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丹阳市第三中学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丹阳市第三中学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学案(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29 17:44: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主备:朱铭 课型:新授 编号:20160811
班级 姓名 备课组长
【学习目标】
1.了解事理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
2.探究作者示异释疑的行文思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
3.认识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了解其形成的原因,培养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课前预习】
1、注音、解释 教师个备
竺可桢( ) 玄奘( ) 戈壁( ) 戳穿( ) 学生笔记
万顷( ) 海市蜃楼 ( )
单枪匹马 光怪陆离
可望而不可即
空中楼阁 渴不可耐
2、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著作有《物候学》《竺可桢文集》等。
3、下列文字括号中依次填入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据一些专家的意见,(????)沙漠西部的沙子是细沙(????)干燥,含
有大量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____________人马的走动,沙粒
移动摩擦起来,____________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 A.如果……而……或……便??B.只要……且……和……便? C.只要……而……和……就??D.只要……而……或……便?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沙漠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是陌生的,老师这里有几幅沙漠图片,请同学们仔细
观察,然后说说对沙漠的感受。的确,沙漠是神奇美丽的,但它又有着狰狞
可怕的一面,今天让我们走近沙漠,跟随作者去探觅一下沙漠的奥秘。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思考:古代到过沙漠的人和现代的人对沙漠分别有什么感受?他们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2 、课文主要向我们列举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
明确:1、荒凉 可怕 恐惧
科学知识匮乏 条件艰难
2、“魔鬼的海”、“海市蜃楼”和“鸣沙”
三、合作交流, 点拨探究
(一)圈点勾画法细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魔鬼的海”、“海市蜃楼”和“鸣沙”这些奇怪现象作者是怎么描述的?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又是什么?
2、作者对沙漠里奇怪现象的成因进行剖析,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 1、
?奇怪现象
?形成的原因
“?魔鬼的海”和
“海市蜃楼”
“沙漠中地面被太阳晒得酷热了……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影响……又叫做海市蜃楼。”
?“鸣沙”
“?据一些专家的意见……沙粒摩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
2、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
(二) 理清本文写作思路,说说这篇课文运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明确:第1段,描述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第2-5段,解释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小结:本文运用了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
(三)说说本文在说明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如“两年前我和五六个同志曾经走到这鸣沙山顶上慢慢滚下来,果然听到隆隆之声,好像远处汽车在行走似的”——打比方
(四)1、说明文的语言要求首先是要准确,文中哪些地方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呢?
(解决课后练习第二题)
2、这篇文章虽是来阐释沙漠里奇怪现象的原因的,但并不让人觉得深奥难懂,这是由于它还带有一定的文艺色彩,反复朗读,体会这一特点。
明确:从修辞角度来说,文章运用了设问、反问、引用、比喻等多种手法,富有趣味。还有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不少词语绘声绘色,如“隆隆之声”“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碧蓝的清水”“蔚蓝的湖”“蔚蓝的天空”等等,琅琅上口,富于美感。
四、主题
本文描述了沙漠里千百年来被视为魔鬼作怪的可怕现象,从科学的角度作出了正确的解释,表明了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真理。
【当堂训练】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向沙漠进军》和《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的作者都是竺可桢。? B.《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以时间为顺序从古而今写来的。? C.《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主要是驳斥东晋僧人《佛国记》的错误说法。? D.《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较多地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2.课文主要描述了沙漠里的两种奇怪现象,一是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课文先说沙漠中的奇怪现象然后解释具体的原因,这种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书方法有________???? ?。
3.说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法显著《佛国记》说,沙漠里有很多恶鬼和火热的风,人一遇见就要死亡。(???????????????????????????????? )
(2)这时候沙便发出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 )
(3)古人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 )
(4)两年前我和五六个同志曾经走到这鸣沙山顶上慢慢滚下来,果然听到隆隆之声,好像远处汽车在行走似的。(?????????????????? )
【课后提升】
森林是人类的朋友,尤其是维护生态环境方面更是功劳卓著。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测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水吐雨器”。它用另一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孕育了人类。因为地球在形成之初,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高,氧气很少,气温也高,生物是难以生存的,大约在4亿年以前,海里的先进植物登陆,陆地才产生了森林,森林慢慢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同时吐出新鲜氧气,调节气温,这才具备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地球上才最终有了人类。所以科学家又称森林是“吞碳吐氧机”。? 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是地球的绿色之肺。森林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这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是其他任何物体都不能取代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并且保护好森林-目前,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的是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近200年间,地球上的森林已有三分之一以上被采伐和毁掉。而另一方面,由于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急剧增加,此消彼长,使得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生存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水分蒸发加快,改变了气流的循环,使气候变化加剧,从而引发热浪、飓风、暴雨、洪涝及干旱。为了使地球的这个“能吞能吐”的绿色之肺恢复健壮,以改善生态环境,抑制全球变暖,减少水旱等自然灾害。我们应该大力植树造林,使每一座荒山都绿起来。? 20.阅读全文,简洁地回答森林的两大功劳。(4分)? ①吞水吐雨器:?????????????????????????? ②吞碳吐氧机:????????????????????????????? 1、阅渎第三段,概括说明“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的两个原因。???
????????????????????????????? ?????????????????????????????? 2、将“森林“说成“地球的绿色之肺”,这是使用了 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 ?????????????????????????????? 3、加点词“近200年间”强调了???????,“三分之一以上”强调了?????? 。
4、森林遭到破坏后,地球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除了文中介绍的全球性气候变暖外,还有哪些方面的恶化?请举出两例。
?????????????????????????????? ?????????????????????????????? ?????????????????????????????
5、过度砍伐、无节制使用是森林资源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武汉市政府发起了“禁止使用一次性木筷”的活动,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积极拥护和支持。现请你根据平时的观察和思考,提一条保护森林资源的建议或拟一条含警示性的标语。
?????????????????????????????? ??????????????????????????????
【中考链接】
1、补写出下文横线上空缺的部分。
一望无垠的大沙漠,给诗人多少激情。在他们的笔下,即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观景象,也有“黄沙百战穿金甲,??????????? ”的爱国誓言,更有征战将士“醉卧沙场君莫笑,???????????? ”的无奈和辛酸。
2、再写出描写沙漠的古诗句三句。? ?????????????????????????????? ?????????????????????????????? ?????????????????????????????
【收获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