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议论文
第4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悼词( )
(2)肤浅( )
(3)给予( )
(4)诬蔑( )
(5)嫉恨( )
(6)诽谤( )
(7)诅咒( ) (8)不可估量( )
(9)繁芜丛杂( )
(10)豁然开朗( )
(11)衷心喜悦( )
(12)卓有成效( )
2.辨形组词
(1) (2) (3)
3.词语释义
(1)不可估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豁然开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卓有成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永垂不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浅尝辄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建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近义词辨析
(1)“摸索”与“探索”
都有“求索”的意思。“摸索”,试探着(行进),寻找(方向、方法、经验等)。“探索”,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
例句:土地股份合作并不是胶州首创,全国一些地方一直都在积极________,作为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的一种新方式,我市也在________中前行。
(2)“不可估量”与“不可限量”
两者都表示“不能够看出,不能够估计”,但使用的对象不同。“不可估量”,不能轻易估计推算出来,形容数量大或成就高。“不可限量”,形容前程远大。
例句:①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________的损失。
②这些孩子,别看年龄小,他们都有一身的本领,其前途________。
一、初步感知
1.理清文章的结构。根据悼词的特点可将文章分为三部分:
结构
起止段落
段意
感情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2.阅读课文归纳,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一生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科学家:理论贡献
革命家:实践贡献
二、深层探究
3.第三段开头为什么把马克思的发现和达尔文的发现相比?
4.如何理解“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怎样理解马克思的革命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关系?
5.如何理解文本中对马克思的不同称谓?
6.分析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
(1)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2)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3)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4)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三、技法迁移
叙中有议 叙中言情
[文本回顾] 这篇悼词在表达上,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手法。就全篇来看,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情况和他的革命实践活动,采取叙述方式;对于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及其评价,采取议论方式;同时抒情贯穿于全文之中,抒发了对马克思的爱戴和悼念的浓厚感情。
[技法点拨] 在议论性文章中,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议论,但为了使议论的观点更加明确,常常需要列举事例并叙述示例,这就需要用到记叙的表达方式。因此把握好议论文中记叙、抒情的分寸,是写好议论文的关键。议论文中的记叙,要紧紧围绕着论点(或分论点)展开,采用概括叙述的形式,不必对事例中的人物、语言、动作、细节进行详尽的描述,示例只要能证明观点就可以了。议论文中抒情常见的方式有:(1)用于文章开头,奠定全篇的基调,明确自己的爱憎观点。(2)用于文章结尾,重申论点,收束全文。例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结尾一段:“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仅一句话,可谓一语千钧。议论文的结尾运用抒情,比一般议论文字感彩更浓,而且易于增强文章的鼓动性和号召力。(3)抒情贯穿全文,融于记叙、议论之中,在字里行间感受作者流露出来的爱憎分明的炽热深情。
[迁移运用] 阅读下面的宋词,分析作者是怎样运用叙事和抒情的写法的?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答案解析】
基础梳理
1.(1)dào (2)fū (3)jǐ (4)wū (5)jí (6)fěi bànɡ (7)zǔ zhòu (8)liánɡ (9)wú (10)huò (11)zhōnɡ
(12)zhuó
2.(1)估计/沽酒/姑且/怙恃 (2)拔高/跋扈/拨动/泼辣 (3)悼念/丢掉/绰号
3.(1)无法估计的。形容(损失、收益、作用、影响等)非常巨大。(2)形容狭窄幽暗一变而成开阔明亮;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个道理。(3)成绩和效果非常明显。(4)(事迹、精神等)长久流传,永不磨灭。(5)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作深入研究。(6)建立的功绩。
4.(1)探索 摸索 (2)①不可估量 ②不可限量
文本互动
1.
结 构
起止段落
段 意
感情
第一部分
(1)
交代伟人逝世的时间
悲痛
第二部分
(2~7)
评说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伟大贡献
敬仰
第三部分
(8~9)
颂扬马克思崇高的品质:敌人的忌恨、人民的爱戴
悼念
2.
科学家:理论贡献
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剩余价值)
其他许多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电学
革命家:实践贡献
出版进步报纸和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
在巴黎等地各组织中的工作
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活动的高峰)
3.用“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同“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进行类比,是为了说明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具有划时代意义。达尔文的进化论使人正确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则让人们正确认识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4.(1)与马克思在革命理论方面的成就相比较,他在革命实践中的贡献更为重要。加“首先”以示强调。这句话与第6段中“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相呼应。
(2)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解放无产阶级的伟大实践,才创立出伟大的历史科学理论,并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完善自己的理论,革命实践是革命理论的基础。他创立革命理论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推动革命实践的前进。可以说马克思用自己的行动真正地实践了他的科学观、理论观。
5.文本“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这个人”“这位巨人”“马克思”“这位创始人”等,这些称谓的变化,充分表现出恩格斯高超的表达技巧和他对马克思最深挚的情感。如“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对马克思的形象进行了一个高度的概括;“这个人”表示对马克思逝世产生的影响要进行评价,又要将马克思与演说者和听演说的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位创始人”表明了马克思在共产国际中的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6.(1)“空白”,表明马克思逝世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2)“敌人”与“私敌”,表明马克思光明磊落的品德,他所从事的斗争并非出自个人的私利。
(3)时间精确到时、刻,表明了作者郑重的态度和极度悲痛的心情。“最伟大的思想家”突出强调了马克思的重要地位和他的去世产生的影响。“停止思想”突出了作者对作为思想家的马克思去世的遗憾、惋惜和哀悼之情。
(4)“当作蛛丝一样”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忌恨和诬蔑的极度蔑视,这些诬蔑和诽谤丝毫不令他挂怀。“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表明马克思对待敌人的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
[迁移运用]
上片抒情,抒发死别之痛和相思之苦。“十年生死两茫茫”,长久郁结于心的深长的悲叹,首句即从心底迸发而出,为全词定下了主调,凄哀至极。下片叙事,“夜来幽梦忽还乡”叙写梦中相见。“小轩窗,正梳妆”看似梦境记实,实际是恩爱夫妻平常生活的生动写照。“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是词人设想的见面情景。最后一句,再次把撕心裂肺的悼念之情推至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