质和肉体的需要,享受有“灵魂的愉悦和升华”;②消费和享受偶有重合时,一些人认识不到消费的数量和享受的质量不成正比;③在今天,“把消费当作享受”的人太多了。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段落中心的归纳概括能力。首先从文中找出相关的段落,即2~4段;其次在把握全文内容的基础上,读懂这三段的内容,正确地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
6.塞涅卡的话的意思是多消费(花钱)可以实现多拥有,但对享受(使用)而言不一定必要。作者借用塞涅卡的话,一是从享受(使用)的必要性方面强调多消费并不一定能够多享受;二是与下文的“另一方面”形成对举(对照),以使对糊涂看法的剖析更全面。
解析 此题考查对重要语句含意和作用的理解把握能力。在把握这段文字中心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就可以理解塞涅卡的话的含意,并进而把握其效果。
7.“幸福感”是爱心充实的灵魂感受,是“真正享受人生”所追求的。“快感”是肉体的生理满足,“优越感”是奢侈生活方式中一种浅薄的心理满足。因此,“快感”和“优越感”所对应的生活,都不能达到精神享受的高度,达不到作者“真正享受人生”的认识要求。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词语在文中内涵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的语言环境,筛选信息,明确作者对这三个词语内涵的理解和认识,进而体会它们之间的关系。
8.①消费必须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②物质消费与精神享受协调发展;③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提高消费的科学性。
解析 此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但不可随意作答,既要联系生活实际,又要依托文本,从文中找出相关信息,再联系作者的观点,进行归纳整合。
9.过度包装是指广泛存在于商品包装或企业宣传之中的背离了包装应有的功能而损害了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的包装现象。
10.(1)(示例)让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在我们这一代发扬光大。
(2)(示例)问题①:作为一个家庭条件非常优越的中学生,你怎样看待勤俭节约?问题②:如果因为保持节俭的生活而遭到别人的嘲讽,你会感到难堪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