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8.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9 12:01: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2024一2025学年(上)南阳六校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
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深入探究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东西方对“主体”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与构建显现出
显著的文化差异和思想特色。西方哲学自古希腊时代起逐步确立了以主客二分为基础的认
识框架,基于此,西方哲学强调个体作为认知与改造世界的主体,以理性、科学实验等手段来
揭示自然界的规律,并以此为基石构筑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模型。既肯定了人的主体
性作用,也揭示了主体与外部世界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
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思想中的“主体”观念,则在天人关系的一体性思维中发展出独具特
色的内涵。不同于西方哲学主客二分的认知模式,儒家主张的“天人合一”和“万物一体”,建
构了一种独特的主客模型:主体不再仅限于与客体对立或相互作用的关系中,而是在尊重现
实世界的同时,也认识到自我与天地万物的内在联系,并积极融入浑然一体的宇宙秩序中。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主体”并非孤立的个体,也不是个体的内在精神世界或自我意识,而是处
于与天地万物密切互动的关系中。《周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以阴阳交感作为基本模型来理解宇宙生成和演化的过程,天地运行、万物生长、人世变迁都共
享这一基本模型。人与万物共生于天地之间,分有天地的基本质料和规律,本质上是同质同
构的连续统一体。“通天下一气”就是基于一体性思维的重要思想,春秋初期已经用阴阳二气
来解释自然现象和人事的关系。《国语》云:“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
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桑,于是有地震。”此处阴、阳与“天地之气”连用,已经
将阴、阳作为两种不同状态的气,二者相互作用,形成世间的种种现象。
这种主体观念,源于具有中国哲学根本特质的一体性思雏。不同于西方对主体的孤立化
理解,儒家视人为天地之间不可或缺的一环,而非独立于万物之外的存在。主体与客体、主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