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课件1(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登飞来峰》课件1(共1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29 18:13: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8张PPT。登飞来峰王安石 1. 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 2. 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 学习目标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当过宰相。在北宋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唐宋八大家之一。
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途经杭州时,登临杭州西湖飞来峰,有感而发,写下这首七绝。这一年王安石正好三十岁。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注释: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千寻塔】非常高的塔。古代以八尺为一寻。
【浮云】浮云:飘浮浮的云彩,古人常以它比喻奸邪之臣。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望眼】:远望的眼睛。
【 缘 】因为。
【最高层】:最高处。 【身】:自身,自己。
飞来峰上千寻塔理解诗句高高的飞来山上耸立着千丈高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听人说晨鸡初鸣时,在塔上能看到日出。不畏浮云遮望眼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只缘身在最高层只是因为登到最高处能极目远望。 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赏析 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彩的基调。前两句:●“飞来山上千寻塔”一句,●”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 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浮云”是具有比喻内涵的意象,比喻困难、障碍、挫折之类的事物。▲诗的后两句:此外,▲“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和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 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这首诗借景抒情,通过写登飞来峰的见闻感受,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归纳主旨: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指眼前的困难、挫折、障碍等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所羁绊。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困难吓倒。3.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句意+用比喻的手法,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精神。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登飞来峰》阐释的哲理: 诗人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塔下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
这首登高游览的小诗,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自然风光的体会,可细一体味,我们不仅能从中体会到诗人的理想和抱负,更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
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
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说一说自己登山观景的体会。
2.熟读背诵,进一步品味哲理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