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呼唤生命教育 分层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呼唤生命教育 分层训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29 15:23: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时间:45分钟 满分:4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枯竭/拮据  
龋齿/踽踽独行  
折耗/损兵折将
B.泛滥/门槛
粘贴/拈轻怕重
拾荒/拾级而上
C.虐待/噱头
磐石/罄竹难书
调档/调兵遣将
D.皈依/瑰丽
契约/锲而不舍
人间/间不容发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践踏  
销蚀  
滋养  
标识
B.残害
回报
激发
竟赛
C.先决
威胁
修定
映照
D.遗撼
敬畏
底蕴
班秃
3.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人生之路坎坎坷坷,充满着不幸和灾难。为此不少青少年在命运的打击下茫然迷惑,对生活中出现的逆境表现出无所适从之感,任何对生命的漠视与践踏的行为,都是弱者的表现。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有找到自己的心安之路,生命才有所皈依。为此,基于对过去不少青少年轻视生命的教训,重视青少年的心理疏导及人生意义的教育尤其显得重要。
A.无所适从
B.漠视
C.皈依
D.基于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最近卫生部组织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专项活动,公布了4批43种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19种易被滥用的食品添加剂的黑名单。
B.对王先生捐给村小学的十万元钱,村委委员中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
C.随着一场大雪的到来,使华北地区持续了近三个月的旱情得到了初步的缓解,但要彻底解除旱情还需要更多的降水。
D.受地震的影响,日本宫城县境内出现了宽约4米的断裂带,这是日本最大的有地震观测史以来的地壳变动纪录。
二、类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生命教育不是简单的“你死我活”
王学进
读了10月9日“青年话题”翟春阳先生《感恩不应是件令人恐惧的事》一文,心有戚戚焉。春阳先生针对杭州某小学一次班会的主题——当你与妈妈两人中只能有一个人活下来时,你是选择生还是死,表达了“感恩不是还债,不是伪孝、愚孝”等观点,我完全赞同。
我发现,这类生命教育很有市场,不仅小学在搞,中学在搞,连大学都在搞。在我编辑的杂志上曾发表过一篇题为“澳洲少女的眼泪折射了什么”的文章,作者系本地一所著名中学的语文老师。他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时,设计了一个心理游戏:写下对你而言最重要的五个事物(可以是人、东西或者需求、心愿等),然后一样样进行放弃,看看最后留下什么。结果发现,中国学生在游戏中异常活跃,而澳洲少女在课外则哭成一团。为什么?因为她们没法在God(上帝)和friend(朋友),God(上帝)和parents(父母)之间做出抉择,只能用眼泪表达她们内心的痛苦和不舍。
类似的活动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也曾搞过,心理学老师胡建兵给100多名学生开了一堂心理游戏课:每名同学在白纸上写下对自己最重要的五个人的名字,然后因为一次意外,失去了其中一位,在纸上划去一位,然后是划去第二位,最后剩下父母。
缺乏生命教育应该说是当今中国教育的一大弊病,是到了补上这一课的时候了。老师们试图用此种方式刺激学生日渐麻木的心灵,唤起他们的生命意识和感恩之心。殊不知,动机虽好,可由于方式不当,结果却南辕北辙。
就以杭州某小学的此次班会主题为例,在生死抉择中,近1/4的孩子没有选择让妈妈活下来,这就是说,这部分学生选择了自己活,而这一结果恰恰是设计者不愿看到的。按照我们传统的伦理观,学生应该选择让妈妈活下来,标准答案也是这样。否则,学生就是自私的,是缺乏感恩心的表现。
这里,老师们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即以亲疏远近、贵贱高低来区分生命维度,硬是将生命等级化,这恰恰是不懂得敬畏生命所致。其实,从本原意义上来说,生命都是同质、平等的,凡是生命都值得敬畏。创立了敬畏生命伦理学的施韦泽曾说:“敬畏生命的伦理否认高级和低级的、富有价值和缺少价值的生命之间的区分。”他认为,所谓伦理是一种客观的、普遍的道德准则,它要求敬畏我自身和我之外的生命意志。这里的关键在于,生命是伦理的基础,伦理比无私更高;无论为己为人,都不能成为伤害和毁灭生命的理由。同样,在生死关头,父母的生命与自己的生命都值得敬畏和珍惜,任何以假想方式要求学生做出抉择的教育方式,只会误导学生的生命价值观,结果只能培养学生的狠心而不是不忍之心。
澳洲少女为什么会哭?就因为她们有不忍之心即恻隐之心,对她们来说,不论是朋友还是父母甚至上帝,他们的生命都是不可剥夺的,是无价的。她们在中国式的考题中交白卷,恰恰证明了她们有着健全的生命伦理观,从中也可知她们那儿的生命教育是正确的。而反观同一课堂中中国学生的积极表现,不难发现,他们并不懂得敬畏生命,其生命伦理观多少有些病态。当然,这不是他们的错,而是教育方式错了。
由此看来,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首先要对教育者进行生命启蒙。眼下最要紧的是让教师确立敬畏生命的伦理观,然后再去向学生普及有关常识,拒绝自以为是的残忍的生命教育方式。(摘自《中国青年报》)
5.对文中画线处“南辕北辙”一词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5分)
A.近1/4的孩子没有选择让妈妈活下来,而这一结果恰恰是设计者不愿看到的,也和设计者设定的标准答案不同。
B.教师以假想方式要求学生做出抉择的教育方式,实际上误导了学生的生命价值观。
C.生命是伦理的基础,伦理比无私更高,中国学生的选择证明了这一点,老师却持相反的观点。
D.学生本应有恻隐之心,澳洲少女泪流满面在意料之中,中国学生却相反,表现得异常积极。
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作者完全赞同翟春阳先生在《感恩不应是件令人恐惧的事》一文中表达的“感恩不是还债,不是伪孝、愚孝”等观点。
B.当今中国教育的一大弊病是缺乏生命教育,应该在小学补上这一课,以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和感恩之心。
C.“敬畏生命的伦理否认高级和低级的、富有价值和缺少价值的生命之间的区分”,从本原意义上来说,施韦泽认为生命都是同质、平等的,凡是生命都值得珍视和维护。
D.澳洲实施了正确的生命教育,澳洲少女有着健全的生命伦理观。
7.文中列举了中国小学、中学、大学进行心理游戏的例子,为何其中特别提到了澳洲少女的反应?(6分)
答: 
三、语言运用(12分)
8.仿照下面句子的句式,再写两句话与之构成排比句,表达你对生命的感悟。(6分)
如果生命是酒,我们爱的不是那百分之几的酒精成分,而是那若隐若现的芬芳; 
 
 
 
9.请筛选、整合下面文字中的主要信息,拟写一条“慎独”的定义。要求:语言简明,可增删词语。(6分)
“慎独”是中国儒家创造出来的修身术,最早载于《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问。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所谓“慎独”或“慎其独”,可通俗地解释为:小心翼翼地固守本性,无怨无悔地遵循,矢志不移地追求。其实说到底就是“慎心”,在各种利诱面前靠强大的“精神防线”来抵挡形形色色的诱惑。
答: 
 
 
 
 
答案精析
3 呼唤生命教育
1.B [A项依次读jié,qǔ/jǔ,shé/zhé。B项依次读làn/kǎn,zhān/niān,shí/shè。C项依次读nüè/xué,pán/qìnɡ,diào。D项依次读ɡuī,qì/qiè,jiān。]
2.A [B项竟—竞。C项定—订。D项撼—憾,班—斑。]
3.D [因为“基于”后面是“……的教训”,所以把“基于”改为“鉴于”更符合语境。]
4.A [B项指代不明,“这种主张”到底是指“接受”,还是“反对”,不清楚。C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去掉“随着”或“使”。D项语序不当,“最大的”应在“以来的”后面。]
5.B [从“动机虽好,可由于方式不当,结果却南辕北辙”一句中,可知这里是对教师进行生命教育的“动机”与“方式”的比喻。]
6.B [“应该在小学补上这一课”在文中没有依据。]
7.以澳洲少女的反应和中国学生的表现作对比,反衬中国学生的积极活跃即冷漠,进一步证明我国在生命教育方面的错误和欠缺,这一反应也是对老师们试图用此种方式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和感恩之心的否定,从而引出首先要对我国的教育者进行生命启蒙的观点。
8.(示例一)
如果生命是花,我们爱的不是那五彩斑斓,而是那风和日丽的深情的舒放;如果生命是月亮,我们爱的不是那冷硬的岩石,而是在静夜里那缓缓流下来的如水月色,纤尘不染。
(示例二)
如果生命是玉,我们爱的不是它的估价表,而是那暖暖柔光中所透露的讯息;如果生命是琴,我们爱的不是那长达一百六十厘米的梧桐木,而是那音符和节拍之上的音乐。
解析 注意句首一致,“如果生命是……,我们爱的不是……,而是……”。
9.“慎独”亦叫“慎心”,是最早载于《礼记·中庸》中的以小心翼翼地固守本性,无怨无悔地遵循,矢志不移地追求为原则的由中国儒家创造出的一种靠强大的“精神防线”来抵挡形形色色的诱惑的修身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