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测试卷 (含答案)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测试卷 (含答案)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8 21:55: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测试卷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号:________ 得分:________
一、 积累与运用(29分)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拜谒(yè) 存恤(xù) 金帛礼物(bó)
B. 疏懒(shū) 愧赧(nǎn) 东连吴会(huì)
C. 末胄(wèi) 倾颓(tuí) 箪食壶浆(dān)
D. 谬举(miù) 纶巾(lún) 顿开茅塞(sè)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老陈不忍心拒绝王经理三顾茅庐的诚意,最后决定到他的公司任职。
B. 这道数学题非常简单,一看到题目我便茅塞顿开,不费吹灰之力就做完了。
C. 当远征的军队凯旋时,老百姓都箪食壶浆,热情地犒劳他们。
D. 他的大名在音乐界早已如雷贯耳,爱乐者几乎无人不晓。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 博大精深的《红楼梦》,不仅堪称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达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高峰。
B. 通过学习《范进中举》,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C. 吴用这一人物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 诸葛亮超人的智慧、过人的胆识,是刘备能否建功立业的关键。
4. (2024南通如皋二模)时光的隧道,连接过去与未来,见证悲欢人生和纷繁时代。江海中学拟组织“被时光见证”主题活动,请你参加。(5分)
(1) 活动策划组搜集了下面一则材料,小语认为吴耀华在地铁上画的都是普通人的闲暇时光,没有意义,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反驳他。(3分)
材料:南通理工学院传媒与设计学院院长吴耀华,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南通籍画家,多年来他热衷于用画笔描绘家乡的风情、记录生活的真实。南通地铁1号线开通后,吴耀华选择乘坐地铁上下班,车上的半个小时用来画人物速写,每张作品都标注着“地铁时光”和创作日期等字样。“每天来回约一小时的地铁时光,我过得很充实,一点也不觉得漫长。”他笑着说,甚至有一次,因为太专注于速写,自己还不小心坐过了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活动策划组拟于10月30日15:30在学校美术馆举办“地铁时光”画展,届时邀请吴耀华院长做专题讲座,请你以学生会代表的身份打电话邀请美术组丁老师参加,你会怎么说?(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2024南通如皋二模)左拉曾说:“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走到底,绝不回头。”请结合《水浒传》和《红星照耀中国》中的各一个人物,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8分)
(1) ________________,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2) 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3)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秦观《行香子》(树绕村庄)]
(4) ________________,爱上层楼。爱上层楼,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5) 面对挫折时,我们常用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激励自己。
7. (2024常州期末)下列对有关名著的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鲁智深,绰号“花和尚”,跟他有关的故事有“大闹五台山”“拳打镇关西”“大闹桃花村”“单打二龙山”“醉打蒋门神”等。
B. 智取生辰纲的关键在于下蒙汗药的时间和方式,吴用等好汉引诱对方上钩,全然不露痕迹,杨志等人不知有诈,受不住诱惑中了计。
C. 唐僧一行来到五庄观,观主元始天尊不在,观里的道童明月、清风用人参果招待,唐僧嫌弃人参果长得像人而不吃。
D. 到东关去看五猖会是鲁迅幼时的一件盛事,但这种欢乐却因为被父亲强制背诵《鉴略》而冲淡,并最终未能成行。
二、 阅读与理解(56分)
(一)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题目。(6分)
南园(其五)
[唐]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①,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②,若个③书生万户侯?
马诗(其五)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④,快走踏清秋。
【注】①吴钩:古代的一种弯刀。②凌烟阁:唐代开国功臣画像存放处。③若个:哪个。④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8. 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所呈现的画面。(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南园》(其五)“何不”句,和《马诗》(其五)“何当”句,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共同之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17分)
李 少 翁 传
[明]钟惺
①李少翁者,名莳,字德春,豫章人。翁家世受医,精脉法。翁乃沉默长者,入门无流视,未尝预问病者病,第令伸臂出示,手指一着腕上,形神忽往①。久之,指离于腕,徐以一二语病者隐结②,少焉投药,犹掇③之耳。余尝谓翁诊脉甚苦,而投药甚快。
②余始不甚识翁,会余弟妇病风眩,状类尸蹶④,举家喧言:“瞑矣!”翁至,视其脉:“治也!”进一匙而苏。期以逾月,法当病如前,再进一匙,乃愈。余始奇其言,神其术。后余数患奇疾,法当死,翁数起之。已而,友得绵疾,翁起如之,以是益神翁医。
③于是,人争家之,念缓急可立应。翁赴人急甚于己,百里外,中夜叩门,不以家累为解,不以风雨寒暑为辞。会岁两大祲⑤,翁煮药如池,积片成丘。翁所医者莫知其名,安问糈⑥?
④翁性不忤物⑦,不以人所不能而愧人,不以人所不知而傲人。翁足迹半朱门,不传言,对主人未尝暴僮仆之过。所游病者家,酒法食单,丰约优劣之数,不挂齿牙。其为长者如此。
⑤翁为人诊脉,思虑与病者相通。与人处,不相疑。余以知李翁,几乎道者也,非医者也。
(节选自《钟惺散文选集》)
【注】①形神忽往:全身心迅速投入诊断病情。②隐结:隐伏的病根。③掇(duō):拾取。④尸蹶:一种病症,类似休克。⑤祲(jìn):瘟疫。⑥糈(xǔ):粮食。这里指报酬。⑦忤物:冲撞人。
10.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限两处)(2分)
余 尝 谓 翁 诊 脉 甚 苦
1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 期以逾月 ____________
(2) 余数患奇疾 ____________
(3) 会岁两大祲 ____________
(4) 安问糈 ____________
1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余始奇其言,神其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文中有多件事能体现李少翁医术高明,请概括其中的两件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李少翁作为医者的“仁心”。(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7分)
月 圆 之 乡
闫敏哲
①八月十五月正圆,新掰的玉米在院子里堆积成山,蛐蛐兴奋地在鸣唱,只闻其声不见其影。
②娘给锅头填着柴火,风箱拉得不紧不慢得舒缓,不像往日大火太旺,烤红娘的脸,还总显得灶火里,那个悬在头顶的灯泡发的光太过灰暗。
③棚顶连着黑黑的五花电线,接了多次留下疙瘩累赘的灯绳子,顺墙而下吊在门口的案板边。一个裤腿长一个裤腿短,白天被人从树杈上给提溜下来的弟弟,踢踏着用火焊接过多次的塑料凉鞋,双手够着案边,闲得没事总去抻两下灯绳。我说他纯属没事想挨打,两个人抢着一扯,灯绳断了,灯泡也灭了,娘拎起笤帚疙瘩一声秦腔吼:“都给我出去,娃娃家么事净帮倒忙。”
④我俩噌的一下跑了,他踩断了我的塑料凉鞋带带,我追着抓住他时,凉鞋已经扭着挂在脚后跟的脚脖子上了。躲在暗处的鸣唱戛然而止,蛐蛐蝈蝈出其不意地就蹦跶到了我俩跟前。跑出跑进,本来只是想盯着那口连着炕的大锅,娘在锅里正烙着个金黄的芝麻托托,芝麻托托大如月盘,天上一个月亮,锅里也是个月亮,还是个带馅外皮压花的月亮。
⑤给托托馍压花的工具很多,田间有的是野草,可提前揪几个苘麻壳去压,苘麻上有小黄花,娘还会掐下来粘在我的耳朵上给我当耳环。也可以拔几根毛毛草,还可以用麦子粒、玉米粒、梳子齿或者草帽沿,这些都能在娘的手里压出漂亮的花花图案。
⑥父亲早早就去赶了集,买回了能数清粒数的板栗、荸荠、核桃与瓜果,倒在碟子里,叮咛着不可以提前偷吃,要等到晚上,等娘把刚出锅的还散发着香味的芝麻托托,与买回的吃货一起摆放在院子里月光下的小桌上。桌子上当然少不了那脆甜的柿子,这是提前从院子的树上摘下来,用水拔过生涩的牛心甜柿子。
⑦月亮不是一般地亮,有时激动得忘乎所以,忘了大人的叮咛,指着月亮就欢呼雀跃。大人嘱咐过八月十五这天不能指月亮,对月亮不敬是要掉耳朵的!我吓得赶忙收回手去摸耳朵,还好耳朵还在!
⑧俗语说“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献月亮的事一切都是娘说了算,她让我们等等,我和弟弟就咽下去口水等着,给月亮爷留出时间去品尝。弟弟脸糊得很脏,他斜眼瞪着不愿搭理我,我想拉他手,结果只拽住个缩起胳膊的袖子,显得我矫情极了。实际上大多数时候我们姐弟两人还是很和谐的。
⑨献完月的瓜果被均分给了我和弟弟,衣服兜里揣得鼓鼓囊囊,唯独这个月亮大的芝麻托托,娘是要分成与家里人口等同的份数,举着自己的那一大牙“月亮”,咬一口唇齿留香,娘这是在家里每个人的心里种下了一块月亮,聚齐了刚好就是个圆月亮。
⑩弟弟吃东西像猪八戒吞人参果,分给他的吃货三下五除二就入了肚,估计都尝不出啥味,我却总是舍不得,尝些便再藏起来。老槐树上空的月亮爷望着我,我抬头寻找着母亲口里的嫦娥,不知嫦娥躲在哪里,更看不到玉兔,只看到月亮上有一团不规则的阴影,母亲说那是吴刚在砍桂花树……
院墙上挂着从地里割回来的芝麻秆和豆角藤,耳朵尖的我听到了芝麻壳炸裂的声音,旁边的豆角受了惊吓,“砰——砰——”裂开了它发白干裂的皮,吐出几颗红豆,我听到了它们掉落在院子里的弹跳声。
那时月亮很大,我很小,脸上粘着碎芝麻,手举着被咬了一口的“月牙”,一家人都在笑。
夜越深,月就更亮,不用点灯,也能看清娘光洁红润没有一丝皱纹的脸庞,年轻的父亲总是对我和弟弟充满希望。
月亮还是十五的月亮,中秋却不再是童年的中秋,我的村庄从此不再像以前一样和我说话,烟火也悄悄变了样,白发的父亲坐上了轮椅,他和娘只报平安,在电话里一次次地给我撒着谎。
失去的日子方寸不乱地堆积如山,关于这事我哭着喊着,它也不愿再给我重演一遍。父母已经老到无法再替我们去够只剩一颗果子的那个树尖尖了。
批注是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方法,请按要求完成以下批注任务。
15. 概括式批注。月圆之夜乐趣多,请根据提示概括作者所忆中秋乐事。(3分)
第④节旁批注:“我”和弟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⑨节旁批注: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节旁批注:一家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赏析式批注。第③节画线句耐读耐品,请自选角度进行赏析式批注。(4分)
娘拎起笤帚疙瘩一声秦腔吼:“都给我出去,娃娃家么事净帮倒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探究性批注。作者在文章开头用“堆积成山”,在结尾处又用“堆积如山”,是巧合吗?请结合语境揣摩作者的构思意图。(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创意性批注。许多读者对文章结尾将娘和父亲合写的两句话颇有感慨,忍不住反复联读。请你从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给读者们提出合理的朗读建议。(5分)
他和娘只报平安,在电话里一次次地给我撒着谎……父母已经老到无法再替我们去够只剩一颗果子的那个树尖尖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2024南通通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16分)
材料一:
《诗经》部分植物药用功能
《诗经》名称 现用名称 例句 特性 药用
①________ 莼菜 思乐泮水,薄采其茆 全草入药 ②________
荇菜 荇菜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全草入药 主治疮肿及热淋等
杨柳 杨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叶、枝入药 祛风除湿、利尿消肿等
(根据网络材料编写)
材料二:《诗经》里有关自然生命力的意象中,植物意象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这也是农耕社会背景下特有的社会心理。《诗经》中一些作品是以植物意象作为人类生命的参照,通过描写植物的生存状态,表达出上古先民心中的感情体验,再实现自身抽象生命的多样化和物象化。《诗经》中所涉及的植物种类相当丰富多彩,可以被看作一部教人认识植物的教科书。其借助植物意象的审美功用也体现得尤其鲜明,运用植物特性来比兴寄托,是《诗经》修辞的一大特色。
(摘编自李冰《〈诗经〉中植物特性与比兴关系之研究》)
材料三:《诗经》中优美的植物描写,使得一株草、一朵花、一棵树,都自成一个世界,对其后的文学创作影响持久而深远。其一,是对文学题材的影响。《诗经》以植物入作品,丰富了文学创作的题材。后世文人吸纳并广泛沿用了这一点,在文学创作中挖掘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植物题材。纵览《诗经》之后的文学作品,如《楚辞》、汉代的乐府民歌、魏晋时期的赋、唐宋的诗词散文、元代的散曲和杂剧以及明清的小说,其中不乏对植物的描写和歌咏。其二,是对文学表现手法的影响。《诗经》有着浓厚的抒彩,其中借植物来抒情和以植物为主的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树立了典范。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诗经》中一些植物的寓意和内涵也发生了变化,但其对于情感的表达功能却从未改变,反而更加突出。在历代诗歌创作中,更多的植物被挖掘,不同的植物有着不同的寓意,并成为特定情感的代名词。如桑梓代表家乡,柳有送别之意,菊花象征隐逸,竹子蕴含积极向上的气节,等,这些植物的广泛运用,大大增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表现力。
(摘编自张会娟《〈诗经〉中的植物描写研究》)
材料四:
莼菜:舌尖上藏着最深的乡愁
——认识《诗经》里的植物
崔丽娟
①思乐泮(pàn)水,薄采其茆(máo)。鲁侯戾止,在泮饮酒。
——《鲁颂·泮水》(节选)
②莼菜,来自《诗经》里的《鲁颂·泮水》。其中的茆,即莼菜。这是一首歌颂鲁僖公的诗,本诗的主人公兴高采烈地赶赴泮宫水滨,采撷莼菜以备大典之用。鲁僖公即将驾到,在宏伟的泮宫里饮酒相庆。
③诗中“采茆”是为祭祀作准备。《正义》引《诗义疏》:“茆与荇菜相似,叶大如手,赤圆,有肥者,著手中滑不得停。茎大如匕柄。叶可以生食,又可鬻(yù),滑美。江南人谓之莼菜,或谓之水葵,诸陂泽水中皆有。”《本草纲目》中还将荇菜和莼菜进行了对比:“其叶似马蹄而圆者,莼也;叶似莼而微尖长者,荇也。”莼菜的嫩叶、叶柄和嫩茎均可食用,味道鲜美嫩滑,因此常常在饮酒、欢乐、庆功和祭典中使用。
④莼菜,又名蓴(chún)菜、马蹄菜、湖菜等,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茎长1~2厘米,无毛,基部有匍匐根状茎横卧于水体底泥中;花小,单生在花梗顶端,直径1~2厘米,暗紫色;花梗长6~10厘米;叶呈椭圆状,漂浮于水面,长3.5~6厘米,宽5~10厘米,盾状着生于叶柄,全缘,两面无毛;叶柄长25~40厘米,有柔毛,叶柄和花梗有黏液;果为革质,不裂,有宿存花柱。
⑤莼菜属水生浮叶植物。曾因其有性繁殖能力弱,对土壤及水环境要求高,原生种群较少,于1999年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021年又被调降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莼菜通过地下茎越冬,一般花期为6月,果期为10~11月。
⑥莼菜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浙一带,在云南腾冲的北海湿地也有天然分布,常生在池塘、河湖或沼泽中。莼菜含有酸性多糖,主要存在于嫩芽和幼叶叶柄外包裹的透明胶质中。另外,莼菜还包含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自古被视为珍贵蔬菜,味道清香,可用来制作西湖莼菜汤、莼菜黄鱼羹等杭州名菜。作为中药材,莼菜具有清热、利水、消肿、解毒的功效。
⑦莼菜还被人们用来寄托思乡之情。________。从此,莼菜与鲈鱼就将舌尖的美味和文人浓浓的乡愁串联起来了。
(摘编自《科普时报》2024年3月29日)
19. 材料二和材料三论述的共同话题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阅读材料四,回答问题。(8分)
(1) 根据材料四,在材料一空格处填上相应内容。(2分)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2) 第⑥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能不能删掉?简述理由。(3分)
莼菜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浙一带,在云南腾冲的北海湿地也有天然分布,常生在池塘、河湖或沼泽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你认为下列选项中哪一项填入第⑦段横线处更恰当?请阐述理由。(3分)
A. 《晋书·张翰传》中记载:西晋末年,吴郡名士张翰在洛阳做官,深受掌权的齐王司马冏器重。但时值天下纷争,张翰萌生辞官归隐之心。有一年秋风起时,张翰思念起江苏苏州老家的菰菜(茭白)、莼羹、鲈鱼脍,说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名句:“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然后辞官回乡
B. 晋代张翰在外任职,有一年秋风起时,他想起了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于是写下了一首著名的《思吴江歌》: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我选择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小语同学以“《诗经》中的植物世界”为主题拍摄了一组照片,准备举办展览。请你根据四则材料,帮他撰写展览的前言。要求:从《诗经》中的植物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两个角度简要阐述。(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写作(65分,含书写5分)
22. (2024苏州昆山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5分,含书写5分)
泠泠的泉水碰撞到石头,撞出了美妙乐曲的自然之歌;辛辣的姜汁碰撞到牛奶,撞出了丝滑可口的姜撞奶;谷登堡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碰撞在一起,撞出了印刷机和排版术的新发明……
请以“碰撞”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要求:①写记叙文或议论文;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第六单元测试卷
一、1. A(B项,“会”应读作“kuài”;C项,“胄”应读作“zhòu”;D项,“纶”应读作“guān”)
2. B(“茅塞顿开”指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3. C(A项,语序不当,应调整为“不仅达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高峰,也堪称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B项,缺少主语,可删去“通过”或“使”;D项,一面对两面,删去“能否”)
4. (1) 小语,吴院长这样做是有意义的。(1分)他作为一名画家,记录生活,关注普通人真实的生活状态,是追求艺术的真实,他也享受这样的地铁时光。吴院长用画笔描绘家乡的风情,让更多人了解南通,这对家乡的发展也是有益的。 (2分)
(2) 示例:丁老师,我是江海中学学生会代表,我校“被时光见证”活动策划组拟于10月30日15:30在学校美术馆举办“地铁时光”画展,届时吴耀华院长做专题讲座,特邀请您参加,请问您有空吗?(2分)
5. 示例:一个人有了理想就要坚持不懈,坚定信念,毫不动摇地为之奋斗,才能最终取得成功。鲁智深原是渭州经略府提辖,因打抱不平三拳打死了恶霸镇关西,后因搭救林冲得罪高俅而流落江湖,在二龙山落草,走上反抗朝廷压迫的道路。做出这一选择后,他对朝廷腐朽本质的认识更加透彻,对贪官污吏不抱任何希望,所以后来他坚决反对招安,最后在六和寺圆寂。朱德在确定革命理想后,制订读书计划,在柏林加入共产党,因声援“五卅运动”被捕,但朱德毫不动摇自己的理想,最终成为杰出的革命将领。(4分。《水浒传》中的人物必须是明确反对招安的,《红星照耀中国》中的人物必须是革命理想坚定的,意对即可)
6. (1) 溪云初起日沉阁 (2) 蜡炬成灰泪始干 (3) 倚东风 豪兴徜徉 (4) 少年不识愁滋味 为赋新词强说愁 (5)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每空1分)
7. B(A项,“醉打蒋门神”跟鲁智深无关,是武松的相关情节;C项,五庄观观主应是“镇元子”;D项,“最终未能成行”错误,根据原文“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可知,最终去了)
二、 (一) 8. 示例:一望无垠的大漠,平沙万里,在清冷的月光下像是铺上了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4分)
9. 都表达了渴望杀敌报国、(1分)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1分)
(二) 10. 余/尝谓/翁诊脉甚苦(每处1分)
11. (1) 越过 (2) 多次,屡次 (3) 适逢,恰巧遇到 (4) 怎么,哪里(每空1分)
12. (这时)我才觉得他的话神奇,他的医术神奇。(3分)
13. ①给人看病,不问病情,只诊脉就能判断病根。②只用两次药,就治好“我”弟媳的“风眩”之病。③多次治好“我”的奇疾。④治好“我”朋友的慢性病。(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14. ①李少翁能急人所难,有求必应。即便远在百里外,即便在半夜,只要有人求医,必定前往。②李少翁以治病救人为己任。暴发瘟疫时,他配方煮药,只为救人,不图报酬。③诊病时能与病人思虑相通。(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参考译文】
李少翁,名莳,字德春,豫章郡人。李少翁家世代学医,精于诊脉之法。李少翁是不太爱说话的长者,病人进门,他很少去看(病人),也不曾事先问病人的病情,只是让(病人)伸出胳膊,他的手指一旦贴在病人手腕上,就全身心迅速投入诊断病情。(这样)过了很长时间,他的手指离开病人的手腕,慢慢地用一两句话说出病人隐伏的病根,一会儿就开好了药,像是拾取东西(那样快)。我曾经认为李少翁诊脉非常辛苦,开药却很快。
我开始并不太认识李少翁,适逢我的弟媳得了风眩病,病症像尸厥,全家都嚷着说:“恐怕不行了!”(这时)李少翁来了,看了一下脉,说:“还可以治!”喂了一勺药,(弟媳)就苏醒过来。又过了一个月,(弟媳)和前面一样又有尸厥的症状,又喂了一勺药,(弟媳的病)就痊愈了。(这时)我才觉得他的话神奇,他的医术神奇。后来我多次患了奇怪的疾病,按普通的医治方法我会死去,李少翁多次让我起死回生。过了一段时间,我的朋友得了一种慢性病,李少翁也像救我一样治愈了他,因此(我)更加认为李少翁的医术神奇。
从此,人们争着把他请到家里(给病人看病),他会考虑病情的轻重缓急而立即答应(什么时候去诊治)。李少翁奔赴别人的急难(的急切程度)超过(对待)自己的私事(的急切程度),(有时病人远)在百里之外,(病人家属)半夜来敲门请医,(李少翁)不因为家里的事情不去医治,也不会因为风雨寒暑而推辞。适逢有一年发生了两次大的瘟疫,李少翁煮的汤药像池塘里的水一样多,煮药的药片积累下来都堆成了小山。李少翁救治的病人中没有人知道他的姓名,他又怎么会要报酬呢?
李少翁从不冲撞别人,不因为别人做不到而让别人惭愧,也不因为别人有所不知而轻视别人。李少翁去过很多官宦人家,从不说别人家里的情况,也从未向主人揭露过奴仆的过错。到患者家里去看病,吃的喝的都很简单,从不把多少好坏挂在嘴上。李少翁就是这样德高望重。
李少翁为别人诊脉,想法与病人相通。和别人相处,不会怀疑别人。我因此认为李少翁几乎是个得道之人,而不是医者了。
(三) 15. 示例:跑出跑进,盯着锅里的芝麻托托 分吃芝麻托托,在家人心中“种月亮” 笑看“我”吃芝麻托托(每空1分)
16. 这句话重点对娘的利落动作和富有特色的语言进行描写,形象地写出母亲对“我们”姐弟俩总是扯断灯绳而表示生气和恼火,突出作者对娘的率真、爽朗的性格印象深刻,难以忘怀(或: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娘的斥责比喻成“秦腔吼”,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在“我们”扯断灯绳后的生气恼怒,斥责声音之大,突出母亲率真的形象让“我”难忘)。(4分)
17. 开头的“堆积成山”,表现玉米的丰收,点明时间,流露出喜悦之情,引出下文的温馨回忆。(1分)结尾的“堆积如山”,表现逝去时光之多,表现作者内心的伤感,总结全文。(1分)“堆积成山”和“堆积如山”,首尾呼应,情感对照,(1分)突出作者对温馨美好、父母健康的童年时光的怀念,以及对韶光流逝、父母老去的酸楚、无奈。(2分)
18. 示例:可重读“只”“一次次”,突出父母为让“我”放心而用善意的谎言报平安的次数很多;重读“够”“只剩一颗”,突出父母一生为子女竭尽全力,倾其所有。这些词都表现了父母深沉的爱。朗读语气应饱含心疼、无奈,语调宜低沉。两句语速应整体稍缓,读“无法再替我们去够只剩一颗果子的”语速可稍快,读“那个树尖尖了”语速可减缓。(5分)
(四) 19. 《诗经》中的植物描写(3分)
20. (1) ①茆 ②清热、利水、消肿、解毒等(每空1分)
(2) 均不能删去。“主要”说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浙一带是莼菜分布的重点区域,“也有”说明云南腾冲的北海湿地也天然分布着莼菜,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3分)
(3) [示例一]A 理由:选项主要内容为张翰思念家乡的莼菜、鲈鱼而辞官归隐。这与第⑦段语意连贯,内容一致(或:结尾引用《晋书·张翰传》相关内容,具体说明莼菜是怎样由舌尖的美味与文人浓浓的乡愁联系起来的,进而说明“莼菜还被人们用来寄托思乡之情”)。
[示例二]B 理由:选项主要内容为张翰在外任职,因想起家乡的莼菜、鲈鱼而作诗抒写乡愁。这与第⑦段语意连贯,内容一致。(3分)
21. 示例:举办“《诗经》中的植物世界”主题展览旨在生动形象地展示植物意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通过这组照片,你将更直观地了解植物与日常生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诗经》中的植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部分植物不仅可用来做美食,更具药用价值;《诗经》可以被看作一部教人认识植物的教科书。《诗经》中的植物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持久而深远,包括对文学题材、表现手法等方面;不同的植物有着不同的寓意,并成为特定情感的代名词。(5分)
三、 22. 【思路点拨】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结合材料“泠泠的泉水碰撞到石头,撞出了美妙乐曲的自然之歌”可知:碰撞可以撞出精彩;由“辛辣的姜汁碰撞到牛奶,撞出了丝滑可口的姜撞奶”可知:碰撞产生新的出路;由“谷登堡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碰撞在一起,撞出了印刷机和排版术的新发明”可知:碰撞可产生新的事物。生活中的失败与挫折、误解与委屈、失落与离别等都可以统称为“碰撞”。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各样的“碰撞”,逆境虽然让人痛苦,但经受“碰撞”失败,可以增加人生的“财富”,帮助自己快速成长。
可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结合自己的经历进行写作。写记叙文,可以以叙事为主,选取一件关于碰撞的事情,比如与家人的碰撞,父母的关心让青春叛逆期的自己感觉烦琐又无用,但终于在碰撞中互相体会到彼此之间的爱,“碰撞”是别样的沟通,让自己重新找回儿时的温暖……注意捕捉那些闪光的细节,写出真切的体会和感受。写议论文,可围绕“碰撞后会有成功”“碰撞,成长的助推器”“敢于碰撞,勇于向前”这些观点表达自己的看法,可开门见山地亮出论点,或联系生活实际,理出全文论点。在论证的过程中,可综合使用各种论证方法,这样一方面使论证手法更丰富,另一方面使叙议结合,更有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