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卷1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孝悌(tì)
槁暴(ɡǎopù)
膏腴(yú)
赋敛(liàn)
B.庠序(xiánɡ)
洿池(wū)
逡巡(qūn)
陂池(pō)
C.数罟(ɡǔ)
跂望(qì)
锋镝(dí)
壅蔽(yōnɡ)
D.参省(xǐnɡ)
舟楫(jī)
东阿(ē)
殷忧(yīn)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目前,我国男性烟民数已高达不可思议的3亿人,另有7.4亿不吸烟人群遭受二手烟侵袭,每年归因于烟草死亡的人数约为120万。最新发布的《控烟与中国未来》里面的一组揭示中国控烟乏力现状的数字令人触目惊心。至2011年1月9日,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在我国已生效5年,然而中国的履约绩效情况却责无旁贷地排在缔约国后列。专家认为,控烟在中国是公共卫生议题,是社会发展事业,但毋庸置疑更是经济发展问题,限制烟草行业的发展是实现控烟的根本方式。
A.不可思议
B.触目惊心
C.责无旁贷
D.毋庸置疑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市防汛指挥部指出,今年防汛形势依然严峻,有关部门要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城市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扎扎实实地把防汛部署落到实处。
B.青铜器馆门窗的构成是由磨砂板和防砸板两部分组成,磨砂板可隔绝紫外线,防砸板有强大的抗砸击功能,均按古建筑保护要求设计安装。
C.日前国家发布司法解释,明确危害食品安全相关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如将“地沟油”用作食用油等行为,根据刑法相关规定将被定罪。
D.2013年财富全球论坛是成都自改革开放以来举办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际盛会,是成都推进和发展国际化建设进程面临的重大历史性机遇。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艺术知识是对已发生过的艺术现象的理性记录,其本身是非艺术的 ②因为他所知道的这些东西本身是历史的而非军事的 ③但是,艺术修养的根基并不在艺术知识中 ④艺术知识,只是艺术修养大题目下的一种后补性、扩展性的内容 ⑤一个有高度艺术修养的人当然会有比较充分的艺术知识 ⑥这正像知道欧洲战争史常识和拿破仑生平的人未必有真正的军事修养
A.④⑥②①③⑤
B.⑤③④①⑥②
C.⑤③①⑥②④
D.④⑥②③⑤①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22分)。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以咏首荐。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会李沆、宋湜、寇准连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奏罢归、峡二州水递夫。就转太常博士。太宗闻其强干,召还。张永德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诏案其罪。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
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劝。
咸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夙儒张覃者未第
第:科举考中
B.推辱主帅
推:追究
C.不痛绳之
绳:捆绑
D.复命知益州
知:掌管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B.
C.
D.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B.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C.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D.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张永德被惩办后不久,太宗就意识到张咏的意见是对的。
B.当李顺叛乱的时候,张咏敦促上官正出兵讨伐,并为之隆重饯行。
C.在歉收时,张咏主张对贩私盐的人从轻处分,并建议从此后都减轻刑罚。
D.真宗对张咏在四川的表现很满意,通过谢涛传达了对张咏的赞赏。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4分)
译文:
②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3分)
译文: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张咏“惜才”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答: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岑 参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
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寻河[注]愁地尽,过碛觉天低。
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注】 寻河:史载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去寻找黄河源头。
(1)“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一句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其中的一种并加以分析。(3分)
答:
(2)这首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答:
11.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4)怨不在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宜深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中国文学经典之“道”观
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经典作品的确立是一个动态衍变的历程,然而透视经典生成和变化的历史痕迹,不难发现总有一些潜在的内核在这种变化中化为一种准则与范式,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正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潜移默化、导向与规范,所以至今很多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然存在。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实际就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
传统的儒家之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仕、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理念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爱国题材的作品,并一直被誉为经典,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又如讲述英雄造反起义的轰轰烈烈故事的《水浒传》,其内核也都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替天行道”的梁山宗旨、招安报效朝廷的思想,最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传统道家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远离庙堂而退隐山林,回归自然,这为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园。入仕之不得,壮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处,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愉悦。所以导致中国文人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写,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苏轼的《石钟山记》等,然而这些对自然的优美描写之中却也隐含了归隐之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与苦闷。
无论是儒家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道家重个体自由理想、精神超越,重于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对历代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产生了深厚的影响。这种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这些审美意识的积淀,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立意、构思、用语、用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评判意义非凡,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重“品”的情结。即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的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其次是重“情”的追求。对情感的审美与追求,包含了对人伦之情与对自然之情的理解与追求。这种尺度就是历史文化的水平线,它自动履行起评定经典裁判的职责。这种尺度动态的平衡于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那些在这种尺度之下建构起来的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作品,最终才可能成为文学经典作品。(有改动)
12.下列对“中国文学经典之‘道’”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就是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
B.文学经典之道是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外化在文学作品的表现,通常是作者内在精神的体现与追求。
C.文学经典之“道”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与感染读者,成为读者评判文学经典的一个重要的尺度。
D.文学经典之道,就是经典生成和变化过程中由潜在的内核变化成的一种准则和范式。
E.文学经典是经得起时间的洗礼与历史的考验的,所以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具有历史的、文化的、民族审美的特质。
13.下列选项不符合文中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描写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成为文学经典,体现了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
B.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批判无不受沉淀在人们内心的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追求的影响。
C.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是评定经典的重要条件。
D.中国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主要深受儒家好学、行仁和人群和谐思想的影响。
14.按顺序分点列出源于儒、道家的审美意识成为评判文学经典的重要准则要经历哪几个步骤。(4分)
答:
15.根据文章,说说《水浒传》为什么会成为中国文学经典。(4分)
答:
四、(本大题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鞋 声
[台湾]洛夫
扶着冰凉的铝质栏杆,连登三十四级,他慢慢踱到桥端。一切都是疑惑,包括自己在内,但只要低头望望桥底的流水,便知道那唯一的答案是什么。可是他却以另一种方式来宣示他的心事:他说他只是来听取过桥的鞋声。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的,几乎是一夜之间便在市中心架起许多桥,像是从河面升起来的一些岛屿。全部铝质的架构,坚实而稳固,在清晨的阳光中闪着耀眼的光辉。卧于两条长街之间,它以冷眼看着这个世界的春去和秋来,熙攘和变化。水在流去,时间在消逝,晨曦上升为太阳,太阳下坠为灯火,灯火点亮千万条街,每条街都曾发生过一些美丽以及不美丽的事件。明天仍然如此,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桥底下一群泡沫吞食了另一群泡沫。
他宁愿相信桥下流着的是河水,而不是喧闹的车辆和匆匆的脚步。唯有时时感到自己在激流中承受着一种没顶的压力,他才能肯定生存的真实。他紧紧抓住桥边的栏杆,两只手背的青筋颤动着,他的力量传透了整座桥身。但事实上他并非如此坚强,感觉究竟不是生命的全部,甚至他经常企图逃避一些明知无法逃避的事。只有一件事他最清楚,也最有把握:他决不做使别人不快乐而又于自己无益的事。
他说他来是为了听取过桥的鞋声,这句话你等下就会懂得。他是一个极为敏感的中年人,敏感的人多少有些腼腆。每次来到桥上除了俯视桥下汹涌而去的车辆人群外,他从不探视那些擦背而过的行人。他无需抬头即可从鞋声中分辨出他们的性别、年龄、个性,甚至身份来。清脆而节奏匀称的定然是一个雅致而有教养的少女,沉重而拖沓的定然是一位满怀心事的中年男子,急起急落有如鼓点的想必是一位鬓发过长、裤脚过短、匆匆赶赴约会的年轻人。他的推测经常是灵验的。这还不算,更令人惊讶的是他能从鞋声中听出某人内心的悲哀或欣喜,听出另一个人正是昨天这个时候从桥上经过的人。据他说,只有一次他是全然失败了。那简直不像是鞋声,而是从墙外轻过时一片偶然飘落在头发上的叶子,或者台上一位舞者在毫不经心之下弄出的一个旋舞,感到它的力量而抓不住它的存在,悠悠忽忽,他感到非常之熟悉而又说不出它的形质和来历。他隐隐体悟到这双脚步底下的空茫,像是浮尘,或从旷野飘来的一声呼唤。
他完全为这种感觉所震慑,他忍不住抬起头来,竟发现整个桥上除了自己外,再无其他的路人。这一发现对他的打击很大,他瘫软地靠在栏杆上。这时正值午夜,午夜的河水不再流动,他忽然想起了一个老和尚的两句诗来:“人在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这时不但桥在流,他觉得自己也在漂浮起来,而且向四方流去。他是一个孤独的人,他从未想到如何了解别人,更不要说自己了。有时在月亮下看到身边瘦长的影子,他竟坚决否认是他自己的,他说他是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影子的人。他怕一切的音响,所以把身上的钥匙分别摆在各个口袋中。他说唯有在绝对的孤寂中才会感到存在。喏,就在这里,伸手即可抓到自己。可是这次在无意中第一次听到自己的鞋声是如此幽微而空旷,他竟掩面哭泣起来。(选自《世界散文精华(中国卷)》,有删改)
16.文章的题目是“鞋声”,作者为什么却用大量的篇幅描写“桥”?(4分)
答:
17.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5分)
答:
18.本文写“他”听“鞋声”的经过和感受,其意图是什么?(6分)
答: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并写出自己的建议,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无论国内国外现代的食品工业,如果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无法生存发展,它对于提高食品质量、改善食品色香味和口感、延长保质期、改进食品工艺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把食品添加剂取消,超市货架上的食品所剩无几;没有防腐剂,有的面包糕点一天就变质了,包装榨菜和酱油等不到一个星期就长霉了;取消焦糖色素和磷酸等,可乐饮料无法生产,大多糖果黯然失色;取消鲜味剂味精,大多家庭主妇炒菜时束手无策;不用酵母和小苏打,蒸出的馒头又酸又硬;乳化剂能让巧克力、冰淇淋口感更柔滑;生产肉类制品时,需添加适量亚硝酸钠来保鲜、护色,否则肉类本身所含的肉毒杆菌会很快繁殖,使其变质,一旦食用会引起食物中毒,其后果甚至比亚硝酸钠过量所带来的后果更严重。
主要内容:
我的建议:
20.阅读下面的问卷调查统计表,回答后面的问题。
志愿者对其志愿行为意义的认识(多项选择)
年龄段选项
18~25岁
26~40岁
对职业履历有帮助,尤其是体现在个人简历上
82%
69%
对职业发展有益,因为在志愿服务中获得了某些技能
72%
23%
对职业发展有益,因为志愿服务让自身才干得以充分发挥
74%
65%
对职业发展有益,因为在志愿服务中拓展了社会关系
35%
61%
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两个年龄段的人对其志愿行为意义认识的同与异。
答: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师父打发年轻弟子到集市上买东西。弟子回来后,满脸的不高兴。
师父便问他:“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你这么生气?”
“我在集市里走的时候,那些人看着我,还嘲笑我。”弟子噘着嘴巴说。
“为什么呢?”
“人家笑我个子太矮,可他们哪里知道,虽然我长得不高,但我的心胸很大呀。”弟子气呼呼地说。
师父听完弟子的话后,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拿着一个脸盆与弟子来到附近海滩。
师父先把脸盆盛满水,然后往脸盆里丢了一颗小石头,这时脸盆里的水溅了出来。接着,他又把一块大一些的石头扔到前方的海里,大海没有任何反应。
“你不是说你的心胸很大吗?可是,为什么人家只是说你两句,你就生这么大的气,就像被丢了颗小石头的水盆,水花到处飞溅?”
读了这则小故事,你想到了什么?对与之相类似的现实生活有什么感想或者评价,请以“水盆与大海”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答案精析
单元检测卷
1.C [A项“敛”读liǎn。B项“陂”读bēi。D项“楫”读jí。]
2.C [C项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贷:推卸)。A项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原来是佛教用语,含有神秘奥妙的意思)。B项触目惊心: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D项毋庸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
3.C [A项谓语残缺,“对……的态度”改为“本着对……的态度”。B项句式杂糅,“的构成是由……组成”杂糅,应删去“的构成”。D项主宾搭配不当,“论坛是……盛会”不搭配。]
4.C [语段的话题是“艺术修养与艺术知识的关系”,因此,由⑤首先提出语段话题。③用“但是”与上句的“当然”呼应,转入语段的论述重点“不在艺术知识中”。下面则是对“不在艺术知识中”的论述。①用“艺术知识”与上句末的“艺术知识”形成首尾相接;⑥②则用打比方来加以论述;④再补充说明“艺术知识”与“艺术修养”的关系,回应话题。]
5.C [绳:惩罚。]
6.C [本题考查“以、为、而、者”四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以”,第一个是介词,把;第二个是介词,因为。B项“为”,第一个是动词,作为;第二个是介词,表被动。C项“而”,均为连词,表顺承。D项“者”,第一个是代词,是“……的人”;第二个是助词,表停顿。]
7.A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应结合上下文,大致了解前后文意,把握所断句子的基本意思,断开一些比较明确的地方。如“正由是决行深入”“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其次,就是要抓住一些标志词。如文中的“之际”,后面肯定要断开;人名“咏”前面要断开。]
8.C [本题从曲解词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C项表述不当。原文中是“俟秋成,当仍旧法”,意思是到秋天有了收成再恢复旧法,而不是“从此后都减轻刑罚”。]
9.(1)①如果不靠贩卖私盐养活自己,一旦像蜜蜂一样聚集在一起做盗贼,那么成为祸患就严重了。
②傅先生是天下很有才德的人,我尚且不能和他成为朋友,你是什么人,竟敢直呼他的名字!
解析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宾语前置和判断句式。①“苟”是一词多义,这里是表假设,“如果”的意思;“自活”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活自”,养活自己;“蜂”是名词作状语,像蜜蜂一样;“患”是一词多义,这里是“祸患”的意思。②“傅先生天下贤士”是判断句式;“尚”是连词,尚且;“名”是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称呼名字。
(2)(示例一)①在四川鼓励文士应试考取功名。②对傅霖念念不忘,恭敬有加。
(示例二)①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②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解析 本题考查通过筛选信息把握人物特点的能力。文中表现张咏“惜才”的地方有多处,最典型的就是在蜀时,鼓励张及、李畋、张逵三人应考及第;他对学友傅霖的态度,寻找三十年,听说来访,训斥守门人竟敢直呼其名;他举荐老儒生张覃,主要表现其谦让,但也能看出其爱才、惜才的特点。找出这些内容要点,再按要求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张咏,字复之,是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中要举荐进士,评议要把张咏作为第一名推荐。(郡中)有一个老儒生叫张覃的一直没有考中,张咏就和寇准一起写信给郡将,举荐张覃为第一名,众人都赞许张咏能谦让别人。恰逢李沆、宋湜、寇准接连举荐张咏很有才能,(朝廷)就让他出任荆湖北路转运使。(其间)上奏免去了归、峡二州水递夫(在递运饮用水的驿站服役的人)的劳役。(后来)就转任太常博士。太宗听说张咏精明干练,就召他回来。张永德担任并、代二州的都部署,有一个小校触犯了法令,被张永德鞭笞而死。太宗下诏审查张永德的罪责。张咏缄封退还诏书,并且上奏说:“陛下正委派张永德以防守边关的重任,如果因为一个小校的缘故,追究侮辱主帅,臣担心下属会有轻慢上司的心理。”太宗没有听从。不久,果然出现营兵控告军校的情况,张咏再次引用前面的事上奏,太宗改变了态度安抚他。
张咏出京担任益州知州,当时李顺作乱,王继恩、上官正总领军队讨伐叛军,却按兵不动。张咏用话语激励上官正,鼓励他亲自出战,还隆重地为上官正设宴饯行。上官正因此决定出兵深入敌后,取得重大胜利。当时正是叛军大肆入侵掳掠之际,百姓大多被威逼胁从。张咏发布文告,向他们讲明朝廷的恩德信用,让他们各自回归家乡。
起初,蜀地的文士都愿意学习,却不乐于做官。张咏察访到郡里的文士张及、李畋、张逵三人都有学识和美好品行,被乡里的人称赞;于是就敦促勉励他们参加科举考试,而这三个人都考中了。士人们从此都接受劝勉鼓励。
咸平二年,夏天,张咏凭借工部侍郎的身份出任杭州知州。(由于)接连几年(庄稼)歉收,很多百姓靠贩卖私盐来维持生计。官府抓获了几百名犯法的人,张咏全部减轻对他们的惩罚并遣送他们回家。下属官员劝说道:“不狠狠地惩罚他们,恐怕无法禁止(贩卖私盐的行为)。”张咏说:“钱塘州十万多户人家,饥饿的人十有八九,如果不靠贩卖私盐养活自己,一旦像蜜蜂一样聚集在一起做盗贼,那么成为祸患就严重了。等到秋天有了收成,再按旧法执行。”咸平五年,真宗因为张咏以前在蜀政绩优异,再次任命他做益州知州。适逢朝廷派遣谢涛巡视西蜀,皇上就令他向张咏传达谕旨说:“有你在蜀,朕在西方没有后顾之忧了。”
张咏与青州人傅霖年轻时一同求学。傅霖一直隐居不愿出仕。张咏显达以后,访求傅霖三十年,始终没找到。到这时傅霖前来拜会张咏,守门的小吏报告说傅霖请求拜见,张咏责备他说:“傅先生是天下很有才德的人,我尚且不能和他成为朋友,你是什么人,竟敢直呼他的名字!”
10.(1)(示例)①运用拟人的手法。诗歌把无生命的月亮人格化,生动地描写了在长安与家人见惯了的一轮明月,此时却挂在沙漠的夜空上,显得有几分愁惨,仿佛在对人垂泪一样。②运用主客换位的方法。诗人不说自己因对月思乡而垂泪,却反说明月对己垂泪。而自己的思乡之念,已形象地寄托于月亮这个物象之中。③融情于景。“汉月”高照,“胡沙”无边,遥相对应,天上地下的景物融成一片,更衬托出孤身一人在苍凉沙漠上行进的艰难。④“费”字炼字极佳。诗人没有直接写沙漠夜行的困难,而用“费马蹄”间接体现,“马蹄”之“费”,明指对马蹄的磨损,暗含沙软难行,足见行进的艰难。⑤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上下句意义互补,上句“汉月”,下句“胡沙”,点明了月照沙漠的情景(点明沙漠的广袤、路途的遥远),丰富了词语表达的内涵。
(2)“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远戍边疆的报国之心,“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暗含了李判官入京旅途艰难、须多保重的惜别之意,抒发了怀念亲友的乡思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艺术手法的能力。从“垂”字可推知拟人的修辞,从“汉月”可分析“融情于景”的手法,就诗歌本身来说,可以分析对偶的修辞手法。解答时要结合诗句进行具体解说。(2)本题考查作者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此诗中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有惜别,有思乡,也有报国之情,可择其一点谈深谈透,意思对即可。
11.(1)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 (2)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3)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4)可畏唯人 载舟覆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寡”、“庠序”、“孝悌”、“唯”、“覆”等字的字形。
12.AE [A项“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就是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有错误,原文不是“就是”,而是“犹如”。E项因果倒置。]
13.D [还有道家思想影响。]
14.①这种审美意识影响了文人审美人格境界的建构。②文人对这种审美意识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③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乃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④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文学经典作品创作、接受与评判的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作答时要关注结论性和议论性的关键句。
15.因为《水浒传》其内核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符合人们在评判文学经典时对“品”的要求,因而能穿越时空依然存在,成为经典。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这一问题,要从《水浒传》与儒家思想的关系来判断分析。
16.突出高速发展的现代文明社会给人带来的孤寂感和压迫感,为下文写“他”在桥上听鞋声做铺垫。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梳理文章脉络、分析作品结构和概括作品内容的能力。为写鞋声却先写桥,目的当然是为了铺垫。那“一夜之间”架起的桥,“冰凉的铝质栏杆”、“铝质的架构”,是那么冷酷,那么窒息人的情感和意志。“他”被现代都市文明挤扁了,感到在这个“喧闹的车辆和匆匆的脚步”纷杂的世界,有一种难以排遣的孤寂感。这种孤寂感压迫着“他”,使“他”“时时感到自己在激流中承受着一种没顶的压力”。“他”没有别的精神力量来支撑自己,只有通过驻足桥上感受过桥的鞋声来排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情绪。
17.比喻。把“他”自己的鞋声比喻成一片偶然飘落在头发上的叶子或者舞者在毫不经心之下弄出的一个旋舞,形象生动地写出鞋声的幽微和空旷,表达出“他”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情绪。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该题要注意分清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并从内容和表达效果两方面进行分析。喻体“一片偶然飘落在头发上的叶子”和“舞者在毫不经心之下弄出的一个旋舞”的共同点是轻盈,“偶然”、“毫不经心”强调鞋声的幽微,后文又有“感到它的力量而抓不住它的存在”,“悠悠忽忽”,“这双脚步底下的空茫,像是浮尘,或从旷野飘来的一声呼唤”。文章末尾又有“在无意中第一次听到自己的鞋声是如此幽微而空旷”。可知,作者通过比喻突出的是鞋声的幽微和空旷,而这种幽微和空旷又是“他”心境的折射。
18.①表现人在面对高速发展的现代文明社会时感到的孤独、寂寞和压迫感。②批评回避现实、逃脱人生的态度和做法。③表达作者对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人的关注和关切。
解析 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该题,首先要理解“他”为什么要驻足桥上“听取过桥的鞋声”。因为“桥”是人生脚步的必经之路,凭着“他”的极为敏感的神经和人生体验,不仅可以“无需抬头即可从鞋声中分辨出他们的性别、年龄、个性,甚至身份来”,而且“能从鞋声中听出某人内心的悲哀或欣喜”。可见,“他”驻足桥上为的是排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情绪,为的是寻找和体悟人生脚步底下的悲哀。但最终“他”并没有寻到,“他”还是“全然失败了!”当“他”在无意中第一次听到自己的鞋声是如此的幽微和空旷,“他”竟掩面哭泣起来。文中的“他”在现代社会中被挤压而变态,“他”厌倦令人感到冷酷和陌生的现实社会,“他”企图逃避一些明知无法逃避的事。作者着力展示人物内心的隐秘世界,揭露了一个欲逃脱人生现实痛苦挣扎而不得的寂寞灵魂。
19.(主要内容:)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工业的灵魂。
(我的建议:)应该减少甚至放弃使用。
20.同:大多数志愿者都认识到志愿服务对自身职业履历有帮助以及能发挥自己的才干。
异:小年龄段志愿者侧重于从志愿服务中获得一些技能,而大年龄段志愿者更多地倾向于在志愿服务中拓展社会关系。
解析 从整体观察图表,抓主要信息及百分数的数值、不同的年龄段。注意百分数的文字转化。
21.写作提示
这是一个比喻性的话题,其关键点是弄清“水盆与大海”的比喻义,要弄清其比喻义则要联系话题故事来思考。故事结尾师父的话,是品味比喻义重点,由此可知,“大海”比喻开阔的心胸,“水盆”比喻狭隘的心胸,根据材料的基本指向,可从批评心胸狭隘,倡导宽容别人的角度立意。写作过程中,两者可以只涉及一个方面,也可以都涉及到,但有所侧重。参考题目: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②开阔心胸,快乐人生;③心宽似海,成就未来;④抛弃狭隘,学会宽容;⑤开阔心胸,笑对人生;⑥宽容是阳光。
【例文展示】
宽容是阳光
宽容是阳光,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想到了很多相关的话。
哲学家康德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优雅的康德大概是不会有暴风骤雨的,心情永远是天朗气清。别人犯错了,我们为此雷霆万钧,那犯错的该是我们自己了。
现代的戴尔·卡耐基不主张以牙还牙,他说:“要真正憎恶别人的简单方法只有一个,即发挥对方的长处。”憎恶对方,恨不得食肉寝皮敲骨吸髓,结果只能使自己焦头烂额,心力尽瘁。卡内基说的“憎恶”是另一种形式的“宽容”,憎恶别人不是咬牙切齿饕餮对手,而是学习对方的长处化为自己强身壮体的钙质。
虽然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有义务捍卫您说话的权利。这句话很多人都知道,它包含了宽容的民主性内核。良言一句
三冬暖,宽容是冬天皑皑雪山上的暖阳;恶语伤人六月寒,如果你有了宽容之心,炎炎酷暑里就把它当作降温的空调吧。
宽容是一种美。深邃的天空容忍了雷电风暴一时的肆虐,才有风和日丽;辽阔的大海容纳了惊涛骇浪一时的猖獗,才有浩淼无垠;苍莽的森林忍耐了弱肉强食一时的规律,才有郁郁葱葱。泰山不辞抔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宽容是壁立千仞的泰山,是容纳百川的江河湖海。
与朋友交往,宽容是鲍叔牙多分给管仲的黄金。他不计较管仲的自私,也能理解管仲的贪生怕死,还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做自己的上司。
与众人交往,宽容是光武帝焚烧投敌信札的火炬。刘秀大败王郎,攻入邯郸,检点前朝公文时,发现大量奉承王郎、侮骂刘秀甚至谋划诛杀刘秀的信件。可刘秀对此视而不见,不顾众臣反对,全部付之一炬。他不计前嫌,化敌为友,壮大了自己的力量,终成帝业。这把火,烧毁了嫌隙,也铸炼坚固的事业之基。
你要宽容别人的龃龉、排挤甚至诬陷。因为你知道,正是你的力量让对手恐慌。你更要知道,石缝里长出的草最能经受风雨。风凉话,正可以给你发热的头脑“冷敷”;给你穿的小鞋,或许能让你在舞台上跳出曼妙的“芭蕾舞”;给你的打击,仿佛运动员手上的杠铃,却会增加你的爆发力。睚眦必报,只能说明你无法虚怀若谷;言语刻薄,是一把双刃剑,最终也会割伤自己;以牙还牙,也只能说明你的“牙齿”很快要脱落了;血脉贲张,最容易引发“高血压病”。
“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安德鲁·马修斯在《宽容之心》中说了这样一句能够启人心智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