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怀疑与学问 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9怀疑与学问 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8 21:43: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9 怀疑与学问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原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________(凶险 凶恶),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查。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1) 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譬如(  )   国难(  )
(2) 文中的两个词语有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________改为________
________改为________
(3) 文中的横线处应选择的词语是________。
2.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B. 由于他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所以问题不攻自破。
C. 鼓角齐鸣,喊声大震,黄忠首当其冲,驰下山来,有如天崩地裂之势。
D. 他对这件工作很感兴趣,虽常夜以继日,但却乐此不疲。
3.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B. 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
C. 在不断的求解和发问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D.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4. 给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
②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③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④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⑤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A. ②③①⑤④   B. ③①②⑤④
C. ⑤①③②④   D. ⑤②④①③
5. 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顾颉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管锥编》等。
B. 历史学家顾颉刚的议论文《怀疑与学问》反复论证了怀疑与学问的关系,提出并论证了这样的观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的精神。
C. 《怀疑与学问》一文的结尾提出中心论点,第三至五段先从消极方面进行论证,第六段再从积极方面进行论证。
D.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其中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论据和论证是不重要的。
【课内品读】
1. 结合文章内容解释“怀疑精神”。(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2分)
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简要论述本文第六段的论证思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这句话中的“一切”能不能换成“一些”?理由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下面的材料可以放到文章哪一段作为论据?请说明理由。(3分)
著名学者梁漱溟说:“简而言之,所谓学问,就是对问题说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想法似乎人人都是有的,但又等于没有。因为大多数人的头脑杂乱无章,人云亦云,对于不同的观点意见,他都点头称是,等于没有想法。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做学问,走上现在这条路,只是因为我喜欢提问题。提得出问题,然后想要解决它,这大概是做学问的起点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学习贵在寻根究底
①学以明志,学以立德。学习是人生永恒的课题。汉代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说:“材虽美,不学不高。”这点明了学习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性。然而,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想要达到“学似海收天下水”的目标并不容易。在学习过程中,许多人往往会陷入或贪多求全、不求甚解,或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的误区,最终一无所获。杜牧有诗云:“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意思是学习不能像看花一般,只关注流于表面的娇艳,而是要寻根究底,深刻领会其本质内涵。
②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与其泛而广地雾里看花,不如专而精地攻其一业。唯有专精一业,专攻一学,才能将所学升华,在某一领域取得成效。林语堂有言:“人必有痴,而后有成。”纵览古今,凡是取得大学问、有大成就的人,莫不对一行一业有着深入学习和独到见解。袁隆平结缘水稻,与之终身相伴,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黄旭华隐姓埋名进驻荒岛,把毕生献给我国核潜艇事业;屠呦呦精研一业,攻坚克难,最终摘得医学界桂冠。由此可见,发现自己所擅长的专业,用尽心思去钻研,并能够坚守初心,深求至理,方能“曾益其所不能”,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就。
③学然后知不足。对于一个事物、一门学科,了解得越深、学习得越久,就越会发现自己知道得少。朱熹读书,初未见疑,再而见疑,中而处处皆疑,末才各疑皆通。正是这种越读书越觉得“所识有乏”的态度,才造就了一代名儒。经典物理学奠基人牛顿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后,依旧说:“我不过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不时为发现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块卵石或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至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就此,足以窥探知识的海洋之浩瀚无穷。不断地探寻知识的边境,抓住一切机会努力充实自己,从而达到另一个高度。在上下求索的过程中,涉猎越广,钻研越深,越能领会到世界之广大,学问之无边。古人所描述的“善学者如闹市求前,摩肩重足,得一步便紧一步”,同样讲出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感悟和对知识深入探求的渴望。
④________。古有“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之说,潜心学问同样如此,要想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对学问的追求和探索,必须耐得住寂寞、守得住书桌。俗话说:“板凳要坐十年冷。”研究学问先要远离功利心,耐得住寂寞和不为人知的失落。也正是因为那些耐得住寂寞,十年如一日默默守在科研前线的工作者,我们才能够看到日新月异的今天。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不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才能完成“十年磨一剑”的突破,达到“根本既深实,柯叶自滋繁”的境界。
1. 选文第①段引用《韩诗外传》中的句子有什么好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选文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分析选文第③段的论证思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在选文第④段画线处补充一个恰当的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结合选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学习”的认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开展“阅读悦美·共沐书香”主题读书会,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 小说作品中,总有一些场景、一些情节、一些经典形象在我们心中挥之不去。请你从下列作品中选择一篇,就你最难忘的内容,仿照示例,编写一个谜语,并写出相应的谜底(课文人物)。(2分)
【示例】谜语:一封书信,寄托发财梦想
谜底:于勒
中外经典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水浒传》《孤独之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谜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谜底:____________
2. “学者先要会疑。”小明同学阅读名著时常常质疑,下面是他提的一个问题及提问原因。请你也从九年级语文教材推荐阅读的《艾青诗选》《水浒传》这两部名著中选择一部,分享你的质疑。(3分)
小明读的名著:《朝花夕拾》
他提出的问题:鲁迅先生对儿时所受的教育究竟持什么态度呢?
提问的原因:我发现,一方面小鲁迅颇不自由,他在特别想看五猖会时,被父亲勒令背书,很痛苦;另一方面他又很自由,可以在三味书屋趁老师不备偷跑进后园游乐,很开心。
你阅读的名著:《________________》
你提出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问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怀疑与学问
基础积累
1. (1) pì nàn (2) 来原 来源 视查 视察 (3) 凶险
2. C(首当其冲: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句中指的是冲在前面,用在此处属于望文生义)
3. C(语序不当,应将“求解和发问”改为“发问和求解”)
4. C(阅读文段可知,文段围绕“好读书”展开论述。⑤句首先指出“好读书很重要”,引出下文,故为首句。①句从反面论述了不读书和不喜欢读书的危害。③句从原因的角度解析不读书和不喜欢读书的危害,紧跟①句。②句从正面展开论述,再次强调要“好读书”。④句具体阐述好读书的作用和意义。所以正确的顺序为:⑤①③②④)
5. B(A项,《管锥编》的作者是钱锺书;C项,《怀疑与学问》的开头提出了中心论点;D项,论据和论证也是议论文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阅读鉴赏
【课内品读】
1. 作者所说的“怀疑精神”,是指在做学问时,都要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不随便盲从或迷信。(2分)
2. 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引用孟子的话,有力地论证我们要有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使论证更具权威性。(2分)
3. 首先,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强调怀疑精神的重要性。接着,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1分)然后,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书和法国哲学家笛卡儿的事例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1分)最后,从反面假设,总结怀疑精神的重要性。(1分)
4. 不能。“一切”有“所有”之义,但比“所有”多了加重强调的含义,这是由论述的问题的内涵所决定的,着重强调“怀疑”这个品质是所有学问家都要具备的,只要做学问就得有怀疑精神,换成“一些”与原意不符。“一切”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4分)
5. 适合放到第五段作为论据。(1分)因为第五段文字强调做学问要有怀疑、思索、辨别的过程,不要盲从或迷信。而梁漱溟强调的是,做学问的起点是提出问题并想要解决它。与第五段内容相符。(2分)
【拓展阅读】
1. 用韩婴的话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引出下文的论述,同时作为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3分)
2. 引用论证、举例论证,(2分)通过引用林语堂的话,列举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等人精研一业的事例,具体地论证了“专精一业,专攻一学”的重要意义(或:“专而精地攻其一业,才能有所成就”的观点),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2分)
3. 首先,提出“学然后知不足”的观点;(1分)接着,举朱熹“所识有乏”的事例、引用牛顿的名言证明这一观点;(1分)最后,引用名言,重申论点。(1分)
4. 示例:做到寻根究底,需要甘于寂寞的坚持和全心全意的付出。(2分)
5. 示例:学习可以立德明志。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点一滴的进步、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有助于我获得成就感,不断提高自信力;但是学习精力的分散导致成绩下滑,也提醒我学习要专攻一学,只有坚持付出、不断地探索才能取得成功。(3分,言之有理即可)
素养提升
1. [示例一]谜语:一声大喝,大闹树林救兄弟 谜底:鲁智深
[示例二]谜语:一条计谋,彰显英雄大智 谜底:吴用(2分)
2. 示例一:水浒传 我们如何判断正义与非正义? 作品中的英雄好汉反抗的是封建统治者的暴虐与不公,但他们自己的行为也不完全符合正义标准。
示例二:艾青诗选 艾青的诗歌风格前后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变化呢?  艾青早期的诗歌基调悲苦凝重,但后期的诗歌却多是歌颂美好,赞美光明。(3分,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