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长亭送别 限时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2 长亭送别 限时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29 16:28: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双基限时练(十二) 长亭送别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的注音与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揾(wèn)干 翁媪(ǎo)
不温(wēn)不火
瘟(wēn)神
B.偎(wēi)依
煨(wēi)汤
运筹帏(wéi)幄
纬(wéi)度
C.谂(shěn)悉
丰稔(rěn)
拈(zhān)花惹草
灯捻(niǎn)
D.赓(ɡēnɡ)续
庚(ɡēnɡ)帖
少不更(ɡēnɡ)事
羹(ɡēnɡ)匙
解析 A项,温—瘟。B项,纬:wěi。C项,拈:niān。
答案 D
2.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碧云天,黄花地”——黄花,指菊花,与“战地黄花分外香”中的黄花意思相同。
B.“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煞,是很的意思,及第就是考中。
C.“从今经忏无心礼,专听春雷第一声”——春雷这里是指考中状元的好消息。
D.“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阁,即搁,这里是说满眼泪水搁不下,满面流淌。
解析 D项,阁不住:禁不住,不由地。
答案 D
3.选出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  )
A.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B.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C.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
D.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解析 C项是比喻,其他是夸张。
答案 C
4.下面句子中,属于化用或改造古人诗词名句的一项是(  )
①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②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③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④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⑤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A.①②⑤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①化用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句;②化用古乐府《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句,⑤化用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句。
答案 A
5.选出对下列各句赏析不当的一项(  )
A.“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该句点明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刻画出主人公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
B.“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这两句虽是淡淡景语,其实正表达出主人公的心愿,来年能早日在此相聚。
C.“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这两句一问一答,抒发出主人公不愿分离而不得不分离的痛苦心理。
D.“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一个对比,一个反问,不仅点明愁苦之深,同时也留下了绵绵余韵。
解析 “表达出主人公的心愿,来年能在此相聚”错。
答案 B
6.选出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  )
A.元杂剧里的科,也叫科介、科范,相当于现在的舞台说明,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等。
B.元杂剧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北方。明清时期又出现了南戏,南戏又称为“传奇”。有《荆钗记》《刘知远》《拜月亭》《杀狗记》四大传奇。
C.元杂剧的著名作家作品有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马致远《汉宫秋》,汤显祖《牡丹亭》等。
D.元杂剧的结构一般是四折一楔子,而《西厢记》突破了这个惯例,共五本二十一折。
解析 C项,汤显祖为明代人。
答案 C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唱段,完成7~11题。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7.“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一句抓住了怎样的景色特点?意在表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抓住深秋季节空阔萧索的景色特点,意在烘托莺莺的痛苦心情。
8.究竟“谁染霜林醉”,文中是否作了回答?意在表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了回答,意思是惜别的血泪染红了霜林,意在表现哀怨之凝重。
9.【端正好】一曲与【一煞】一曲在写景上有什么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都是借景抒情,但前者写晨景,后者写暮景,前者写云花风雁,后者写山林烟霭。
10.欧阳修《踏莎行》中有“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的诗句,与【一煞】一曲中“青山隔送行,疏林不作美,淡烟暮霭相遮蔽”有什么相通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都写出了离别的惆怅。送者怅然痴立,极目远送行人渐逝而依依难离,眷恋之情因人的离去而变得更深更重。
11.简析文中“无人语”与“听马嘶”所创设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无人语”与“听马嘶”相映衬,烘托出环境的寂寥与人物的落寞。“无人语”既写出夕阳古道寂无人声,又写出莺莺欲语无人相对的凄凉,而此时的马嘶打破了沉寂,也撕裂了莺莺破碎的心。
三、能力提升
阅读《西厢记》中的《赖婚》一折,完成12~14题。
这一折中,老夫人突如其来的悔婚行动使莺莺十分震惊,她悲愤交加——
【旦云】俺娘好口不应心也呵!
【乔牌儿】老夫人转关儿没定夺,哑谜儿怎猜破;黑阁落甜话儿将人知,请将来着人不快活。
【江儿水】佳人自来多命薄,秀人每从来懦。闷杀没头鹅,撇下赔钱货;下场头那答儿发付我!
【殿前欢】恰才个笑呵呵,都做了江州司马泪痕多。若不是一封书将半万贼兵破,俺一家儿怎得存活?他不想结姻缘想什么?到如今难着莫(捉摸)。老夫人谎到天来大,当日成也是恁个母亲,今日败也是恁个萧何。
【离亭宴带歇指煞】从今后玉容寂寞梨花朵,胭脂浅淡樱桃颗,这相思何时是可?
昏邓邓黑海来深,白茫茫陆地来厚,碧悠悠青天来阔;太行山般高仰望,东洋海般深思渴。毒害的恁么。俺娘啊,将颤巍巍双头花蕊搓,香馥馥同心缕带割,长搀连理琼枝挫。……
12.剧中人莺莺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有高深的文学修养,作者写她的语言就注意化用诗歌名句,请写出化用的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或“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13.崔莺莺被母亲的背信弃义的行为所激怒,曲词变换运用了一些俗谚以表达她强烈的怨愤之情,写出这两句俗谚的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红颜自古多薄命;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14.对以上节选的曲词语言特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化用名诗名句和变换运用俗谚,使语言凝重秀雅,以符合莺莺的个性和身份。
B.以上曲词把华丽浓艳的文学语言和生动泼辣的民间口语并行使用,达到了雅俗相得益彰、和谐完美的境界。
C.以上曲词感彩浓烈,口语应用较多,如哑谜儿、甜话儿、没头鹅、赔钱货等,使曲词完全成了韵律化的口语,一气呵成。
D.以上曲词采用了“昏邓邓”“白茫茫”“碧悠悠”“颤巍巍”等叠词,使崔莺莺的感情表达委婉曲折,符合大家闺秀的身份。
解析 “感情表达委婉曲折”错。
答案 D
四、语言表达
15.请根据示例将本文中【端正好】一支曲子改写为现代诗。
示例:【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改写后:
残阳如血,
敲打在她寂寞的心头;
夕阳古道,
淡烟笼罩影绰绰。
望不见远行的人儿,只听见凄冷的秋风,
煞是使人愁。
似乎耳边还有玉骢马的呼唤,
我多想让马儿插上翅膀,
伴君千山行万水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原曲: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改诗:是谁丰富了湛蓝的天空又无情地飘离/是谁装点了苍白的大地/却是路上带寒的秋菊/风,肆意狂乱了思绪/碎片也由南飞的大雁携去/看得林中霜叶也悄然醉了/哪是霜叶自醉/是染上了离人红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