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测试卷
时间:70分钟
满分:100分+卷面分5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得分
为建设“书香校园”,学校开展了许多关于读书的活动,请你参加。
一、分享读后感。(共9分)
文章不是无情物。那些用华丽词句、无病而呻的文字堆砌出来的huāng táng( )shū kān( ), 可以铁大家茶余饭后消遣一下, 选不如带着真情实感的 zhì pǔ( )篇章感人。我最喜欢读的书是那部 shù shuō( )“官迫民反”的《水浒传》。每天放学我放下书包就直奔书店开始读书。从书中我认识了很多 yīng xióng( ),学到了很多做人处世的道理。
1.根据拼音补充读后感。(5分)
2.读后感中加点字的读音易读错,给它们注音。(2分)
无病而呻( ) 水浒传( ) 直奔( )书店 做人处( )世
3.在横线上加上恰当的关联词。(2分)
二、交流读书的意义。(共8分)
1.琳琳想用三个关于“量”的词语来表达,帮她填一填。(3分)
质量 分量 雅量
读书是一种思维的训练,人格的修炼,内心的历练。所以,爱读书的人,说话有 ,掷地有声:为人有 ,豁达淡泊;生命有 ,深远厚重。“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2.读书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快乐的事。书如阳光照耀着我们,如朋友陪伴着我们。在我们伤心之时,书是安慰我们的良药。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陶冶我们的情操,
(1)读书也给你带来了许多益处吧!请把你的体会写在上面的横线上。(2分)
(2)我们还可以把书比喻成什么 写一写。(3分)
三、诵经典、赠书签。(共9分)
1.下面是琳琳要朗诵的部分内容,帮她作好朗诵准备。(6分)
敏①而好学,不耻②下问。
注释 ①〔敏〕 ②〔耻〕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②,敏②以求之者也。
注释 ③(好古) ④〔敏〕
(1)给难懂的字词加上注释。(4分)(2)用“/”给第二句划分朗读节奏。(画两处)(2分)
2.琳琳制作了一些书签,准备送给亲朋好友,她该分别送给谁呢 (3分)
(1)弟弟学习时有不懂装懂的情况。 ( )
(2)同桌上课时不好好听讲,总是趁老师不注意在抽屉里玩儿玩具。 ( )
(3)表妹平时学习不注重积累,所以不能将知识运用自如。 ( )
四、作品推荐会。(共16分)
1.下面是学校征集的“作品推荐会”活动的宣传语,其中恰当的是哪一项 ( )(3分)
A.把花朵留在枝头,让美丽留在心灵。B.阅读,滋养精神;思考,孕育智慧。
C.道路连着你和他,安全系着千万家。D.播下一颗善的种子,用心呵护失学儿童。
2.小舟想推荐《史记》,要把推荐的重要理由写具体可以( )。(多选)(3分)
A.介绍鲁迅称赞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是呈现了中华文学之美、历史之美的文史经典
B.介绍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等基本信息
C.转述或摘录《史记》中的精彩片段
D.介绍相相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如顾全大局的尧、卧薪尝胆的勾践等
3.琳琳想推荐《九成宫醴泉铭》,她可以围绕( )的特点讲。(3分)
A.结构简省 B.圆润多姿 C.平正端庄 D.笔画连绵
4.根据提示将你喜欢的文学或影视作品中的人物介绍给大家。(4分)
大家好,我最喜欢的人物是 ,出自《 》 (分条讲述理由,通过具体例子表现人物特点)谢谢大家,我介绍完了。
5.推荐会接近尾声,主持人的串词稿顺序被打乱了,最恰当的是哪一项 ( )(3分)
同学们,本次推荐会已接近尾声。 , ;也需要有能耐得住寂寞的心, , 。期待我们下次精彩继续!
①善耐寂寞,你的内心世界会变得丰富 ②欣赏优秀作品,贵在持之以恒
③不要因为这份寂寞与单调,你就感到厌烦无味,与优秀作品渐行渐远
④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看,兴头过后就丢到一旁
①②④③ B. ②④①③ C. ②①③④ D. ②①④③
五、阅读闯关测评。(共28分)
(一)童聚须知(节选)(12分)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①,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①。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朱熹
1.下列关于读书的观点和上文一致的一项是( )。(2分)
A.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B.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冰心
C.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董其昌
D.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将书册整齐顿放(安置) B.对书册(校对)
C.不可倒一字(颠倒) D.只是要多诵遍数(读)
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B.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C.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D.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4.读画“ ”的部分,用自己的话写一写朱熹认为读书前要作什么准备。(3分)
5.联系文言文及自己的读书经历,写写你对“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的理解。(3分)
(二)阅历与读书(16分)
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陈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可见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
②阅历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中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的改变,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视角观察问题,能够看得更加透彻。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那么,该如何丰富阅历呢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认知;阅历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从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阅历。但对于人生经历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是读书。读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教,从他人的经历中获得经验教训,从前人的论述中获得启迪,赢得智慧,增长阅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历与不断读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
④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但这并不意味着读书和阅历可以互相替代。不少人在年轻的时候,迫于升学、就业的现实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中年后,自认为有几十年的阅历,早已洞察世事,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大大减少。这都是不对的。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在“有字之书”中透彻理解书中寓意,在“无字之书”中深入领悟生活哲理,二者不可偏废。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又勇于实践,以阅读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阅读,才能做到读书和阅历相长,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1.下列对“阅历”的理解,不符合文章意思的是哪一项 ( )(3分)
A.对经历进行理性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才能形成阅历。
B.阅历不等于经历,经历是种经过,它只是阅历的基础。
C.经验和教训增多,对事物的见解逐渐深入,阅历就会越来越丰富。
D.它与年龄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事增多,阅历就一定会丰富。
2.作者围绕“阅历与读书”这个话题,分别从 、 、 、 这几个方面来阐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4分)
3.读第③段,说说作者认为应如何丰富阅历。(2分)
4.读第④段中画“ ”的句子,说说你对“有字之书”“无字之书”的理解。(3分)
5.第①段中的“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是什么意思 请你从文中找到相关内容进行说明。(4分)
六、【分享读书故事】读一本好书如同交一个好朋友,写一写你的读书故事。400字左右。(共30分)
第八单元答案
一、1.荒唐 书刊 质朴 述说 英雄
2. shēn zhuàn bèn chǔ
3. 示例:虽然……但是……
二、1.分量 雅量 质量
2.示例:(1)开阔我们的眼界 (2)书是钥匙,能帮我们打开智慧的大门。
三、1. (1)①此处指聪敏。 ②以 为耻。③喜好古代文化。 ④此处指勤勉。 (2)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2.(1)B (2)A (3)C
四、1. B 2. ACD 3. C
4.示例:孙悟空 西游记 首先,孙悟空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物,每次唐僧被妖怪捉走,他都尽力营救。其次,孙悟空有火眼金睛,明辨善恶。比如,在白虎岭,孙悟空三次识破了白骨精的变化,保护了唐僧。最后,我最欣赏的是他敢于反抗的精神,无畏地大闹天宫。
5. B
五、(一)
1. A2. B3. A
4.示例:①整理书桌,保持干净端正:②将书册摆放整齐;③端正坐姿,正对书册。
5.示例:这句话强调反复诵读的重要性。朱熹认为,读熟后无须他人讲解,自会领悟书中深意。例如,我读《论语》时,初读似懂非懂,多读几遍后,对“温故而知新”的理解逐渐深刻,体会到复习的意义。可见,熟读是理解的基础。
(二)
1. D
2.阅历对读书很重要 阅历会对读书所得产生影响的原因 如何丰富阅历 阅历和读书都很重要
3.勤于反思,从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读书,从他人的经历中获得经验教训,从前人的论述中获得启迪,赢得智慧
4.“有字之书”指真正的书,装订成册的著作:“无字之书”指人的生活阅历。
5.少年时洞察力、理解力有所欠缺,所以往往对书中蕴含的意义难以全面把握。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的改变,看问题更加透彻。
六、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