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 碣石(jié) 澹澹(dàn)
B. 竦峙(sǒng) 幸甚至哉(zāi)
C. 子规啼(tí) 一帆悬(xuán)
D. 枯藤(téng) 瘦马(sòu)
2.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歌以咏志(抒发) 风正一帆悬(挂)
B. 乡书何处达(送到) 老树昏鸦(黄昏)
C. 星汉灿烂(星星) 海日生残夜(升起)
D. 次北固山下(停宿) 古道西风(秋风)
3. 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歌以/ 咏志 B. 我寄愁/ 心与明月
C. 江春/ 入旧年 D. 断肠人/ 在天涯
4. 下列说法无误的一项是 ( )
A. 律诗,通常每首八句、四联,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一般说来,律诗二、三两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
B. 《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作者曹操,字翼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C.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诗人李白闻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慨、寄以慰藉的七言律诗。
D.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作者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散曲家,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5.请根据提示,选择正确的选项。
(1)意象辨析法:乡书何处达,归_______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A. 燕(主要表现春天的美好)
B. 雁(主要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2)偏旁辨析法:秋风______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A. 萧(与草有关,本义是艾蒿,后形容景物寂寞冷落,毫无生气的样子)
B. 箫(与竹有关,指古代的一种竹管乐器)
6. 默写。
(1) _______________,山岛竦峙。树木丛生, __________________ 。
(2)杨花落尽子规啼, __________________ 。
(3) __________________ ,风正一帆悬。
(4)《观沧海》一诗中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5)《次北固山下》一诗中借大雁捎信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6)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借明月寄托愁思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7)《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8)阅读古诗词,我们可以通过直抒胸臆的词语把握情感。如“不知何处吹芦管,①__________________”(《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望”流露出“征人”对故乡的不尽思念;“② __________________”(《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愁”道出了李白对友人的同情与担忧。
7.学完本课后,七年级开展了“遨游诗词海洋,领略诗词魅力”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学校针对七年级学生课外阅读诗词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请用一句话概括你的发现。
选项 经常读 从不读 很少读 抽空读
人数 21 29 51 49
百分比 14% 19. 33% 34% 32. 67%
(2)请仿照画横线的句子,续写句子。
优秀的诗词可以飞越时间的长河和不同的国度,拨动人们的心弦。她如绝美的天籁,拂去尘世的喧嚣;她似千年的佳酿,蕴藏醉人的芳香;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
大家期待已久的“夏之风”古诗朗诵会即将开始。请你为主持人拟写一段开场白,10 0 字以内。
阅读理解
阅读《观沧海》,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的画面。
秋是悲凉的,而在曹操的眼里却充满了生机,为什么
请任选角度,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妙处。
11、《经典咏流传》准备为本诗配乐。请你推荐下面的一种乐器给栏目组,并说说理由。
笛子 古筝 唢呐 编钟 二胡
(二)阅读《次北固山下》,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唐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2. 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次”有“依次”“停留”“接连”等意思,标题中的“次”指停留、停宿。
B. 首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山水兼程、旅途奔波的辛劳。
C. 颔联描写了船行江上、一帆风顺、平野开阔、春潮渐退的壮观景象。
D. 颈联蕴含着时序变迁的自然理趣,以及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13、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展现的画面。
14、颈联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任意选择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15. 本诗提到了“书”的意象,请分析其蕴含的情感。
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6.首句点出 ,第二句传达出 。
请对 “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18.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中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阅读《天净沙 秋思》,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9.这首小令在写作上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写法,能显示全篇主旨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
20. 这首小令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1.下列各句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用具有特点的景物写秋,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B景与情结合,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
C“夕阳”、“天涯”交代了时间、地点。“断肠人”今夜宿谁家?在“小桥流水人家”
D读者是随着秋思满腹的主人公的脚步、视线、思绪进入这幅画卷的。
(五)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22、“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从哪些角度写景,请简要分析。
“诗言志”,是说诗歌表达的是诗人的志向和情感,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六)阅读下列古诗,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记征人语(其一)
纳兰性德
列幕平沙夜寂寥,楚云燕月①两迢迢。
征人自是无归梦,却枕兜鍪②卧听潮。
【注】①楚云燕月:楚天的云和燕山的月。②兜鍪(móu):古代战士的头盔。
24.两首诗的前两句都借助_____、_____等意象来写出了环境的_____。
这两首诗共同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与《夜上受降城闻笛》相比,《记征人语》寄寓的情感更加丰富,请你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
1、D 2.C 3.B 4.A 5.(1)B (2)A 6.(1)水何澹澹 百草丰茂 (2)闻道龙标过五溪 (3)潮平两岸阔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5)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我寄愁心与明月 , 随君直到夜郎西 (7)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8)一夜征人尽望乡 我寄愁心与明月 7.(1)示例:该校七年级学生中课外经常阅读诗词的学生较少。(2)她如清澈的甘泉,滋润干涸的心田 (3)烈日炎炎,人们盼望凉风习习。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也不乏夏韵。今天就让古诗词中的阵阵“夏之风”来抚慰我们的心灵吧!让我们一起见证大家精彩的朗诵!
8.示例:茫茫的大海上水波荡漾,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这里。
9.因为曹操北征乌桓刚刚打了胜仗,内心充满了喜悦,对未来统一中原、建功立业充满了信心,也表现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0、运用夸张和互文修辞,展开丰富的想象,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宽阔的胸襟和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11、示例一:我推荐古筝。古筝之声古朴、刚劲、悠扬,与本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相符,有助于表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情壮志。
示例二:我推荐编钟。编钟之声庄重、洪亮、悠远,符合本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有助于表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情壮志。
12.C
13、春潮涌涨,大江奔流,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
14、示例: 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更蕴含自然理趣:新生的美好事物往往产生于旧事物中。
15.本诗中的“书”主要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临近新年,产生了对家乡和亲人思念的愁绪。
16.闻讯的时节——暮春。 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悲伤的感情。
17.拟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18.柳絮和布谷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19.寄情于物 断肠
20、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游子羁旅的凄楚和思乡之情。
21.C
22、首句从视觉角度,写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下一句从听觉角度,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23、抒发了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24. 沙 月 冷清(寂静)
25.都抒发了征人的思乡之情。《记征人语》中“枕兜鍪”表达了他们时刻待命报效祖国的决心或“自是无归梦”表现出他们戍守边疆的无怨无悔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