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45分钟 满分:4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缔构(dì)
笞挞(tà)
不肖(xiào)
分道扬镳(biāo)
B.禄蠧(dù)
惶遽(jù)
中伤(zhònɡ)
垂头耷耳(dā)
C.小厮(sī)
捋袖(luō)
朕兆(zhèn)
大雨滂沱(pānɡ)
D.湍急(tuán)
衔接(xián)
焙茗(bèi)
大厦将倾(qīnɡ)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仕宦
构陷
脉络
力挽狂澜
B.判逆
就范
私塾
精工细巧
C.肮赃
静练
补尝
邀名取禄
D.漩窝
伏笔
诱因
青云大道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对于荣国府的封建统治者来说,贾宝玉是不可或失的命根子,是延荣续贵的唯一希望。
B.贾环的飞短流长、造谣中伤是高潮的直接发因。
C.忠顺王府和贾府的关系并不那么妙,不速之客来天外,跑到门上找戏子,而且那王府堂官很不客气,使得贾政——“又惊又气”,“目瞪口歪”。
D.苏轼一生的诗词信札、艺文题跋,淋漓尽致数千篇,声名卓著的苏体书法、绘画,还有各代诸家的评价、笔记、注解、选集,版本繁多,本身就是独一无二的瑰丽宝库。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倘若贾母闻声赶到,狂涛巨澜也就顷刻会风平浪息,情节的高潮也就形成不了。
B.整天转前绕后,陪伴左右,又机灵又贴身的小厮焙茗,偏偏这时不见踪影。
C.这都是偶然性的事件,但是这种偶然性在实际上为必然性的高潮到来发挥了很大作用。
D.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决定的。
二、类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红楼》景语
李书磊
《红楼梦》是一种新的现象,它提供的是一个新的天地和新的方式,所以就会有许多人不习惯,因不习惯而不喜欢、而拒绝。清代人周永保致友人的一封信就代表了这种心态。信中说:“最可厌者,莫如近世之《红楼梦》,蝇鸣蚓唱,动辄万言,汗漫不收,味同嚼蜡。世顾盛称之,或又从而续之,亦大可怪也。”“蝇鸣蚓唱,动辄万言,汗漫不收”十二字准确地表述了不喜欢《红楼》的原因,事实上这十二个字也传神地总结了《红楼梦》所拥有的新的艺术因素:重平常细节和内在心理,与传统小说的传奇风格相去远矣。看来一种新的艺术形态的出现是一种冒险,它对习见的传统是一种挑战,对读者的趣味也是一种新的训练和培养;灵活而开放的读者能够接受这种培养,迟钝且顽固的读者却常常拒绝,因而也就失去了获得新的审美满足的机会。这种人可以称之为“趣味的落伍者”。
但是,《红楼梦》难道真的是天外来客吗?其实,如果我们在读《红楼》中细心查考,我们就会发现《红楼梦》与《水浒》、《三国演义》所代表的叙事传统相联系、相承袭的蛛丝马迹。一个重要的迹象就是《红楼》的景语。
中国古代传统小说是以情节为中心的,与情节有关的事件、人物、对话才是正文,而与情节无关的景物则是可有可无的闲文,然传统小说也写景,但那景语多是体现类型而不是呈现个性的,常常是“有诗为证”地铺张一番,而这一番景语可以置换到任何一部小说中。写景的成语化表现了对情节迫切而焦急的渴求心态,表现了对情节的重视之下对情绪的忽略。《红楼梦》也很少写景,许多现代作家肯定会细细地描绘一番的地方曹雪芹都浑然不觉地放过了。在小说中虽然也有写景的地方,但都是笼统的成语“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第一回)。到了太虚幻境这样的仙境,本该有所渲染,但曹雪芹也同样用成语交代过去了,“但见朱栏白石,绿树清溪,真是人迹希逢,飞尘不到”(第五回)。可见这位伟大的作家对于写景是多么的不习惯。
《红楼梦》景语的成语化提醒我们,其实曹雪芹也还是个情节中心论者,尚没有把中国小说从情节结构过渡到情绪结构。《红楼梦》与传统古典小说不同之处仅仅在于,传统小说重视的是传奇情节,而《红楼梦》所重视的是日常情节。传奇情节要求曲折性和起伏性,而日常情节则包含着更多、更复杂、更丰富的内容,它不是以故事的机巧吸引人,应以生活细节本有的魅力打动人。《红楼梦》的创造体现在这里而不是别处。这种创造是伟大的,也是有限的。《红楼》景语是《红楼》的胎记,显露了这部伟大的作品在整个文学史上的进化痕迹。
由此我们更清晰地懂得了对《红楼梦》的接受史。清代的士大夫能够很快接受《红楼梦》是可以理解的:《红楼》虽然逼得他们不得不向上一跳,却没有剥夺他们的立足点。
5.下列不属于周永保拒绝《红楼梦》的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包含着新的艺术因素,它提供的是一个新的天地和新的方式。
B.《红楼梦》在语言上“蝇鸣蚓唱,动辄万言,汗漫不收”。
C.“世顾盛称之,或又从而续之”的现象非常可怪。
D.周永保是迟钝而顽固的读者,是审美趣味的落伍者。
6.请概括《红楼梦》与传统小说在景物描写上的共同点,并分析其原因。(6分)
答:
7.《红楼梦》出现不久就被广泛地喜爱,甚至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说法。结合本文,分析这部名著风行的原因。(7分)
答:
三、语言运用(12分)
8.根据下面材料中的语境,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衔接。(6分)
数学家丘成桐喜欢读书,他说:“父亲的早逝、家庭的衰落,让我与《红楼梦》中的情节产生共鸣。”丘成桐开始欣赏和感受到曹雪芹深入细致的文笔,如何丝丝入扣地描写出封建社会的一个大悲剧。
40多年来,这部伟大的著作时常被丘成桐拿来翻阅,他也常常想象在数学中如果能够创作同样的结构,是怎样伟大的事情。
“ ”
丘成桐说,正是感情的波动使他做学问的兴趣忽然变得极为浓厚,再无反顾。
9.北京、广州等城市兴起了一种名为“图书漂流”的读书活动。一些公共场所书架上的图书贴着纸条,纸条上写着“您可以随意取阅,读完后,请把它放回‘漂流书架’;您如果有想‘放漂’的图书,也可随时上架”。
请你“放漂”《红楼梦》,写一段话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并提醒读者继续参与“图书漂流”活动。要求90字以内。(含标点符号)(6分)
答:
答案精析
7 《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
1.D [“湍”读tuān。]
2.A [B项判—叛。C项赃—脏,尝—偿。D项窝—涡。]
3.D [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与语境不符。]
4.D [句式杂糅,“取决于”和后面的“决定的”取其一即可。]
5.C [C项是周永保在拒绝《红楼梦》后对世人膜拜《红楼梦》的批评。]
6.共同点:两者都很少写景,景语成语化,缺少个性。原因:因为曹雪芹和传统小说作家都是情节中心论者,把景语看作可有可无的闲文。
7.《红楼梦》创造了新的艺术形态,重视日常情节和内在心理,以生活细节的魅力来打动人,因而为灵活而开放的读者所接受。同时又继承了传统小说重视情节的特点,能够适应读者的审美心理。
8.感情的培养是做大学问最重要的一部分。
9.(示例)大观园里有衔玉而生的宝玉,有诗心画意的黛玉,还有温柔贤淑的宝钗和开朗爽直的湘云,他们是您的客人。请您听完他们的倾诉后,护送他们回到“漂流书架”,让书香飘散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