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机械运动大单元整合复习课件(23页PPT)2025-2026学年度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 机械运动大单元整合复习课件(23页PPT)2025-2026学年度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07.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8-19 13:34: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一章 机械运动
大单元整合复习
变速直线运动
机械运动
运动的描述
运动的快慢:速度
测量小车运动的速度
长度和时间
定义
物理意义
基本单位
单位换算
常考长度估测
测量
常考时间估测
时间:秒表
长度:刻度尺
概念
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减小误差方法
运动和静止
运动的相对性
公式
匀速直线运动
长度:m
时间:s
误差
参照物
知识结构
1.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 。
2.长度的国际单位: ,符号: 。
3.刻度尺的使用:
(1)使用前,应该观察
① 是否磨损,若磨损则要从后面清晰的刻度开始量起。
② :便于选择合适的刻度尺进行测量。
③ :便于快速准确地进行测量。
一、长度的测量
刻度尺

m
零刻度线
测量范围
分度值
返回知识结构图
重点回顾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2)使用时
①会放:把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物体保持平行,不能 。
②会看: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尺 ,不得斜视。
③会读:一定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 位。
(3)记录:要记录数据和 ,测量结果由准确值、 和
组成。
歪斜
垂直

单位
估读值
单位
返回知识结构图
重点回顾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测量时间的常用工具: 。
2.时间的国际单位: ,常用单位: 、 。



小时
二、时间的测量
1.概念: 和 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2.误差是 避免的,但可以减小。
3.减小误差的方法有: 、使用精密的仪器和正确的测量方法。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测量值
真实值
不能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三、误差
返回知识结构图
重点回顾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例1 图中刻度尺所测物体的长度是    cm, 秒表的读数为:    s。
3.20
140
3.00cm
6.20cm
6.20cm-3.00cm=3.20cm
小盘的分度值是1 min,指针在2 min和3 min之间。
大盘的分度值是1 s,大盘指针在20 s。
因此秒表的读数为2 min 20 s=140 s。
返回知识结构图
典例精析
例2 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12.34 cm、12.36 cm、12.35 cm、12.75 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
A.12.45 cm       
B.12.34 cm
C.12.35 cm
D.12.36 cm
C
测量数据“12.75 cm”的准确值是“12.7”与其他数据不符,是错误的数据,应舍去。
物体的长度l=(12.34 cm+12.36 cm+12.35 cm)÷3=12.35 cm。
返回知识结构图
典例精析
1.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________的变化叫作机械运动。
2.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被作为________的物体叫作参照物。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时,结论一般也不一样,因此说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________的。
位置
标准
相对
返回知识结构图
重点回顾
运动的描述
例 摄影师抓拍了一个有趣的场面(如图):一只乌鸦站在飞翔的老鹰背上休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乌鸦为参照物,老鹰是静止的
B.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鸦是静止的
C.以老鹰为参照物,乌鸦是运动的
D.以地面为参照物,老鹰是静止的
乌鸦相对老鹰的位置没变,所以以乌鸦(或老鹰)为参照物,老鹰(或乌鸦)都是静止的
老鹰相对地面的位置变化,所以以地面为参照物,老鹰(或乌鸦)都是运动的
A
返回知识结构图
典例精析
1.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
2.定义:把 与 之比叫作速度。
3.公式: 。
4.单位
(1)国际单位: ;常用单位: 。
(2)换算关系:1 m/s= km/h;
(3)人步行速度约 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运动快慢
路程
时间
m/s
km/h
3.6
1.2
人每秒步行的路程是1.2米

返回知识结构图
重点回顾
运动的快慢
5.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 的运动。
6.变速运动
(1)概念:运动速度 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2)平均速度: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从公式 可知,如果我们测出了物体运动的 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 ,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 。
直线且速度不变
变化
路程
时间
平均速度

返回知识结构图
重点回顾
运动的快慢
例1 在平直的公路上,小明坐在车上用电子手表的秒表功能记下了汽车连续通过5根电线杆的时间为10 s,相邻电线杆的距离为50 m,则汽车的平均速度约为(  )
A.90 km/h 
B.70 km/h 
C.50 km/h 
D.40 km/h
B

实际通过的距离是4个相邻电线杆之间的距离,即s=50m×4=200m,t=10s,所以
返回知识结构图
典例精析
例2 一列火车以36 km/h的速度通过一个山洞,山洞长920 m,火车全部通过山洞共用了100 s,求此火车的长度是多少米?
解:36 km/h=10 m/s,
火车通过的距离s=vt=10 m/s×100 s=1 000 m,
火车长s车=s-s洞=1 000 m-920 m=80 m。
火车通过的距离为洞长与车长之和。
分析:
返回知识结构图
典例精析
例3 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s-t图像,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v-t图像,由图像可知(  )
A.甲、乙都由静止开始运动
B.甲、乙都以4 m/s匀速运动
C.甲、乙两车经过5 s一定相遇
D.甲车速度越来越大,乙车速
度不变
B 



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乙的速度不变,所以乙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4m/s
乙不是从静止开始运动
两车的初始位置未知无法判断
两车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返回知识结构图
典例精析
2.实验主要器材:小车、斜面(作用: 。注意:实验时斜面倾角不宜过大,目的是
)、刻度尺(作用: 。注意:测量时要“头对头”“尾对尾”)、秒表(作用: )、金属片(作用: )。
测量小车运动的速度
【设计和进行实验】
1.实验原理:

方便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使小车获得动力,加速下滑
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
测量时间
确保小车到达终点时在同一位置
减小误差
返回知识结构图
实验突破
项目 路程/m 运动时间t/s 平均速度v/(m·s-1)
全程
上半段
下半段

【数据处理和分析】
返回知识结构图
实验突破
4.测量下半段路程的速度时,不能让小车从中点由静止释放,因为 。
5.误差分析:①若小车经过终点后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测量值 ,平均速度测量值 ;②若小车静止释放时未放在顶端,导致时间测量值 ,平均速度测量值 。
【交流、反思与误差分析】
小车运动到中点时的速度不为零
偏大
偏小
偏小
偏大
返回知识结构图
实验突破
例 如图,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段的路程sAB
=_____cm,如果测
得时间tAB=1.6 s,则
AB段的平均速度vAB=______cm/s。
sAB=82.0 cm-42.0 cm=40.0 cm
40.0
25
42.0cm
82.0cm

返回知识结构图
典例精析
(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_______。
(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
不正确

返回知识结构图
典例精析
1.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________(选填“A”或“B”),测出该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cm。
B  
1.36  
返回知识结构图
课堂练习
2.如图所示机械秒表的计数是 ,合计________s。
3 min 10 s  
190  
返回知识结构图
课堂练习
3.我们每天背着书包上学。如果说书包是静止的,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 。放学走出校门时,若以教室为参照物,书包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4.甲、乙两人进行100 m赛跑,结果甲比乙超前10 m到达终点。如果让甲从原起跑线往后退10 m起跑,乙仍从原起跑线起跑,两人都保持原来的速度重新比赛,则比赛结果是(  )
A.同时到 B.甲先到
C.乙先到 D.不能确定
我们自己 
运动 
B 
返回知识结构图
课堂练习
5.如图所示是一位摄影爱好者用频闪摄影技术拍摄的一张照片,清晰地记录了网球被击出后某一段的运动轨迹,已知此次摄影的闪光频率(每秒钟得到影像的次数)为100 Hz,网球的直径约为6 cm。现将一刻度尺放在照片上来估测网球的运动速度。由图可知,网球从A位置运动到B位置所用的时间是   s,网球在AB段运动的平均速度约为    m/s。
0.04
20
返回知识结构图
课堂练习
同课章节目录