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拿来主义
1.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他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坟》《二心集》《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等。
2.相关知识
什么是论证?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议论文的论点是要解决“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要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而论证是解决“如何进行论证”的问题。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1.注音
(1)残羹冷炙(ɡēnɡ)(
zhì) 鱼鳍(qí)
鸦(yā)片 脑髓(suǐ) 吝啬(sè)
玄(xuán)虚
譬(pì)如
(2)
2.写对字形
(1) (2)
(3)
追本溯源,巧记汉字
“见”是个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的形体,下部是一个面朝右跪着的人形,人的头上是一只大眼睛。到了小篆,下部变得不像人形了,上部的大眼睛变成了“目”。“见”的本义是看见。后引申为会见、接见、见解、见识等含义。
“见”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从“见”的字大都与看见有关,如“览”“观”“觑”“觊”“觐”等。“见”也可以表音,作声符,如“舰”“砚”“现”等。
3.解释词义
(1)礼尚往来:
礼节上讲究有来有往。现也指以同样的态度或做法回答对方。
(2)残羹冷炙:
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炙,烤肉。
(3)冠冕堂皇:
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贬义词。
(4)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4.判断加点词语运用的正误(打“√”或“×”)
A.现在有些国家干部,不求廉洁奉公,只讲礼尚往来。(×)
B.
各大公司、大企业的董事长、首席执行官西装革履,冠冕堂皇地出席了APEC
2014年工商峰会。(×)
5.近义词辨析
(1)何曾·何尝
辨析:“何曾”是用反问语气表示过去未曾发生。
“何尝”是用反问语气表示过去未曾或并非。
生活何尝不是如此?我以一个健康人的方式在做我自己,可又何曾摆脱过这一切!
(2)自诩·自许
辨析:二者都是动词,都是书面语。“自诩”强调自己,夸大自己的才能,一般用作贬义。“自许”强调自我称赞,自命,是中性词。
王守仁自诩平生所为二件事:一是破山中贼,即镇压农民和少数民族的起义;二是破心中贼,即指其创立的“心学”的修养与传播。后被贬职到庐山天池寺,自许“野人”。
(3)冠冕堂皇·堂而皇之
辨析:“冠冕堂皇”侧重指表面庄严体面或光明正大的样子,实际上并非如此。“堂而皇之”形容公开或不加掩饰,多含贬义,也形容体面或气派大。
①“打官腔”指说些官场上的辞令,用冠冕堂皇的话来应付、推托或责难别人。
②他有了这个引子,就格外地打点,格外地应酬,不到半年便放了海关道,堂而皇之地带了家眷,出京赴任。
一、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捧 与 挖
鲁 迅
中国的人们,遇见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向来就用两样法:将他压下去,或者将他捧起来。
压下去就用旧习惯和旧道德,压不下时,则于是乎捧;以为抬之使高,餍之使足,便可以于己稍稍无害,得以安心。
凌厉的人们,自然也有谋利而捧的,如捧阔佬,捧戏子,捧总长之类;但一般粗人捧的“动机”,大概是不过想免害。即以所奉祀的神道而论,也大抵是凶恶的;观音菩萨倒还可爱,然而那是从印度输入的,并非我们的“国粹”。要而言之,凡有被捧者,十之八九不是好东西。
既然十之八九不是好东西,被捧后那结果便自然和捧者的希望适得其反了。不但能使不安,还能使他们很不安,因为“人心”本来不易餍足。然而人们至今没有悟,还以捧为苟安之一道。
记得有一部讲笑话的书说,当一个知县的寿辰,因为他是子年生,属鼠的,属员们便集资铸了一个金老鼠去做贺礼。知县收受之后,另寻了机会对大众说到:明年又恰巧是贱内的整寿;她比我小一岁,是属牛的。其实,如果大家先不送金老鼠,他决不敢想金牛。一送开手,怕他的姨太太也会属象。象不在十二生肖之内,但知县当然别有我们所莫测高深的妙法在。
民元革命时候,S城来了一个都督。他虽然也出身绿林大学,但还算顾大局,听舆论的,可是自绅士以至于庶民,又用了祖传的捧法群起而攻之了。这个拜会,那个恭维,今天送衣料,明天送翅席,捧得他连自己也忘其所以,渐渐变成老官僚一样,动手刮地皮。
最奇怪的是北几道的河道,竟捧得河身比屋顶高得多了。当初自然是防其溃决,所以壅上一点土;殊不知愈壅愈高,一旦溃决,那祸害就更大。于是就“抢堤”咧,“严防决堤”咧,花色繁多,大家吃苦。如果当初见河水泛滥,不去增堤,却去挖底,我以为决不至于这样。
有贪图金牛者,不但金老鼠,便是死老鼠也不给。那么,此辈也就连生日都未必做了。单是省却拜寿,已经是一件大快事。
中国人的自讨苦吃的根苗在于捧,“自求多福”之道却在于挖。其实,劳力之量是差不多的,但从惰性太多的人们看来,却以为还是捧省力。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日
(选自《鲁迅全集·华盖集》)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首先,指出人们对可能危害自己的人物常取“捧”的做法;②其次,分析人们“捧”的动机;③再次,用例证揭示“捧”的后果;④最后,提出正确的做法,呼应开头。
2.文中的例证分别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例证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递进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后果:①助长贪婪,人们反受其害;②腐蚀人格,使之蜕化变质;③恶性循环,造成毁灭性的后果。
递进关系:揭示“捧”的危害范围越来越广,危害程度越来越重。
3.鲁迅在文章结尾提出的“挖”,包含哪些深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挖”是“自求多福”之道;②“挖”与“捧”一样费力,但结果大不相同;③强调“挖”是因为当时多数人还未摆脱“捧”的惰性。
二、基础训练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D)
A.吝啬(sè) 譬如(pì) 孱头(chán) 自诩(xǔ)
B.蹩脚(biè)
掘墓(jué)
冠冕(miǎn)
剔除(tī)
C.糟粕(bó)
大度(dù)
残羹(ɡēnɡ)
犀利(xī)
D.徘徊(huái)
玄虚(xuán)
脑髓(suǐ)
给与(jǐ)
解析:A项,“孱”应读càn;B项,“蹩”应读bié;C项,“粕”应读pò。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B)
A.这些人也真够冠冕堂皇,经人这么一说,他们就死心塌地转起“法轮”来了。
B.说是让我们给提合理化建议,可我们还没说完一句话,他就勃然大怒了。
C.小王非常怕冷,一到冬天,就把门窗堵严,躲在室内闭关自守,一直到暮春才肯出来。
D.用第二代厨中宝制作残羹冷炙非常方便,只要轻轻一按电钮,即刻就会做成。
解析:A项,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用在此处不合语境;B项,勃然大怒:因生气而变脸色的样子;C项,闭关自守:指闭塞关口,不跟别国往来,也泛指不跟外界交往,不合语境;D项,残羹冷炙:指剩余的饭菜,望文生义,不合语境。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C)
A.警察反复观察了两个目击者提供的弹壳,并进行技术分析,确定它们和从案发现场得到的弹壳并不是出自同一支枪。
B.跟随广播学习英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不过大部分电台英语广播的语速较快,对于初学英语的人听起来确实感到困难。
C.这种新研制的牙膏香气浓郁,清新爽口,不损伤牙釉质,而且去污洁齿力强,能保持牙齿洁白光亮,深受消费者喜爱。
D.当今的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相互依存,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解析:A项,表意不明,“两个”是修饰“目击者”还是“弹壳”,有歧义;B项,成分赘余,可删去介词“对于”;D项,搭配不当,主语“当今的世界”与宾语“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不能搭配。
7.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D)
我需要清静……最好去处是到个庙宇前小河旁边大石头上坐坐,______。雨季来时上面长了些绿绒似地苔类。雨季一过,苔已干枯了,在一片未干枯苔上正开着小小蓝花白花,有细脚蜘蛛在旁边爬。
A.阳光和雨露把这石头漂白磨光了
B.这石头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
C.阳光和雨露已把这石头漂白磨光了的
D.这石头是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的
解析:承前“大石头”
8.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在人类文明进程里,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是关键的一步。一般而言,城的发展往往早于市。____①____,城墙、堡垒、护城河构成防御设施,封闭是其主要特征。市的功能主要是流通,交易场所、街道是主要设施,____②____。____③____,反映了由军事和政治意义的城镇向现代的经济、文化为主的城市的发展走向。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城的主要功能是防御 ②开放是其主要特征 ③从城到市的变化(或“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防御趋向流通”)
◎写法归纳
1.妙用比喻论证
《拿来主义》一文的八、九两段集中运用了比喻论证法。
例如,为了把如何“挑选”讲得浅显易懂,易于读者理解与接受,作者用“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来表现所谓“平民化”的虚伪;用“当众摔在毛厕里”,来状写“彻底革命”的极“左”面目;用背着“烟枪和烟灯”去周游世界,辛辣讽刺了以“国粹”炫耀于人的卑微可笑;用“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来说明了吸收精华应该有利于“大众化”。
比喻论证法的妙用,使文章论述深刻、透彻,将深奥、抽象的道理浅显化和具体化了,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多用反语
反语,又叫“倒反”,就是说反话,或反话正说,或正话反说。
反语是一种故意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的表现力很强的修辞手法,运用也比较普遍。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指出,反语的特点是“说者的口头意思和心里意思完全相反”。据此,我们可以发现,反语的表里两层意思永远是正好相反的,这也是反语与双关语的区别所在。
反语可以分为讽刺反语和愉快反语。其中,讽刺是反语修辞中使用最多的一种功能,它通过辞面意义和辞里意义的强烈对比来实现。鲁迅文章中的反语多是这种类型。
◎写法精讲
正确运用比喻论证法。
比喻论证法,是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说方法。
它是通过打比方来说明道理的方法,比喻论证法,也称喻证法。也就是用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中所包含的道理作比方,来揭示或阐明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中所包含的道理,这一形象化的论证方法,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喻论证法的好处是什么?
比喻论证法,是用人们熟悉的、常见的来论证深奥抽象的道理,使道理形象化、具体化;这种论证方法,既能增添文采,又能使所论述的道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运用比喻论证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1)用来作比的事必须可信,要选择人所共知的。用来作比喻的事物,要具体、浅显而新颖,通俗易懂,容易理解和接受。
(2)要把拿来作比的事物,和论证的道理之间的相似点找准确。比喻物和被比喻物既要有相似点,又不能是同一事物,否则便构不成比喻论证。
(3)要生动、简明。不能让拿来作比的事物掩盖了要论证的道理,或冲淡了议论。
(4)要把比喻的含义和文章议论的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不能在议论时抛开比喻。
(5)用成语、寓言、小故事来作比喻论证,要根据需要适当叙述故事的梗概。这样便于读者明白深刻的理解。
(6)运用成语或寓言故事论证时,必须有所分析评论,概括出其蕴含的道理,与论点保持一致。只叙述不评析,就是堆砌论据。只有分析,才能引出要讽喻的事理,才能使它更好地为论点服务。
(7)比喻论证不宜作为一篇文章论证的主要方法,因此要适量。
◎名著印证
请在《呐喊·自序》中找出运用比喻论证的一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呐喊·自序》
◎微写作训练
请运用比喻论证法论证“凡事都要与时俱进,不可墨守成规”这一观点,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气候变了,衣服必须跟着要变。春夏之交,夏秋之交和秋冬之交,各要换一次衣服。不会变换衣服,就会闹出一些毛病来。时代变化了,社会前进了,我们的思想与行为,也要像随季节变换衣服那样,跟着改一改,变一变。否则,老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死守老套套,硬搬老框框,就会被时代所淘汰,为历史所抛弃。
◎课内素材
我们历来主张学习和借鉴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而且已经这样做了;但我们也历来反对盲目照搬外国的东西,更反对全盘西化——事实证明,这是极端有害的。在今天,我们是要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但不能把资本主义社会没落腐朽的文化思想也当作奇货搬进来。我们要像鲁迅先生所说的“沉着,勇敢,有辨别,不自私”,才能从复杂纷繁的外国科学文化中汲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这才是真正实行鲁迅所主张的“拿来主义”。
[运用角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等。
◎精彩运用
“拿来主义”新说
著名画家吴作人说过:“中国人能治理沙漠,治理黄河,还怕这点泥沙吗?外来文化进来,难免有渣子,这是自然现象,不能因噎废食。”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一直进步,就是因为中国一直是在吸收新的东西,将外来文化拿来归己用。
就“拿来”而言,我有三个观点。
一是要敢拿。孔子也曾提倡,必须认真学习前人留下的典籍,认为不学《诗》,说话就不会生动;不学《礼》,就不懂怎样做人。当今世界,“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人类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因此,我们要敢拿。不管是哪个国家的、哪个民族的,只要对我们有用,就要大胆拿来,为我所用。岂能以为吃了洋面包,自己也会变成洋人?
二是要会拿。托尔斯泰说过: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这就是要善鉴别——分清良莠,有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种不分好坏,一味儿统统拿来,全盘照端的作法要不得。
三是要会用。在拿来的基础上有创新。拉斐尔师从艺术家佩鲁吉诺,学习其色彩本领和透视眼光,但又自己开创异教艺术题材。就是要一切从本国本民族的实际需要出发,把拿来的东西溶解、消化,并与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传统结合起来,目的是充实、丰富和提高自己。
凡对我们有益者,皆当用之;凡对我们无益者,皆当弃之。
我们历来主张学习和借鉴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而且已经这样做了;但我们也历来反对盲目照搬外国的东西,更反对全盘西化——事实证明,这是极端有害的。在今天,我们更要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但不能把资本主义社会没落腐朽的文化思想也当作奇货搬进来。我们要像鲁迅先生所说的“沉着,勇敢,有辨别,不自私”,才能从复杂纷繁的外国科学文化中汲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这才是真正实行鲁迅所主张的“拿来主义”。
◎阅读延伸
拿去主义
“拿来主义”是鲁迅的一篇杂文的题目,现在已成为引进、吸收外来文化的一个专用名词,同样重要的是“拿去主义”,虽然未经鲁迅述及,却也值得一提。
在“文化热”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呼声越来越高。可是在有些同志的心目中,所谓“交流”,就是指“拿来”,至于“拿去”,对不起,意识不强,也许还没有考虑。这实际上是单向流程,而不是双向流程。“来而不往,非礼也。”中国是礼仪之邦,总不能光拿人家的啊!
有些同志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对是否有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表示怀疑。其实,这些同志未必熟谙西方的心理和行情。须知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互为补充,不可代替,从而构成世界文化整体。中国文化,诸如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汉代墓葬中的金缕玉衣、唐诗、宋词、《红楼梦》等闻名世界,这是众所周知的。即使是未被我们重视的所谓“糟粕”,西方人的评价也常常出乎意外。例如老庄哲学和《易经》,我们认为完全过了时的东西,而目下在西方却大为走红。许多科学家对目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无法进行概括,他们找来找去,终于在老庄的“道”和《易经》的爻象中找到了合适的语言,并给以很高的评价。这说明一个问题: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一座内容丰富的宝库,我们大可不必妄自菲薄,说得一无是处。
但是,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如果我们拿出去的永远是一些陈年百代的古董、祖传的遗物,那也不能给我们今天的炎黄子孙脸上增光。对西方读者来说,他们既想了解中国的昨天,当然也想了解中国的今天和明天,所以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才是今天中国人的光荣职责。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近几年来,西方学者开始对中国当代文化艺术有了较多的关注,就从文学方面来说,当代中国作家的作品已陆续有了各种译本,被介绍到西方,有的还有专著论述,成为新一代的汉学家的研究课题。但也应该承认,我国当代文化在西方的影响还是有限的,要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赢得声誉,看来还要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
推出中国当代的文化产品,当然必须顾及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如果不能反映当代中国的风貌,如果“拿去”的和“拿来”的是一样货色、一副面孔,人家是绝不会报以青睐的。所以对热衷于“拿来”的同志来说,切忌以照搬为能事,以模仿为时髦,否则,“拿来”容易,“拿去”就困难了。正如一位来自美国的汉学家所说:“中国作家切不可费力去迎合西方读者的口味,要完全为中国读者而写,写出中国自己民族的特色,写出西方没有的风格,这样,才能引起西方读者的更强烈的兴趣。”
“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文化人应该有勇气,有志气,广泛吸收、消化外来的营养,发展自己的优势,努力攀登文化高峰,拿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先人的优秀成果,贡献于全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