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湖心亭看雪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崇祯(chóng) 拏(náo) 长堤(dī)
B. 张岱(dài) 更定(gèng) 铺毡对坐(zhān)
C. 强饮(qiǎng) 雾凇(sōng) 沆砀(hàng)
D. 毳衣(máo) 炉正沸(fèi) 余舟一芥(jiè)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莫说相公痴(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余拏一小舟[撑(船)]
B. 是日更定矣(更多) 上下一白(全)
C.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勉强)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
D. 大雪三日(雪花) 拥毳衣炉火(裹、围)
3★. 下列加点字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大雪三日 B. 与余舟一芥
C. 客此 D. 更有痴似相公者
4.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独往湖心亭/看雪
B.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C. 湖中人/鸟声俱绝
D.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5. 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朝代)文学家________,字宗子,号________。著有《________》《________》等。本文是作者在明亡后追忆前尘往事而写的小品文。
6★. 按课文内容填空。
(1) 文中点明时间、地点及当时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表达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议论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品读】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或用法不同的一组是(3分)( )
A. 湖中人鸟声俱绝 哀转久绝
B. 是日更定矣 问今是何世
C.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乃记之而去
D. 问其姓氏 既出,得其船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 见余大喜____________
(2)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____
(3)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____
(4) 及下船____________
3★. “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的“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所表现的景象。(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这篇文章可谓“痴人赏奇景”,你认为痴人“痴”在何处?奇景“奇”在哪里?请分别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2024河南濮阳三模·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壬戌秋,八月既望,予至杭,闻西湖之上,有宝石山甚胜,将以斯夕玩月其上。故人周学谕襄虞,携酒命舆,与予自山之阴而登,酌元学士黄晋卿读书之轩。俯瞰金湖,一碧万顷,而吴山前据,类屏障然。其余若凤凰,南屏之山,万松、慈云之岭,又皆蜿蜒回拱,欲趋而先。其东则钱塘之江,弥漫浩渺,极目无际。而西陵诸山, 出没烟霏翠霭间,诚天下之绝境也。夕阳既没,明月在轩。山姿水色,倏焉而变。其妙愈呈,予情愈豁。飞觞痛饮,巡阑①忘寐。盖不知夜之几何,恍若置身广寒清虚之府②,乐可言也!
(节选自都穆《月夜游宝石山记》)
【注】①巡阑:在院子里来回走动。②广寒清虚之府:月宫。
1★. 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3分)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湖中人鸟声俱绝 查阅字典法:①越过; ②消失; ③极,非常;④灭绝;⑤绝妙的 (1) ____ (填序号)
是金陵人,客此 词语推断法:作客他乡 (2) ____
诚天下之绝境也 词性推断法:“诚”为副词 (3) ____
2★. 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3分)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甲、乙两文都是写夜游西湖,所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南通通州期末)读了《艾青诗选》,学习小组就诗歌中的意象展开讨论,请你参与。
甲:艾青的诗歌意象不仅仅是自然景物,它们背后还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和历史内涵。比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中的“雪”不仅带来自然界的寒冷,更象征了那个时代的苦难。他的诗歌通过具体的意象传达出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乙:我觉得艾青的诗歌就是一些自然画面的堆砌,比如太阳、河流、土地等。虽然画面感很强,但看多了就觉得有些单调,缺乏深度。
丙:艾青的诗歌意象太抽象了,我经常读不懂。他用的词汇,像“光明”“黑暗”都太模糊了,我不知道具体指什么。我觉得诗歌应该更具体、更直白一些才好。
假如你是讨论会主持人,请作总结发言,并就乙或丙的观点发表你的看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湖心亭看雪
基础积累
1. C(A项,“拏”应读作“ná”;B项,“更”应读作“gēng”;D项,“毳”应读作“cuì”)
2. A(B项,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C项,强:竭力,尽力。D项,雪:下雪)
3. D(A项,雪:名词用作动词,下雪。B项,芥:小草,比喻细微、微小的事物,这里用作量词。C项,客:名词用作动词,客居。D项,痴:动词,痴迷)
4. C(正确的朗读节奏应为:湖中/人鸟声/俱绝)
5. 陶庵梦忆 明末清初 张岱 陶庵 示例: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
6. (1) 崇祯五年十二月 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 (2) 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 (3) 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阅读鉴赏
【课内品读】
1. B(A项,都是动词,“消失”的意思。B项,指示代词,这/判断动词,是。C项,都是连词,表顺承。D项,都是代词)
2. (1) 非常,十分 (2) 哪能 (3)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4) 等到(每空1分)
3. 写出了环境的幽静、空旷,(1分)也暗示了作者的“痴(或:超凡脱俗)”,(1分)为下文作铺垫。(1分)
4. 示例: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个墨点般的湖心亭,和我那一片小草叶般的小舟,以及小舟上两三个如米粒般大小的人影罢了。(3分)
5. 痴人“痴”在:不顾天寒地冻,独往赏雪,醉心于雪景,闲情雅趣异于常人。(2分)奇景“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2分)
【拓展阅读】
1. (1) ② (2) 客居,寄居 (3) 确实,的确(每空1分)
2. (我)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2分)
3. 运用白描的手法。(1分)作者用简练的文字,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2分)
4. 甲文抒发了作者不同于众人的闲情逸趣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1分)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1分)乙文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1分)以及与友人月夜同游共饮之乐。(1分)
【参考译文】
【乙】壬戌年秋天,八月十六日,我到杭州,听说西湖边上有一座宝石山,风景非常优美,(我)将在这天晚上登上宝石山赏月。老朋友学谕周襄虞,带着美酒,派遣车马,和我从山的北面登山,(我们)在元朝学士黄晋卿读书的屋子里喝酒。俯视整个西湖,一片碧绿,广阔无际,而吴山矗立在前方,像屏障一样。其他的如凤凰山、南屏山,万松岭、慈云岭,又都回复环绕,像将要疾步走而抢先的样子。山的东面是钱塘江,水汽弥漫,烟波浩渺,极目远眺,无边无际。而西边山陵的各个山峰,都在弥漫着的绿色的云气中出没,确实是天下绝美的境地。夕阳已经落下,明月照在长廊上。山水的景色,变幻很快。它的美妙愈加显现,我的心情更加豁达。拿起酒杯痛饮,在院子里来回走动忘了睡觉。大概也不知道是晚上什么时候了,恍惚间好像置身于月宫中,快乐(的心情)怎么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呢!
素养提升
示例:感谢三位同学的发言,三位同学都发表了对《艾青诗选》中诗歌意象的理解。(1分,有总结性的话即可)我不赞成乙同学的观点,艾青的诗歌常常借助大自然的意象来寄托他对生命、人性和社会的感悟,如借“太阳”表达对光明的赞颂、向往。其诗歌并非自然画面的堆砌。他把大自然中的景象融入自己的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联想,表达了对生命力量的赞颂和对人性的思考。综上所述,意象是寄寓了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艾青的诗歌意象丰富多样,既有大自然的意象,又有人物形象、历史背景和情感体验等意象。这些意象丰富了他的诗歌语言,同时也使得他的诗歌更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让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他对于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思考与关怀。(或:我不赞成丙同学的观点。诗歌饱含诗人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不需要太具体直白;艾青善于通过捕捉印象、感觉来表达浓烈的情思,“光明”与“黑暗”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这些意象传达了他的爱国情怀和他对光明的追求。)(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