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测试卷 七年级语文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道德经》中讲:“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能够战胜自己的人,往往才是真正的强者。晚清名臣曾国藩被誉为“古今第一完人”,正因他将自律做到了极致。曾国藩坚持每天读书,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无论时间早晚,心情如何,皆是风雨无阻,雷打不动。朱熹曾说:“不检束,则心日恣肆”。若不时时检讨;约束自己,就容易心无顾忌、肆意妄为。正是行动上的自律,让曾国藩成为流芳百世的一代大儒。________将人生比作一匹马,________自律就是勒马的缰绳,缰绳虽小,但不可忽视。若信马由缰,漫无目的;则易走出既定轨道,甚至坠入xuán崖。
1.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大儒( ) (2)xuán崖( )
2. 在语段横线上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即使……也 B. 因为……所以 C. 如果……那么 D. 虽然……但是
3. “肆”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有下面三个义项,语段中“肆意妄为”的“肆”意思应为( )
A. 不顾一切,任意妄为 B. 数“四”的大写 C. (书)铺子
4. 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加以改正。
5. 填写古诗名句
“歌以咏志,诗以传情。”我们感动于那些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王维独坐竹林,“(1)_____,_____”(《竹里馆》)与自然对话、与明月为伴、与天地精神往来;暖风乍起,群芳争艳,韩愈笔下的杨花榆荚也在尽情飞舞,“杨花榆荚无才思,(2)_____”(《晚春》)。
思乡是古诗词中永恒的主题。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3)_____,______”表达出深沉的思乡之情,令人回味无穷;岑参《逢人京使》中的“(4)_____,______”两句,用回望漫漫长路时洒下的泪水,寄托着对亲人深沉的眷恋。
二、阅读(45分)
(一)(15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卖油翁
①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材料二:
古人有学书于人者自以为艺成辞而去。师曰:“吾有一箧①物,不欲付他人,愿托置于某山下。”其人受之,因其封题②不甚密,乃启而视之,皆磨穴③之砚也,数十枚,方知师夙④用者。顿觉羞愧,及反而学,至精其艺。
【注释】①箧(qiè):竹箱。②封题:封条与封条上的字。③穴:穿洞。④夙:素常。
6. 材料一的作者是_____,号醉翁,_____(朝代)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7.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放下) B. 徐以杓酌油沥之(慢慢地)
C. 康肃笑而遣之(派遣) D. 乃启而视之(打开)
8.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
古人有学书于人者自以为艺成辞而去。
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及反而学,至精其艺
10. 下面对两则材料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但卖油翁只是“微颔之”,这激怒了陈尧咨。
B. 材料一中,“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连续两个设问透露出陈尧咨的盛气凌人。
C. 材料二中,“学书者”的态度从骄傲自满转变为谦虚学习,关键在于其师留下的砚台。
D. 材料二塑造“学书者”形象的手法多样化,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11. 两则材料分别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结合文本分析。
(二)(15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芦花雪
①大地褪去了斑斓的秋色,冬日如期而至。西安的冬日,地上堆积着枯黄的落叶,光秃秃的树枝在凛冽的风中颤抖。在这寒冷的季节里,总盼着温暖的春天早点到来。不由得想起城郊穆柯寨村的春天。那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在和煦的暖风中,如波涛滚滚的绿色海洋,沁人心脾的芦草清香迎面扑来,一片盎然生机。
②不知道那片芦苇荡,在冬日里,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③晨光微露,我沿着出城的公路骑行。村庄笼罩在薄雾中,乡道行人稀少。穆柯察仿佛还在沉睡中,显得幽静而质朴。
④我穿过茫茫的田野,路过连片的村宅,沿着小路拐过几个弯,不一会儿,一大片漫天蔽日的芦苇荡便出现在眼前。白茫茫的苇丛层层叠叠,一直延绵到视线的尽头,与天边火红的朝阳相接。
⑤一缕缕金色的霞光透过云层洒向芦苇。一株株并肩而立的苇秆挺立着,顶着饱满的穗子,芦花摇曳,妙曼多姿。叶片和花穗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在霞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⑥微风过处,洁白的芦花飘飘洒洒地飞舞着,宛若浪漫的雪花纷飞,又仿佛千万只白蝴蝶翩然展翅。此刻,每一朵芦花仿佛都是一个美妙的音符,在寒风中跳跃着,共同奏响一曲冬季恋歌。
⑦晨光尽洒,蓝天白云下,芦花如雪肆意飞扬,在水光中映出美丽的倒影。眼前这迷人的画卷,为秦楚古道上苍凉沉寂的冬日增添了一抹浓浓的诗意和几分款款的柔情。闭上眼睛,耳畔,只有风的吟唱和花穗的簌簌低语,似有似无的云雀啾鸣缥缈旷远。
⑧正当我惬意地独享着这一片美好时,一阵“哗哗”的桨声由远而近。睁开眼来,只见一只小船在湖水中荡漾而来。我向划船的少年打了个招呼,便踏上了小船。船桨不紧不慢地划出圆圈涟漪,小船钻进了芦丛深处。阳光透过苇秆洒向水面,湖水如碎金子闪烁着光芒。飘扬的芦花划过我的指尖,又拂过我的头发,飘向那些在浅水里觅食的水鸟,落在它们的翅膀上,与洁白的羽毛浑然一体。那些水鸟立在芦苇丛中,优哉游哉地晒着太阳,偶尔用细长的嘴巴梳理自己的羽毛,偶尔钻进水里叼出一条小鱼。船桨惊动了那些正在栖息的鸟儿,它们扑腾着翅膀飞远,激起层层细浪,掀动丛丛芦苇,抖落出蓬蓬芦花。
⑨千百年来,时光荏苒,这片芦苇荡陪伴穆柯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穆柯寨历史悠久,村口的古树盘根错节,斑驳的树皮上写满了沧桑。如今古树历尽风霜雨雪,依然屹立不倒,陪伴着穆柯寨祖祖辈辈的乡民们,经历着一次又一次春去秋来,迎来一场又一场芦雪纷飞。
⑩相传,历史上女将穆桂英曾屯兵于此,谱写了巾帼英雄之歌。不知,穆桂英是否在村口那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下沉吟苦思兵法布阵?是否走进过这一望无际的芦苇荡?阵阵芦花飘来,落在她的头顶,装点着她的发髻,那是一幅多么令人神往的画面。
一只白鹭扑腾着翅膀飞过来,停在我们的船舷上,打断了我那无边无际的遐思。小船划出苇丛,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开阔的湖面。艳阳高照,水天相接,芦花纷飞。
冬日的芦苇荡,虽没有春天的生机盎然,没有夏天的蓬勃绿意,不似秋天的灿灿金黄,却呈现出一种让人心旷神怡的素雅风姿和寂静之美。这种美是北方的冬日所独有的,足以打动每一颗向往宁静的心。
沐浴着芦花雪,我的内心也慢慢静下来,沉醉其中。
12. 康康梳理作者的行踪,发现文中蕴藏着景物美,请你帮忙完善。
13. 请简要分析第②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14. 文章第⑦段调动多种感官展现了芦苇荡的景色。请简析。
15. 结尾写到“沐浴着芦花雪,我的内心也慢慢静下来,沉醉其中”。联系全文,说说作者因何而“沉醉”。
(三)(10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腊八粥里味悠长
①小时候,家里穷,尤其是冬天,能喝一碗香甜的腊八粥,是件特别幸福的事!
②“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常听母亲这样念叨,我们姐弟三个可不懂这些,只知道那几天特别冷,可是我们能喝到甜甜糯糯的腊八粥,这是最值得期待的!
③腊八前一天,母亲就开始准备熬粥的材料了。黄豆、红豆、绿豆、黑豆、红枣、花生和莲子要提前泡上,大米、小米、高粱米每样一份放在小碗里备好,还从地窖里挑出几块上好的地瓜。母亲熬腊八粥不喜欢放糖,她说喜欢天然的东西,就用地瓜或红枣,熬甜了我们的童年!
④腊月初八早上,天刚蒙蒙亮,父母就起床忙活开了,母亲往大铁锅里添水,父亲抱来棉柴、玉米秸放到灶下;母亲淘洗各种米、豆,放到锅里,父亲就引燃柴火,用棉柴大火烧开,用玉米秸小火慢熬……
⑤等我们闻到香甜味儿,穿上棉衣裤,馋猫儿似的凑过来时,大铁锅里的粥已经在咕嘟咕嘟地冒着泡,黄红白黑各种颜色的食材,在浓稠软糯里跳动,我们就忍不住咽口唾沫,连声问:“好了吗?可以吃了吗?”
⑥母亲敲敲我们的小脑壳,说一声:“去洗手洗脸!”我们应声而去,等回转来,桌子上就摆上了几碗粥,热气袅袅。母亲指着那两只最大的碗,问:“谁给后院三爷爷送去?”父亲说:“谁去对门二奶奶家?”弟弟小,自然是我和姐姐抢着去。
⑦当我们小心翼翼把粥送到时,三爷爷总是张着没牙的口,笑着说:“好喝,好喝!”眼里却闪着浑浊的泪;二奶奶抿一口粥,夸道:“真甜,真甜,我老婆子有福哇!”我们总以为他们是我家至亲的人,好多年后才明白,三爷爷是孤寡老人,二奶奶和子女分家另过,他们常常饥一顿饱一顿,是父母悄悄接济他们。
⑧回到家,母亲给我们每人盛上一碗,我不时瞅瞅姐姐吃了几颗花生,偷偷拿勺子在她碗里挖一勺;姐姐白我一眼,喊一句:“馋猫!”就悄悄和弟弟说:“吃不了,我帮你!”弟弟当然也不示弱,把嘴塞得满满的,头摇得拨浪鼓似的。父母亲笑着,看着我们斗嘴打闹,直到吃得肚子都鼓鼓的……
⑨如今腊八,我也熬一锅腊八粥,却总找不到幼年时腊八粥那香糯的感觉,或许,那里面有母亲精心搭配的眷眷深情,有父亲柴火慢熬的浓浓爱意,有全家照顾弱小的善良质朴,有姐弟们争抢斗嘴的欢声笑语吧!
⑩捧一碗腊八粥,就捧起了一碗亲情、一掬乡愁,也牵出了那缕邻里互帮、与人为善的淳朴家风……
16.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细节,展现了腊八粥制作的全过程,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B. 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将童年时腊八粥的香糯感觉与成年后的感受进行对比,突出了对童年时光的怀念。
C. 文章通过叙述父母让子女给三爷爷和二奶奶送粥的情节,表现了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和善良质朴的家风。
D. 文中多次使用排比和夸张的修辞,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17. 任选角度,赏析文中第⑧段画横线的句子。
弟弟当然也不示弱,把嘴塞得满满的,头摇得拨浪鼓似的。
18.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父母是怎样的人。
19. 文章标题中的“味”不仅指粥的味道,更指生活意味。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生活意味”。
(四)名著阅读(5分)
20. 读贵有法,读贵有疑。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帮助小语把表格补充完整。
阅读方法 方法提要 阅读任务
通读拓展 通读,从头到尾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 (1)小语通读全书发现,《骆驼祥子》其他各色人物极具特点,如抢车的大兵、诈骗祥子的________,残忍霸道的车主刘四等。
跳读回顾 阅读时为求更高的效率,有意忽略与阅读目的无关或自己不感兴趣的章节。 (2)小语想要感受《骆驼祥子》中祥子精进向上、不甘失败的性格,可以暂时跳过的情节是( ) A.怒辞杨宅 B.绰号来历 C.攒钱买车 D.无奈娶虎妞
精读思考 精细深入地阅读,对作品的精彩内容、缜密结构、独特写法、精妙语言和深刻思想能有细腻的感受、独到的发现和广泛的思考。 (3)小语阅读《骆驼祥子》,觉得小说的标题很好,请帮她梳理小说的题目“骆驼祥子”主要包含哪些含义?_________
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60分)
(一)综合性学习(10分)
21. 七年级(1)班开展“我的语文生活”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小皖同学因请假在家,不了解下面通知的内容,你觉得其中哪三个重要信息需要转告他?
通知:生活处处有语文。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无处不在,只要留心就会有收获。我班拟组织全体同学走进社区感受生活。请大家于5月9日下午3点在学校南大门集合。
(2)在社区中,同学们找到了几家张贴对联的店铺,请你结合对联,从括号内选出对应的店名,并根据示例说明理由。
示例:“入门尽是弹冠客,去后应无搔首人”中“弹冠、搔首”与头发相关,此对联适合“理发店”。
滴滴声声莫把光阴虚度,圈圈转转并非岁月重回。(钟表店 干洗店)
(3)下面是小安参加活动后的感受,请你帮他修改。
语文,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语文,给我带来为人处世、看待问题的智慧。【甲】在语文学习中,我获得了“人应该怎样地活着”。语文,教会我阅读。读一本好书,就好比擦亮一根火柴,【乙】通过阅读,让我在困顿疲惫的黑夜里,仿佛见到一束光明。语文,拓宽了我的视野。
①【甲】句成分残缺,请写出修改建议:_______________
②【乙】句存在语病,应将“____________”删除。
(二)写作(50分)
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22. 本学期我们在语文课本中结识了“两弹元勋”邓稼先先生、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他们光芒四射,灿若星辰;也结识了淳朴善良的阿长、坚韧不拔的“父亲”,他们微如苔米,却散发着人性的光辉……生活中总有这样的人,以其独特的光芒照耀我们前行。
请以“我心中最亮的‘星’”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中心明确,条理清楚;②恰当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人物个性;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④字数不少于500字。
23. 阅读下面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在枯燥的工作中书写精彩人生的榜样无处不在。2009年,黄大年毅然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回到祖国,为中国航空地球物理事业耕耘、播种。他每天不是在测量数据,就是在分析计算数据,经常在深山老林和茫茫大海中一待就是几十天。但黄大年欣然接受了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艰辛与无趣,多年如一日地坚守在岗位上,带领团队冲上一个又一个国际前沿科技制高点,研制出对国土安全具有重大价值的“地球深部探测仪器”。2024年9月13日,黄大年获得“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
枯燥并不等同于无意义。接受枯燥是一种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是滋养生命的源源养料。接受枯燥,也能活出别样的精彩。
作文要求:(1)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不少于500字。
(4)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
(5)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及学校名。
期中测试卷 七年级语文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1~4题答案】
1. ①. rú ②. 悬 2. C 3. A
4. 句末句号放在引号内。
【5题答案】
①. 深林人不知 ②. 明月来相照 ③. 惟解漫天作雪飞 ④. 此夜曲中闻折柳 ⑤. 何人不起故园情 ⑥. 故园东望路漫漫 ⑦. 双袖龙钟泪不干
二、阅读(45分)
(一)(15分)
【6~11题答案】
6. ①. 欧阳修 ②. 北宋(宋代) 7. C
8. 古人有学书于人者/自以为艺成/辞而去。
9. (1)(老翁)见陈尧咨射出十支箭能射中靶心八九支,只是对他微微点头。
(2)就返回(老师那里)继续学习,一直学到书法技艺精湛 10. C
11. 示例:材料一中的卖油翁通过自钱孔滴油而铜钱不湿的行为和“惟手熟尔”的语言告诉我们熟能生巧的道理;材料二中的老师通过自己数十枚磨出洞的砚台告诉我们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15分)
【12~15题答案】
12 (1)穿过田野
(2)湖面开阔 芦花纷飞/艳阳高照 水天相接
13. 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了上文作者在寒冬时节想起穆柯寨村春天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引出下文作者骑行去寻芦苇荡的主要内容,通过设问引发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14. 示例:本段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描写了冬日芦苇荡的美丽和生机。视觉上,“芦花如雪肆意飞扬”描写了芦花的洁白、飘舞,以及“水光中映出美丽的倒影”,这幅视觉上的迷人画卷,让人感到冬日里浓浓的诗意和柔情;听觉上,“风的吟唱和花穗的簌簌低语”描写了微风吹过时芦花的沙沙声和“似有似无的云雀啾鸣”声,以动衬静,凸显了清晨穆柯寨的幽静、旷远和质朴。
15. 芦花飘扬的外形美,让作者感受到它的素净与飘逸;芦花荡的诗意美,让作者感受到它如诗如画般的意境;芦花荡的文化美,让作者获得超然世俗、宁静淡泊之美。
(三)(10分)
【16~19题答案】
16. D 17. 示例一:运用了动作描写,“塞”“摇”等词生动形象地写出弟弟迫不及待、狼吞虎咽往嘴里塞食物的样子,表现了弟弟贪吃的急切心理。全句既体现腊八粥对孩子们强大的吸引力,也侧面烘托出全家人围坐吃粥时热闹欢快的氛围。
示例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弟弟摇头的动作比作“拨浪鼓”,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他吃得满足时摇头晃脑的可爱模样,从侧面体现出腊八粥的美味及一家人吃腊八粥时欢乐、热闹的氛围。
18. ①关爱孩子:在艰苦的条件下,父母精心准备腊八粥,让孩子们能在寒冷冬日喝上香甜的粥,享受幸福时刻;看到孩子们斗嘴打闹、吃得肚子鼓鼓,父母微笑着,充满疼爱。②勤劳朴实:腊八前精心准备食材,父亲早起生火熬粥,体现辛勤劳作。③善良仁爱:主动接济孤寡老人三爷爷和二奶奶,暗中帮助邻里。④重视家教:教育孩子洗手后再吃饭,并让孩子参与送粥,培养感恩之心。
19. ①亲情之味:父母为熬腊八粥的准备及他们精心熬制腊八粥,这是对子女深深的爱,体现了亲情。家人之间分粥、斗嘴打闹也充满亲情。②乡愁之味:作者如今也熬腊八粥,却找不到幼年时的感觉。幼年时的腊八粥承载着作者在故乡的生活记忆,腊八粥成了乡愁的寄托。③邻里互帮与淳朴家风之味:父母悄悄接济孤寡的三爷爷和生活不易的二奶奶,让孩子给他们送腊八粥,体现了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这种行为也传承了淳朴善良的家风,让作者在腊八粥中感受到了这种淳朴家风的意味。
(四)名著阅读(5分)
【20题答案】
①. 孙侦探 ②. D ③. ①点明小说主人公是祥子。②概括“祥子因卖骆驼得外号”的关键情节。③暗示祥子如骆驼般吃苦耐劳、沉默憨厚的性格。
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60分)
(一)综合性学习(10分)
【21题答案】
(1)①走进社区感受生活。②5月9日下午3点。③学校南大门集合。
(2)钟表店。“滴滴声声莫把光阴虚度,圈圈转转并非岁月重回”,“滴滴声声”为钟表之声,“圈圈转转”意为钟表时针分针走动,“光阴、岁月”暗示时间,此对联适合“钟表店”。
(3) ①. 在句末添加“的答案”。 ②. 通过(或“让”)
(二)写作(50分)
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22题答案】
例文:
我心中最亮的“星”
夏夜的蝉鸣裹挟着热浪,我又一次路过巷口那盏昏黄的路灯。陈爷爷的修鞋摊还摆在老地方,铁皮箱上的“便民服务”字样被岁月磨得发灰,可他手中的锥子依旧闪着银光,像一颗永不熄灭的星。
初次注意到陈爷爷,是在初二那年。我抱着开胶的运动鞋站在摊前,看着他布满老茧的手灵巧地穿梭针线。“丫头,这鞋还能再穿两年。”他笑着把修好的鞋递给我,鞋底竟比原先多缝了两道线。后来我常去他的摊位,听他讲年轻时当过兵,退伍后自学修鞋手艺,一干就是三十年。那些带着补丁的解放鞋、磨破鞋底的运动鞋,在他手中都能重获新生。
去年冬天的暴雨来得猝不及防,我缩在校门口,望着积水发愁。忽然听见熟悉的吆喝声:“丫头,快过来!”陈爷爷举着把大伞,裤腿被雨水打得湿透。他把伞塞给我,自己却顶着塑料袋往回走。第二天我去还伞,看见他正在给流浪猫搭窝,用旧布料铺成柔软的小床。“这些小家伙,也得有个家啊。”他的眼神温柔得能化开冰雪。
最震撼的是今年春天。社区组织捐款时,我看见佝偻着背的陈爷爷从褪色的布包里掏出整整齐齐的钞票,那是他一分一角攒下的辛苦钱。有人劝他留着养老,他却摆摆手:“我过得挺好,能帮一把是一把。”那一刻,他布满皱纹的脸上仿佛镀着光,比任何明星都耀眼。
如今每次路过修鞋摊,我都会驻足片刻。陈爷爷依旧戴着顶洗得发白的帽子,哼着老军歌修补鞋子。他用三十年的坚守教会我,平凡的岗位也能绽放光芒;用无私的善意告诉我,微小的温暖可以汇聚成星河。在我心中,他就是最亮的星,永远指引着我如何成为一个温暖而坚韧的人。
【23题答案】
例文:
枯燥中的生命绽放
黄大年在深山老林中测量数据,在茫茫大海上分析计算,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看似单调的工作。正是这种对枯燥的坚守,让他带领团队研制出“地球深部探测仪器”,登上国际科技前沿。这启示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表面的热闹,而在于对枯燥的超越与升华。
枯燥是通向卓越的必经之路。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日复一日地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重复练习,让他的书法达到了“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境界。在旁人看来枯燥乏味的临摹过程,却是他攀登艺术高峰的阶梯。每一个伟大的成就背后,都有着无数个枯燥的日日夜夜。就像竹子在地下默默生长四年,只为第五年的破土而出,枯燥的积累终将迎来生命的绽放。
枯燥中蕴含着创造喜悦。爱因斯坦在伯尔尼专利局工作时,每天重复着审查技术图纸的单调工作。但正是在这段看似枯燥的岁月里,他完成了狭义相对论的革命性思考。他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枯燥不是思想的桎梏,而是灵感的沃土。居里夫人在简陋的实验室里日复一日地提炼沥青铀矿,终于在第四年发现了镭元素。枯燥中的坚持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对真理的虔诚追寻。
枯燥磨砺着精神的韧性。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匠人们,在幽暗的洞窟中一笔一画地描绘飞天,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这门艺术。张大千在敦煌面壁三年,临摹壁画,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孤寂。正是这种对枯燥的超越,让中华艺术瑰宝得以永续传承。枯燥不是生命的枷锁,而是精神的修炼场,在这里,人的意志得到最纯粹的淬炼。
生命如歌,枯燥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音符。从黄大年到王羲之,从爱因斯坦到敦煌画工,他们都在枯燥中找到了生命的韵律。在这个追求即时快感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学会在枯燥中沉淀,在平凡中坚守。因为真正的精彩,往往诞生于对枯燥的超越之中。让我们以从容淡定的心态面对枯燥,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生命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