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过秦论 第2课时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过秦论 第2课时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29 16:09: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时 测试与反馈
(分值:50分)
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蒙故业,因遗策
B.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C.合从缔交,相举为一
D.百有余年矣
2.下列对文章最后一段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一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B.“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后世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C.本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
D.对比论证是本段的鲜明特色,将陈胜与山东六国进行对比,说明比陈胜强大的山东六国未能战胜秦国的原因以及秦亡于陈胜首倡的起义的原因均在于他们不施行仁政。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铦:锋利
B.非亢九国之师也
亢:抵抗
C.序八州而朝同列
朝:使……朝见
D.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施:施行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属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
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C.然秦以区区之地
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5.下列语句中,对“之”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②北收要害之郡
③有宁越……之属为之谋
④齐明……乐毅之徒通其意
⑤焚百家之言
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⑦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⑧而迁徙之徒也
A.①②③/⑤⑦⑧/④⑥
B.①③④/⑤⑦/②⑥⑧
C.①②⑤⑧/③⑦/④/⑥
D.①②④/③⑥⑧/⑤⑦
二、文本阅读(16分)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6~11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奋六世之余烈      烈:威烈
B.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池:护城河
C.焚百家之言
言:言论、著作
D.却匈奴七百余里
却:击退,使……退却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
①以为桂林、象郡     ②以愚黔首
③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④自以为关中之固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8.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2分)(  )
A.为天下笑者,何也
B.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C.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D.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B.沛公欲王关中
C.瓮牖绳枢之子
D.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10.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
A.本段文字叙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时的势如破竹和巩固政权时的种种措施。
B.作者用铺陈的手法叙述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至高无上的权威。
C.从这段文字记叙的秦始皇为巩固政权而采取的措施来看,他确实为子孙后代开创了万世之业。
D.这段文字所叙述的秦始皇所实行的政策,说明他不知道与昔日相比“攻守之势异也”,因而“仁义不施”。
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类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2~15题。
六国论
苏 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咎:责怪
B.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
蔽:遮挡
C.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折:掉转
D.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
佐:帮助
13.下列语句分成四组,全都是苏辙认为六国应有的正确做法的一项是(2分)(  )
①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②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
③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
④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⑤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
⑥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读六国世家”,一笔总括,拈出一个“怪”字,问题由此提起。铺陈六国人多地广,以优势攻秦,反为秦所灭,气势充沛,反跌有力。
B.“自安之计”一句,为“咎”字作铺垫,一个“咎”字,推出全文中心论点。由“怪”而“思”而“咎”,步步紧逼,一气呵成,具有破竹之势。
C.“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借用一个生动贴切的比喻,强调韩、魏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比喻是上述论点的推论和深化。
D.文章结尾对六国的贪利忘义、不顾大局终取灭亡提出尖锐的批评,并表示了痛惜之情。对强大秦国发动不义的侵略战争表示愤怒指责。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运用(7分)
16.下面是一篇文章的摘要,请你根据其信息内容提取三个关键词。(3分)
《过秦论》叙写了秦灭亡的很多原因,但最重要的一条应是“焚书坑儒”,残暴地毁灭了和谐文化。汉代则吸取秦朝速亡的历史教训,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及选用贤才,大兴和谐文化的建议,实现了近五百年的统治。唐朝的繁荣昌盛,和谐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使封建统治延续了长达一千多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下面这幅公益广告图片意在告诉人们“水”的重要性,试从构思和立意两方面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A [B项“景”通“影”。C项“从”通“纵”。D项“有”通“又”。]
2.B [作者写作本文是劝说汉文帝即当世统治者的,因此“后世”不妥。]
3.B [亢:高,强]
4.D [“山东”,古义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为山东省。]
5.C [“之”字的用法依次为:结构助词,的/代词,他/指示代词,这些/动词,到。]
6.A [烈:功业]
7.B [①中的“以”,介词,把;②中的“以”,介词,用来。③④中的“固”都是“坚固”。]
8.A [A项是被动句式,B、C、D三项都是陈述句式。]
9.D [A、B、C三项中的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只有D项中的“小”“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0.C [他采取的措施并不是为子孙后代开创了万世之业,而是加速了秦国的灭亡。]
11.(1)在这个时候,(秦始皇)废除了先王的法度,焚毁了诸子百家的书籍,来使百姓愚昧。
(2)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的行人。
12.C [折:折服,屈服]
13.D [①强调了韩、魏两国地理位置的重要,不是做法。③是山东诸侯的错误做法,从后面的“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可以看出,这样做不正确。]
14.D [D项理解分析错误,作者没有“对强大秦国发动不义的侵略战争表示愤怒指责”。]
15.(1)韩、魏屈服而落入秦国手中,然后秦国人就能够在东方各诸侯国通行无阻地用兵,从而使天下各国遍受它的祸害。
(2)韩、魏不能独自抵挡秦国,然而天下的诸侯却要凭借韩、魏来作为他们西方的屏障,所以不如优待亲近韩、魏来排斥秦国。
解析 翻译的重点是文言实词的含义。“折”,屈服;“通”,直达;“遍”,全部;“当”,抵挡;“藉”,依靠;“蔽”,遮蔽,引申为“屏障”;“摈”,排斥,弃绝。
参考译文
我曾经阅读《史记》中的六国世家的故事,心里感到奇怪的是,全天下的诸侯凭借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面方圆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常对这个问题作认真深入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使六国保全自己的策略。因此未曾不责怪当时六国那班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而且不能了解天下的形势。
秦国所要与诸侯争夺天下的地方,不在齐、楚、燕、赵,而是在韩、魏的国土;诸侯所要与秦国争夺天下的地方,也不在齐、楚、燕、赵,而是在韩、魏的领地。韩、魏的存在对于秦国来说,就好比人有心腹之患。韩、魏阻塞着秦国的交通要道,而且遮挡了崤山以东的各诸侯国,所以天下最重要的地方,没有比得上韩、魏的。从前范雎为秦国重用就建议收服韩国,商鞅为秦国重用就建议收服魏国。秦昭王没有得到韩、魏的归顺,却出兵攻打齐国的刚、寿地区,范雎就认为这是值得担忧的,那么秦国所顾忌的是什么,就可以知道了。
秦国对燕、赵用兵,对秦国来说是一件危险的事。因为穿越韩国经过魏国而去攻打他人的国都,燕国、赵国将会在前面抵抗,而韩国、魏国又会乘机在后面攻打,这是一条危险的道路。然而秦国攻打燕国、赵国,却不曾有韩、魏袭击的忧虑,这是因为韩、魏都已归附了秦国。韩国和魏国,是各诸侯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往来其间,这难道是明白天下的形势吗?丢下小小的韩、魏,让它们去抵挡虎狼一样凶猛的秦国,它们怎能不屈服而落入秦国手中呢?韩、魏屈服而落入秦国手中,然后秦国人就能够在东方各诸侯国通行无阻地用兵,从而使天下各国遍受它的祸害。
韩、魏不能独自抵挡秦国,然而天下的诸侯却要凭借韩、魏来作为他们西方的屏障,所以不如优待亲近韩、魏来排斥秦国。秦国人不敢越过韩、魏来窥伺齐、楚、燕、赵等国,因而齐、楚、燕、赵等国就能凭借这种形势来保全自己了。由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来帮助面对敌寇的韩、魏,使韩、魏没有东顾之忧,而为天下的诸侯挺身而出抵挡秦兵。让两个国家来对付秦国,而另外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如此就可以应付一切情况,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不知道运用这个策略,却贪图边界上的一点点利益,背弃、毁坏盟约,以至于自相残杀。秦兵还未出动,而天下的诸侯已经自己陷入困境了。致使秦国人得以钻他们的空子,来夺取他们的国家,能不令人悲叹吗!
16.和谐文化、历史教训、繁荣昌盛
解析 提取关键词实质上就是压缩语段,寻找主要信息,所以,解此类题的方法完全可以参考、借鉴解压缩题的方法。这个语段的话题是和谐文化问题,所以,“和谐文化”这个词就是我们在答题时首先要考虑的。文段通过正反事例告诉我们构建和谐文化的必要性,这样,我们就又可找出另外两个关键词——“历史教训”“繁荣昌盛”。
17.使用特殊的运笔方式,以视觉上干枯的木段为笔画构成“水”字,发人深省;告诫人们,水是万物之源,节约用水应该成为公民的自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