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单元--小说(2)(单元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单元--小说(2)(单元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29 15:21: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小说(2)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惶悚/怂恿   口讷/呐喊   穹顶/琼浆
B.思忖/肘子
虫豸/稚气
重听/伯仲
C.暴殄/义诊
穿凿/作坊
偏裨/裨益
D.弑君/擦拭
敌忾/气概
垓心/核心
2.下面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18岁的周洋在温哥华冬奥会上不负众望,赢得短道速滑女子1
500米比赛金牌。心直口快的周洋不忘父母含辛茹苦养育之恩,对中央电视台的记者说,拿了金牌可以让父母生活得更好一点。她的回答受到中国体育官员于再清的批评:首先还是要感谢国家。但网民们特别是年轻网民对于再清批评意见的指责却不绝如缕。
A.不负众望
B.心直口快
C.含辛茹苦
D.不绝如缕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朝鲜半岛韩朝争端问题上,我们一贯信奉通过对话谈判和平解决的主张,并经过各个渠道坚持不懈地做了朝鲜半岛双方和有关各方的工作。
B.近三年来,我国突发环境事件的总量居高不下,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处置难度大,这给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C.在过去的59年中,亚运圣火一路相传,见证着亚洲人民为了地区发展、人民幸福、社会进步、国家富强而作出的不懈努力,见证着亚洲前进的足迹。
D.近年来,俄罗斯积极出台新的学前教育政策,大幅度增加了对学前教育的公共经费投入,甚至把许多原属于政府管理的大楼拿出来办幼儿园。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排列最恰当的一组是(  )
外来文化的到来,给自己的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有助于作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样,外来文学的进入也毫无例外地影响着本民族作家的创作,因为外来文化的优质东西,将有助于作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作家必须高度重视外来文化的学习和研究。
①吸取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 ②提高自己作品的创新份量 ③为本国文学带来新的审美思想和风格 ④在自己的文学创作和创新中融入一种新的文化力量 ⑤形成更完善的文化知识结构和更广阔的文化视野
A.①⑤③②④
B.①⑤④②③
C.②⑤③①④
D.②⑤④①③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寓于北地而卒。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后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年至三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聘之。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乃跪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认,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今而见择,敢不请罪。”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曜,名孟光。
居有顷,妻曰:“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乎?”鸿曰:“诺。”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
后至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以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乃方舍之于家。鸿潜闭著书十余篇。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傍。咸曰:“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葬毕,妻子归扶风。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愿以身居作 居作:作佣人
B.鸿并绝不娶
并:全部
C.简斥数妇
简:直接
D.无乃欲低头就之乎
就:投身、屈就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B.因为执勤/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今乃衣绮缟,傅粉墨/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以观夫子之志耳/舞幽壑之潜蛟
7.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梁鸿崇尚节操的一项是(3分)(  )
①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 ②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 ③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④居庑下,为人赁舂 ⑤七日而鸿不答 ⑥鸿潜闭著书十余篇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梁鸿曾在当时的最高学府中学习,博览群书,无所不通;学成之后却因家境贫寒无法著述,只好在上林苑中放猪。
B.梁鸿为人正直耿介,他死后,人们都认为品性清高的他足以与坚守信念的要离媲美。
C.孟光貌丑而心慧,在刚嫁给梁鸿时用盛装丽服来试探梁鸿的品性,其实孟光早已有隐居的准备。
D.皋伯通发现佣工梁鸿之妻对丈夫十分敬重,因此断定梁鸿是一个非凡的人,于是安排他住在家里,使梁鸿得以闭门著书。
9.断句与翻译(10分)
(1)用“/”给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2)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而见择,敢不请罪。(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如梦令①
秦 观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②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 ①此词是作者绍圣三年(1096)贬谪郴阳时在途中驿亭所写。②驿亭是古时供传递公文的使者和来往官员休息之所。
(1)该词精于炼字。请简要赏析“紧”字。(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简要赏析“门外马嘶人起”。(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6分)
(1)横眉冷对千夫指,__________________。(鲁迅《自嘲》)
__________________,宁静而致远。(《三国演义》)
(2)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3)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4)此去经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如何评价当代文学
杨利景
处于一个正常发展状态的当代文学,为何不断出现质疑和否定的声音?哪些因素影响了人们对当代文学的判断?
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几乎每一轮对当代文学的质疑和否定,其立论者大多是将自己的判断建立在一种“比较主义”的逻辑基础之上的。比较的结果是,当代文学既没有李白、杜甫、曹雪芹,也没有鲁迅、老舍、巴金、沈从文,更没有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于是得出结论:当代文学一片凋零,毫无建树。
文学价值的判断当然可以通过横向的或纵向的比较来得出,但是,把中国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甚至古典文学、西方文学进行比较,我觉得还是需要持审慎的态度。因为在此过程中极易生成一种不平等或者不匹配的比较。
这种不平等或者不匹配首先在于,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是一种精英主义的文学,文学创作只掌握在极少数精英阶层的手中。但是今天文学创作在更多的人手中成为可能。门槛的降低和“准入”机制的取消带来的结果,必然是良莠并存、鱼目混珠。在这种情况下对它们进行笼统的比较,显然没有任何意义。同时,我们今天接触到的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已经经过了“历史化”和“经典化”处理,过滤掉平庸之作,同时对保留下来的作品进行不断阐释,提升、放大它的经典品质,远非历史的原貌。而当代文学由于时间切近,显然没有经过或正在这一过程之中。
与西方文学的比较同样存在这种危险。我们视域内的西方文学,到底所指的是哪一部分西方文学?古典的,现代的,抑或当代的?美国的,法国的,抑或英国的?仅就美国当代文学而言,是辛格、赛林格代表的文学,还是谢尔顿、格瑞辛姆代表的文学?抑或是别的作家代表的文学?如果不加细化区分,这种比较同样是一种不平等或不匹配的比较。
对当代文学本身而言,我们的“在场者”身份恰恰对我们认识时代的文学构成了某种遮蔽。事实证明,经典往往是时代淘洗的“历史效果”,对当下文学进行整体评价的无力感其实反映了“在场者”“身在此山中”的认识困境。
当代文学不断遭遇非议,还与当下的文化语境密切相关。有人习惯于以文学的社会影响力和读者的数量来判断它的兴衰,慨叹今天的文学“边缘化”了。这其中当然也存在着一个潜在的比较对象,就是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的文学。诚然,我们的文学一度确实万众瞩目、无限荣光。但那种荣耀更多的是被文学之外的其他因素赋予的,也是以牺牲文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为代价获取的。当下文学的“式微”、“边缘化”、“没落”不正是文学回归常态的表现与必然结果吗?
今天,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多样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我们对文学的评判标准也多样化了。秉持的标准不同,得出的结论必然彼此龃龉。比如针对新兴的网络文学,有人站在精英主义的立场,痛斥网络文学根本不是文学,“网络让文学变了味”,而另外一些人则站在大众主义的立场,声言“一切终将成为网络文学”。一个标准多元的时代,必然是一个争议不断的时代。这种争议往往又很容易升级为相互指责、彼此非议。
总之,我们可以善意地指出当代文学的病象,使它更加健康地成长,而不是一味地否定和痛斥,这样只能于事无补——何况真实的情况可能并不像有些人描述的那样一团糟。
(节选自2010年7月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2.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
A.当代文学屡遭质疑和否定,原因之一是立论者大多基于“比较主义”的逻辑,通过横向或纵向的比较,发现当代文学一片凋零,毫无建树。
B.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创作只掌握在极少数精英阶层的手中,是一种精英主义文学。而当代文学创作则掌握在更多的人手中,是一种大众主义的文学。
C.因为当代文学没有经过“历史化”和“经典化”处理,所以与未经细化区分的西方文学的比较是不平等、不匹配的。
D.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文学之所以能获得万众瞩目的无限荣光,是因为它牺牲了文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E.在作者看来,立论基础、立论者身份、文化语境及评判标准等是影响人们处于正常发展状态的当代文学作出判断的因素。
13.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通过与现代文学甚至古典文学、西方文学的笼统比较来判断中国当代文学的价值是不科学的。
B.由于“在场者”的身份,我们对当代文学的认识不可避免地存在某种被遮蔽的局限,在整体评价时产生无力感。
C.经典往往是时代淘洗的“历史效果”,当代文学同样能经过“历史的淘汰”过滤掉平庸之作,再经过阐释、提升、放大后产生经典。
D.当代文学的真实情况其实并不像有些人描述的那样糟,评价当代文学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善意地指出病象,使其更加健康成长。
14.与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比较,当代文学的现状如何?试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针对一些人对当代文学的质疑或否定,作者提出了哪些观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本大题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高 手
刘学林
孔老四十岁当上处长,六十岁还是处长。自觉政绩不错。孔老不吸烟,不喝酒,不钓鱼,不养花,唯一的癖好就是饭后茶余到街心花园观棋。观而不弈,无胜无败,无喜无怒,修养成鹤发童颜,仙风道骨。时间久了,棋盘上的各种高招绝技、阴谋杀机、圈套陷阱,尽皆谙熟。有时看双方棋艺悬殊太大,便给失利者指点几步,失利者无不茅塞顿开,反败为胜。于是会聚在这里的棋迷们都尊他为高手。
一天晚饭后,日光斜照,余热未散,晚霞未成。孔老摇一把雁翎扇,悠悠然来到街心花园。一群人重重叠叠围成浑厚的一圈,伸长脖子如长颈鹿一般。孔老凑上,目光如锥竟插不进去。他拍拍一小伙子肩膀,问:“谁和谁?”小伙子扭头一看,大喜,松出一口气,说:“这下好了,孔老来了。”众人一听,都如释重负一般,忙两边让开。孔老趋前,见是本土棋王老钟正和一面生的中年汉子对弈。老钟执红子,中年汉子执绿子。红帅已被兵困皇城,虽非一招即死,却也命在旦夕。故老钟眉头锁紧,目光凝结棋盘;中年汉子坦然自若,左手心玩健身球一样玩着两枚棋子,极熟练。孔老手摇羽扇,观透棋局,说:“舍炮杀士。”老钟看了一会儿,犹犹豫豫照办了。中年汉子落士杀炮干脆利索。孔老说:“进马。”老钟不再犹豫,因为他已看出对方如果不撤车逼马,就有一步高调马死棋。中年汉子果然撤车看马。红帅遂解围。之后过程中孔老又点拨两步,老钟竟然赢了中年汉子。
中年汉子手中依然玩着两枚棋子,对孔老挑战地一笑,说:“我想向这位老同志请教一局。”“是我多嘴了。”孔老歉意一笑,又谦虚说,“对不起,我向来不下棋。”中年汉子说:“您刚才几步够绝的,怎么说向来不下棋呢?”孔老说:“我是向来不下棋。”中年汉子咄咄逼人:“那就请老同志破例赐教了。”孔老执意谦让,众人早已不平,纷纷怂恿:“孔老,你就和他下一局。”孔老说:“不下不下。”然而众人早已替他摆好棋子,不由分说簇拥他坐在中年汉子对面。“晚辈就先走了。”中年汉子说着已架起当头炮。孔老迫不得已,只好上马为应。才走几步,已觉局促如辕中驹,继之破绽屡出,先丢一炮,再折一车,不到十分钟,红帅已受靖康之辱。众人还以为孔老欲擒故纵,先礼后兵,就有人说:“好汉不赢前三局。”可是孔老此时却已面如死灰,汗迸如豆,艰难一笑如哭,起身跟跄就走。
回到家中,孔老很是沮丧。心想:我观那人棋艺并不算高明,我略加指点老钟,老钟便赢了他,可我亲自下棋怎么会惨败如此呢?夜不成眠,静卧繁思,忽然大彻大悟,心明如镜。转天毅然写了退休报告。然后离开闹市,搬到市郊上街镇居住。
依然爱观棋,不论在什么场合见到有人下棋必驻足观之。不觉十年。孔老越加出神入化,目光一扫便宏览全局,细察秋毫,棋观十步之外,偶尔给人点拨几步,对方不论是怎样高手,必败无疑。但绝不与人对弈。上街镇的象棋爱好者都把他奉为棋仙。这日,省青年象棋冠军到镇俱乐部辅导象棋,孔老自然前去观看。冠军名叫寇克,年轻有为又虚心好学
。寇克和一青年表演赛时,孔老拈须站在青年身后。当青年处于困境时,孔老只说了一步棋就令寇克惊羡佩服之至,忙恭聆尊姓大名。孔老含笑不答,飘然而去。寇克问那青年,青年说大家都称老人棋仙,并不知老人名字。寇克怎肯放过这样好的机遇,打听到孔老住处,备下厚礼,登门请求赐教一局。孔老笑容可掬地一口回绝。寇克不肯罢休,学技心切,长跪不起。孔老无奈,叹一口气说:“你若心诚,三日后再来。”
好不容易熬过三日,寇克急急登门。大门紧锁,久叩不开。问邻居,说孔老已经搬家。问搬到了何处,邻居摇头一笑,关上房门。寇克怅然痛惜,连说:“异人,异人!”孔老隔窗看寇克走远,拈须而笑。
16.小说第二段开头部分画线的句子中景物、人物描写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中年汉子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孔老输棋后“夜不成眠,静卧繁思,忽然大彻大悟,心明如镜”,你怎样看这里的“大彻大悟”?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本大题两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9.请说明下面这幅漫画的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不超过60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从庄子、屈原、史铁生中任选两人为对象,仿照下面的示例各写一段话。要求修辞手法相同,句式基本一致。(6分)
示例:鲁迅是寂寞的,在浓黑的悲凉中,在麻木愚弱的民众中,独自彷徨呐喊;但他却在寂寞中找到了民族真正的病根,为昏睡的国人开出了一剂疗救精神的良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剑桥大学在维修几百年前建的一幢老房子时发现,其橡木房梁已经严重损坏,不能再用。如今到哪里去找如此粗大的橡木房梁,这可难坏了维修人员。过了几天有人发现,在学校附近有一片橡树林,完全可以用来维修老房子。经过了解才知道,原来该房子的设计师在建房时就想到了以后的维修问题,特意种下了这片橡树林。几百年后,橡树林果然派上了用场。这不禁使人感慨万千:该设计师真有远见,剑桥大学真有福气!
请以“远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答案解析】
1.C [A项依次读sǒnɡ,nè/nà,qiónɡ。B项依次读cǔn/zhǒu,zhì,zhònɡ。C项依次读tiǎn/zhěn,záo/zuō
,pí/bì。D项依次读shì,kài/ɡài,ɡāi/hé。]
2.D [A项“不负众望”是指不辜负大家的期望。B项“心直口快”指性情直爽,有话就说。C项“含辛茹苦”是指经受艰辛困苦。ABC三项合乎语境。D项“不绝如缕”形容形势十分危急,也形容声音微弱而悠长。语境不当。]
3.D [A项搭配不当,“信奉”应改为“坚持”;介词“经过”也应改为“通过”。B项主语残缺(偷换主语),在“影响范围广”前面补上“一些突发环境事件”。C项语序不当,“地区发展、人民幸福、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应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进步、地区发展”;“见证着……足迹”也属搭配不当。]
4.B [答题思路是,先“文化”后“文学”。]
5.C [简:挑选。]
6.A [A项连词,因为;介词,把。B项介词,替、给。C项副词,竟然、却。D项助词,的。]
7.C [①写梁鸿葬父。④写梁鸿为了生存而替人赁舂。
⑥写梁鸿著书情况。]
8.A [梁鸿“而不为章句”,并非因为家境贫寒。]
9.(1)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2)①曾经不慎遗留火种(引起火灾)蔓延到别人的房屋,梁鸿就寻找到被烧的人家,问他们损失了多少,把猪全部拿来赔偿他们。②现在被(您)舍弃,我哪里敢不向您请罪呢。
参考译文
梁鸿的字叫伯鸾,是扶风平陵县人。父亲梁让,王莽时候做城门校尉,寓居在北地,死在那里。梁鸿那时年纪还小,因为遇上乱世,就用席子卷着把父亲埋了。后来在太学读书,家境贫寒却崇尚独特的节操,饱读群书,没有不通晓的,却不著述。完成了学业,就在上林苑放猪。曾经不慎遗留火种(引起火灾)蔓延到别人的房屋,梁鸿就寻找到被烧的人家,问他们损失了多少,把猪全部拿来赔偿他们。那家主人还认为太少。梁鸿说:“我没有别的财产,愿意用自己的身体做工来抵。”那家主人答应了。梁鸿就给他们做杂务,早早晚晚从不懈怠。那家邻居的老人们看到梁鸿不是平常人,就都责怪那家主人,并称赞梁鸿忠厚老实。从此那主人才敬佩梁鸿,觉得他很特别,把猪全部还给梁鸿。梁鸿不接受,离开返回自己家乡。
有势力的人家羡慕梁鸿的高尚节操,有很多人家要把女儿嫁给他,梁鸿都谢绝不娶。同县姓孟人家有个女儿,形状肥胖丑陋黝黑,力气很大,能举起石臼,不想匹配婚嫁,年龄都到三十岁了。父母问她什么原因,那女子说:“要得到梁伯鸾那样贤能的。”梁鸿听了就下礼聘了她。女子请求制作粗布衣服、草鞋、纺织用的筐、搓绳子的工具。等到出嫁,才梳妆打扮进了门。过门七天梁鸿都不答理她。妻子就跪在床下请求说:“我私下听说您有高尚的节义,挑选斥退了几个女子,我选择夫婿,也高傲地对待过几个男子。现在被(您)舍弃,我哪里敢不向您请罪呢。”梁鸿说:“我要的是穿粗布衣服,可以同我一起到深山隐居的人罢了。你现在居然穿着绮丽的绢绸衣服,涂脂抹粉,这哪里是我的意愿呢?”妻子说:“只是看看你的志向罢了。我自有隐居的服装。”就重新把头发梳成椎形的髻,穿上粗布衣服,做着女人的活计到梁鸿的面前来。梁鸿非常高兴,说:“这真是我梁鸿的妻子啊。能够服侍我了!”于是给她起字叫德曜,取名叫孟光。
生活了一段时期,妻子说:“常听先生想隐居避患,为何现在还不行动?难道如此苟且偷生?”梁鸿说:“对。”于是共同到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
后来到吴,依附世家望族皋伯通,住在厢房,给人做雇工舂米。每当打工回来,妻子就准备好食物;从不敢在梁鸿面前直接仰视,把盛食物的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伯通看到了感到很奇怪,说:“那个打工人能让他的妻子如此敬畏他,不是平常人。”就让他在家里住。(不干那些杂事。)梁鸿闭门著书十余篇。等到梁鸿死后,伯通要了一块地将他葬在吴要离墓旁。众人都说:“吴要离是壮烈之人,梁鸿品性清高,可以让他靠近要离。”葬完,妻子回到扶风老家。
10.(1)“紧”
字,这里是“狂”或“大”之意,该字以动衬静,渲染了一种冷清死寂的氛围,突出了诗人被贬谪后的落寞哀伤。
(2)门外驿马长嘶,人声嘈杂。该句乐景衬哀情(写以景结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乐景衬哀情的任何一个皆可),用门外的喧闹之景反衬门内之凄清,将诗人彻夜难眠后的身心俱疲之状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门外马嘶人起”暗示了诗人孤独凄凉的贬谪生活又将开始,含蓄地透露出诗人的无奈与怨愤之情。
11.(1)俯首甘为孺子牛 淡泊以明志 (2)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3)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4)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12.AE [B项原文是“文学创作在更多的人手中成为可能”,“大众主义的文学”的说法也无依据。C项因果不成立,“西方文学”应为“现代文学、古典文学”。D项以偏赅全,“牺牲独立性和自主性”只是原因之一。]
13.D [原文是“真实的情况可能并不像有些人描述的那样一团糟”。]
14.(1)缺乏大师(大家)。(2)参与创作的人多,良莠并存,鱼目混珠。(3)还没经过“历史化”和“经典化”处理。(或:还没经过时代的淘洗和经典的提升。)
15.(1)把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古典文学、西方文学进行比较时,要持审慎的态度,避免出现不平等或不匹配的比较。(2)当下文学出现“式微”、“边缘化”、“没落”等现象是文学回归常态的表现与必然结果。(3)由于对文学的评判标准多元,对当代文学的评价存在争议是必然的。(或:在标准多元的时代,应该允许对当代文学存在不同的看法甚至争议。)
16.①景物描写:交代了时间,渲染了当时恬静、悠闲的氛围,为人物出场作铺垫;②人物描写:以人物悠然的神态衬托他为老钟点拨时的从容自信,也与他下棋输给中年汉子后的失落、沮丧形成对照。
17.①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因孔老的点拨而使中年汉子输了棋,因此向孔老发出挑战,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②起到了促进主人公性格进一步成熟,完成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中年汉子赢了主人公孔老,引发了孔老对观棋、下棋的深入的思考。
18.观点示例:①下棋不同于观棋,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②有的人只能在关键的几步上明白,而很难把握全局,处处清楚明白;③有的人指挥别人可以,自己去做却不一定行。
19.内容:距隧道口不远的铁轨已经断裂,枕木也已脱落,而一群记者却摆好架势,等待翻车事故,以撰写新闻。寓意:讽刺了一些记者不惜以卑劣的手段获取新闻的行径。(寓意如果写“讽刺了一些人为达到个人目的而不择手段的行径”也可。)
20.示例:(1)庄子是寂寞的,在喧嚣的时代里,在窘迫的生活中,默默修身养性;但他却在寂寞中顿悟出了逍遥的真谛,为无路可走的人们打开了一扇开向清风明月的窗。
(2)屈原是寂寞的,在权贵的排挤下,在世人的不解中,独自苦苦寻觅;但他却在寂寞中坚守着高洁忠贞的灵魂,为世人皆醉的社会点亮了一盏上下求索的灯。
(3)史铁生是寂寞的,在病痛的折磨下,在萧瑟寂静的地坛里,苦苦挣扎思索;但他却在寂寞中领悟了人生的意义,为失意消沉的人们找到了一扇通向幸福的门。
21.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