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米洛斯的维纳斯 同步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米洛斯的维纳斯 同步训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29 15:49: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8课 米洛斯的维纳斯
1.走近作者
清冈卓行,1922年生于中国大连市,就读于东京大学,日本当代诗人、作家,法政大学教授。1969年以短篇小说《洋槐林立的大连》获芥川奖,1984年获现代诗人奖。诗集有《冰凝的火焰》《日常》。其他作品有《早晨的悲哀》《大海的眼睛》等。
2.相关知识
米洛斯的维纳斯,又称“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大理石雕像,高204厘米。相传是古希腊亚力山德罗斯雕刻的。在古希腊神话中,阿佛洛狄忒是爱与美的女神。罗马神话中称维纳斯掌管人类爱情、婚姻、生育以及一切动植物的生长繁殖,生于海中,以美丽著称。其雕像于1820年发现于希腊米洛斯岛,为半裸全身像,面容俊美,身材匀称,衣衫滑落至髋部,双臂残缺,仍展示出女性特有的曲线美,显得端庄而妩媚。1821年,这尊断臂的维纳斯雕像几经波折,最终被送入巴黎罗浮宫博物馆,成为该馆的“镇宫三宝”(其他两宝:“胜利女神”雕像、“蒙娜丽莎”画像)之一。
1.注音
(1)攫(jué)住 
 丰腴(yú) 
回溯(sù)
脊(jǐ)背
玉笏(hù)
毋庸赘(zhuì)言
髋(kuān)部
(2)兴   场
2.写对字形
(1) 
 (2)
追本溯源,巧记汉字
“衣”是个象形字。甲骨文与金文的形体,像衣服之形,上部的“人”字形部分是衣领;两侧的开口处是衣袖。小篆还像衣服,到了楷体的写法,完全看不出衣服样子了。
“衣”是个部首字,处在左,写作“衤”,处在字下或字上写作“衣”。还有将“衣”割裂为上下两部分的字,如“裹”“衮”“袤”“亵”等。
注意衣字旁“衤”和示字旁“礻”的区分,衣字旁“衤”与衣服有关,示字旁“礻”与鬼神有关。
3.解释词义
(1)毋庸赘言:无须多说不必要的话。
(2)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绝妙的境界。
(3)标新立异:独创新意,理论和别人不一样。通常指提出新的主张、见解或创造出新奇的样式。也指为了显示自己,故意显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或者用往常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吸引人。
(4)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可理解。原来是佛教用语,含有神秘奥妙的意思。
4.判断加点词语运用的正误(打“√”或“×”)
A.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
B.做人不能标新立异,想显示自己有多好的人,往往只能显出自己的丑态!(√)
5.近义词辨析
(1)偶然·偶尔
辨析:“偶然”着眼于意外,从一般事理或一般规律上看,事情的发生是意外的,是在规律之外,跟“必然”相对。“偶尔”着眼于数量,次数少,有时跟“经常”相对。
偶然的一次,我听说了好友的身世:他是孤儿。以后他偶尔到我这儿来,我就留下他吃饭。
(2)标新立异·独树一帜
辨析:二者都可表示“提出的主张与众不同,自有一套”的意思。“标新立异”着重于显示特点,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着重于创立新派,自成一家。“独树一帜”还能表示另外建立一支独立的军队或另外开创一个新局面的意思;“标新立异”却不能。“独树一帜”作褒义;“标新立异”有时是褒义,有时作贬义。
①大家都很熟识的黄山谷的书法,在宋代要算是独树一帜的了。
②做事标新立异是好的,可是不能胡思乱想,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A.夙愿(sù)      攫取(jué)
流言蜚语(fēi)
良莠不齐(yǒu)
B.
刹那(shà)
秀颜(xiù)
销魂勾魄(xiāo)
迥然不同(jiǒnɡ)
C.
禅让(chàn)
调和(tiáo)
刚愎自用(bì)
相形见绌(chù)
D.
瑕疵(cī)
丰腴(yú)
毋庸赘言(zuì)
矫揉造作(jiǎo)
解析:
B项,“刹”应读chà;C项,“禅”应读shàn;D项,“赘”应读zhuì。
2.
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
(1)我们多么希望看到这样的一幅图景:一位老人跌倒,周围众多的路人________去搀扶、去问候;—个小偷行窃,车内无数的乘客毫不犹豫地去呵斥、去阻止。
(2)很多大学生希望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稳步发展,可是也有许多人不愿________,他们有相对稳定的家庭背景,有工作能力,却在寻找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
(3)以“侃”“凑”“加”为核心的剧本写作模式肯定会破坏故事的思想性和整体性,作者对剧中人物的情感也很难做到________。
A.不约而同   按部就班   一以贯之
B.不谋而合   按部就班   水到渠成
C.不谋而合   人云亦云   水到渠成
D.不约而同   人云亦云   一以贯之
解析:(1)不约而同: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侧重于行动。不谋而合: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2)按部就班:多指做事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人云亦云:形容只会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3)一以贯之:用一种思想理论贯穿于始终。水到渠成:意指水流到之处便有渠道,比喻有条件之后,事情自然成功。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D)
A.在一片谴责声中,一篇题为《我们,不会再沉默》的来自11名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公开信引起了广大青年学生的强烈共鸣。
B.洛阳市为见习人员提供免费就业信息和各类公共就业服务,对有创业愿望的见习人员,有关部门提供跟踪扶持、创业培训、项目推介等服务。
C.今年我市人口计生工作将以优质服务为抓手,强化服务,转变工作作风,主动上门,计生干部要成为群众的“服务员”。
D.由李连杰创办的公益组织“壹基金”首次在韶关启动,政府相关部门和公益团体已完成对符合条件的孤残儿童的筛选统计工作,并于年前把“壹基金”派发的2000个温暖包发放给孤残儿童。
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改为“来自11名维吾尔族大学生的一篇题为《我们,不会再沉默》的公开信”;B项,不合事理,改为“创业培训、项目推介、跟踪扶持”;C项成分残缺,“强化服务”后加“意识”。
4.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
理学家为什么崇古抑律?________________古体与律体之辩跟诗歌史联系起来,就是古体的典范——汉魏晋诗与律体的典范——唐诗之辨。
①那么,为什么讲求声律、对偶等形式技巧就是品格低呢?
②他们认为,诗歌在审美方面、形式技巧方面对于人的道德修养没有正面的价值。
③以这种价值观去看诗歌的体裁样式,古体诗就高于律诗。
④既然诗歌在审美方面没有价值,本来可以不讲,但是如果要进入到诗歌领域去谈诗的话,那形式方面人为的工巧因素越多,其价值就越低。
⑤抛开诗歌的内容不论,单从形式上看,近体诗讲求声律、对偶等,这些讲求在理学家看来,是其在品格上低于古体诗的重要原因。
解析:⑤句紧承“理学家为什么崇古抑律”这一问题,故应排在首位;①句是进一步阐述原因,并提出新问题;②句是回答新问题,故②句在①句后;④句紧承②句所说的“价值”,应紧跟其后;③句是小结,故应在最后。
答案:⑤①②④③
5.仔细观察下面这幅“中国环境标志”图,准确理解标志的含意,然后写一段说明介绍的文字。(不少于4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中国环境标志图形由中心的山、水、太阳及周围的十个环组成;
(2)图形的中心结构表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外围的十个环紧密结合,环环紧扣,其寓意为表示“全民联系起来,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3)十个环的“环”字与环境的“环”同字。
◎写法归纳
1.运用比较论证
文章在论证丧失的必须是双臂时用了比较法。作者提出“除了两条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如果“眼睛被捅坏了,鼻子缺落了,或是乳房被拧掉了”,“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作者在比较中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缺憾都能构成美。
2.运用对比论证
首先要分清对比与比较的不同。比较侧重的是同类相比,而对比侧重的是异类相比。如上文“运用比较论证”一节所述就是同属缺失,但缺失部位不同的比较。而本节所讲的是“有”与“无”的对比。倘若当初维纳斯没有失去双臂,人们能产生如此丰富的想象吗?假如有一天维纳斯的双臂被复原,她还能给人一种不可思议的美吗?答案是“有”则一览无余,“无”则风光无限。
◎写法精讲
运用对比论证要注意的几点。
在写作实践中,往往存在如下两种弊病:
1.生硬对比。有些人在使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时只将两件事物照章写上,看不出其可比之处,不知为何而设;有时更是生搬硬套,令人不知所云。
2.不加分析。即不注意在比较上下功夫,未能指出其相异之处以证明观点的正确。相比前一种失误,这更是通病。
面对这些弊病,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使用对比论证的规则:
1.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确定是否运用对比论证。进行对比要阐述的道理是什么,一定要心中有数。
2.寻求适当的对比材料。用作对比的事物必须有明确、统一的对比点。如果两种事物间缺乏一定的可比性,就缺少了对比的依据,也就达不到有效论证的目的。
3.要有相同的对比量。如果论述时从正面讲了两个方面,那么用来对照的部分一般也应该从反面讲两个方面。这样不仅对比相应均衡,而且能使文章眉目更为清楚。
4.对比之后要进行适当的分析议论,把蕴含其中的事理简明扼要地揭示出来。比是基础,议是升华。因此,对比后要旗帜鲜明地作出评价或得出结论,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
◎名著印证
请在《纪念白求恩》中找出运用对比论证的一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微写作训练
请运用对比论证来论证你眼中的“从谏如流”(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唐太宗虚心纳下,开创了“贞观盛世”;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落得个客死他乡的结果;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同是帝王,为何结局如此不同?真的是“从谏如流”势在必行!
◎课内素材
维纳斯是希腊神话中掌管爱与美的女神,她拥有最完美的身段和相貌,被世人供为女性体形美的最高典范。然而,米洛斯的维纳斯却没有了双臂。可是,没有了双臂,她依然是美的典范。缺失没有损毁她的美丽,而且让她产生了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这种缺憾美让她神秘而特别。缺失双臂的她给人类留下了一个神秘而永恒的美学话题。
[运用角度]“缺憾”“完美”“形体美”等。
◎精彩运用
残缺也是一种美
世间没有永不凋谢的花朵,人生也没有永远灿烂的风景。圆满很美,但残缺也是一种美。它是照亮痛苦者心灵的月光,它是安慰寂寞者的一副良药。
悲观主义者犯了一个可笑而又不可饶恕的错误:处处追求完美。是不是“完”了才叫美呢?维纳斯原来丰满的手臂就是在美术大师罗丹的锤子下断掉的。也许留下了残缺,但是把“!”变为了“……”,或许少了激情,但却多了一份含蓄。好比将一盆美丽的花变为了万花筒,把一种尽收眼底的美演绎成不能一言以蔽之的美,一种不可一语道破的美,好个聪明的罗丹!他创造的残缺之美是美的典范。
维纳斯使我终于明白了有时候残缺不一定是一块白玉上的斑点,不一定是一片亮丽色彩中的一抹暗色,也许那恰恰是龙的眼睛。一位任劳任怨的母亲头上生出了白发但同时也生出了慈祥;一位目光深邃的老人,脸上有着水土流水般的皱纹,但是从中却流露出沧桑过后的智慧与豁达。苏轼一生被贬十几次,在“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矛盾中苦苦挣扎,痛苦过后的他却有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豁达;刘禹锡二十三年被弃置在巴山蜀水凄凉地,寂寞的他依然显现出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乐观;暮色掩住了似火的骄阳,更添了长河落日圆的壮观;喜气洋洋的圆月被咬掉了大半,却有着一弯月牙儿的清新;经历了暴风雨洗礼的彩虹更见多彩绚烂,也更能催人进取。
所以,面对残缺,首先我们要勇敢地正视它。不要灰心丧气,一蹶不振,相反要明白正因为有了它,我们才能看见坎坷人生路上的奇美风景。要知道人生没有残缺和遗憾,也许只是淡如水的时光流逝。
面对残缺,其次我们还要有坦然的心态。同样是玫瑰,有人看到的是下面的刺,有人看到的是刺上的花。那是因为人的心态不同,着眼点也就不同。有人说生活很累,有人说生活很烦,有人说生活很美。我喜欢这样对生活概括:寻找千百个理由之后,才发现生活在我们的视野之下,呈现出与别人的不同。不是生活赐予我们的不同,而是在我们的胸襟之中盈盈满满载着两个字:坦然。坦然是失意后的乐观,是平淡中的自信,是从残缺这一母体中孕育的精灵。只有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才可以一睹她的芳容。
以坦然的胸襟面对残缺,去体会那残缺的美吧!那样一来,你说世间哪一处不是乐土?哪一刻不该珍惜?
◎阅读延伸
维纳斯“必须失去双臂”吗?(节选)
    ——兼论清冈卓行《米洛斯的维纳斯》之缺憾
赵兴国
残缺不是一种美。残缺是一种痛苦和折磨。我怀疑维纳斯其超凡的美丽源自其残缺。我们无时不在想象着雕像轰然倒下而失去双臂和填补复原双臂时的缺憾和无奈。我们宁可去多想断臂复原的多姿多彩,也不要“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的惨无人性。我们宁可外加各种复原的不贴切、不协调。我们宁可承认今天艺术家们的缺憾——无法复原,无法和原创者技艺相比,就像安徽当涂太白楼泥塑诗仙手中酒杯碎掉后无数名师巧匠塑就数以百计各种质地酒杯都无法复其原神韵,就像乐山大佛头像因几经匠人修补而有损唐代石刻的艺术风貌,就像王羲之书《兰亭序》后复书数本皆不及原一样。我们无法做到破镜重圆而毫无二致,我们只能承受残缺的痛苦和承担修补残缺的责任,而不能去欣赏它的残缺。后人无法想象维纳斯完美的当初,无法复原维纳斯完美的当初,倒是惊叹毁坏后的残缺,这是审美的倒退,还是人性的滑坡?
为什么非要“残缺美”呢?我对美学界曾流传的“美人方有一陋处”深感不可思议,我以为,这是我们的逻辑思维品质出了问题——畸形、变态、扭曲——正是因为断了臂而不再完美了,所以才美,多么荒谬!如此说来,巴米扬大佛必须、也只有在炮声中倒下才显示出崇高而残缺美;泰坦尼克号也只是因它沉戟海底世人才记住了它的悲壮美。难怪有记者采访一位棒球明星“我从不流泪”后很是遗憾:“难道你不觉得偶尔流一下泪会更好吗?”——你为什么不残缺一下呢?你为什么不曾失过棒呢?你为什么不曾在奔跑中跌个鼻青脸肿而痛失冠军呢?——那该有多美!
“为什么要失去身体的某一部分呢”?一位中学生读了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后如是说:“她难道必须某一部位失去才能引发人们的想象吗?我认为,维纳斯如果是一完整的一尊雕像,也能引发人们的想象。比如说,给维纳斯完好的双手,她的左手掌上托着一个苹果,那么这个苹果是给谁呢?这个美女是把苹果托给将要回来的丈夫,还是托给放学回家的孩子?是托给可怜兮兮的乞丐,还是托给唇焦舌燥的战士?再说,请大家想想,假如大家去买维纳斯石膏像,商店里有两种:一种是双臂残缺的,一种是双臂复原的,你要选择哪一种呢?艺术虽然高于生活,但必须源于生活,假如生活中的维纳斯有双臂与没有双臂的,哪一个将得到更多的想象与赞美?维纳斯毕竟是人的化身,失去身体的任何一部分都是很残忍的。所以,我看不一定非要失去什么,才如此秀丽迷人”。
 
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也是受众的自我美育过程,它唤醒人们的情感体验,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调动和支持身体的动力系统,从而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以美储善,完美人性。正如卢梭认为的那样,艺术作品通过完美自然对人的重塑,使人已丧失了的天性和曾拥有的美好情怀得以复归,使人类达致人性完美。从人的心理形成和行为发生理论来看,人对事物稳定的态度观点会影响到他的行为方式,艺术的教育作用就在于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态度观点,从而指导人的行为活动。马克思就曾盛赞维纳斯,展露着希腊人的思想、意志和性格,影响着后人的思想和行为。俄国作家乌斯宾斯基在他的小说中,就描绘了一名穷困潦倒的教师因维纳斯的出现,使他唤起了生的欲望,获取了生活的强大动力。以什么样的心态和审美标准去鉴赏艺术作品,决定了我们对作品表达的真实理解和人性的自我升华。一位雕塑艺术家在看到巴黎凯旋门墙上吕德的群雕《马赛曲》时说,他就好像听到了那个展开双翼飞驰而过的自由之神在发出震耳欲聋的呼喊:“武装起来,公民们!”我们在看到《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会感到《最后的晚餐》中叛徒犹大的可耻和刽子手的残忍。同样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原本不是要人们去欣赏她失去了双臂的断臂,而我们为什么要引领人们去作如此“无中生有”的再创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