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失街亭 第1课时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失街亭 第1课时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29 15:5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 失街亭
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司马懿(  )  ②掎角(  )  ③祁山(  )
④马谡(  )
⑤汲水(  )
⑥张郃(  )
⑦社稷(  )
⑧辎重(  )
⑨自隳(  )
⑩垓心(  )
偏裨(  )
城垣(  )
(2)多音字
①  ②  ③
(3)形近字
①  ②  ③
2.辨形组词
(1)    (2)
(3)    (4)
3.词语释义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及活用特点
①不可轻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恐二人有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以惊其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星夜差人去禀孔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即四面皆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魏延左冲右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魏延引兵先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是吾不识贤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何以服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乃深恨己之不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成语释义
①倍道而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措手不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置之死地而后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以一当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按兵不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徒有虚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近义词辨析
(1)“倍道而行”与“背道而驰”
“倍道而行”,用加倍的速度进军。“背道而驰”,朝着相反的方向走。比喻方向、目标完全相反。
例句:①细作告曰:“司马懿________,八日已到新城,孟达措手不及。”
②弄虚作假的作风与党的实事求是的传统是________的。
(2)“冲要”“重要”与“要道”
“冲要”,军事或交通上的重要的地方。“重要”,具有重大的意义、作用和影响的。“要道”,重要的道路。
例句:①徐州地处津浦铁路和陇海铁路的交叉点,是个十分__________的地方。
②这是个________的会议,必须参加。
③京沪高铁是一条交通________。
一、初步感知
1.阅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填空)。
(1)本文节选部分人物众多,矛盾复杂。有________之间的矛盾;在蜀汉内部,有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的矛盾;在曹魏内部,有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有的趋向激化,有的逐渐缓和。
(2)围绕着这些矛盾展开的情节更加复杂。作者以________为主要方面,以__________为主要人物,以____________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情节,前后反复照应,因此故事展开得井井有条。
2.梳理情节,说出失街亭的原因。
二、深层探究
3.作者写马谡主要采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手法,请具体分析。
直接描写(马谡的三“笑”)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间接描写(对比手法)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写诸葛亮采用衬托和直接描写的手法,请概括这样写的作用。
手法
相关内容
作用
衬托
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
直接描写
马谡熟读兵法,派他守街亭;诸葛亮做事谨慎,派王平协助马谡。
料到司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备;查看布兵图本,知马谡无知;街亭失守,稳妥撤兵汉中。
街亭失守后说:“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
自己对马谡有着深厚的情感,尽管马谡自缚来见,还是挥泪斩马谡,但答应替他抚养子女。
诸葛亮的三“哭”:“挥泪”——“流涕”——“大哭不已”。
5.探讨难点:
(1)如何理解马谡自缚请罪这一情节?
(2)“失街亭”诸葛亮有过错吗?
三、技法迁移
巧用对比 相反相成
[文本回顾] 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了人物的个性特征。孔明的知己知彼、小心谨慎和马谡的纸上谈兵、狂妄自大作对比,王平的正确建议与马谡的刚愎自用作对比,马谡的“三笑”和诸葛亮的“三哭”作对比等,这些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技法点拨] 刻画好人物的性格特征对揭示小说的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赏析一篇小说就必须从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入手。小说中多处采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能更生动准确地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
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主要从语言行为、外貌神态上进行描写,起到表达爱憎、烘托人物、揭露矛盾、阐明道理的作用。因此,在平时写作中要大胆运用。
[迁移运用] 阅读下面的诗,说说最后两句是如何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的。
雪 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答案解析】
基础梳理
1.(1)①yì ②jǐ ③Qí ④sù ⑤jí ⑥hé ⑦jì ⑧zī
⑨huī ⑩ɡāi pí yuán
(2)①yān/yàn ②zhǎnɡ/chánɡ ③cān/cēn
(3)①xū/rónɡ ②lù/chuō ③ān/yīn
2.(1)撤兵/车辙 (2)叫嚷/攘除 (3)俸禄/忙碌 (4)既然/立即
3.(1)①轻举妄动。形容词用作动词。②失误。动词活用为名词。③使……受惊。动词的使动用法。④在晚上,乘着月色。名词作状语。⑤从四面。名词作状语。⑥向左边,向右边。名词作状语。⑦在前面。名词作状语。⑧有才能的人与愚蠢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⑨使……服。动词的使动用法。⑩看得准。形容词用作动词。
(2)①用加倍的速度进军。②因没有准备,来不及应付。措手:处理,应付。③放在有生命危险的境地,才有生的希望。即以必死的决心进行战斗,才有可能决战取胜。④以一人之力抗击十人,形容勇猛善战,以少胜多。⑤指挥官止住军队,暂不行动,等待战机,比喻接受任务后暂不执行,以观望形势的发展。⑥空有其名声,毫无实际。
4.(1)①倍道而行 ②背道而驰 (2)①冲要 ②重要
③要道
文本互动
1.(1)蜀魏 诸葛亮 马谡 马谡 王平 司马懿 朝廷 朝廷 孟达 (2)蜀汉战争 诸葛亮 街亭的攻守
2.小说一开始写蜀军的战略部署。战略形势极其严峻,孔明为了确保街亭的安全,增派高翔、魏延屯兵列柳城和街亭之右,作为援军。再写街亭战役的经过。司马懿兵到街亭,首先立足于了解情况、分析情况。接着写马谡被困,王平、魏延、高翔互相援救,反复冲杀,蜀兵仍然受挫,失掉街亭。最后写街亭失守后孔明采取的措施。孔明回到汉中,嘉奖赵云,严肃追究马谡违犯军令,并将马谡斩首以“明正军律”。
失街亭主要是马谡狂妄轻敌、刚愎自用所致,但孔明应当负有用人不当的责任。
3.直接描写(马谡的三“笑”)
(1)“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一“笑”:笑诸葛亮——部署不当,过于小心,不如自己准确得当。)
(2)“汝真女子之见!……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二“笑”:笑王平——见识短浅,不如自己熟读兵书,部署得当。)
(3)“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三“笑”:笑司马懿——亲自前来察看自己的部署,白白送死。)
作用:三次笑形象地表现了马谡狂妄自大、麻痹轻敌的性格。
间接描写(对比手法)
(1)通过写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自骄蛮横。(2)通过写诸葛亮的自责沉着反衬马谡的无知幼稚。(3)通过写司马氏父子的机谨善谋反衬马谡的骄横无能。
4.
手法
相关内容
作用
衬托
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用兵如神,令人赞叹。
“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
精通兵法,熟知地形。
直接描写
马谡熟读兵法,派他守街亭;诸葛亮做事谨慎,派王平协助马谡。
知人善任,小心谨慎。
料到司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备;查看布兵图本,知马谡无知;街亭失守,稳妥撤兵汉中。
知己知彼,机智多谋。
街亭失守后说:“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
勇于自责,承担责任。
自己对马谡有着深厚的情感,尽管马谡自缚来见,还是挥泪斩马谡,但答应替他抚养子女。
有情有义,赏罚分明。
诸葛亮的三“哭”:“挥泪”——“流涕”——“大哭不已”。
“挥泪”显示其对人才的爱惜;“流涕”是因为法不容情,矛盾痛苦;“大哭不已”表明他未听先帝遗嘱,有负重托的悔恨。
5.(1)可以看作是马谡的后悔,勇于承担责任,也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嘲讽,或者还可以看作是马谡想以此博得诸葛亮的怜悯,借以逃脱罪责等。
(2)观点一:没有过错。当马谡恳求诸葛亮让他去守街亭时,诸葛亮并没有马上做出决定。而马谡想去守街亭的真正目的只不过是因为人们评论他纸上谈兵,言过其实,为了改变自身的形象,才一再恳求,甚至以立“军令状”来表明自己的决心。试想,换作是你,当马谡一再恳求,你能说“你不行”吗?那不是打击积极性吗?而马谡的尊严又将何存?诸葛亮无奈之下,才答应马谡,并让王平辅佐,又派高翔、魏延协助,可谓心机缜密。
就算没有街亭这件事,以后也会有其他的事,导致其不良结果,这是马谡自己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导致的恶果。
观点二:有过错。诸葛亮明知街亭很重要,也明知先帝临终时告诫“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只是为顾全马谡面子,虽然安排王平,魏延辅助,也于事无补。作为主帅,要顾全大局,不能靠感情来左右军情,不能打无把握之仗,更不能拿士兵的性命、战局的胜负开玩笑。至于诸葛亮自说用人不当,“自贬三级,以督厥咎”,也正是他悔错认错的理智之举。
[迁移运用] 
作者巧用对比,分别指出梅与雪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既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又揭示了这首诗的深刻寓意: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人要有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