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陕西省汉中市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讨论敦煌所见的建筑之先,我必须先简略地叙述一下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
至迟在公元前一千四五百年,中国建筑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系统。个别建筑物的结构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即台基、屋身和屋顶。台基多用砖石砌成,但亦偶用木构。屋身立在台基之上,先立木柱,柱上安置梁和枋以承屋顶。屋顶多覆以瓦,但最初是用茅葺的。
在较大较重要的建筑物中,柱与梁相交接处多用斗拱连接。屋身的立柱及梁枋构成房屋的骨架,承托上面的重量;柱与柱之间,可按需要或砌墙壁,或装门窗;或完全开敞(如凉亭),灵活分配。
一所住宅、官署、宫殿或寺院,都是由若干座个别的主要建筑物,如殿堂、厅舍、楼阁等,配合附属建筑物,如厢耳、廊庑、院门、围墙等周绕联系,中留空地而形成的庭院,或若干相连的庭院组合而成。
最初,在建筑内建造庭院是为了防御和保卫。后来它被贯彻到整个城邑。随着政治组织的发展,在城邑之内,统治阶级能通过军队或“警察”对人民进行武力镇压,实行所谓的“法治”,于是在城邑之内,庭院的防御性逐渐减少,只剩下隔别内外、区划公私(敦煌壁画为这发展的步骤提供了演变中的例证)的作用了。例如汉代的未央宫、建章宫等,本身就是一个城,内分若干庭院;至宋以后,“宫”已缩小,相当于小组的庭院,位于皇宫之内,本身不必再有防御设备了;北京的紫禁城,内分若干的“宫”,是宋以后沿革宫内有宫的最典型的例子。在其他古代文化中,也都曾有过防御性的庭院,如在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就都有过。但在中国,我们掌握了庭院部署的优点,扬弃了它的防御性的部署,而保留它的美丽廊庑能给居住者庭内“户外生活”,带来内心宁静的特长,并利用至今。
数千年来,中国建筑的平面部署,除去少数因情形特殊而产生的例外,莫不这样以若干座木构骨架的建筑物联系而成庭院。这个中国建筑的最基本特征同样地应用于宗教建筑和非宗教建筑。我们由于敦煌壁画而得见佛教初期时的情形,可以确切地说宗教的和非宗教的建筑在中国自始就没有根本的区别。
究其所以,大概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功用使然。佛教不像基督教或回教,很少有经常数十、数百人集体祈祷或听讲的仪式。佛教是供养佛像的,是佛的“住宅”,这与古希腊罗马的神庙相似;二是因为最初的佛寺是由官署或住宅改建的。汉朝的官署多称“寺”。传说佛教初入中国后的第一所佛寺是白马寺,因西域白马驮经而来,初止鸿胪寺,遂将官署的鸿胪寺改名而成宗教的白马寺。以后佛教用的建筑都称寺,就是袭用了汉代官署之名。《洛阳伽蓝记》中,“建中寺本是阉官司空刘腾宅……以前厅为佛殿,后堂为讲室”“愿会寺,中书舍人王翊舍宅所立也”等舍宅建寺的记载不胜枚举。佛寺、官署与住宅的建筑在佛教初入时基本上没有区别,可以互相通用。一直到今天,大致仍然如此。
(摘编自梁思成《敦煌壁画中的中国古建筑》)
材料二:
梁思成先生认为中国建筑平面部署普遍应用“庭院”是它最基本的特征。明清宫城以内,用众多大大小小的“庭院”容纳安排复杂的功能。宫城内建有多座宫墙,在大范围的宫墙以内又包含许多庭院。像东西六宫、乾东西五所,都被围在内廷宫墙里。根据围合方式与其中建筑的位置部署,可以将这些庭院分为三大类型:廊院、合院与园庭。这三类庭院内的建筑全部依南北中线,左右均齐配置。
目前还没有发现明代宫城的舆图。《宫殿衙署图》绘制于清康熙早期,时代最接近明代。在这张图中,宫城内共有外朝、内廷、慈宁宫、咸安宫等四座廊院,外朝、内廷两大廊院的中线与宫城及北京城中轴线重合,有宫后苑和慈宁宫花园等两座园庭。其余建筑,成格局的都可以称为合院。此后清廷又添加改建了寿康宫和宁寿宫,宁寿宫的前半部和寿康宫也采取了廊院形式。乾隆年间建成的建福宫花园和宁寿宫花园的格局大致相当于传统的园庭,但是也有明显差别,可视为新的突破。
廊院是用廊庑围合主要建筑形成的庭院。它的特点在于廊庑的后墙就是庭院的外墙,同时主殿之前有大面积的“庭空间”,来举行朝会仪式。故宫的外朝廊院最具有典型意义。廊院的起源也非常古老。考古机构正式发布的河南偃师二里头1号、2号宫殿基址,河南偃师商城1号宫室建筑群4号、5号宫殿遗址,都属于廊院布局。由此可知中国宫殿建筑肇始就创造了廊院的布局形式。早期敦煌壁画还缺少表达建筑布局的资料。隋莫高窟423窟西顶把《弥勒上生经》中描述的兜率天宫画成“一殿两楼”并列的格局,表现了古建筑常用“一主二辅”规制。初唐莫高窟338西壁龛顶所画的兜率天宫在正殿之前,有两堂相对,而且殿与堂之间用廊连接。两堂的中线形成了与庭院中线垂直的横轴,表现了新的“一正两配”格式,增强了殿前的空间感。
盛唐以后壁画中净土寺院布局的主流格式即成为廊院。如莫高窟172窟北壁的《观无量寿经变画》的大型净土寺院,画面用俯视构图,表现了廊院中心的会场:主尊在说法,胁侍与一众菩萨在聆听。主殿在北,南北中线上三重大殿纵向排列。从大殿左、右各伸出回廊若干间,然后折向南,成东、西廊。东、西廊中部各有一座配殿,东、西相对,形成横轴。东、西配殿都是“一主二辅”规制,殿两旁各设一楼。北回廊的东、西两角设有角楼。朝会是宫廷建筑最重大的功能。明清两代,虽然常朝的位置有变化,但是大朝会都是在奉天殿(太和殿)内外的庭院中举行,所以故宫的外朝廊院与敦煌壁画中净土寺院的廊院有很高的相似度。
(摘编自晋宏逵《敦煌壁画中的宫廷建筑元素举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敦煌壁画中的建筑样式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建筑中宗教建筑的一般特征和佛教初期情形。
B. 中国最初的宗教建筑均由官署或住宅改建,这是宗教和非宗教的建筑没有区别的主要原因。
C. 明清内廷宫墙里众多大大小小的“庭院”建筑,被均齐配置于一条南北中轴线两侧,承担复杂功能。
D. 初唐莫高窟338西壁龛顶上画有兜率天宫,宫内正殿前的两堂中线和庭院中线垂直增强了空间感。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举汉代未央宫、建章宫和北京紫禁城的例子,说明中国传统建筑中庭院的特点和作用变化。
B. 中国传统建筑中庭院的作用随政治组织的发展而变化,其中能给人带来宁静的廊庑得以长期保留。
C. 材料二第三段将敦煌壁画中的廊院布局和二里头宫殿遗址进行对比,说明廊院的起源非常古老。
D. 莫高窟172窟北壁上的净土寺廊院是“一主二辅”规制,南北中线上北边的大殿为主,东西配殿为辅。
3. 下列选项,能够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徽州古村落讲究人居与自然的紧密结合,在总体布局上讲究依山就势、自然得体,大都逐山水而建。
B. 苏州园林的布局通过曲折的路径、巧妙的借景等多种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现出丰富的景观层次。
C. 中国传统建筑以对住宅中堂屋、正房、厢房等房屋的安排,来彰显夫妇和父子笃、兄弟睦的家庭伦理。
D. 故宫的四个城角都有精巧玲珑的角楼,建造精巧美观,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0米,长3400米的宫墙。
4.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 两则材料都运用了古籍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三种研究古建筑的方法,请举例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山河儿女好看时
徐鲁
楠竹长在朝阳的山隈,水柳长在湿润的河畔。有雨雾、有日光的山崖下,哪有长不好的茶树和开不好的二月兰?伴着山崖的云雾,伴着青翠的茶园,唱着清新的山歌,听着采茶戏长大的细哥和细妹子,哪有长得不好看的?
采春茶的日子里,茶山上,茶园里,到处都是春工忙忙的景象。早饭时分,一眼能从街头望到街尾的小街上,聚起了全垮子准备下水田和上茶山的人们。伴着一阵阵爽朗的笑语,驻村书记韩燕来从枫林镇上请过来、帮着垮子开园采茶的小嫂子们,个个像仙姑下凡一样,驾着淡淡的晨雾,袅袅娜娜,络绎出现在垮前和街头。
幕阜山区把开园第一天掐下来的头道春茶,叫作“跑芽尖”。不单单是在幕阜山区,全国各地采春茶,好像都特别看重这头一道“春芽”。光看人们给这春芽起的名字:龙芽、雀舌、雪芽、银毫、毛尖、玉露……①那么娇美,又那么生动形象,反正是怎么美、怎么娇嫩就怎么叫吧。
老一辈暮阜山人,还把茶姑们“跑芽尖”的灵巧手指,形象地称为“野鸡啄”。可不是嘛,一双双轻盈灵巧的手,不正像野雉点头一样,不停地啄着、掐着整座翠色欲滴的茶园和茶山嘛。清明前后、谷雨时节的青茶,你越掐,它们越是长得丰盈、长得旺。
从茶园深处笑吟吟走过来一个“仙女”,利索地把摘得满满的一篓青茶,倒进了摆在茶园边的箩筐挑担里,径直走到我的面前,笑着问道:“细叔,你还认得我不咯?”
“你是……”我愣了一下,有点茫然。
“那你还记得我阿妈不咯?我阿妈叫柯翠云。”
听到这个名字,我顿时惊喜地说道:“哦,翠云嫂啊,当然记得,记得的。你……你不会是小玉吧?”
“正是我呀,细叔!”
那些年里,翠云嫂是东春塆子采茶戏小剧团的主角,小玉总是跟着翠云嫂跑跑龙套,偶尔扮演一下《秦香莲》里的“冬哥”一类的童子角色。
“对了小玉,你阿妈现在还在唱采茶戏不?”
“早就不唱了,在家当高婆(外婆),给我带细伢崽咯。”
“不唱了?那么好的嗓子和扮相,怎么不唱了?”
“塆子里留不住年轻人,都到外地打工去了,小剧团很快就散了伙,我阿妈伤透了心,就再也没有演戏了。”
听小玉这么一说,我明白了几分,赶忙看了一眼站在我身边的韩燕来,说:“看看吧,你这个驻村书记,任重道远哪!”
韩燕来是一位转业军人,正带着驻村工作队的一帮年轻人,在枫林镇下面各个塆子里跑前跑后,每天忙得很,今天他是特意抽出半天时间,陪我来茶山“采采风”的。对我来说,重返暮阜山,也是“故地重游”。②我大学毕业那会儿,分配到了湘那赣交界的幕车山区从事群众文化辅导工作。那时候我对这一带的一些采茶戏小剧团,都十分熟悉。
韩燕来当然明白我说的是什么意思,就对小玉说:“别说泄气话,你回去告诉翠云嫂。采茶戏是我们家乡的魂,还是要唱的。”
“我阿妈说,她和春娥细婶都老了,嗓子也倒了,想唱也唱不了了。”小玉噘着小嘴说。
“唱不了小旦,就唱老旦嘛。看哪天有时间,我非去给你阿妈好好上一趟‘思想课’不可。”
小玉望着韩燕来,认真地说道:“我阿妈说了,除非你把肖冬云,还有打鼓佬那些人都给找回来。”
“找,是得找回来的,戏台子也得重新搭起来。可你们也得给我点时间咯!”韩燕来又求救般地笑笑说,“我不是正在想办法说服肖冬云,请她回到家乡吗?回去跟你阿妈讲,戏台子,我一定给你们重新搭起来!”
当年,年轻的肖冬云是这一带十分抢手的采茶戏导演,采茶戏团陆续解散了,肖冬云一赌气到南方打工去了,再也不肯回来。
“要真有这一天,那我阿妈就是枯木逢春咯!”小玉说,“细叔,中午你跟燕来哥一起来我家吃饭呀,我阿妈时常念叨你哪。”
“是啊是啊,是应该去看看翠云嫂的,那些年里,真没少吃你阿妈做的腌藠头和锅巴饭哪。”
“我阿妈见到你,不晓得会有多欢喜,就这么说定了哟!”小玉说着,又跑向茶梯深处去了。
幕阜山乡亲们爱看家乡的采茶戏。
我特别记得,有一次,翠云嫂她们用采茶戏排演了现代京剧《沙家浜》。戏台搭在一个打谷场上,附近塆子的乡亲们扶老携幼,像过节一样,都赶来看戏,大人和细伢子坐满了谷场。
可是天公不太作美,翠云嫂在台上刚刚唱道:“风声紧雨意浓天低云暗,不由人一阵阵坐立不安……”突然,雨点啪嗒啪嗒地真的落了下来,台下的人们,少不了要慌里慌张地赶着去收拾晒场上的东西。
翠云嫂倒是不慌,只是朝锣鼓乐队示意了一下,锣鼓乐队马上停了下来。翠云嫂朝台下喊道:“小玉吔,你快回家,把晒的被子收回去!”
正在幕布后面候场的“沙奶奶”,是春娥婶饰演的,也赶紧探出头来,朝着台下喊她的幺儿:“细崽吧,快去喊你细爹帮忙,把晒场上的玉芦收回去咯!”
就这样,台上台下互动了好几分钟。有人往家里跑,去收东西;也有人匆匆拿来斗笠和蓑衣,让老人和细伢子戴上、披上。③有经验的老人仰头看了看天象,心里有数了,就仍然稳稳地坐在台下,继续看戏。
果然,台下的事情吩咐完了,“沙奶奶”赶紧退回幕布后面,“阿庆嫂”朝台边的打鼓佬们一招手,乐队接着刚才的段落重新演奏起来,仿佛什么事也不曾发生过一样。
翠云嫂接着演唱:“……亲人们粮缺药尽消息又断,芦荡内怎禁得浪激水淹!他们是革命的宝贵财产,十八个人和我们骨肉相连……”
④雨,一阵子就过去了。谷场上的天空,重归晴朗。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部分,以优美笔触交代了幕阜山区的自然环境,“雨雾”则暗示了下文采茶戏遭遇发展困难。
B. 文章多处使用了“咯”“哪”等语气词,并进行了大量的对话描写,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生动鲜明。
C. 驻村书记韩燕来在面对群众不肯重组戏班子的阻碍时,积极回应,表现出勇于担当和高度负责的精神。
D. 文章实写了幕阜山区采茶的“仙女”,虚写了唱戏的翠云嫂,两者形成新旧面貌对比,展现茶乡巨变。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连用两个“那么”和三个“怎么”形容春芽名称,凸显对春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B. 句子②补充“我”的工作经历,“我”的身份转换使读者更能了解茶乡人才流失的情况。
C. 句子③写老人观戏途中遇雨却不慌不忙的情景,说明老人已早有预判,与下文形成呼应。
D. 句子④用环境描写收束全篇,不只是在写实际天气的变化,还饱含丰富意蕴,耐人寻味。
8. 韩燕来为何说“采茶戏是我们家乡的魂”?
9. 文章标题“山河儿女好看时”具有多重含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名者,所以名实也,实立而名从之,非名立而实从之也。故长形立而名之曰长短形立而名之曰短非长短之名先立而长短之形从之也。仲尼之所贵者,名实之名也,贵名乃所以贵实也。夫名之系于实也,犹物之系于时也。物者,春也吐华,夏也布叶,秋也凋零,冬也成实,斯无为而自成者也。若强为之,则伤其性矣。名亦如之,故伪名者皆欲伤之者也。人徒知名之为善,不知伪善者为不善也,惑甚矣!
求名有三:少而求多,迟而求速,无而求有。此三者,不僻为幽昧,离乎正道,则不获也。固非君子之所能也。君子者,能成其心,心成则内定,内定则物不能乱,物不能乱则独乐其道,独乐其道则不闻为闻,不显为显。故《礼》称:“君子之道暗然而日彰,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君子之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见乎。
(节选自徐干《中论·考伪篇》,有删改)
材料二:
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者,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佑,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让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奸,干浮华之虚称,非所以得名也。
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不知后之矛戟毁前之干橹也!虑子贱云:“诚于此者形于彼。”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熟耳。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伯石让卿,王莽辞政,当于尔时,自以巧密;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为骨寒毛竖也。近有大贵,以孝悌著声,前后居丧,哀毁逾制,亦足以高于人矣;而尝于苫块之中,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左右童竖,不能掩之,益使外人谓其居处饮食,皆为不信。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
(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篇》,有删改)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长形立而名之A曰长B短形立而名之C曰短D非长E短之名先立F而长G短之形从之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实,实际情况,与《种树郭橐驼传》“不抑耗其实而已”中的“实”意思不同。
B. 其,也许、大概,表示一种推测语气,与《师说》“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其”意思相同。
C. 虚,虚浮、不真实的,与《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中的“虚”意思及用法相同。
D. 让,推辞、辞让,与《鸿门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中的“让”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名与实,就如同形与影,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但实立名才能够随之而来,二者的顺序不可颠倒。
B. 徐干认为求取名声有三种行为,这三种行为均是采用了偏离正道的不光彩的方式,为君子所不齿。
C. 颜之推认为,有了清廉的名声之后就要克制对财富的欲望,有了显耀的信誉之后就不要轻易许诺。
D. 显贵之人贪名不足,试图以巧伪的手段博取名声,结果弄巧成拙,这与伯石以及王莽的情况相似。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之道暗然而日彰,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2)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
14. 对于汲汲求名者,两则材料给了哪些劝诫 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再游鹤林寺①
道潜②
招隐山南寺,重来岁已寒。
风林惊坠雪,雨涧咽飞湍。
壁暗诗千首,霜清竹万竿。
东轩谪仙③句,洗眼共君④看。
【注】①鹤林寺:佛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②道潜:释道潜(1044-1106),本名昙潜,俗姓王,自幼出家受戒,北宋诗僧,于经藏。文史无所不读,能文工诗。③谪仙;古人用以称誉才学优异的人。后专指李白。④君:指苏轼。道潜曾与苏轼交游,其诗颇受苏轼赞许。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首联点明地点与时间,并通过诗人的感受为全诗营造出一种冷清萧瑟的整体氛围基调。
B. 颔联从视觉角度状景,风掠过山林,惊坠纷纷雪片,雨中深涧,飞湍呜咽,承接上文的寒冷气氛,令人感到清寒入骨。
C. 颈联转而描写寺庙内部景象,墙壁上挂满了千首诗篇,给寺庙抹上了一层厚重的历史底蕴与智慧的光芒。
D. 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以及对文学艺术的深刻感悟。
16. 尾联“东轩谪仙句,洗眼共君看”表意丰富,请结合全诗,赏析该联的意蕴。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和景明,小王一家趁着周末登山望远。行走在曲折的山路上,小王被山花吸引了,倚靠着石头,不知不觉天色已晚。此番情形让他想起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
(2)小明在观看了历史纪录片《秦始皇》后,引用了贾谊《过秦论》中的“_______,_______”两句,感叹秦始皇在文化措施上如此专制,妄想借此“愚民”。
(3)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诗人往往用水与石相遇,来描绘惊险壮丽之景,或清新幽静之景,如“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那片被古老传说与神秘色彩笼罩的湘西大地上,有很多条清澈见底、 ① 的溪流。它们如同一条条灵动的绿绸带,轻轻绕过山谷,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万物生灵。就在这条条溪流的温柔怀抱中,隐藏着一座座古老的水碾房,它们不仅是时间的见证者,更是文化与自然交织的奇妙产物,静静地诉说着一段段被岁月尘封的故事。
春日里,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轻轻拂过水碾房斑驳的墙面时,这一座座古老的建筑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开始缓缓讲述它们的过往。水碾房,曾是这片土地上最为繁忙的场所之一,它们的每一次转动,都伴随着溪水的欢歌,将一粒粒谷物转化为滋养生命的粮食。然而,随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机器轰鸣取代了水声潺潺,这一座座曾经 ② 的水碾房,也逐渐被遗忘在了历史的角落。
但遗忘并不意味着消失,水碾房依然以它独有的方式存在着,成为一段历史的回响。每一块石头、每一根木头,都承载着岁月的重量,记录着往昔的繁华与沧桑。站在这里,仿佛能听到时间的低吟,感受到历史的脉搏在跳动,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于那份厚重的历史感之中。
水碾房不仅是一座建筑,而且是自然与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巧妙地利用了溪水的自然动力,实现了对粮食的加工,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利用。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溪水潺潺,滋养着万物;水碾转动,加工着粮食;人们劳作,享受着自然的篑赠。这种生态的智慧,不仅让古人得以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习,更为我们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这种生态智慧似乎逐渐被遗忘。我们追求高效、便捷的生活方式,却往往忽略了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水碾房的废弃,或许是对我们的一种警醒: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不应忘记对自然的保护与尊重。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习古人的生态智慧,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绿色、可持续。
18. 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笼罩”构词方式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眉目 B. 立冬 C. 日蚀 D. 充实
19. 文中第四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 水碾房所在地文旅局为宣传本地旅游资源,现向广大网友征集旅游宣传语。要求:语言简洁,突出本地特色,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40个字。
22. 文中第一段用“那片”修饰大地,第二段用“这片”修饰大地,效果有何不同?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国古典文学鉴赏学学科奠基人徐应佩先生曾在他的一名学生的毕业纪念册上写了两句话:“专一以立基,博览以兼善”,提醒这名学生读书、做学问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切实可行的方法。这名学生谨记徐先生这两句话的教诲,并一如既往地付诸行动,在其从事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就是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杜晓勤教授。其实,徐先生的这两句话并不仅仅适用于读书、做学问,还有其广泛的适用情境。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实际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