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创 造 宣 言
1. 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屋檐(yán) 豢养(huàn)六贤祠 鲁顿
B. 塑像(sù) 灌溉(gài)无字碑 哑口无言
C. 中伤(zhōng) 遁词(dùn)坐监牢 和协
D. 樵夫(jiāo) 懦夫(nuò)安魂曲 繁殖
2.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管什么时候,人都不可以自暴自弃。
B. 在作文时,我们一定要详略得当,绝不能添枝加叶,画龙点睛。
C. 以他的个性,事情未到山穷水尽时,他是绝不会罢休的。
D. 林冲被逼得走投无路,毅然上了梁山。
3.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通过学习《创造宣言》,使我们树立了‘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的理念。”这个句子没有主语。
B. “山穷水尽”“自暴自弃”“众叛亲离”“陷入绝境”四个短语结构相同。
C. “满山的树苗在你监护之下,一根一根地都长成参天的大树。”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树苗长成大树”。
D. “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
4.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教育者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B. 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体的创造,而不是个人的创造,那么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
C. 陶行知之所以发出创造宣言的原因,是很多人缺乏创造精神,以种种理由推脱,说自己不能创造。
D.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5.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陶行知,安徽歙县人,教育家。主要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等。
B. 《易经》又称《周易》,儒家经典之一,其卦辞相传是周文王在狱中所作。
C. “八大山人”指的是明初画家朱耷,别号“八大山人”。代表作有《孔雀竹石图》《孤禽图》等。
D. 古代学校的别称很多,如商周时期称地方学校为“庠序”,称天子或诸侯设的学校为“国学”等。
【拓展阅读】
(2025南通通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①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与争夺战正席卷全球,这场争夺战既是国家间在顶尖人才产出上的激烈较量,__A__中国迅速崛起为人工智能人才最大产出国,与各国在基础层、应用层展开战略博弈,共同争夺未来科技高地的关键一战。根据美国智库MacroPolo发布的《全球AI人才追踪2.0》报告,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人工智能人才的最大产出国,几乎培养了全球一半的顶尖人工智能研究人员。相比2019年,占比从29%增加到45.63%。
②该报告是基于神经信息处理系统大会(NeurIPS)的论文接收情况,神经信息处理系统大会是全球机器学习、计算神经科学的顶级会议,反映了相关领域的最前沿水平和主流方向。不过,中国的AI人才主要集中在应用层,根据中科科界的数据,其占比达到54.3%,而基础层的人才存量较低,仅有17.1%。
③清华大学AMiner团队发布的《2023年全球最具影响力人工智能学者》也表明,在2023年全球AI学者中最具影响力的2 000人次中,美国入选人数最多,共有1 079人次,占全球54.0%;其次是中国,共有280人次入选,美国学者数量是中国的近4倍。
④从这些学者的细化领域来看,在国际顶级人工智能学术会议AAAI与IJCAI中,中国入榜的人才数量超过美国,全球领先。而在物联网、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等9个子领域中,中国入榜的人才数量均低于美国。
(摘编自“上观新闻”2024年5月22日)
材料二:
AI时代,学校教育要培养X型学生
郑泉水(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生不仅要身处“白空间”,掌握已知知识,更要走进未知、危险、无人踏足过的知识“黑空间”,做一名探险者、开拓者,成为真正的创新人才。这就需要他们从A型学生走向X型学生,从功利驱动的学习走向热情驱动的学习。
X型学生(内驱、扬长/激光型)的特点是寻找激情/远大目标、全力以赴追求(舍得、长期主义),勇于探险,敢于失败,具有开放精神(好奇、自学、批判);而A型学生(外驱、补短/木桶型),在意他人要求、关注评价体系、着眼短期目标,他们往往陷入内卷当中,容易焦虑又容易骄傲自满。
学生能够充满激情长期坚持去做的事情,必然能调动他的兴趣;而要成为第一,一定要做自己擅长的;并在研究当中形成正反馈,不断获得成就感和意义感。找到“兴趣”“擅长”及“意义感”的交汇点,是教育最大的难题。
(摘编自网络)
材料三: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见着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但是当你把莫扎尔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加尔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可见无能也是借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节选自陶行知《创造宣言》)
材料四: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节选自罗迦·费·因格《谈创造性思维》)
1. 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在全球AI人才领域中的优势和不足。(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回答问题。(3分)
(1) 根据语意,在材料一第①段空格A处填上合适的关联词。(1分)
A________
(2)★“学生不仅要身处‘白空间’,掌握已知知识,更要走进未知、危险、无人踏足过的知识‘黑空间’,做一名探险者、开拓者,成为真正的创新人才。”用“白空间”“黑空间”描述学习和探索的不同领域,这样的表达有怎样的效果?(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材料四可以作为材料三的论据吗?简述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小语同学对人工智能充满兴趣,未来志在投身于该领域。请根据上面的材料,为他规划学习和成长路径提几条建议。(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1)班准备开展以“创新与发展”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说一说你的探究结果。(2分)
材料一:莫尔斯在设法制造出强大的足以越过大洋的电报信号时一筹莫展。一天,他看到拉车的马匹在驿站被换下来,由此联想到电报信号的中继站,即每隔一段距离把电报信号放大。这样使问题得以解决。
材料二:自古以来,人类架桥就是靠修筑桥墩来实现的。当遇到难以打桩架桥时怎么办?发明家布伦特看到蜘蛛吊丝做网时,联想到造桥,顿时恍然大悟,从而发明了吊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活动中有同学就“创新”当场作诗,请你接着写两句。(2分)
创新是石,擦出星星之火;创新是火,点燃希望之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认真观察下面这幅图,谈谈中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创 造 宣 言
基础积累
1. B(A项,“顿”应为“钝”;C项,“中”应读作“zhòng”,“协”应为“谐”;D项,“jiāo”应读作“qiáo”)
2. B(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与语境不符)
3. B(前三个是并列短语,“陷入绝境”是动宾短语)
4. C[句式杂糅,本句把“之所以……,是因为……”和“……的原因,是……”两个句式用在了同一个句子中,可去掉“之所以”(或:去掉“的原因”并在“是”后加“因为”)]
5. C(朱耷是清初画家)
阅读鉴赏
【拓展阅读】
1. 优势:①从人才产出数量来看,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人工智能人才的最大产出国,培养了全球近一半的顶尖人工智能研究人员;②在国际顶级人工智能学术会议AAAI与IJCAI 中,中国入榜的人才数量超过美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每点1分)
不足:①中国的AI人才主要集中在应用层,基础层的人才存量较低,仅占17.1%;②在2023年全球最具影响力人工智能学者人次方面,美国入选人数是中国的近4倍;③在物联网、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等9个子领域中,中国入榜的人才数量均低于美国。(每点1分,写出两点即可)
2. (1)也是(1分)
(2)这样的表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或:比喻论证),将抽象的知识领域具象化,便于读者理解。(2分)
3. 不可以,(1分)材料三列举事例论述了为何人人是创造之人,材料四着重论述如何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二者论述角度不同。(1分)
4. 示例:①瞄准中国在全球AI人才领域中的不足,明确自己学习和成长的方向;②从A型学生走向X型学生,用热情驱动学习,成为创新人才(或:保持对人工智能的兴趣,充满激情地长期坚持学习和研究);③建立自信心,保持好奇心,积累知识,探求新思路,培养自身的创造力。(每条1分)
素养提升
1. 示例:联想往往能激发人们创新的灵感。(2分)
2. 示例:创新是灯 照亮前行之路(1分) 创新是路引导我们前行(1分)
3. 示例:当今社会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我们中学生要善于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首先,要有创新意识,要善于观察,善于判断,勇于质疑。其次,要善于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捕捉并发展直觉与灵感,善于进行类比和对比,善于联想和想象。但只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还不够,关键要有创新实践能力,要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学会运用知识,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协同能力。(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