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好教育联盟2025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好教育联盟2025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19 21:01: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重庆市好教育联盟2025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联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原地区的农业经济由前期的单纯依赖粟和黍逐步演变成为后期的“五谷丰登”式的农耕。西辽河流域地区和西北地区以种植粟和黍为主:长江中下游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这可用来说明中国( )
A.远古文明发展的多元特征 B.原始农业的萌芽与发展
C.古代区域文明间联系密切 D.古代农业文明持续发展
2.两汉时期萧何作《九章律》,叔孙通作《傍律》、张汤作《越宫律》等;魏晋时期,陈群、韩逊、荀洗等人制定《魏律》,贾充、郑冲、荀勖、王业等制定《晋律》。这些法律( )
A.巩固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B.强调了社会教化的功能
C.反映出国家礼仪的深化 D.有利于规范和维护秩序
3.819年,唐宪宗任命抚州司马令狐通为右卫将军,门下省给事中崔植因认为令狐通任寿州刺史时擅自用兵,不宜奖励重用而封还制书,后“上令宰臣谕植,以通父(令狐)彰有功,不忍遂弃其子。其制方行”。这一事件体现了唐代( )
A.三省体制逐渐崩溃 B.门下省职能被剥夺
C.政治制度运行特征 D.中枢决策机制失灵
4.交子诞生后,宋代政府将交子引入西北用于异地兑付钞引。首先,商人将粮草运抵至西北地区,本地政府发给商人相应的交引,然后商人凭交引至四川兑付交子或铁钱。商人在支取交子后,不能在四川以外行用,只能赴川地使用。这一规定( )
A.开启了川陕地区的经济联系 B.扩大了四川地区交子的发行量
C.促进了长途贩运贸易的兴起 D.促进纸币发行管理模式的革新
5.在明代出现的许多关于家礼的著作中,无不将“因俗”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如墓祭,按照朱熹所定的家礼,应该是在三月上旬择日举行。但明人宋纁所定《四礼初稿》,就完全“如乡俗”。规定在清明、七月十五及十月朔日祭祀。这反映出明代( )
A.儒学丧失了正统地位 B.经济发展动摇统治秩序
C.家礼实用主义的倾向 D.家庭伦理关系日益松弛
6.清朝前期,边疆地区的官路较元、明时期的驿路更为密集,又通向邻近省份,通达北京,把这些地区和都城紧紧相连。在西南边疆地区,从北京到云南、广西的官路,都经今北京、河北、河南、湖北等省市境内。据此可知,清代( )
A.大一统政治得到进一步巩固 B.全国范围商业贸易网络形成
C.省会成为地区贸易网络中心 D.商帮的兴起促进了官路修建
7.1843年,片面最惠国条款被写入《虎门条约》后,英国女王向议会发表通告说:“在我和中国政府交涉的全部过程中,我一直表示无意取得任何独享的利益。我的愿望是对各国的商业一视同仁。”就连当时的美国公使也承认英国“自始即忠实地遵守这个思想”。对此解读合理是,当时( )
A.英国侵略势力受到美国掣肘 B.片面最惠国条款对英国更有利
C.美国奉行“门户开放”政策 D.中国已处于列强共同宰割之中
8.1914年8月,农商总长张謇拟定官营矿业办法,表示铁铝关系军需、金银铜镍关系币制,所以应增定为可以官营之业。1914年12月,农商部奉袁世凯批令将铁矿收归官营。北洋政府的这些政策( )
A.维护了中国国家安全 B.迎合了西方列强的利益需求
C.推动了法币制度改革 D.侵夺了民族资本的发展空间
9.如表所示为1980-2010年中国三大产业劳动力占比变化。据表可得出的结论是,这一时期我国( )
项目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劳动力占比 农业 68.7% 60.1% 50.0% 36.7%
工业 18.2% 21.4% 22.5% 28.7%
服务业 13.1% 18.5% 27.5% 34.6%
A.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变化 B.现代产业结构逐渐形成
C.农业机械化实现了普及 D.农业基础地位发生动摇
10.古代两河流域文献记载,国王将一大块的疆土授予他人时,承诺受封土地者及未来的继承人应享有一系列豁免权,未来的国王也不得违背这些豁免承诺。一旦违背这些承诺,自由民有权提起诉讼。材料可用来说明古代两河流域( )
A.统治者重视笼络地方势力 B.追求社会的公正与公平
C.国王权力受到有效的制约 D.强调对契约关系的尊重
11.1326年,英国汉普郡的庄园主亨利为了寻求保护,与修道院副院长达成协议:修道院可以拥有修道院土地上的公共放养权,在那里放牧所有家畜;但作为交换条件,亨利将获得他们的16英亩土地以及在拜迪尔顿土地上的公共放牧权。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
A.教会势力不断削弱 B.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C.庄园经济经营情况 D.封建依附关系强化
12.14世纪末,佛罗伦萨兴起了旨在复兴“优美的古典文学”的运动,一批学者大肆贬低当时的白话语言,他们主张只有拉丁语能充分表达人们丰富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而白话语言粗俗、鄙陋,不配进入文学的圣殿。据此可知,当时( )
A.俗语成为思想解放重要载体 B.教会阻碍文艺复兴的发展
C.文艺复兴群众基础比较广泛 D.社会思想有待进一步解放
13.如表所示为19世纪末德国政府高官的部分言论。这些言论可用于说明当时德国( )
1 霍亨洛熙宰相说:“南德自由主义无力对抗容克。他们(在议会中)人数太多了,太强了,王室和军队站在他们一边。”
2 巴伐利亚大使在一份报告中说,想同帝国议会自由派多数派合作的宰相,将不得不从重新配置整个普鲁士行政机构开始
A.文官制度确立的影响 B.宰相是国家权力中心
C.容克总揽政权的危害 D.民主政治滞后的缘由
14.如图所示为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非洲的一幅漫画,与这一漫画创作时代背景相关的是,当时( )
A.非洲国家结束西方殖民统治 B.英国成为非洲移民首选
C.两极格局的态势发生了变化 D.世界殖民体系趋于瓦解
1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6年至2010年进行了两轮治理结构变革,发达国家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了更多投票权。2018年,世界银行通过增资计划,中国的投票权较之前上升1.26个百分点,份额达到5.71%,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这些制度性调整( )
A.适应了世界经济格局变化趋势 B.保证了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
C.改变了南北国家经济发展态势 D.促进了世界贸易秩序法制化
二、材料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河西四郡的设置,以及徙民和屯田的不断展开,为地广人稀的河西地区的经济开发提供了充足的劳动人手,即使是“囚犯”移民实边,也成了保卫边疆安宁,进行经济开发的力量。移民在西汉政府的扶植下,使沉睡千年的肥沃荒原,迅速发展起农业和畜牧业。移民入迁河西,冲破了民族界限,打破了民族隔绝状态,改变了河西地区的社会性质,由于各种方式的迁移,河西地区逐步形成了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交错的杂居的局面。尽管这些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及文化发展情况不尽相同,但他们迁徙后的生活环境和方式受迁入地区的影响,逐渐扎根落户融为一体。
——摘编自刘玉璟《汉代入迁河西地区移民研究》
材料二:美国政府于1784年、1785年和1787年先后提出了三个有关西部土地的法令,这些法令成为向西部移民和开发西部的最重要的立法,奏响了西进运动的号角。到1830年时,德克萨斯的美国人已有1万。这些人后来成为美国分裂墨西哥领土并最终兼并德克萨斯的先锋。19世纪40年代,随着西进运动不断扩展,“命定扩张论”在美国大为流行,1844年被推上总统宝座的波尔克便是以实现美国人的“天定命运”作为其竞选纲领的。1846年,美国军队发动了对墨西哥的战争,占领了墨西哥城。到1846年底,加利福尼亚落入美国之手,美国由此夺得了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全部大陆。
——摘编自张小路《美国的西进运动及其西部开发模式》
材料三:1884年,督办新疆军务的兵部右侍郎刘锦棠统筹新疆全局,“综举饷额、营制、官制、屯田四端”。同年10月新疆设省,刘锦棠被任命为甘肃新疆巡抚。为巩固边防并尽快恢复农业生产,他采取了一系列移民实边的措施,并以原民屯制度为基础制定《新疆屯垦章程》,提出了许多移民屯垦的优惠政策,其中规定:移民以二人为一户,给地六十亩;官府借给种子、农具和修建房屋银两,成本银初年还半,次年还清,之后按亩征粮。这对移民有很大的吸引力,章程颁布不久,就有1090户报垦。同时刘锦棠还鼓励各地农民前往新疆定居。此后,各地出现了一股移民新疆的浪潮。大批难民由山东、直隶远徙而来,就连同样地处西北的青海、甘肃也不断有人携家带口迁入新疆。
——摘编自杨娟等《试论中国近代西北移民及其作用》
材料四: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定。2000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和艰巨的历史任务”,提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任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调整工业结构,发展特色旅游业;发展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并确立了战略目标,力争用5到10年的时间,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1世纪中叶,要将西部地区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新西部。
——摘编自宣晓伟《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征程、困难挑战和相关建议》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移民河西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政府开发西部的目的以及“命定扩张论”造成的恶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80年代清廷开发新疆的原因及历史作用。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末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优势。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2年,日本制造了一·二八事变。上海是美英等国在华利益中心,据统计,美国在华利益的64.9%,英国在华利益的72.6%都集中于上海。日本的进攻损害了美英等国在华利益。美国驻华公使史汀生积极建议英法大国一起来维护《九国公约》的精神,然而无人响应。最终他只能沮丧地表示“看来我注定是无能为力了”。1932年3月,在日本精心策划下,伪满洲国成立,美英再次明确表示反对。美国继续外交上的不承认声明,作为国际调停的国联也于此时通过决议,重申了盟约尊重成员国领土完整、政治独立以及和平解决争端的原则,并表示不承认伪满洲国。
——摘编自刘杰《摇摆与孤立:“九一八”后美国远东政策的考察》
材料二 1938年底,美国决定向中国提供2500万美元的购货贷款,中国以桐油出口来偿还,史称“桐油借款”。为避免给日本留下反美的口实,1939年2月中美两国分别通过中国政府设在美国纽约的世界贸易公司和美国政府所属的进出口银行签订了《桐油借款合约》。实际上,整个争取借款的谈判都是在中美两国最高领导人蒋介石和罗斯福的直接指示下进行的。
——摘编自任东来《略论美援与中美抗日同盟》
材料三 抗战前期,伴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与侵略反侵略两大阵营的明晰,中国共产党从一般地反对帝国主义的政策转变到联合英美的政策上来。抗战后期,中国共产党不仅努力争取国际力量牵制国民党的反共活动,还试图在反对国民党专制统治争取民主的斗争中借助国际压力。中国共产党努力与美国建立半官方的联系并试图争取美国更多的支持。美国方面最初作出了善意的反应。
——摘编自步平、王建朗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公使史汀生表示“看来我注定是无能为力了”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初期美国对华援助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抗战后期中国共产党联合英美政策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中国传统社会,商人虽然较迟才逐渐明确自己的阶层属性,却一直以来是士、农、工商各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调剂余缺、带动生产、提升人们生活水平方面,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历代政府虽然多有“抑商”的政策指向,却绝非禁绝商业活动,而是力求将其限制在一定的规模内,避免“弃农从商”危及农业这一国计民生之基。但正如司马迁所言,“法律禁商人,商人已富贵矣”,掌握了财富的商人必然要追求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他们可以通过捐纳获得功名,还可以通过经济的投入为子弟创造更加优越的学习条件,这些自然就使他们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他们可以用资本攫取土地、房舍和权力,从而跻身官僚阶层,从而影响王朝的决策;他们可以用高利贷压榨贫民,可以肆意奴役贫寒阶层,乃至侵犯他们的人权。
——摘编自王日根《中国商业史研究应有人文关怀》
阅读材料,任选角度,提出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参考答案
1.A
2.D
3.C
4.B
5.C
6.A
7.B
8.D
9.B
10.D
11.C
12.D
13.D
14.D
15.A
16.(1)影响:为河西地区提供了劳动力;促进了河西地区的开发和经济发展;拓展了农耕经济区的范围;有利于保卫西北边疆安宁;促进了民族交融。(答出两点即可)
(2)目的:拓展领土与掠夺土地资源;发展资本主义;缓解东部日益紧张的人地矛盾。(答出两点即可)
恶果:加剧了印第安人与白人的矛盾;威胁了周边地区的安全。
(3)原因:西北边疆危机加深;新疆地理位置重要;强化对新疆的管理和开发的需要。(答出两点即可)
历史作用:吸引了大量的内地移民;促进了新疆地区的开发;缓解了中原地区的人地矛盾;维护了国家统一。(答出两点即可)
(4)优势:西部地区前期发展奠定的基础;综合国力的提升;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7.(1)历史背景: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经济大危机严重破坏西方经济;美国推行外交孤立主义政策;国联在处理国际事务中软弱无力;日本侵略气焰的高涨;国民政府推行反共政策,国共内战。
(2)作用:有利于加强中美政治经济联系;有利于缓解中国的经济困难;增强中国的抗战实力;打击日本侵略者;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桐油等行业的发展。
(3)影响: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发展;有利于打击国民党反动势力;增强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影响力。
18.示例一论题:政府经济政策影响商业发展。
论证: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日益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自商鞅实施重农抑商政策起,商业发展受到抑制。汉初实行的“无为而治”政策,显示出自由放任精神的复活,出现很多白手起家的巨富。汉武帝将盐铁酒的生产和经营收归国有,政府不仅干预经济活动,而且与民争利。两宋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与政府相对宽松的商业政策并鼓励对外贸易密切相关。这一时期,商品种类迅速增加,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明清时期,封建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以致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总之,政府的经济政策影响商业的发展。
示例二论题:中国古代商业虽有发展,但始终未能占据主导地位。
论证:战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小农经济的产生发展,社会变革和封建化转型,国家统一的实现和巩固,以及新兴地主阶级重视农业生产,中央集权的发展等,推动我国古代商业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时期,“工商食官”被打破,国内统一市场形成,丝绸之路推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土地兼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农耕经济遭到破坏,商品经济在动荡中受到重大挫折。唐宋时期,我国封建社会进入繁荣时期,大一统国家重视农业发展,航海技术进步和农业经济的繁荣,推动第二个商业发展高潮出现,商业活动打破了时空限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但由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和政治动荡等,元代商业发展走向萎缩。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分工和经营方式的变化,白银增多并加速货币化,长途贩运和商帮、会馆的发展等,均说明中国古代第三次商业发展高潮的出现,但由于封建政府骄傲自大、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闭关自守和西方殖民侵略活动的冲击等,19世纪前后,中国古代商业逐渐走向衰败。总之,受多种社会因素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历经数次曲折发展,始终未能占据主导地位。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