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谏太宗十思疏 分层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谏太宗十思疏 分层训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29 16:35: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时间:45分钟 满分:4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壅蔽(yōnɡ)     
疏浚(jùn)
黜恶(chù)
身无长物(zhǎnɡ)
B.崇峻(chónɡ)
殷忧(yīn)
塞源(sè)
百战不殆(dài)
C.谬赏(miù)
垂拱(ɡònɡ)
盖寡(ɡài)
言简意赅(ɡāi)
D.娱乐(yú)
栖居(qī)
契机(qiè)
咬文嚼字(jiáo)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B.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D.总此十思,弘兹九德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C.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D.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4.下列语句分为四组,全部是魏征认为君王应该具有的品德的一组是(  )
①善始善终,竭诚待下  
②怨不在大,可畏唯人
③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④谦冲自牧,慎始敬终
⑤虚心纳下,正身黜恶
⑥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二、类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谏成帝营陵寝疏
[西汉]刘向
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注]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
《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棺椁之作,自黄帝始。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陇皆小,葬具甚微。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逮至吴王阖闾,违礼厚葬。十有余年,越人发之。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由是观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
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及徙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秦始皇增山厚藏,以侈生害,足以为戒。初陵之模,宜从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选自《汉书·楚元王传》,有删改)
【注】 锢:用金属溶液填塞空隙。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  
离:遭受
B.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
迫卒:急促
C.物故流离以十万数
物故:死亡
D.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
顾:回头
6.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写薄葬和厚葬的一组是(  )(3分)
A.
B.
C.
D.
7.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释之向汉文帝进言: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觊觎,即使陵寝修建得十分坚实,终会被人盗挖开。文帝明白了这个道理,最终薄葬。
B.吴王阖闾违背礼制,实行厚葬;秦始皇大建陵墓,山坟高耸,陪葬丰厚,但没过多长时间,他们的陵墓或被人挖掘,或遭人破坏,可悲可叹。
C.文、武、周公、秦穆公,为长久计,实行薄葬,他们都是道德高尚的智者;那些奢靡厚葬的人,实际上都是无德寡知者。
D.王侯丧葬之事,关乎人心向背、天下安危,俭则吉,奢则凶。因此,作者在文末劝说成帝弘扬古帝先人的美德。简俭薄葬,不要效法暴秦乱君。
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3分)
译文: 
 
(2)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2分)
译文: 
 
(3)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2分)
译文: 
三、语言运用(12分)
9.仿照画线句式,在下面横线上填入两个句式一致、修辞手法一致的句子。(6分)
倾听,就是集中精力,开动脑筋,认真听取。倾听,是亲近自然的方式;倾听,是接受信息的渠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要学会倾听,在倾听中成长。
10.请你以唐太宗的口吻,给魏征写几句话,表达自己读了《谏太宗十思疏》后的感受。(6分)
要求:①内容充实,②用语得体,③不需要写称呼、署名等。
答: 
 
答案精析
19 谏太宗十思疏
1.B [A项“长”读chánɡ。C项“拱”读ɡǒnɡ。D项“契”读qì。]
2.C [C项为意动用法,其余三项为使动用法。]
3.C [骨肉:古今都指有血缘关系的人(父母兄弟子女等)。]
4.C [②和③都是说明人民的力量值得敬畏,⑥是国家大治所达到的境界。排除这三项即可。]
5.D [顾:反而、却。]
6.B [本题题干要求选取符合“薄葬”与“厚葬”的一组,A项第一句是说用棺椁的历史,第二句是“厚葬”。C项两句均属于“厚葬”。D项第一句是“薄葬”,第二句是“厚葬”与“薄葬”的后果。]
7.A [张释之向文帝进言的目的,并不是说“厚葬”容易被发掘,而是讲明厚葬的危害——劳民伤财,让人们产生怨气,造成国家的不安定。]
8.(1)古代安葬,用薪柴把死者厚厚地盖住,埋葬在原野之中,不起坟堆,不栽树木(做标记)。后来的圣人改用棺椁。
(2)后来,牧童丢失了羊,羊进入到了始皇陵的洞穴,牧人手持火把找羊,失火烧了里面的葬椁。
(3)孝文皇帝不起坟堆,实行薄葬,因为节俭而使灵魂安息,可以作为榜样。
【参考译文】
我听说贤圣的君主,广泛观察结局和开始,透彻地了解事理,而做到是非分明。孝文皇帝站在霸陵上,回头对群臣说:“啊!用北山石做椁,哪里能动摇它!”张释之进言道:“如果里面有值得要的东西,即使坚固如南山仍然有缝可钻;如果里面没有值得要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椁,又有什么忧伤的?”死是没有终极的,但国家有兴亡,所以释之的话,是为无穷的后事打算。孝文皇帝感悟,便薄葬,不建山坟。
《易》说:“古代安葬,用薪柴把死者厚厚地盖住,埋葬在原野之中,不起坟堆,不栽树木(做标记)。后来的圣人改用棺椁。”制作棺椁,从黄帝开始。黄帝葬在桥山,尧葬在济阴,坟冢都很小,葬品微薄。文王、武王、周公葬在毕,秦穆公葬在雍橐泉宫祈年馆下,都没有坟冢。这是圣帝明王、贤君智士深思远虑传之无穷的打算。等到吴王阖闾,违背礼制进行厚葬。十多年后,越国人就挖掘了他的坟墓。秦始皇埋葬在骊山的山曲,下面阻住了三眼泉水,上面堆起了高高的山坟,它的高度有五十多丈,周长有五里多,水银做江海,黄金制成飞雁,天下苦于他的徭役就起来造反,骊山的坟墓还没有建成,周章就率领百万大军来到了。项羽烧掉了他的宫室以及营造的楼宇,以前的坟墓都被发掘了。后来,牧童丢失了羊,羊进入到了始皇陵的洞穴,牧人手持火把找羊,失火烧了里面的葬椁。从古至今,埋葬的礼节没有比秦始皇隆重的了,几年之间,在外遭受了项羽的灾祸,在内遭受了牧人的灾祸,难道不悲哀吗?所以品德越高的人越薄葬,智慧越高的人越不重视葬礼。没有德行与智慧的人,越崇尚厚葬,坟墓越高,宫室庙宇越华丽,他们的坟墓也越被发掘得快。从这点看来,明显与隐晦的效果,薄葬与厚葬的吉凶,已经很明白了。
陛下登上皇位,亲身倡导节俭,开始营造初陵,它的规模简单而小,天下的人没有不说您圣贤明智的。等到迁到昌陵,就增加坟墓的高度,积土成山,发掘百姓的坟墓,积累起来有几万,营造城邑,计算着日期十分急促,费去的金钱成百上万。死亡的人在九泉之下怨恨,活着的人在地上忧愁,怨气感动了阴阳两界,加上荒年,死亡的和流离失所的有十多万人,我非常怜悯他们。陛下仁慈的美德很深厚,聪慧明达超过世人,应该弘扬崇尚汉家和刘氏的美德,光辉超过五帝、三王,却只是与暴秦乱君比谁更奢侈,比谁的坟墓更高,违背了贤明智慧的心,忘记了万世的安定,我私下里替您感到羞耻。孝文皇帝不起坟堆,实行薄葬,因为节俭而使灵魂安息,可以作为榜样;秦始皇增高山陵,实行厚葬,因为奢侈产生了祸害,值得引以为戒。初陵的规模,应该遵从大臣们的意见,来平息大家的怨气。
9.倾听,是真诚沟通的桥梁
倾听,是净化心灵的艺术
10.(示例)如今太平盛世,人民安居乐业,我似乎也有些得意忘形。但看了你的劝谏书后,我深感自责,现在才明白,要想使国家免蹈前朝覆辙,就必须居安思危,竭诚待下,实现爱卿所言的“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的治国境界,那样我也就问心无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