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访李政道博士
一、基础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混沌(dùn) 洗漱(sù)
食不果(ɡuǒ)腹
察(chá)言观色
B.模(mú)样
庇(pì)佑
无耻谰(lán)言
返璞(pǔ)归真
C.纰缪(miù)
对称(chèn)
桀(jié)骜不驯
涣(huàn)然冰释
D.华裔(yì)
模拟(nǐ)
戮(chuō)力同心
力挽狂澜(lán)
解析:A项,“漱”应读shù;B项,“庇”应读bì;“璞”应读pú;D项,“戮”应读lù。
答案:C
2.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晋升 灰烬 觐见 进退两难 噤若寒蝉
B.闪烁 硕大 回溯 媒妁之言 数见不鲜
C.邂逅 亵渎 狡黠 不屑一顾 歌台舞榭
D.罪孽 啮齿 涅槃 劣迹昭彰 蹑手蹑脚
解析:A项,全读jìn;B项,“溯”应读sù
,其余都读shuò;C项,“黠”应读xiá,其余都读xiè;D项,“劣”应读liè,其余都读niè。
答案:A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惊蛰 班斓 文过饰非 按图索骥
B.睿智 炮制 丰功伟绩 真知灼见
C.城隍 慰藉 饶有趣味 日簿西山
D.辩士 斡旋 挺而走险 强弩之末
解析:A项,班斓—斑斓;C项,日簿西山—日薄西山;D项,挺而走险—铤而走险。
答案:B
4.填入下列各句中的词语,
正确的一项是
( )
(1)李政道博士多年来与中国保持着_____________的关系。
(2)创新不光是要胆子大,
科学的发展还必须要有_____________的基础。
(3)在国内不一样,学生一进校就分专业,我对此持_____________意见。
(4)至于科学与艺术,它们_____________是有相通的地方。
A.亲切 坚固 保留 切实
B.密切 坚固 保存 确实
C.密切 坚实 保留 确实
D.亲切 坚实 保存 切实
答案:C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1)那么可不可以这样说,________在哪里做的工作,________是华裔科学家得奖,我们都感到同样的光荣。
(2)所以,创新________要大胆,________具备分析的能力。
A.不管 只要 不仅 更要
B.无论 假如 不光 还要
C.无论 假如 不仅 更要
D.不管 只要 不光 还要
答案:D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记者:您31岁获得诺贝尔奖,您认为获奖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是天才、幸运?还是其他?
B.我们来想一下:巴基斯坦有没有诺贝尔奖得主?
C.颁奖典礼拿奖的顺序是,物理排在第一位,化学第二位,然后是生物,医学,文学。
D.早上6点钟,电话铃响,说:“毛主席想接见你”。
解析:A项,第二个问号应改为逗号;
C项,最后两个逗号应改为顿号;D项,引号应删掉。
答案:B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企业能有今天的规模和声誉,除了员工的协作之外,也是总裁苦心孤诣经营的结果。
B.素质教育的研讨会上,师生代表就品德、知识、能力等问题都络绎不绝地发表个人意见。
C.媚俗作为一种商业策略,在许多作家那里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完全靠迎合大众是无法在文学土壤中扎根的。
D.读书是一场迟延的精神宴席,饥肠辘辘的人们来不及彼此打上个招呼,便埋头书摊,饱食美味了。
解析:B项,“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来来往往连续不断。发表意见不能说“络绎不绝”,将其改为“纷纷”较为合适;A项,“苦心孤诣”指费尽心思钻研,形容钻研或经营达到别人达不到的境地;C项,“权宜之计”指暂时适宜;D项,“饥肠辘辘”形容非常饥饿。
答案:B
8.下面的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倾销与反倾销,这本是商战中常见的一种争夺市场的现象。
②他们在与外方打交道时,往往唯唯诺诺,被人一吓就逃,一骂就走,唯恐断了自己的财路。
③然而,在中外贸易战中,出现了苦涩的7∶410的交战水平,是值得国人们好好想一想的。
④实际上,你越是退避忍让,客观上就是在被人家赶出市场。
⑤其实,根本原因不难找出,这就是,一些企业至今患有“恐外症”。
⑥只有据理力争,才能使自己的产品在国外站得住脚跟。
A.②④⑤①③⑥
B.②④⑤③①⑥
C.①③⑤②④⑥
D.①③②⑤④⑥
解析:①引起话题。③“然而”指出问题。⑤指出产生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②④是对⑤的具体阐述。⑥指出正确的做法。
答案:C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关于梁思成的随想
李 辉
我很欣赏一位英国建筑历史学家关于“建筑”的议论。在他看来,当一个穴居人,为了更舒服在洞口挂上几张皮子的时候,或当牧民用根柱子支起兽皮搭帐篷的时候,“建筑”并没有开始。“建筑”不始于第一个用木棍和泥巴或树枝和茅草搭起的小屋,或堆起石头用草泥作顶。这些东西,比起燕子窝或海狸穴来,并不能称其为“建筑”。只有当人类第一次将自己与他的建筑视为一体和引以自豪时,并且比单纯的需要更进一步——他开始关心他的建筑外观之时,“建筑”才真正开始。这位建筑历史学家甚至认为,在建筑史中,应该排除那些仅仅就是“房子”的房子,并且明确在“房子”与“建筑”之间必须有区别。
“‘建筑’是一种艺术,因而它在某些方面是人类或建造者的表现。”这位英国学者说。
我们面前的梁思成,恰恰在这方面拥有了建筑的灵魂。他以做学问起步,从枯燥的架构分析、材料分析、形状勾勒等等专业常识,走进了包容历史与现实的人类精神。这样,他对建筑历史的描述,已不能仅仅视为单一的学问。只有他真正了解那些古建筑的价值。因为他把它们和创造它们的人的精神视为一体。也只有拥有他这种文化关怀的人,对古建筑的热爱,才达到了一个文人所能达到的极致。
人们一般都愿意以无比钦佩的心情,提及梁思成在二次大战期间为日本名城奈良免遭轰炸所做出的努力。对于一般人来说,这的确是难以想象的举动。他和全民族都遭受日本侵略带来的痛苦,而林徽因的弟弟,作为一名中国军队的飞机驾驶员,更是直接牺牲于对日空战之中。国耻家恨,都完全可以让他对美军轰炸日本本土感到兴奋。
然而,梁思成想得更远、更深,他是一个冷静的历史主义者,一个立足于人类而拥抱文化的“世界主义者”——我找不出比这更好的概括、更准确的表述。在烽火连天的岁月,在仇恨很容易支配人们一切行为的时刻,唯独他,把热爱依旧倾注在人类古建筑上,他知道,所有地球上的文化遗产,都属于人类。
日本的一些城市,对于梁思成来说并不陌生,尤其是奈良,那座由中国唐代高僧鉴真大师亲自指导设计的唐招提寺,是他所知道的保存最为完整的唐代木建筑。他不能想象炮火顷刻之间使它灰飞烟灭。
于是,在最近一篇描写梁思成保护日本奈良的报告文学中,我看到了这样的记录:在美军开始猛烈轰炸日本本土的时候,梁思成赶到美军设在重庆的指挥部,向布朗森上校陈述保护奈良城的重要性,并递交一份关于奈良古建筑的图纸。
梁思成向那位不免感到有些困惑不解的美国军官说了这样一番话:
“要是从我个人感情出发,想到国人的苦难,我是恨不得炸日本人,然而,一种职业与历史责任感,让我冷静下来,建筑是社会的缩影,民族的象征,但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的结晶。像奈良唐招提寺,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一旦炸毁,是无法补救的。”
我不清楚报告文学的作者是如何了解到这番对话的内容,也许是一种文学虚构。但是,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虚构,是符合梁思成思想逻辑的合理想象。我相信它是真的。
理性战胜了仇恨,文化的永恒价值取代了战争的非理性。梁思成的建议,受到美军的高度重视,保护奈良的计划终于得以实施。战争之后,在大轰炸中幸免于难的奈良,因为它完好地保存了众多的古代建筑,被宣布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在奈良被命名三十周年纪念的那天,《朝日新闻》特此刊文《日本古都恩人梁思成氏》。
9.下列对报告文学中的“文学虚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虚构是事实上没有而作者根据表达需要创造的。
B.虚构要符合历史事实和人物思想的逻辑。
C.虚构是作者发挥充分的想象,虚构人物形象。
D.虚构是作者发挥适当的想象,虚拟故事情节。
解析:B项,从原文“但是,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虚构,是符合梁思成思想逻辑的合理想象。”可得出答案。
答案:B
10.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化的永恒价值只有在理性战胜了仇恨之后才能得以保存。
B.战争是非理性的,它在文化遗产面前是毫无意义的。
C.梁思成的理性建议,使奈良在战争中幸免于难。
D.在理性的支配下忘记仇恨,为了保护文化遗产,战争停止了。
解析:A项,文化的永恒价值并不是依赖理性而存在的,它的存在是文化价值本身的问题;B项,战争对文化而言是毁灭性的,而不是毫无意义;D项,战争曾经毁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当仇恨战胜理性的时候,战争对文化遗产的毁灭是不可避免的。
答案:C
11.下列对“他是一个冷静的历史主义者,一个立足于人类而拥抱文化的‘世界主义者’”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思成认为地球上所有的文化遗产都属于全人类。
B.梁思成在文化上有一种超然的态度,不计较国耻家恨。
C.梁思成对一切问题的思考都比别人更远、更深。
D.梁思成对日本的文化有一种正确的保护意识。
解析:B项,“不计较国耻家恨”有误;C项,“对一切问题”有误,文中无相关信息;D项,答非所问。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