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讲 中国的人口与民族课件(共5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01讲 中国的人口与民族课件(共5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8.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20 09:15: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8张PPT)
中国的人口和民族
—— 区域地理 第1讲 ——
China's population and nationality
课标要求
1.我国的人口增长状况、分布特点。
2.我国的人口结构特点和人口政策。
目 录
COTENT
一、中国的人口及分布
二、中国的人口增长
三、中国的民族
中国的人口及分布
考点一
14.1
亿
2024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 )1409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0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02万人,死亡人口1110万人。
约 亿
80
2024年世界人口
2023年中国出生人口902万人
人口总量比上年末减少208万人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年末全国人口
140967万人
比上年末减少208万人
全年出生人口902万人
死亡人口1110万人
区域认知
中国的人口及分布
中国
世界人口排名(截至2023年6月)
15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
区域认知
中国的人口及分布
区域认知
中国的人口及分布
区域认知
中国的人口及分布
分布特征:
我国人口分布不平衡,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以黑龙江省黑河——云南省腾冲一线为界,此线东南部面积占全国的43%,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4%。人口的分布还具有垂直方向上的不平衡。
影响我国人口分布的因素?
自然原因:
地形、气候、土壤、生物
社会经济原因:
经济、交通、历史、科技
季风区,气候温和湿润,降水丰富
多平原,地形平坦
土壤肥沃
非季风区
干旱、高寒
多高原,多山地
地形崎岖
区域认知
中国的人口及分布
据图描述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并分析成因。
自然原因:东部地区气候温和湿润,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广;西部地区多高山高原,耕地面积少,降水稀少,干旱多风沙,寒潮、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
社会经济:东部距海近,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城镇多,开发历史悠久,对外开放程度高,经济、科技发达;西部深居内陆,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差,城镇少,开发历史晚,对外开放程度低,经济、科技落后。
区域认知
中国的人口及分布
思考:根据新疆、西藏自然环境状况,推测两区人口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新疆:盆地边缘的山麓地带,河流与高山冰雪融水丰富,形成绿洲。
西藏:雅鲁藏布江谷地,海拔较低,热量条件较好,是青藏高原的主要农耕区。
归纳我国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地形、气候(降水)、农业生产、交通、开发历史等。
区域认知
中国的人口及分布
区域认知
中国的人口及分布
中国的人口增长
考点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人口增长缓慢。
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速度下降。
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原因: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口增长迅速。
原因: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快,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
区域认知
中国的人口增长
据图简述我国不同阶段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原因。
1850年至1950年中国人口增长缓慢:经济发展缓慢,战乱等因素的影响。
解放后至20世纪80年代初,人口总体增长较快:国家独立,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等因素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人口增长速度较慢:主要受计划生育政策、抚养成本、妇女受教育水平(越高生育率越低)等因素的影响。
区域认知
中国的人口增长
1949-1953
鼓励生育阶段
1953-1970
节制生育阶段
1971-2001
计划生育阶段
2002-2012
双独二孩阶段
2013-2015
单独二孩阶段
2016-2021全面二孩阶段
2021至今
全面三孩阶段
我国人口政策变化
2021年开始实施
一对夫妻可以
生育三个子女
配套支持措施
国家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
区域认知
中国的人口增长
活动:
观察图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区域认知
中国的人口增长
从生活实际出发分析说明我国目前主要面临的人口问题及影响。
人口基数大导致即使自然增长率较低,每年新增人口数量仍然可观:面临资源短缺(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环境污染(过度利用资源而破坏境问题,生态环境负担重)、就业困难、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等问题,影响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性别比例失衡和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显著:性别比例失衡可能导致社会问题,而老龄化则给养老和社会福利系统带来压力。
完善医疗卫生保障体制
健全社会福利制度
区域认知
中国的人口增长
中国人口问题
考点三
2022年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0.6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0.7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0.06%。
判读:净增人口和出生率变化是否一致
出生率升高而净增人口减少的原因。
A
B
净增人口=出生人口-死亡人口
A、B净增人口峰值的关联性。
A、B间隔大约20-30年,由于人口惯性,前一个生育高峰导致下一个生育高峰。
2022年--我国“人口下降元年”!人口总量首次下降,一年减少85万
区域认知
中国的人口问题
-05
人口数量
对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仍然较大
人口素质
正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瓶颈
人口结构性矛盾
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家庭
结构
变化带来新挑战
人口分布不合理影响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认知
中国的人口问题
资源 总量在世界的名次 人均占有量相当于世界人均值
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
河流年径流量
森林总面积
耕地总面积
3
3
6
6
4
1/3
3/5
1/4
1/5
1/5
1.人口总量庞大,自然环境各方面压力大。
区域认知
中国的人口问题
人口老龄化的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2.人口老龄化严重
区域认知
中国的人口问题
老龄人口基数大;(绝对值为世界之最)
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
未富先老,对经济压力很大;(与经济水平不相适应)
老年人口在区域分布不均衡;(老龄化存在区域差异)
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明显
人口老龄化促进了“银发经济”发展,扩大了老年产品和服务消费,还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
2.人口老龄化严重
区域认知
中国的人口问题
2.人口老龄化严重(影响)
潜在劳动力不足问题
对投资、消费、储蓄和税收有一定影响,不利于经济发展,使脱贫更加艰巨。
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青壮年养老负担过重
老年人精神孤独(空巢老人)
区域认知
中国的人口问题
2.人口老龄化严重(措施)
1.实施全面二孩的计划生育政策
2.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发挥老年人力资源)
3.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推进社区养老建设,与家庭养老相结合。
4.增加对老年人的陪伴,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区域认知
中国的人口问题
1、鼓励生育政策阶段:1949-1953年,恢复劳动力,鼓励生育。
2、政策转变酝酿阶段:1954-1959年:政策转变酝酿,上层思想反复。
3、限制生育政策阶段:1960-1970年:实施限制生育政策,但没有全面开展;1971-1979年:全面推行“晚、稀、少”政策;1980-1984年:生育政策紧缩,全面推行“一胎化”政策;1984-1991年:在农村实行“一孩半”政策,但在城市继续实行“一胎化”政策;1991-2014年: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
4、逐步放开生育阶段:2014-2021年:人口政策进行调整,实行“单独二孩”的人口政策,主要是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2021年6月,全面放开三孩政策。
中国的人口政策
中国的人口国策——计划生育
基本内容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目的: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全面二孩: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应对人口老龄化。
中国的人口政策
中国的人口政策
105:100
3.人口性别比
区域认知
中国的人口问题
3.人口性别比
我国男性人口为72334万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68844万人,占48.76%。总人口性别比为105.1,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105.2相比基本持平,略有降低。
区域认知
中国的人口问题
4.城乡人口分布
大量的农村人口将进入城镇,城镇化率提高较快,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有效配置的体现,也是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活力增强的结果。中国的城镇人口会继续增加。
区域认知
中国的人口问题
中国面临十大“人口问题”
1.中国陷入“超低生育率”陷阱
2.空巢”现象冲击传统家庭模式
3.中国社会老化的包袱越来越沉重
4.中国很多地方进入严重少子化时代
5.“男女比例失调”埋下隐患
6.人口素质和劳动生产率亟待提高
7.流动人口面临市民待遇和人口融合问题
8.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被歧视
9.“户籍捆绑福利”导致社会不公
10.中国养老服务体系和社保体系滞后
人口问题 对策
人口众多的国情没有改变,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仍然存在较大压力
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的状况下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未富先老)
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偏高,人口性别比例失调
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升高,比重下降
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迁移量大,给社会管理和人口管理带来新挑战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社会生产力,转变生育观念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鼓励老有所为;延迟退休年龄
加强对非法胎儿性别鉴定的监管;提高妇女地位,完善养老保障体系;转变婚育观念
实行“三孩”生育政策;提高人口素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合理规划、加速建设全国高速路网
知识总结
中国的人口迁移
考点四
中国历史上人口规模迁移
迁往自然条件好或受战乱影响小的地区
原因:
方向:
政治、自然灾害、战乱等
迁移流量增大,以自发为主
特点:
区域认知
中国的人口迁移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东部人口迁往西北、东北等地;城市到农村
原因:
方向: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开发边疆
有组织、有计划、规模小
特点:
区域认知
中国的人口迁移
改革开发以后
内陆到沿海、乡村到城市、经济欠发达往经济发达地区
原因:
方向:
改革开放、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快
迁移流量增大,以自发为主
特点:
区域认知
中国的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影响
对迁入地的影响
有利影响:
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交流
加速城市化进程;
不利影响:
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
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等产生 巨大压力。
对迁出地的影响
有利影响:
缓解人地矛盾;
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加强迁出地与外界联系;
不利影响:
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
影响经济发展;
产生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现象。
中国的民族
考点五
在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
共同生活着
56个民族
组成统一和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汉族人口最多
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
91%
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
称为少数民族
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8.49%左右
我国宪法规定
民族不论大小 一律平等
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
人口超过400万的还有: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土家族、彝族、蒙古族、藏族。
有些民族人口很少,不到1万人:鄂伦春族、独龙族、赫哲族、高山族、珞巴族、塔塔尔族。
区域认知
中国的民族
据图描述我国民族的空间分布特征。
中国民族分布图
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汉族分布最广,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
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部地区。
其中以云南省最多,有25个少数民族。
区域认知
中国的民族
各民族有独特的
风俗习惯
文化艺术
和传统的体育活动
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傣族/泼水节
农历清明节后,人们互相泼水,被泼到的水越多,感觉越是吉祥、幸福、健康。
区域认知
中国的民族
藏族/雪顿节
每年八九月间,举行展佛、赛牦牛、马术表演、群众游园等活动。
各民族有独特的
风俗习惯
文化艺术
和传统的体育活动
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区域认知
中国的民族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到初八,牧民们聚集在草原上,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竞赛,以表达丰收的喜悦。
各民族有独特的
风俗习惯
文化艺术
和传统的体育活动
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区域认知
中国的民族
彝族/火把节
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
各民族有独特的
风俗习惯
文化艺术
和传统的体育活动
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区域认知
中国的民族
高山族/丰收节
丰年祭是高山族最隆重、规模最大的传统祭典。丰年祭又称为“丰收节”、“丰收祭”或“收获节”,在每年秋收季节举行,为期一周左右。
各民族有独特的
风俗习惯
文化艺术
和传统的体育活动
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区域认知
中国的民族
壮族/三月三歌会
农历三月初三,人们盛装聚集原野,赛歌、赏歌,歌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各民族有独特的
风俗习惯
文化艺术
和传统的体育活动
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区域认知
中国的民族
彝族/火把节
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
各民族有独特的
风俗习惯
文化艺术
和传统的体育活动
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区域认知
中国的民族
回族-维吾尔族/开斋节
伊斯兰教主要节日之一。每年斋月始于伊斯兰教历9月初新月出现,结束于教历10月初见到新月时为止。成年男女穆斯林每日自黎明前至日落,禁绝饮食等,以省察己躬,洗涤罪过。开斋节就是为了庆祝一个月的斋功圆满完成而举行的。
当天,穆斯林们要先沐浴净身,然后穿上新衣到清真寺参加盛大的聚礼。聚礼结束后,人们会互相拥抱祝贺,并给孩子们分发糖果和钱币。回到家里,每家每户都要准备丰盛的食物招待亲友,如馓子、民族式点心、糖果、干果、水果等。人们身着节日新装走亲访友,路途相逢要相互拜年祝贺。
回族
维吾尔族
中国的民族
区域认知
汉族/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人们展花灯,猜灯谜,吃汤圆,共度元宵节;也有舞龙灯、踩高跷等社火表演,表达着人们祈祷丰年的意愿。《说文解字》记载:“元,为始;宵,为夜。” 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名之为“元宵节”。
各民族有独特的
风俗习惯
文化艺术
和传统的体育活动
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区域认知
中国的民族
朝鲜族长鼓舞
维吾尔族手鼓舞
蒙古族马头琴
哈萨克族冬不拉
苗族吊脚楼
傣族竹楼
中国的民族
区域认知
资料:我国东部地区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南方地区人口向少数大城市迁移趋势更加显著。以秦岭—淮河线为界,分析南北方地区人口的空间分异规律及机理,能更为全面地把握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和演进过程。表为1982—2020年我国东部地区南方和北方人口密度统计表。
探究一
(1)据表描述1982—2020年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方人口空间分布特征。
(2)分析我国南方地区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的原因。
(3)说明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方人口分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不利影响。
研究区 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 年份 人口密度 最小值 (人/km2) 人口密度 最大值 (人/km2) 人口 平均密度 (人/km2) 人口密度 最小值 (人/km2) 人口密度 最大值 (人/km2) 人口
平均密度
(人/km2)
1982 1990 2000 2010 2020 6 6 8 9 8 3382 3972 4783 5630 8793 227 253 280 302 327 3 3 3 4 4 1675 2045 2564 4212 7579 208
236
256
271
276
问题探究
(1)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南方地区人口密度始终大于北方地区;南北方地区人口密度差值增大,人口重心总体向南移动;南北方地区内部人口密度分布差异大,人口过度集聚。
(2)南方地区改革开放早,经济发展快,就业机会多;随着城镇化发展,南方城市与乡村的经济差异增大,促进人口向城市迁移;南方地区以少数大城市为中心,形成了大都市圈,对人口吸引力强。
(3)导致南方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出现了区域间发展不协调;人口向大城市集聚,加大城乡差距,不利于乡村振兴;人口在少数大城市集聚会带来城市环境质量变差、人口管理难度大等问题。
问题探究
材料1: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四面环山,梯田依山顺势直连云天,白水河穿寨而过。村民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木结构吊脚楼,千余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
材料2:吊脚楼是苗族传统民居建筑,也是我国南方的古老建筑形式之一。苗族人为了适应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在30°—70°的斜坡陡坎上,
创建了木质结构的吊脚楼。吊脚楼后半部
分建于倾斜度较大的山坡上,前半部分以
木柱支撑,形成吊脚柱,故称之为吊脚楼。
吊脚楼一般有三层:上层储谷,中层住人,
下层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
材料3:右图为“西江千户苗寨所在的
位置”及“吊脚楼景观图”。
(1)从地形角度分析西江千户苗寨村落选址的有利条件。
(2)传统民居建筑往往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适,根据材料二分析吊脚楼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3)苗寨吊脚楼建筑的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试简述原因。
问题探究
(1)海拔较高,夏季凉爽;山坡有利于排水;四面环山,冬季山地阻挡冷空气,更暖和。
(2)当地地形起伏大,吊脚楼能更好的适应当地的地形;该地植被覆盖率高,可为吊脚楼的建设带来充足材料;该地夏季气候湿热,吊脚楼下层悬空可以通风散热,上层干燥,可以储谷;较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3)吊脚楼建筑工艺的传承逐渐消失;地质崩塌、滑坡,及火灾等导致建筑实体毁损;外来文化的冲击,思想观念改变,是人们对吊脚楼缺乏认同感;现代建筑的介入,以及商业活动的发展给吊脚楼建筑的保护带来很大压力。
问题探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