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你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liáo乱的洞府,其外观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园林。
…………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你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1)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眼花liáo( )乱 制裁( )
(2) 下列对选段画横线句子的复句类型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果复句 B. 转折复句 C. 并列复句 D. 递进复句
2.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冠冕堂皇的博物馆。
B. 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C. 臭名昭著的英殖民主义者,曾参与毁坏希腊巴特农神庙。
D. 额尔金的儿子小额尔金是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
3. 从感彩变化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
B.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C. 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D. 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
4.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雨果是法国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和《名人传》等。
B. 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愚、鄙、敝、子”等,对对方或对方亲属的尊称有“令、尊、贤、仁”等。
C. “六书”指古人分析汉字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构成方式,即象形、会意、指事、狂草、转注、假借。
D. 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与“三”有关的说法,如“三皇五帝”“岁寒三友”“三教九流”等。
5.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________。________,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①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
②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
③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
④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
⑤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⑥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
A. ②④⑤①⑥③ B. ①③⑤⑥②④
C. ②⑤⑥③④① D. ③⑤②①④⑥
6. 下面语段画横线的三个句子中有两句有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和病句类型并给出修改意见。
①法国作家雨果曾撰文谴责英法联军劫掠并火烧圆明园,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曾在英国发表声明斥责日本的侵华行为。②正因为这样,他们才赢得了我们的崇高敬意,不仅在文学上、物理学上,更在人格精神上。君子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就像雨果这样,就像爱因斯坦这样,③不仅仅有对自己专业的判断力,更有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力,却能公开地站在正义的一边,用自己的力量,增加正义的胜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品读】
1. 文章主要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信中用“请你想象”“请你用”“请你假设”这些词语的作用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从论证方法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雨果这封信的主要内容是赞美与谴责。他赞美了什么?谴责了什么?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中国人民怎样的情感态度?(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
陈 凌
①透过一块屏幕,在北京“寻访千年运河”,去广东“穿越古今,漫游岭南”,到甘肃“一眼千年,云游莫高”……随着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临近,各地纷纷推出线上活动,让观众在云端就能了解和体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②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是历史的丰碑,是珍贵的记忆。漫步“海上花园”鼓浪屿,我们不一定能想象当年繁盛一时的景象,但一定能在历史风貌建筑散发的闽南韵味、南洋气息和欧陆风情中,感受到中西文化的交融;置身唐代名迹大雁塔,我们可能无法复原“雁塔诗会”的盛况,但一定能在西石门楣上的线刻殿堂图中,领略唐代的盛世辉煌……放眼神州大地,人文胜迹总是满载历史。一墙一瓦都是文化,山水之中皆有故事。我们理应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③每一个文化遗产,都是一个历史生活的片段,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时间无言,但它会通过一个个文化遗产,铭刻下历史的文脉、民族的记忆、精神的基因。而凝结在文化遗产之中的文明底蕴,不仅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座,还为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丰厚滋养。铭记历史沧桑,看见岁月留痕,方能更好地延续文化根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应让文化遗产“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应让其“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要保护好文化遗产,更应激活其内在的生命力。
④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文化遗产既然是“遗产”,那就恰恰说明,它与现代生活,是有距离的。如何缩小这一距离,让文化遗产不只是一件件静止的作品,而是活在当下、活在人们生活里的有生命的物品?以文物为例,近年来我国在缩小文物与现代生活的距离,让文物融入人们生活方面做了很多尝试。这些尝试的成功证明,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是激活文化遗产生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
⑤对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是使之成为日常所需。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历史回眸之中,也在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日常生活之中。当去博物馆“打卡”日益成为公众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当陕西剪纸、遂昌长粽等非遗伴手礼受到顾客青睐,“活起来”的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有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文化遗产有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闪光的现在,并且还应充满生机地走向未来。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让它们亲民而不再“高冷”,有趣但不失厚重,这恐怕是擦亮文化瑰宝的必经之路。
⑥在“遗产日”期间,多家网络平台联合举办“非遗购物节”。一边是古老的文化遗产,一边是新兴的互联网业态,非遗“触网”启示我们,文化遗产完全可以融入当代生活。而这也正是“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题中应有之义。
(节选自《人民周刊》,有删改)
1. 文章第①段写了什么?有何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简述文章第⑤段的论证思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淮剧、老虎鞋等非遗项目承载着盐城深厚的地方文化,请结合文章内容,为盐城非遗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提两条建议。(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了本课后,天宁实验中学的九(4)班准备开展以“圆明园的昨天和今天”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 你所在的小组准备围绕该主题出一期黑板报,假如你是负责人,你将策划哪些内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为以下新闻拟写一则标题。(不超过15个字)(2分)
圆明园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推动公众考古的发展,也为了让公众更深入地了解圆明园遗址的考古和保护工作情况,圆明园首次尝试在新媒体上直播远瀛观遗址考古现场,并通过实时互动,让更多的人了解考古发现和考古知识,进一步传播历史文化,让公众走近文化遗产,也让文化遗产融入大众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中国政府拟斥资4.6亿元重修圆明园”这一消息见报后,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围绕“圆明园是否该重建”这一话题,九(4)班的同学们也纷纷发表了意见。请你也围绕该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4分)
甲:圆明园应该重建,这样可以让国人一睹昔日圆明园的风采,增强民族自豪感!
乙:圆明园不应该重建,要让后人牢记这段沉痛的历史,以史为鉴,发愤图强!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基础积累
1. (1) 缭 cái (2) B
2. A(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不能用来形容建筑物)
3. B(A项,褒词贬用。B项,仍是原来的感彩,没有发生变化。C项,褒词贬用。D项,褒词贬用)
4. D(A项,《名人传》的作者是罗曼·罗兰。B项,“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也用以尊称对方。C项,“六书”指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
5. A
6. ①句成分残缺,可在“圆明园”后加“的罪恶行径”。③句关联词使用不当,可把“却”改为“并且(或:而且)”。
阅读鉴赏
【课内品读】
1. 一是赞美圆明园在人类历史上的崇高地位;(1分)二是揭露了英法联军的罪行,指出英法政府必将受到历史的审判。(1分)
2. 作者借助想象,(1分)引导读者感受圆明园的美丽神奇,(1分)为后文谴责英法侵略者对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作铺垫。(1分)
3. 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1分)把两国政府比喻成“强盗”“窃贼”,使两国政府的形象具体化、贬义化,(1分)鲜明地揭示出英法联军所谓“远征中国”的实质是侵略和掠夺,(1分)突出表明了作者批判英法侵略者罪行的立场。(1分)
4. 赞美了圆明园的艺术成就,(1分)谴责了英法联军的侵略罪行。(1分)流露出他对中国人民的敬重和同情。(2分)
【拓展阅读】
1. 内容:文章第①段写各地推出线上活动让观众了解和体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1分)作用:①引出下文;(1分)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③作为论据论证了中心论点。(1分)
2. ①首先,提出“对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是使之成为日常所需”的观点;②接着,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③最后,再次呼吁“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每点1分)
3. 示例:①拍摄与淮剧相关的视频,让更多人感受淮剧的魅力;②制作“老虎鞋”伴手礼,在电商平台上销售。(每点2分)
素养提升
1. 示例:①展示圆明园曾经的辉煌。②陈述帝国主义侵略者对圆明园的暴行。③呈现圆明园的残垣断壁。④表述对圆明园未来的寄托。(每点 1分,答出三点即可)
2. 示例:圆明园遗址考古首次进行网络直播(2分)
3. 示例一:圆明园应该重建。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我们中国不能没有圆明园!
示例二:圆明园不应该重建。让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时刻警示国人不要忘记那一段沉痛的历史。(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