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8 22:01: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测试卷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号:________ 得分:________
一、 积累与运用(29分)
1. (2024连云港海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9分)
在“为什么要读诗”的讨论环节中,老师和同学们分享了一段来自“正观新闻”官网里的文字。
我们为什么读诗?因为从古至今,我们对美好的期盼始终如一,我们和古人的精神链接并没有断裂。那种感觉,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当,以至于无法用词语形容。诗中有着超越九天的想象力,体察万物的敏锐,bō(  )开云雾的格局。
我们读诗,就是用别人的语言来照亮我们的世界。伟大的诗人都是伟大的精神领袖,他们哀乐过人,像一把尺子替我们丈量另外两个世界的广度、深度和高度。我们读他们的诗,化身为彼,移情于此,感其所感,思其所思,生活着他们的生活。诗,能fù(  )予你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温暖的心,来抵御这俗世的烦琐和冰凉。诗,会让你不苟且在现实的无奈,还憧(  )憬着美好和远方。这就是诗存在的理由。
(1) 结合语境,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3分)        
bō(  )开 fù(  )予 憧(  )憬
(2) 下列选项中对“抵御”一词中“御”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统治,管理   B. 挡,抵挡
C. 控制,约束   D. 载,装运
(3) 画波浪线的句子“我们读他们的诗,化身为彼,移情于此,感其所感,思其所思,生活着他们的生活”属于______复句。(2分)(  )
A. 并列   B. 递进   C. 承接   D. 因果
(4) “我们读诗,就是用别人的语言来照亮我们的世界。”请结合自己读诗的经历来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   B.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C.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D. 欲/与天公/试比高
3. (2024南通海安期中·改编)九(2)班参加校文学社组织的整本书共读活动。(5分)
(1) 宣传组拟从下面两张图中选择一张,用作“艾青诗歌朗诵会”的屏幕背景图,请你给出具体建议。(2分)
A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校文学社组织“整本书共读分享会”,请你以《艾青诗选》为例,谈谈“如何读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8分)
(1) 江山如此多娇,________________。惜秦皇汉武,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雪》)
(2) 而现在/乡愁是________________/我在这头/________________。(余光中《乡愁》)
(3) 乡愁,是萦绕在诗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情愫。王湾行舟江上,把乡愁寄予远飞的大雁,轻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次北固山下》);崔颢登楼远眺,把乡愁揉进浩渺的烟波,低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黄鹤楼》)。
5.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到了现当代,诗坛上又出现了一大批新诗人、新诗作。为了让同学们学会诵诗、赏诗、悟诗,九年级(2)班举办了“我与诗歌亲密接触”的主题班会,请你一起参加。(5分)
(1) 假如你是这次班会的主持人,请为这次班会设计一个开场白。(100个字左右)(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本周五下午班级将举办主题为“我与诗歌亲密接触”的朗诵比赛,需推迟20分钟放学,晓东同学拟写了一条发给本班学生家长的短信。请你按要求帮他修改。(3分)
尊敬的家长,您好!本周五下午班级将举办主题为“我与诗歌亲密接触”的朗诵比赛,需推迟一会儿放学,特此告知。请您妥善合理安排接孩子的时间。谢谢!
①短信中推迟放学的时间交代不具体,应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2分)
②画线句子语义重复,应将“________”删去。(1分)
二、 阅读与理解(56分)
(一) (2024南通启东百杏中学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7分)
刘伯川席上作
[明]杨士奇①
飞雪初停酒未消,
溪山深处踏琼瑶②。
不嫌寒气侵入骨,
贪看梅花过野桥。
【注】①杨士奇:明代大臣。他十四五岁时去拜访父亲的好友刘伯川,应刘伯川之请而作此诗。②琼瑶:美玉,这里指冰雪。
6. 除了深山访友,诗人还做了哪些有趣的事?请你用“深山访友”或“艺花邀蝶”这样的四字短语概括出三件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这首诗调动了我们哪些感官去想象诗中的情境?结合诗句分析。(写出两种即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2024南通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18分)
俞秀老①清老②
[宋]胡仔
《石林诗话》云:俞紫芝,扬州人,少有高行,得浮屠氏③心法,所至翛然④,而工于诗。王荆公⑤居钟山,秀老数相往来,尤爱重之,每见于诗。所谓“公诗何以解人愁,初日芙蕖映碧流。未怕元刘争独步,不妨陶谢与同游”是也。秀老尝有“夜深童子唤不起,猛虎一声山月高”之句,尤为荆公所赏,和云:“新诗比旧仍增峭,若许追攀莫太高。”秀老卒于元祐初,惜时无发明⑥者,与林和靖一流概见于隐逸。
其弟澹,字清老,滑稽善谐谑,洞晓音律,能歌,荆公亦喜之。晚年作《渔家傲》数阕,每山行,即使澹歌之。然澹使酒好骂,不若秀老之恬静。一日见公云:“吾欲为浮屠,但贫无钱买祠部⑦耳。”公欣然为置祠部,澹约日祝发⑧,既过期,寂无耗⑨,公问其然,澹徐曰:“吾思僧亦不易为,公所赠祠部,已送酒家偿旧债矣。”公为之大笑。黄鲁直赠澹诗,其一有云:“有客梦超俗,去发脱儒冠。平明视清镜,正尔良独难。”盖述荆公事也。
苕溪渔隐曰:鲁直与清老同学,所谓后数年见之,清老实曾为僧,而此以为祠部送酒家偿旧债,《石林诗话》之言非也。
(节选自《苕溪渔隐丛话》)
【注】①俞秀老:名紫芝。②清老:俞澹。③浮屠氏:佛教或僧人。④翛然:自在超脱的样子。⑤王荆公:王安石。⑥发明:发现。⑦祠部:度牒(僧尼的证明)。⑧祝发:断发。⑨耗:消息。
8.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限两处)(2分)
公 欣 然 为 置 祠 部
9.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 秀老数相往来 ____________
(2) 尤爱重之 ____________
(3) 澹徐曰 ____________
(4) 已送酒家偿旧债矣 ____________
10.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晚年作《渔家傲》数阕,每山行,即使澹歌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秀老和清老的志趣有何异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选文中说“《石林诗话》之言非也”,请结合链接材料探索其缘由。(4分)
【链接材料】黄鲁直又言:清老,三十年前,与余同学于淮南。元丰甲子,相见于广陵,自云:“荆公欲使脱缝掖,着僧伽黎,奉香火于半山寺,所谓报宁禅院者也。予之僧名曰紫琳,字清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2024扬州广陵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8分)
节  气
许俊文
①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二十四节气越来越在意了。春夏的几个节气感觉还好些,秋天就不同了,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像坐滑梯似的,止都止不住;况且它们的手一个比一个凉,表情也一个比一个冷漠、生硬,但又不得不跟着它们一步步地往岁月深处走,哪怕后退半步也是不可能的。走着走着,一场铺天盖地的白霜便突然降临了。
②其实,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突然的。比如风,它来的时候也是有路数的。如果站在田野的高处,就不难发现远处的那些亭亭玉立的玉米、高粱,开始悠悠地摇曳起来,一起一伏的,一个形似水波的巨弧,慢慢地推过来,推过来,经过身边时,嗖的一声,就蹿过去了。节气也是如此。就说惊蛰吧,也不是陡然的一声响雷这么简单。据我多年的观察,惊蛰也有着怀柔的一面。在它到来之前,常常会有几个暄透的好日头,笑容可掬的样子,把藏匿于瓦砾、枯草里星星点点的残雪悄悄消融掉,再把僵硬的泥土弄得酥软了,然后才是一记重雷。
③乡村就有这么个好处,它使你觉得这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有根有脉、有因有果的,不是一味地胡来。不像我们人,只要心血来潮,就会轻举妄动,结果做出许多蠢事,然后再慢慢地反思、修正。比如霜降,它的威严是由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一点一点铺垫起来的。节气就是这样有规矩,也守规矩,该冷的时候冷,该热的时候热。该立的立,该废的废。然而冷与热,立与废,都使你心服口服。
④对于草木、庄稼和一些小生灵,惊蛰是一道关,霜降也是一道关。这两道关,一个主兴,一个主衰,可谓一阳一阴,一道一魔,它们配合得多么默契!在我看来,惊蛰的那一记霹雳,无疑是春天提炼出的一颗灵丹。那些沉睡的草木、庄稼和小生灵们,就着甜丝丝的雨水服下去,嘴巴咂呀咂的,一个个如灵魂附体,仿佛刹那间,一切该醒的都醒了,就连落在房顶瓦沟里的小小草籽也不肯错过机会。此时沉寂已久的村庄和田野,到处眨动着惺忪的小眼睛,到处弥漫着慵懒的呵欠声。至于霜降,我想它更像是秋天念出的一句黑色的咒语。一语既出,该谢的,得谢;该落的,得落,没有什么好通融和商量的,即使心怀不满与怨恨,也不得不委曲求全,姑且抱着“留得青山在”的态度,暂时蛰伏下来,或者远走他乡吧。
⑤不知你留意过没有,霜降之夜总是出奇地静,一切生灵都缄默不语,就连絮絮叨叨的风婆子也闭上了嘴巴。是的,草木、庄稼和一切生灵也该静一静了。伫立在霜降之夜无涯的寂静里,呼吸着清冽的空气,我们不难从这大静大美之中,隐隐感悟到天道的伟大。
⑥这使我想起一桩往事。那时我和祖父在豆青河畔看管生产队窖藏的红薯。霜降那天晚上,我半夜起来解手时吓了一跳,乖乖,满地的银霜!当我咝咝呵呵重新回到窝棚时,祖父自言自语地说,落霜了。然后诡秘地笑笑,说,豆子,爷爷考考你,你说这世上谁最伟大?我想了想,说道:“是哪个伟人吧?”祖父摇摇头,小声说出“时令”二字。我一时没听明白,感到祖父的话有些不可思议。他说,睡吧,到了我这把岁数你就会明白的。
⑦祖父对时令是敬若神明的,他常常因为播种的时间问题与生产队长发生争执,每次他总会说,二十四节气虽然不会张口说话,但它心里比谁都清楚。人是糊弄不了它的。
⑧祖父后来是不是霜降时走的,我已经记不清了,但他跟所有的人一样,的确是在该走的时候走的,连一声叹息也没有留下。如今他的坟茔就匍匐在豆青山的荒草丛中,好安静啊。
1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本文写节气,更多的是通过对农村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来表现,其中蕴含着作者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对人类行为的深刻思考。
B. “走着走着,一场铺天盖地的白霜便突然降临了”和“其实,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突然的”前后矛盾。
C. 作者通过对比手法,说明农村的好处在于“使你觉得这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有根有脉、有因有果的”,农村人绝不会像城里人那样“一味地胡来”。
D. 作者慨叹人只能跟着节气“一步步地往岁月深处走”,而祖父也悄无声息地离开人间,全文感情基调悲伤而低沉。
14. 作者在写二十四节气时,为什么要重点描述惊蛰、霜降这两个节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根据提示,赏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6分)
(1) 节气就是这样有规矩,也守规矩,该冷的时候冷,该热的时候热。该立的立,该废的废。(从句式的角度)(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惊蛰的那一记霹雳,无疑是春天提炼出的一颗灵丹。(从修辞的角度)(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文章以《节气》为题,为什么花费不少笔墨写对祖父言行的回忆?(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2024宿迁宿豫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13分)
学校第一期文学周报计划以“悦读”为主题,为了帮助同学们理清阅读的意义,周报计划刊登以下几则材料。
材料一: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班果与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工商联主席李青共同提交提案,建议设立全民阅读专项资金,加快构建现代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推动书香中国建设。
提案指出,随着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各地积极构建现代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陆续实施了一大批文化惠民工程,构建起以公共图书馆、城市书房、农家书屋、社区图书室、线上书城等为载体的现代公共阅读服务体系,推动全民阅读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材料二:
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一起来,生活更精彩!2024年1月12日上午,宿迁市2024年“全民阅读春风行动”在市洋河新区梅香街小学举行启动仪式。
启动仪式在宿迁市“全民阅读1计划”原创主题歌曲《阅读“1”起来》中拉开了帷幕。随后,诗朗诵《在阅读的春风里写下春天的诗行》《这里是洋河,这里是酒都》、童声合唱《声声慢》、手势舞《读唐诗》等精彩的文艺节目,不仅展示了市洋河新区全民阅读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也让在场观众沉浸在浓浓的书香之中。
此次启动的宿迁市2024年“全民阅读春风行动”,旨在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在元旦与春节期间积极开展高质量阅读推广和志愿服务活动,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的阅读需求,为困难群体送去“书香关爱”。
材料三:在南京,有一种生活方式叫“文学”。在这个春和景明的季节,南京的“文学公园”也繁花似锦。
走进坐落于鸡笼山麓的南京“世界文学客厅”,一场名为“文都阅美·世界最美文学书展”的展览,成为游客新的热门打卡点。这里展示了《老人与海》《唐诗名句》《金陵小巷人物志》等数百本获得过“世界最美的书”或“中国最美的书”称号的文学书籍,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
近年来,南京以“世界文学客厅”为中心点,将长约2千米的“文学小路”与“文学山”“文学园”“文学馆”等丰富的人文资源连接起来,打造了一个开放式的城市文学体验空间——“文学公园”。
材料四:
阅读是生活的一种方式
吴 浩
①每个人都有对“何为阅读?何以阅读?”的答案。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有两副关于阅读的楹联,令人印象深刻。西递履福堂有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宏村南湖书院志道堂有联:“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汉书。”在某种意义上,这两副楹联是对“何为阅读?何以阅读?”之问的作答。前者道尽阅读之效,后者描绘阅读之美。
②阅读是生活的一种方式,或可从本体论层面作答何为阅读;至于何以阅读,我提炼出“书与人、中国与世界”的阅读路径。
③阅读的基础在于书,在于文本,阅读的要义也往往在于对经典文本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培根在《谈读书》中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对各个学科经典文本的阅读、重读乃至反复钻研,都能有“日读日新”的体验和收获。
④阅读经典文本,在长时段或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也会对作者有深度了解,与其形成精神或现实的交往,受其道德情操、学术志趣等影响。阅读者借由文本阅读而神交古今中外贤达名家,实现“知行合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功效。
⑤在此基础上,依据哲学诠释学理论,文本的视域和读者的视域相交汇,形成“视域融合”。读者个性化的知识、经历与视角在帮助其理解文本的同时,也在丰富文本的内涵,使其具有全新的意义。如今,视域融合发生的广阔场域即是“中国与世界”。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持续迸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一带一路”倡议、“三大全球倡议”影响深远……通过阅读,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解中国与世界的大门。
⑥读书知人,读史阅世,这正是阅读的意义所在。读王佐良,他深耕外国文学、比较文学和语言学领域,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有深刻洞见,他主张的“通过文学来学习语言”“要把文学同整个文化的变化联系起来谈”等观点,今天读来仍有启发意义。读叶嘉莹,她由词体美学意蕴提出“弱德之美”,这是一种在承受压力时坚持理想、坚韧不拔、外圆内方、一以贯之的人格之美,充满温柔的力量。读厉以宁,他以经济学理论阐释中国道路的学术著作,增进读者对中国经济改革发展路径和内在逻辑的理解,其理论创见与深厚学养、严谨学风以及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密不可分……阅读这些学者为人为学的作品,让我看到了他们在学问背后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⑦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对读书有一个绝妙比喻,即把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等比作中国古典建筑。在他看来,“四子书”如户牖,“九经”如厅堂,“十七史”如正寝,杂史如东西两厢,诸子百家诗文词如书舍花园……被袁枚喻为厅堂园榭的各类书籍,恰是文本;居于其间,流连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既是对文本的阅读,也是与著书之人的交往;在此基础上,把文本的意义推向更广阔的时空,升华自己的认知与理解,读书之乐正在于此。这一充溢着书香的比喻生动诠释了:阅读是生活的一种方式。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3月12日)
17. 请你为材料二这则新闻添加标题。(不超过18个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为了推进书香中国建设,各地政府作出了哪些努力?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材料四中,作者针对“何为阅读?何以阅读?”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读书知人,读史阅世。”请结合自己平时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小豫在读完四则材料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归纳出四条信息,其中与材料不太相符的一条是(3分)(  )
A. 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是推动书香中国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
B. 南京的“文学公园”由“世界文学客厅”“文学小路”“文学山”“文学园”和“文学馆”等组成,是一个开放式的城市文学体验空间。
C. 培根在《谈读书》中说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强调了要对各个学科的书籍进行阅读、重读乃至反复钻研。
D. 材料四的第⑦段通过袁枚对读书的形象比喻,有力地论证了“阅读是生活的一种方式”这一中心观点,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三、 写作(65分,含书写5分)
22. (2024南通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5分,含书写5分)
小小脸庞稚嫩模样/刻着年少的倔强/梦的年纪彩色想象/我们没什么不一样/拍拍肩膀不怕风浪/风的方向奔跑成长……“风”既指自然界的东西南北风,也可以指风俗、风尚,还可以是一种趋势、潮流……“风”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可以是温暖的,也可以是寒冷的;可以是柔和的,也可以是猛烈的……
请以《追风的脚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写出真情实感;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⑤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第一单元测试卷
一、 1. (1) 拨 赋 chōng(每空1分)
(2) B(“抵御”的意思是“抵挡;抵抗”。因此这里的“御”的意思是“挡,抵挡”)
(3) C(此句表示语意的前后顺承,所以应是承接关系)
(4) 示例:我读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诗,感受到了李白对人生前途的乐观和他豪迈的气概。从此以后,我也会勇敢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勇往直前,相信成功终会属于我。(2分)
2. A(正确的朗读节奏应为: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
3. (1) 示例一:我选A A图画面主体为一位妇女抱着一个小孩坐在竹椅上,氛围温馨,让人联想起艾青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可以引起同学们对艾青诗歌朗诵会的期待。
示例二:我选B B图上方是光芒四射的太阳,下面是无限延伸的大路,画面给人一定的视觉冲击力。画面主体“太阳”和“土地”也是艾青诗歌的两大主要意象,突出“艾青诗歌朗诵会”的主题。(2分)
(2) 示例:可通过把握诗歌的意象来读诗。“土地”是艾青诗歌中的一个核心意象,它象征着祖国、人民和民族的命运。在《我爱这土地》中,“土地”承载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对侵略者的愤恨,诗人通过描写遭受苦难的土地,反映出民族的苦难。“太阳”也是艾青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它往往代表着光明、希望和力量。艾青对太阳的描写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革命胜利的信心。(3分)
4. (1)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略输文采 (2) 一湾浅浅的海峡 大陆在那头 (3)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每空1分)
5. (1) 示例: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是人类激情的荟萃。普普通通的几行文字一经组合,便成了万千瑰丽的密码,打开了美的大门。今天,就让我们徜徉在现代诗歌的长河中,去感受它的美吧。现在我宣布“我与诗歌亲密接触”主题班会正式开始。(2分)
(2) ①一会儿 20分钟(每空1分) ②妥善(或:合理)(1分)
二、 (一) 6. [示例]踏雪寻梅、喝酒作诗、寒冬赏雪(或:溪山踏雪、席上赋诗、野桥访梅)。(每点 1分)
7. 示例:①调动视觉,诗句中的飞雪、溪山、梅花等景物,让人仿佛看到了青山、红梅、白雪交相辉映的景象;②调动触觉,“寒气侵入骨”,让人仿佛感受到了冰天雪地里刺骨的寒冷;③调动听觉,“溪山深处踏琼瑶”,让人仿佛听到了踏碎冰雪的声音;④调动嗅觉,“贪看梅花过野桥”,让人仿佛闻到了梅花的香气,随即一路踏雪寻梅;⑤调动味觉,由“酒未消”联想到唇齿间尚留有酒的醇香。(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二) 8. 公/欣然/为置祠部(每处1分)
9. (1) 多次 (2) 特别 (3) 慢慢地 (4) 偿还(每空1分)
10. 晚年(他)作了几首名为《渔家傲》的词,每在山中行走,就令俞澹歌唱这些词。(4分)
11. 异:秀老少有高行,领悟了佛教心法,自在超脱,擅长作诗;(1分)清老滑稽善谐谑,洞晓音律,能歌。清老性好酒,喜欢借酒性骂人,不如秀老恬静。(1分)
同:秀老和清老都爱与王安石往来;(1分)秀老和清老都曾做过和尚,领悟佛道。(1分)
12. 作者认为《石林诗话》中关于清老曾为僧的描述可能不准确,(2分)而黄鲁直与清老的直接交往所获得的信息更为可靠。(2分)
【参考译文】
《石林诗话》说:俞紫芝,扬州人,年轻时品行高尚,领悟了佛教的宗旨,自在超脱,擅长写诗。王安石隐居在钟山,秀老多次与他往来,(王安石)特别爱惜和器重他,这在他的诗中常常有所表现。所谓“公诗何以解人愁,初日芙蕖映碧流。未怕元刘争独步,不妨陶谢与同游”就是王安石用来称赞秀老的诗的。秀老曾有“夜深童子唤不起,猛虎一声山月高”的句子,特别被王安石欣赏,他写诗和道:“新诗比旧仍增峭,若许追攀莫太高。”秀老在元祐初年去世,可惜当时没有发现他才华的人,他和林和靖一流一样都隐逸无闻。
秀老的弟弟俞澹,字清老,能言善辩,善于诙谐玩笑,通晓音律,又能唱歌,王安石也喜欢他。晚年(他)作了几首名为《渔家傲》的词,每在山中行走,就令俞澹歌唱这些词。然而俞澹嗜酒好骂人,不如秀老那样恬静。一天(俞澹)见到王安石说:“我想出家做和尚,只是贫穷没钱买度牒罢了。”王安石欣然同意给他钱置办度牒,俞澹预约了日期要削发为僧,(但是)过了期限却一点消息也没有,王安石问他原因,他慢慢地回答说:“我想出家做和尚,但觉得不容易做到,你给我的买度牒的钱,已经被(我)送到酒店去偿还旧债了。”王安石听后大笑。黄鲁直赠给俞澹的诗中有一首这样说道:“有客梦超俗,去发脱儒冠。平明视清镜,正尔良独难。”这大概说的便是王安石(提到)的事。
苕溪渔隐说:黄鲁直与清老一同学习,他说几年后见到清老,清老确实曾为僧人,因而(《石林诗话》)这里认为清老把王安石赠的买度牒钱送到酒店还债的话是错的。
【链接材料】
黄鲁直又提到:清老,在三十年前,和我一起在淮南学习。元丰甲子年,(我们)在广陵相遇,他自称:“王安石想让我脱下官服,穿上僧衣,在半山寺,也就是报宁禅院供奉香火。赐我僧名叫作紫琳,字清老。”
(三) 13. A(B项,“前后矛盾”错误。根据第①段“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像坐滑梯似的……但又不得不跟着它们一步步地往岁月深处走,哪怕后退半步也是不可能的。走着走着,一场铺天盖地的白霜便突然降临了”分析可知,“突然”是指节气轮转的突然。根据第②段“比如风,它来的时候也是有路数的”“节气也是如此。就说惊蛰吧”分析可知,“没有什么事情是突然的”指节气变化是“有规律”“有路数”的,两者不矛盾。C项,“作者通过对比手法”错误。根据第②段“比如风,它来的时候也是有路数的”“节气也是如此。就说惊蛰吧,也不是陡然的一声响雷这么简单”分析可知,作者通过举例子的手法,说明农村的好处在于“使你觉得这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有根有脉、有因有果的”。另外,“农村人绝不会像城里人那样‘一味地胡来’”于文无据。D项,“全文感情基调悲伤而低沉”错误。根据第③段“节气就是这样有规矩,也守规矩”,第⑤段“我们不难从这大静大美之中,隐隐感悟到天道的伟大”,第⑧段“但他跟所有的人一样,的确是在该走的时候走的”分析可知,作者写节气难以阻止和祖父离开人间,都是在表达对自然规律的感悟,本文富有哲理,意境幽远)
14. 作者对惊蛰、霜降这两个节气作重点描述,是因为它们像是两道关,一个主兴,一个主衰,一阳一阴,体现了大自然的盛衰之道,自然引发读者对大自然奥妙的体悟。(3分)
15. (1) 运用短句,节奏短促,干脆利索;连用四个“该”,句式对称,富有整齐美,突出节气的“守规矩”,暗含了作者对自然规律的敬畏。(3分)
(2)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将惊蛰的“霹雳”比作“灵丹”,赋予春天人的动作,生动地描写出万物在春雷中苏醒并焕发生机的美妙景象,表现了节气的神奇之处,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变化的惊叹。(3分)
16. ①祖父的言行表明,普通劳动者对时令节气(或:自然规律)是充满敬畏之心的;②文章借助祖父的话点明主旨:自然规律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每点3分)
(四) 17. 示例:宿迁2024年“全民阅读春风行动”启动(2分)
18. 构建起以公共图书馆、城市书房、农家书屋、社区图书室、线上书城等为载体的现代公共阅读服务体系。(2分,如有其他答案,包含这句话即可)
19. ①何为阅读:阅读是生活的一种方式;②何以阅读:“书与人、中国与世界”的阅读路径。(每点1分)
20. 示例:“读书知人,读史阅世”意思是:读书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人,从而知道自己该如何做人;读史书可以让我们了解世界,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2分)在我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后,面对生活的困难,我变得更加坚定乐观,勇往直前。(2分)
21. C
三、 22. 【思路点拨】本题要求以《追风的脚步》为题写一篇全命题作文。结合题干“‘风’既指自然界的东西南北风,也可以指风俗、风尚,还可以是一种趋势、潮流……‘风’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可以是温暖的,也可以是寒冷的;可以是柔和的,也可以是猛烈的……”分析可知,“风”可以是一种风气,可以是一种值得让人学习的精神面貌。立意方向可以是:追随时尚之风、追随风俗之风、追随潮流之风、追随进步之风……
选择合适的立意,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如果写成记叙文,可以从生活取材,记录自己家乡的变化或者记录生活中遇到的正能量之风,最后附上自己的感悟;如果写成议论文,要注意论证结构,可以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在开头亮明中心论点,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证追逐某种“风”的脚步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