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东方风来满眼春(节选)
(时间:40分钟 分值:42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踱步(dú)
面颊(jiá)
证券(juàn)
鳞次栉比(zhì)
B.颁布(bān)
远眺(tiào)
亲昵(nì)
侃侃而谈(kǎn)
C.处理(chǔ)
心坎(kǎn)
游说(shuì)
莞尔一笑(wǎn)
D.萦绕(yíng)
俯瞰(kàn)
装载(zài)
神采奕奕(yì)
解析:A项,“踱”应为“duó”,“券”应为“quàn”。
答案:A
2.下列各项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荡漾 远眺 金璧辉煌 渊源流长
B.俯瞰 面颊 舟车劳顿 千里迢迢
C.葱茏 敏捷 神采奕奕 欣欣向荣
D.东莞 云霄 别具一格 革故鼎新
解析:A项,璧—碧,渊源—源远。
答案:A
3.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电视剧《幸福来敲门》掀起的“幸福”冲击波余波未了,《幸福生活在招手》、《谁比谁幸福》、《80媳妇50妈》等“幸福剧”又依次登台亮相,可谓欣欣向荣。“幸福”二字俨然成了2011年电视剧关键热词。民众对“幸福”的呼唤绝非一时的心血来潮和跟风从众,貌似偶然间引发的“幸福热”背后抑或潜藏着诸多的必然性。
A.余波未了
B.欣欣向荣
C.俨然
D.心血来潮
解析:B项,“欣欣向荣”形容草木茂盛,比喻事业蓬勃发展。不合语境。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无数人通过随时随地的分享,微博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在推动着中国的进步。微博在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公众的意识。
B.种种迹象表明,购房者的观望非但没有像往日那样,坚持几日就选择放弃,重新加入到购房大军中去,而且政策的从严,让购房者对房价下降充满信心。
C.一位老人摔倒了,一个民族纠结了。一个历来以“助人为乐”为传统美德的民族遭遇了严峻考验。我们应该如何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呢?
D.我国正在经历一场从“吃饱”向“吃好”“吃健康”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解析:A项,两个主语,正常应该是“通过无数人随时随地的分享”;B项,主谓搭配不当,“观望”不能“坚持”、“加入”,“从严”不能让购房者充满信心,应改为“观望的购房者”、“从严的政策”;关联词位置不对,“非但”调到“观望的购房者”之前;C项,“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有误。
答案:D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如何弥合社会信任链条,是摆在微博面前的现实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在这个时期,社会化的手段就成为治理微博乱象的“次优选择”。
①从现实情况看,市场化的手段在重塑微博公信力上是不得力的
②人们寄希望于制度建设的得力
③可供选择的力量无外乎三种——政府、市场和社会
④于是人们便将目光聚焦在政府和社会上,而政府理所当然成为了首选⑤然而,制度建设始终跑不过互联网传播平台的飞速发展
⑥呼吁加强法制和信息认证机制建设,完善微博的管理办法
A.④②⑥①③⑤
B.④②⑤⑥①③
C.③①④②⑥⑤
D.③①②④⑤⑥
解析:③总说,①先说“市场”,④说“政府”“社会”,②承接“政府”谈“制度建设”,⑥进一步解释②,⑤由“制度”转折。
答案:C
二、阅读鉴赏(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东方腾起一条龙
本报北京4月18日讯(记者朱海燕
江耀明) 京沪高速铁路全线开工,由此中国“经济起飞的脊梁”挺得更直。
上午9时,开工仪式在春阳送暖、万木摇绿的大兴举行。干练的温家宝总理微笑着拉去红绸,为京沪高速铁路有限公司揭牌。
这项世界注目的盛大活动,在和煦的东风中,仅用了10分钟。
新一届政府快捷务实的作风,和这一伟大的事件,将留在历史的记忆中。
京沪高铁全长1
318公里,是当今一条建成线路最长、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
全线设21个车站,设计时速350公里。双向输送能力每年达1.6亿人。
这条投资2
209.4亿元的铁路5年建成后,北京到上海由10小时将缩至5小时。
此线贯穿沿线四省三市,连接环渤海和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区。
四省三市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5%,人口占全国的26%,GDP占全国的40%,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和最具潜力的黄金高地。
但历史也给我们呈现另外一面:
仅占全国铁路2%的既有京沪铁路,2007年,客运密度为4
782万人公里,货运密度为6
277万吨公里,分别是中国铁路平均密度的5.2倍和2.1倍,成为地球上最忙最累的铁路。
于是,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京沪高速铁路上马。
高铁建成后,京沪间实现客货分流,年货运能力将达1.2亿吨。
这项工程起步于1993年。近年来,我国围绕高速铁路技术完成了400多项科研试验,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
同时,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国铁路掌握了时速300公里动车组制造技术。经过铁路第六次提速,掌握了时速200公里及以上成套技术,形成了自主技术体系,为京沪高铁提供了技术支撑
发展高速铁路,是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之举。高速列车每公里燃料消耗比汽车低2.5倍,比中程客运飞机低4倍,占地仅相当双向4车道高速公路的1/2。
高速铁路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1964年10月1日,第一条高铁在日本东海道问世后,很快迎来了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召开。
经过44年的提高和完善,目前已有11个国家和地区共1万公里高铁投入运营。至2020年,我国将建成18
000公里高速铁路。
9时零8分,温家宝以洪亮的声音宣布京沪高速铁路全线开工后,他和10位建设者一起挥锹,为工程奠基。
记者注意到,这个时间距1978年10月18日,邓小平登上日本新干线高速列车那一刻,将近30年。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为京沪高铁起航铺平了道路。
京沪之间,关于铁路的话题太多。1876年,上海至吴淞口的第一条铁路,和1881年建在北京附近的唐胥铁路,都短命告终。
京沪高速铁路,只有在共产党人手中才能梦想成真。
(选自《中国铁道建筑报》)
6.本文的标题“东方腾起一条龙”含义深刻,请从修辞角度入手分析其寓意。(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新闻以“东方腾起一条龙”为题,以“龙”为喻,既指即将开工建设的京沪高速铁路,也指我国东部的崛起和中华民族的腾飞。这个标题契合我们的民族心理,带给读者一种振奋人心的力量,洋溢着民族自豪感。
7.本文穿插了大量的背景材料,请概括说明作者主要引用了哪几个方面的背景材料。(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京沪高铁的有关技术参数及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数据;②建设京沪高铁的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背景;③有关世界各国建设高速铁路情况的材料;④有关京沪铁路建设的历史情况。
8.本文见报之后,反映十分强烈。有上百家媒体对京沪高铁作了报道,而读者认为此篇是最深刻、最有力的一篇。请从新闻的特点和主题两个方面,分析本文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特点方面:①本文篇幅短小,但信息容量非常大,各种数据详尽确凿,充分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②本文抓住现实场景的细节,以小见大,表现新一届政府求真务实、快捷高效的工作作风,以此揭示京沪高铁项目得以如期上马的根本原因。
主题方面:①把京沪高铁建设放在百年铁路和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具有历史的纵深感,揭示了京沪高铁的建设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选择。②高速铁路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作者从京沪高铁的开工建设看到了东部的腾飞,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三、表达交流(12分)
9.假如今天是1月
24号,滨湖中学高二(8)班的小明在冬令营上主持小活动“历史上的今天”,他选择了以下三件历史事件加以介绍,请你帮他设计两组衔接的话,使演讲有整体感。(6分)
1984年的今天,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经济特区,为特区题词。邓小平的视察,及时纠正了当时党内外存在的否定经济特区的倾向,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56年的今天,中国科学院首次向我国有成就的自然科学家颁发了年度科学奖,钱学森、华罗庚、吴文俊、钱伟长等人获奖,他们的研究成果或理论著述对国民经济贡献很大。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01年的今天,利玛窦来到北京,他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还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技知识,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答案:(1)如果说改革和开放是经济快速发展的两轨,那么科技和人才就是火车的发动机,我国政府对此早就有所认识。 (2)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科技的发展需要交流。交流不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才有的新事物。
10.某报以“写给成年人看的童话”为话题举办征文活动,获得第一名的是《一支燃着的烟》,全文仅仅34个字:“一支冒着袅袅青烟的香烟,指着自己说:‘我是最好的直观教具,说明抽烟会缩短生命。’”
请你以评委会的名义给该文写一则简短的评语,说明入选的理由。(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采用拟人手法创作,符合童话的文体特点;突出戒烟主题,生动、形象,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